1985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甘当人梯的戏剧家
郭汉城
陈贻亮这个名字,在戏剧界,特别是在福建省戏剧界是很熟悉的。他在五十年代导演了闽剧《钗头凤》、《炼印》,六十年代又参加集体创作并主笔撰写了话剧《龙江颂》,这些都是在群众中很有影响的剧目。但陈贻亮同志对戏剧事业的贡献,还突出表现在辅导戏剧创作、培养戏剧新人方面,而这一点,恰恰是福建以外的人们不大知道的。
贻亮热爱戏剧,他常常说自己是得了“戏剧相思病”。这使他不仅热爱戏剧艺术本身,也热爱戏剧人材。建国初期,在他担任省文化局艺术科副科长时,就十分留心戏剧人材的发现。著名戏剧家陈仁鉴的悲剧力作《团圆之后》的问世,就是与他的热情支持、推荐分不开的。“文革”造成了戏剧创作队伍后继乏人的严重状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担任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在开创戏剧工作新局面的精神鼓舞下,他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个戏剧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到辅导戏剧创作,培养中青年戏剧作者的工作上面。谁都知道这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需要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搞好创作辅导,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到各地看戏、讲课、接待来访者、阅读和修改剧本等等,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贻亮同志身体不好,患有多种疾病。爱人担心他劳累过度,劝阻他抱病出差。他经常只带一把牙刷悄悄出门,过后再请人转告家里。他自己也是搞创作的,为了工作的需要,他多次放弃自己的创作,去帮助完成别人的创作。他说:“这当然是痛苦的,但年轻一代的成长却弥补了我的遗憾,使我同样感受到创造的欣慰与满足。”
辅导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要有学识,二要有勇气。现在的青年作者,大都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但由于不太懂戏,往往在作品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在思想内容方面,也常常有引起争议的问题。对这样的新人新作,陈贻亮既能够以敏锐的鉴赏力去发现和珍惜每一个创新的追求,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承担某些风险,大胆支持和保护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他说:“在保护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上,我们和作者是荣辱与共的。”许多在全国或福建省获奖的剧目,如莆仙戏《状元与乞丐》、《新亭泪》,闽剧《魂断燕山》等,都包含着陈贻亮同志在辅导中辛勤劳动和大胆支持的无私精神。《新亭泪》的作者郑怀兴在获奖时说:“没有陈贻亮老师的辅导,就没有今天的《新亭泪》。在我们成长的路上,老戏剧家当的是人梯呵!”《魂断燕山》的执笔者王顺镇(洪川)说:“我是第一次写大戏,我在创作上的一点成绩,全是贻亮老师用心血培养出来的。”“《魂》剧的创作,从提纲、初稿,一直到后来的六易其稿,都是陈贻亮手把手地教我们写的。初稿话剧味重,是贻亮老师帮助删繁就简,还亲自设计了几段戏曲化的过场戏……”辛苦不负有心人。几年来,福建剧坛“放异彩、出人材”,连连在全国优秀剧本评奖中夺魁,而且得奖的大多是中青年作者,绝不是偶然的。这首先应归功于党的政策的正确,同时也是与陈贻亮等同志当人梯的精神分不开的。
记得在第四次全国剧代会上,人们议论戏剧艺术目前面临的困难时,曾不止一次地呼吁,要有将心血泼洒在戏剧事业上的人。我想,陈贻亮同志就是这样的人。


第8版()
专栏:

老兵的感谢与祝愿
——影片《干杯,女兵们》观后
苏策
看了影片《干杯,女兵们》之后,我心中很不平静。我国描写女英雄、女战士的影片不少,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了悲壮的《祁连山的回声》。但描写女兵复员后生活的影片,似乎只见到这一部。为了这一群有高尚情操的复员女兵走上银幕,我也真想为她们干杯。
影片情节很简单,就是一些“在一个连队里当兵,在一个锅里吃饭”的女兵,复员回到家里,在新的生活面前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她们如何对待的故事。
女主角薛烨的形象是引人注目的。她由于关心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和孩子的父亲有过正常交往,就受到了造谣者的中伤,被上级认为破坏了军风纪,因而被错误处理复员了;回到家中,还是为了大姑娘没结婚就领了个孩子这件事,继续受到围攻。表面上她是逆来顺受,实际上并没有屈服。她用女兵的眼睛来观察事物,在老上级和老战友的帮助下,对那些旧思想、旧习俗进行了勇猛的回击,终于冲破重重阻力,获得了纯洁的爱情。
影片还写到有的女兵婚后发现丈夫是贪污犯,或是在爱情上产生“杯水主义”的错误思想等等。但是,由于她们过去在部队的熔炉中得到了锻炼和陶冶,复员后,部队在她们心灵中播下的种子,开花结果,即使生活上遭到不幸,也没丧失信心和勇气,终于向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使自己真正锻炼成为祖国“长城上的一块砖”。正如薛烨在剧中说的那样:“我们这些女兵,就象是一片稻子,大风中没有倒伏,没有折腰,就是因为在我们扬花灌浆的时候,严格的部队生活,给我们血液里注入了铁质和钙质。”
影片通过这一群女兵形象的塑造,歌颂了我们光荣伟大的解放军。我们的部队培养出千百万优秀儿女,他们象一块块坚实的砖石,筑起捍卫祖国的万里长城。
作为一个老兵,我对于这部影片的拍摄,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感谢。由于“左”的流毒及旧思想旧习俗的束缚,领导上误信了造谣者的匿名信,以致把是非颠倒了。虽然,影片把这件事放在“文革”时期,我们今天看了,仍然不能因此而感到轻松,因为“左”的思想束缚,旧思想、旧习俗的影响,在我们部队干部中也还不是没有残存的。所以,在我们为女兵干杯之后,也应该为祝愿我军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干杯。(附图片)
《干杯,女兵们》剧照
北京电影制片厂供稿


第8版()
专栏:

练·演·捧
左弦
近年来,戏剧舞台上出现的新人不多。有人认为是缺乏有力的鼓吹,有人认为需要给演员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这些自然都有道理,但我认为,练、演、捧三者,练还是带根本性的。练是内因,是基础,是关键。演是练的成果,而捧则是对练的成果的宣扬和推荐。并且,在演的过程中,也仍包含有练的成分在内。多演也能多练,然后通过演出把艺术成果奉献给广大观众,并求得他们的了解和认可。
一个演员如果没有真正的技艺,纵然作多大的吹捧,也未必能在观众中留下较深的印象。过去就有这样的青年演员,因演了一出技巧难度较高的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报刊上对他作了热情的宣传,但后来由于艺术上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被人逐渐淡忘了。其实,演员自己的每场演出,本身也就是一项很好的宣传,以其新的进步和成就加深着观众对自己的认识和赞赏。
应该说,当前对演员“捧”的条件和措施是并不缺乏的。会演很多,梅花奖、红花奖、百花奖等活动不少。报刊对冒尖的演员很少放过宣扬、推荐的机会,有时甚且还宣传过了头。比起捧的条件来说,当前更缺乏的是使演员勤学苦练的动力和压力。勤奋出人才,而艺术人才的出现更需要长期不懈的勤奋努力。这种勤奋要有强大的压力来推动。过去的许多演员便是在谋生的逼迫和剧烈的竞争下,培养出了自己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造诣。也是在这种压力下,许多人由被动地习艺到自觉地热爱艺术,而终身乐此不倦。当前还存在的“铁饭碗”和“大锅饭”思想往往削弱和抵销了这种勤奋习艺的推动力。
各有关方面,应当多考虑,怎样使勤学苦练成为青年演员的自觉行动,和怎样能造成一个促使演员经过自己奋发,自我培养成才的制度和环境。并促使有些青年演员去注意自身的修养和提高,不要在抱怨声中蹉跎着光阴。
如果说,戏剧界的改革是为了解放艺术生产力,是为了出人、出戏、出艺术的话,那么,改革所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创造一个能加强演员勤奋习艺的自觉性的环境。当然,这也包括对那些确实勤奋努力,有了较高造诣的演员给予恰如其分的重奖和宣传。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芭蕾艺术的新探索
周威仑
中央芭蕾舞团舒均均编导的《觅光三部曲》,题材新、主题新、表现手法新。它由三个独立而又合为一体的舞蹈诗章——“黄河”、“人生”、“宇宙”组成,表现了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对光明的执着追求。舞剧没有情节的铺陈、哑剧的表现、时空的局限和人物的始终贯穿;而将象征性的手法、诗章式的结构、拟人化的形象、寓意性的语言及时代的节奏融为一炉,创造了一部浪漫主义色彩比较浓重的作品。让人们从中体察到作品的意蕴,感受到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息。
这种探索有利于开拓芭蕾舞剧的新题材,扩大舞剧表现的新手段。既是探索,就会有不成熟之处。相信作者会吸收意见,不断地把它改得更加完美。(附图片)
《觅光三部曲》第三场“宇宙”中彗星的舞蹈。
杨威摄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咽音”重放光彩
似茵
一会儿是抒情优美的《十五的月亮》,一会儿是带着浓郁四川风味的《绣荷包》,尔后又是苍劲有力的京剧老生唱腔,以及晋剧、赣剧、川剧等地方戏曲的唱腔。这是一次演唱会吗?不,它是北京声乐研究所第一期嗓音治疗班举行的学员结业汇报会。
你听到一个个甜美、圆润、高亢、嘹亮的歌喉,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来自广东、广西、江西、四川、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天津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二十名歌唱、曲艺、戏曲骨干演员,都有声带出血、水肿、息肉、肥厚、小结、闭合不严等不同的病变。有的演唱疲劳,缺少耐力;有的说话沙哑、吃力,难以演唱。恰逢文化部艺术局领导的北京声乐研究所嗓音治疗班开学,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北京。从4月中旬开始,在研究嗓音的科学家林俊卿博士所倡导的“咽音”练声法三代学生的指导下,经过“咽音”练声法和少数的手术辅助治疗,三个月里,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发音能力和耐力都达到了最好程度。实践证明,通过“咽音”练声法可以治疗嗓音病变,维护嗓音健康,又能帮助演员提高演唱能力和技巧。
这批学员是八十年代的第一批。事实上,早在六十年代,林俊卿在上海声乐研究所任所长时,就用“咽音”先后训练歌唱演员八十多人,并治疗严重失音者数十人。著名歌唱家王昆、马玉涛、郭颂、张映哲、胡松华等经林俊卿指导训练后,演唱能力和技巧有很大的提高。因失去嗓音而不能登台演出的京剧演员新艳秋、河北梆子演员李桂云、河南梆子演员高洁等,经“咽音”治疗后也都恢复了“嗓音青春”,重返舞台。
现在,林俊卿虽年过古稀,但信心十足,仍在指导北京声乐研究所为发展我国的声乐事业,努力做出新的贡献。


第8版()
专栏:

江苏省徐州市远郊的韩桥煤矿,十分注意为煤矿工人提供文化娱乐场所,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近两年来,他们投资四十多万元,建造了风景宜人的“韩桥煤矿文化公园”。图为公园一角。
李安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