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外国人士看中国

西德《欧洲文献》发表文章指出
中国改革明智已引起深刻变化
本报讯 西德《欧洲文献》第十三期刊登了克洛滕写的一篇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和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看法。文章摘要如下:
自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已经过去了五年多的时间。最初持怀疑态度的西方现在显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方针的新的重点——城市——也会象先前在农村贯彻新方针一样带来深刻的变化,对此人们几乎不再有任何怀疑了。然而,世界公众几乎带着陶醉情绪的期望本身就潜伏着这样的危险,即过于用西方的观点看待中国出现的事态发展,并用西方的标准来加以衡量。
1984年10月份在农业改革的基础上开始执行全面的改革计划,这在战略上是明智的。农业政策所取得的成就,成了全面改革计划的最坚实的基础,该计划是要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并把城市和工业全部包括进去。
西方观察家们得出了人民共和国开始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的结论。当然不能这么说,因为,中国尽管奉行改革方针,但坚持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集中的社会政治基本立场。然而,在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央集权、国家计划占优先地位以及平均分配的原则将会大大受到限制,如果不大大削弱的话。
国家计划所享有的地位已有了重大的修改。由于承认了市场补充作用的原则,除了中央的国家计划外,也出现了市场经济,它虽然不是替代性的,但是一种对计划起协调作用的协调办法。国家和集体企业虽然仍是主要的所有制形式,但同时也把特别是小手工业、商业和服务行业中的私有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类似于私有制的法律状况看成是社会所有制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并予以接受了,不过,这大概谈不上有西方社会的那种私有制法律地位。在农村,在包产或租赁合同的基础上日益把企业交给集体或个体户经营。在那里,农民收入的越来越大的部分来自私人出售农产品。
在整体上就出现了一幅其核心由中央领导和国家控制的、但正变得越来越灵活的国民经济图景,在这种国民经济中个人的积极性被日益引向共同的目标。对外经济关系补充和促进国内经济,而不干扰它。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服务于向中国其它地方进口技术,它是对外国企业的吸引点,是增加出口的基地,也是市场经济的协调办法的试验场。
在贯彻改革方针的过程中,是要根本改变社会与经济结构,但同时又坚持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立场,这里包含着一种两难的处境,因为这两者是互相限制的。市场和计划是协调经济决定的两种不同技术,同时使用这两种协调办法所产生的、并且反映在信息空缺、决定错误和生产要素分配方面的缺点上的矛盾会增加,如果计划体制对决定于市场的实际情况缺乏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话。这样,在计划指标和实现的数字之间会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投资不当,生产能力得不到利用,失业,产品供应不足,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比例失调,通货膨胀率高等等。如果由于这些毛病和不准确的信息反馈而作出错误的计划和欠妥的指令,那么问题就会成倍地增加。如果由于按劳付酬而造成了分配的差别,那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紧张。
有许多迹象表明,尽管有制度内在的矛盾,但改革方针今后将在广阔的战线上向前推进。就目前而言,道路是指明了,这条道路无论如何,可望带来比以前好的解决办法,并使中国在更大程度上同世界经济联结在一起。


第7版()
专栏:

法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调查沉船事件
本报巴黎8月9日专电 记者马为民报道:法国政府昨天指派贝尔纳尔·特里科负责调查“雷博”号帆船爆炸事件。
特里科在戴高乐时代曾任总统府秘书长,现任行政法院推事。《费加罗报》指出,公开指派这样高级别的人士单独调查安全事件在法国还是第一次。
“雷博”号是生态主义者运动“绿色和平”组织的一艘船只,7月10日在新西兰的奥克兰港被炸。新西兰有关部门在事件发生后拘捕了一对持瑞士护照的“夫妇”。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调查,新西兰警方认为,爆炸事件与法国有关。8月6日,新西兰警方的一个小组抵达巴黎,以调查这对“夫妇”及其他有关人员的身份。7日深夜,法国总统密特朗致信法比尤斯总理,要求立即对事件进行“严格调查”,查清责任后,“罪犯将受到严厉制裁,不论其职位高低”。法比尤斯在8日的回信中说,“有人提出,新西兰当局在事件中拘捕的两个人同法国某些部门有联系”,因此决定责成一个“无可争议的人士”调查“法国的特工人员、部门或有关当局是否了解这一犯罪事件的准备工作或者甚至参与了事件”。
据法国报刊报道,“雷博”号本来打算前往穆鲁罗瓦珊瑚岛,反对法国进行计划中的核试验。7月10日晚二十五名生态主义者在船上聚会后,多数人离船。随即,船上连续发生两次爆炸,葡萄牙籍摄影师罹难。新西兰警方在现场附近海滨找到的一个氧气瓶和一只救生艇据说标有“法国制造”字样,并认为被拘捕的一对持瑞士护照的“夫妇”实际上是法国籍。


第7版()
专栏:

里根签署美国对外援助法案
本报华盛顿8月9日专电 记者景宪法报道:里根总统昨天签署了一项二百五十四亿美元的对外援助法案,其中包括美国向以色列提供援助以及未来两年中向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力量提供二千七百万美元的直接援助。
里根在签署援助法案之前说:“我特别高兴地看到国会批准恢复向尼加拉瓜的自由战士提供援助”,同时他又表示感到“失望”,因为法案未能象他所要求的那样对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足够的军事援助。里根总统还表示,法案有关限制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分派援助款项的规定将削弱美国在外交领域中的作用。
国会一直就是否应向尼反政府武装提供援助进行辩论。不少议员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向尼反政府武装提供援助或由中央情报局和军方分派援助款项,是违反美国法律的行动。


第7版()
专栏:巴西通讯

引人关注的巴西外债谈判
本报记者 兰才基 吴志华
最近巴西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债务问题所进行的谈判陷入僵局。6日,巴西政府决定把这一谈判推迟到明年,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今年以来,巴西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外债谈判曾经举行过两次,但由于这个国际金融机构坚持要求巴西大幅度削减预算赤字和进一步压低通货膨胀率,作为达成协议的先决条件,而巴西政府认为此要求过于苛刻,无法接受,谈判一直没有取得进展。
巴西外债目前已达一千零四十亿美元。从1985年到1991年内必须偿还的债款为四百五十三亿美元。巴西政府谋求把这一笔债款的偿还期延长十六年,同时还要求降低一部分到期债款的风险加息率。这种重新安排债务的要求,首先需要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可,然后才能同债权银行进行具体谈判。因此巴西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直接关系到今后巴西的债务偿还的问题。
事实上,巴西政府在近几个月内已开始着手进行新的经济调整,重新安排压缩财政开支的计划,使通货膨胀率得到控制并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根据巴西政府的计划,今年的财政赤字要从一百零八点八万亿克鲁塞罗下降到五十四点六万亿克鲁塞罗,即从一百六十八点九亿美元下降到八十四点七八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然认为巴西重新调整经济计划是积极的,但又要求它在此基础上再削减三十一亿美元。这一要求传开以后,在巴西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人认为,这是巴西目前无法做到的。有人甚至主张不再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而直接与债权银行谈判。
不久前,巴西总统萨尔内召开各州州长会议,并同一些内阁成员会商,为政府的经济调整方案和解决外债等问题做出全面决策。根据巴西官方透露,萨尔内政府仍希望促成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协议,并表示在政策上还可以做一些调整,尽可能再削减一部分财政赤字。但这位总统也明确表示,要求再削减三十一亿美元的要求是不可能做到的。巴西政府一直强调的是,外债谈判必须从巴西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削减开支要以不影响今年经济增长率达到5%的指标为前提。萨尔内总统在上个月的一次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巴西将不容许国际金融中心以顽固的不妥协态度把衰退强加给巴西。”
外债问题是拉美国家当前面临的共同性问题,而巴西外债几乎占拉美国家外债总额三千六百亿美元的三分之一。因此,如何解决巴西外债问题,不仅关系到它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拉美外债的趋向,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报巴西利亚8月8日电)


第7版()
专栏:巴西通讯

厄瓜多尔和乌拉圭总统一致认为
应促使债权国和债务国对话解决外债问题
据新华社基多电厄瓜多尔总统费夫雷斯·科尔德罗和乌拉圭总统胡利奥·桑吉内蒂7月31日在这里就当前国际和拉美的一些重要问题阐述了他们的观点。
桑吉内蒂总统是应厄瓜多尔政府的邀请于29日抵达这里访问的。两国领导人发表的联合声明在谈到外债问题时说,外债问题是拉美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考虑到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外债问题必须从历史的观点加以解决。为此,双方一致认为要促使债务国和债权国之间进行尽可能高一级的政治对话。对话应包括活跃贸易交流、获得新的贷款、增加外国投资以及进行互利的国际合作等内容。


第7版()
专栏:

美国文盲知多少
据美国官方1 980年统计,99.5%的美国成年人能读会写,目不识丁者微乎其微。但美国一位教育问题专家乔纳森·科佐尔最近认为,分不清二十六个英文字母者,全国有两千五百万。
美国官方是承认有半文盲的。1983年,白宫曾认为全国有二千六百万个“功能性白丁”。可是照科佐尔的统计,还须在这个数字上再加九百万才能符合当前的实际。
所谓“功能性白丁”,即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不足以应付日常生活里最起码需要者。例如:买东西时算不清该找回多少零钱,下馆子时认不得名目繁多的菜谱,领工资时辨不出工资单上的账目是否正确,驾车外出时看不懂复杂的路标,不会查电话簿,往往对着药品的用法说明一筹莫展,甚至连给招聘广告部门写一封象样的回信也办不到,如此等等。
黑人中文盲占44%,但有一半以上的西班牙人是文盲。据此,科佐尔认为,不识字与人的肤色没什么关系,而是和贫困紧相关连。
白宫还认为,尚有四千六百万人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的边缘。
·崴·


第7版()
专栏:图片新闻

8月8日,一辆装有炸药的汽车在联邦德国一个美国空军基地爆炸,基地司令部大楼遭到严重破坏,炸死一人、炸伤十三人。图为被炸翻的汽车。 本报电视照片


第7版()
专栏:英国通讯

英国广播电视记者罢工前后
本报记者 李云飞
由于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举行二十四小时罢工,8月7日一整天,这个公司所属的电视台和电台,包括对外广播全部都没有新闻节目。美国的一家电视台说,英国广播公司一天都没有新闻,这是英国最大的“新闻”。
这次罢工的起因是一个电视节目的被禁。今年早些时候,英国广播公司摄制了一部人物采访纪录片,原定在7日晚间播出。这部纪录片的内容是采访北爱尔兰两个持相反的极端观点的人物,其中一个名叫马丁·麦克奎尼斯的人被指控为曾经是爱尔兰共和军的头目。《星期日泰晤士报》7月28日披露此事后,正在美国的撒切尔首相当即要“坚决谴责”这种事。29日,内政大臣利昂·布里顿给英国广播公司理事会主席斯图亚特·扬写了一封措词颇为强硬的信,要求取消这个节目。
次日,斯图亚特·扬召开了理事会全体会议,经过七个小时的讨论,决定停播这个节目,理由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播出这一节目不合适。另据报道,这个节目也没有完全遵循英国广播公司内部规定的工作程序。这家公司关于北爱尔兰问题的报道有一套严格规定,要层层报告,取得批准。人们知道,英国广播公司一向是标榜“独立”的。因此,禁令一出,内部哗然。于是,公司的记者决定罢工。同时独立广播局所属的主要电视台的记者也举行声援罢工。
事情发生后,广播公司理事会否认这是由于屈从于政府的压力而作出停播的决定。英国政府则一再表示,这也决不是“新闻检查”,它仍然尊重英国广播公司的“独立”地位。英国广播公司的理事会成员是由政府提名、女王批准的。它下面则是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十四小时罢工过后,广播公司的记者业已复工,但这事并没有完。英国广播公司内部还有争论。总经理8日表示,公司对北爱尔兰的报道方针不变,这个纪录片经修改后还要播放。这里的舆论界则提出了究竟谁管理英国广播公司的疑问,社会上对此也持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英国广播公司应有“独立”地位,以维护“新闻自由”。而赞成政府做法的人则认为,“自由”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本报伦敦8月9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