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教育

起用和培养经济管理人才
河北省省长 张曙光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当前迫切的任务是,大胆起用和积极培养成千上万中青年经济管理干部。”我认为这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
经济管理人才缺乏,也是河北省的大问题。据初步预测,我省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需补充财经干部十八万人,管理干部十一万人,分别为现有专门人才数量的四点二倍和二十五点五倍。目前,因为总会计师特别是总经济师难选,大部分企业配不齐“三师”。河北省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按全国规定的十六项指标考核,除工业产值较好以外,其他指标总的说是低水平的,不少指标在全国平均线以下。
造就经济管理干部队伍,应从各地实际出发,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首先解决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后劲,为九十年代的经济振兴做好人才准备。我认为,这要着重抓好四支队伍的建设:一、造就一支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企业管理队伍。重点抓好大中型企业管理队伍的建设,配齐“一长三师”,实现“专家集团领导”。通过培训和调整,使多数县以上企业的厂长(经理)在两三年内达到中专或大专管理专业水平。二、造就一支能够出色地行使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宏观管理干部队伍。重点加强经济战略研究人才和财政、税收、审计、统计、物价、工商管理、银行、经济法等专门人才的培养。三、造就一支乡镇企业管理干部队伍,起用一代新型农民,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武装他们,争取五年内使重点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达到中专管理专业水平。四、按照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的要求,造就一支适应九十年代经济腾飞的经济管理干部的第三梯队。
首要的任务是发现和起用现有人才。目前这方面的主要障碍是,仍有不少人从“左”的观点和小生产的狭隘眼光出发,对知识分子抱有种种偏见和不信任情绪。因此,还要大讲知识的价值,大讲知识分子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选拔人才,要选拔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优秀人才,这是毫无疑义的。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避免形而上学,既讲学历,又讲能力;既要看文凭,又要看水平,不拘一格地起用人才。我省现有中专学历的干部占专门人才总数的57%。今后省内干部培训应以中专教育为主,把其中的优秀者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在现有经济管理干部队伍中,自学成才者的比重比较大,管理能力也比较强,认准了就要大胆起用。在乡镇企业这个商品生产的大海洋里,也涌现出许多有眼光、有气魄、有才能的农民企业家。要把他们选拔到更重要的管理岗位。从一定意义上讲,县、乡经济的管理人才,寄希望于乡镇企业。谁能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并有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知识和才能,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做出贡献,谁就是个经济管理人才,就要大胆地起用。在遵循干部“四化”原则的前提下,要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和人才资源的可能,按照高级、中级、初级人才的结构,分层次、多门类地用人,不能上下一律,搞“一刀切”。
在充分起用现有人才的同时,必须尽快培养新的人才。要从发挥本地区经济优势的战略出发,及早动手,制订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人才需求规划,落实人才培养措施。当前,要着重抓好在职经济管理干部的培养提高,特别要组织好厂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党委书记的培训,这是当务之急。根据我省经济建设的需要,应大力发展经济管理教育,培养新的经济管理人才;对经济发展战略人才、外贸外语人才以及确定为重点发展的行业管理人才,要摸清缺口,加快培养。还要挑选和培养经济管理干部第三梯队。注意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管理知识,集深博于一身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组织管理现代化经济的骨干力量。
我们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培训办法。第一,提倡用人单位或部门与大中专院校联合办班,充分挖掘和利用大中专院校的师资力量。由地、市提供场所,管理学生,委托大中专院校组织教学,这是一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好路子。不仅利用本省院校,还要与外省市院校挂钩。第二,各业务系统依靠本系统的中专学校,对本系统的业务干部进行专业培训。第三,在企业推行经济教育一体化的责任制,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承包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要建立企业或行业培训中心。第四,尽快把广播教学和电视中专教育发展起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课程。第五,尽快把各地的经济管理干部院校或培训中心建立起来。第六,搞好大中专院校教育结构的改革,有计划地增设和扩大经济管理科系,在理工院校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第七,建立健全农村技术、管理、经销三支队伍的培训网络,培训乡镇企业人才。


第5版()
专栏:教育

着重培养工科学生的能力
清华大学 孙建纲
高等工科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业务规格,应该是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比较系统而扎实的基础理论,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设计、运算、实验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并对本专业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新发展有所了解。这些要求,可以归纳为一个公式,即基础理论——实践训练(包括教学实践、工程实践和科学实践)——成长能力。目前,大家普遍感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缺陷,教学工作中单纯灌输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要增强学生的能力,必须通过学生亲自的实践。要使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高级科技人员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
高等工科院校实行教学与科研、生产结合,必须抓好以下三个层次的结合点:
一、高层次的综合型结合点(主要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本科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二、中层次的单科型结合点(如教学和专题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题、专题研究等);
三、低层次的普及型结合点(如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生社会科技咨询服务等)。
这些结合点,分别安排在不同年级,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层次愈高,教学与科研、生产结合的程度也愈高。
对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这种结合点的最高层次,其综合性也广。清华大学把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恢复高考以来,清华大学三届学生四千余人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先后完成了一千八百多个课题。这些课题继承了1958年以来的传统做法,即绝大多数与现实的科研、生产任务结合,在达到教学培养要求的同时,不但促进了全校的科研、生产,也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当前工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做出贡献。例如电机工程系承接了“长江电力系统电源及输电方案论证”这样大型、综合的任务。他们投入十位教师指导十八个学生,切块分工,密切配合,在四个月内取得满意的结果。这些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大多数是科研、生产的硬任务,把完成这些任务与培养学生能力结合起来,就能充分发挥这个重要结合点的作用。
学生在参加这个高层次的结合点的实践以前,一般要参加几个中层次结合点的实践。这些结合点大致有:①课程设计,可与小型工程任务或实验室建设任务相结合,使学生初步接触生产实际,锻炼分析工程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自动化系就尝试过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让学生既解决一批自动调节仪器设备的改装,又训练工程设计的能力;②生产实习,要求学生在到工地、企业进行实习的同时,为工地、企业解决一些技术专题,如热能工程系就尝试过在实习中一方面调查热能利用情况,一方面为某企业的全面余热利用提供了有益的资料;③科研专题,它是高年级学生的一种选修课,如精密仪器系三个四年级学生,自己动手研制了一个多功能微处理机系统,完成了硬件接口和相应的软件工作,这个专题稍加整理、提高,就是一个有一定水平的毕业设计。这些中层次的结合点,虽然是配合一次课程设计、一次生产实习、一次实验或一次选修课的教学要求而进行的单科性结合,却在学生学习期间有由低到高的连贯性,由浅入深的渐进性,以及从设计、实验到工程技术的多样性。这样就连续而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进入高层次的毕业设计训练打下基础。
至于普及型的结合点,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科技协会主办的群众性课外科技服务活动进行的。
这三种类型的结合点,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是高等工科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一个统一整体。当然,培养学生能力,一是抓基础理论,一是抓实践训练,二者缺一不可。学生只念书本是培养不出高级科技人才的。必须既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让学生较早地接触生产实际,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第5版()
专栏:教育

出国留学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渠道
李滔
本版开辟“海外留学”专栏,旨在宣传我国关于出国留学的方针、政策,介绍申请、办理出国留学的有关常识,反映海外学子的学习生活及见闻,交流留学感受,发表与此有关的意见和建议。
——编者
1978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扩大派出留学人员的意见,自那个时候以来,我国派遣留学人员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截至目前为止,国家选派留学生二万九千余人,自费留学生七千八百余人,总共三万六千八百余人。我留学人员分布在世界六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国家选派的留学人员中,进修人员约占78%,研究生约占17.9%,大学生约占4.1%。从学科比例看,理科约占28.5%,工科约占39.6%,农科约占7.7%,医科约占11.1%,文科约占13.1%。六年来,我出国留学人员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1950年至1977年二十八年总和的二倍以上(1950年至1977年共派出留学人员一万一千九百一十五人),而且在人员结构、地区分布、学习专业门类、派遣渠道上都有许多新的发展。
绝大多数留学人员,身在异乡,心怀祖国,勤奋学习,成绩优良。已经学成回国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占国家选派总数的51.7%。几年来,通过派人出国留学,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我国教育、科技战线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此外,我留学人员在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争取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以及发展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等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派人出国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条渠道,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部分。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派出留学人员。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世界派出留学人员的总数约一百万人,亚洲地区约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非洲国家。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很重视这项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行了“人才开发政策”,并以此作为战后国民经济计划中的重要课题。时至今日,日本科学技术居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它每年仍然派出大批留学人员出国学习。据了解,日本1981年派出一万八千零六十六人,1982年派出一万五千二百四十八人。美国虽然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仍然十分注意博采各国所长,1981年、1982年每年均派出近两万人到国外留学。
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人才主要依靠我国自己培养。但是,有计划地按照我国的实际需要和可能,选派一定数量的人员出国留学,学习各国所长,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十分必要的。新中国成立前后,就有二千多名在国外留学的学者、专家回到祖国,其中大多数人现在是我国科技、教育界的老前辈。五十年代,我国选派的留学人员回国后不少人已成为科研、教学的骨干力量,有的还被选进各级领导岗位。近几年来,根据中央扩大派出留学人员的决策,我国又选派了一大批留学人员赴欧、美,亚、非、拉等国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还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有的还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我国政府和人民,包括广大留学人员,对各国政府和人民,特别是国外的导师、学者给予的帮助是不会忘怀的。
党和国家对出国留学人员给予了极大的关心。1984年元旦,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赵紫阳、彭真、邓颖超同志向出国留学人员发表了元旦慰问讲话。1985年春节,胡耀邦同志委托慰问团的同志们向海外留学人员转达党和人民的关怀和殷切期望。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指示我国驻外使领馆和国内各有关部门,关心留学人员在国外的学习、思想和生活,认真安排好回国留学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但也有一些地方的科研、教学、设备条件等还比较差,管理水平也较低,这就使得有的留学人员回国后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应认真改进的。许多留学人员表示:一定要奋发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第5版()
专栏:海外留学

自费出国留学问答
一、什么人可以自费留学?
答:凡我国公民个人通过正当和合法手续取得外汇资助或国外奖学金,办好入学许可证的,不受学历、年龄和工作年限的限制,均可申请自费到国外上大学(专科、本科),做研究生或进修。
二、在校生可否申请自费留学?
答:高等学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可申请自费留学,出国后,保留学籍一年。应届毕业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凡属国家统一分配的,应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到工作单位后,再申请和办理自费留学。
三、在职职工到国外学习,可否保留职务?在国外学习期间算不算工龄?
答:在职职工自费到国外留学的,一般可停薪留职,本人要求退职的,可同意。凡停薪留职的,从出境的下一个月开始停发工资。出国进修人员五年以内回国参加工作的,可连续计算工龄;五年以后回国参加工作的,按出国前工作时间与回国后参加工作的时间合并计算工龄。
四、自费出国留学的经费如何支付?
答:自费留学人员在国外的一切费用,包括生活费、学费、医疗费、往返路费等,均由本人自理,即由国外亲友提供学习期间全部费用或享受国外奖学金。这笔费用不能用人民币支付。
如在出国时,需用旅杂费,可凭公安部门签发的出境证件和前往国的入境签证,自备人民币,按规定向中国银行申请兑换外汇。
五、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期间,可否回国探亲?其配偶、子女可否出国探亲?
答:自费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期间,可以回国探亲、休假,次数不限,来去自由,费用自理。其配偶、子女要求出国探望本人,可按公安部门有关出国探亲的规定办理。
六、自费留学人员回国后,由何处负责分配工作?
答:在国外获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本人要求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可与我驻外使领馆联系,填写“留学生回国分配工作登记表”,由使领馆报告国内,回国后按公费留学毕业研究生、大学生的分配办法办理。
自费进入国外大专院校学习,但没有毕业的人员,回国后由出国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人事部门,根据所学专长,量才录用,享受国内同类人员工资待遇。
(待续)
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国留学咨询中心供稿


第5版()
专栏:教育

谈统一招生与单独招生
杨学为
新中国成立以前,虽然也有个别年份实行过部分大学“统一招生”,但基本上是学校单独招生。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单独招生不能很好完成国家计划,部分高等学校于1950年开始联合招生,1952年全国各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招生显得比单独招生好处多些,但很快也暴露了新的矛盾。
从1953年开始,经过多次争论,统一招生仍然坚持下来,说明它有存在的道理。统一招生与学校单独招生相比,主要的好处在于统一命题与组织考试。统一命题,可以集中全国比较优秀的教师来做,试题范围容易与中学教学保持一致,节省人力、经费;统一组织考试,既方便了大学,也方便了考生。学校单独考试,不仅每校都需组织一班人马命题,而且必须在各地设考场,面向全国招生的学校在全国各地设考场,即使只设在省会一级,也有二十多处。学校还要派出人员,办理考生登记、资格审查,租赁、编排考场等等,要花费相当大的力量。众多的考生要长途跋涉到考场所在地或省会。这样多的考生,食宿交通等如何解决?而且考生每报考一所学校,就要参加五六门科目的考试,是个沉重的负担。
统一招生确有不足之处。这主要是统一录取的体制,即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统一领导下,高等学校录取的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高等学校充分行使录取新生的权利,不利于充分尊重考生的志愿。有人批评这种体制是“学校招生,政府录取”,是有一些道理的。统一考试不足之处,主要是分类、科目设置、计分方法等,不利于选拔有特长的学生,不利于各学校、专业办出自己的特点,对中学教学也有不利的影响。
招生制度的改革应当是除弊兴利,保留统一招生的优点,革除其弊端。去年,山东、山西、吉林、黑龙江四省十校以及四川省在统考的基础上试行单独录取的办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年,原教育部决定,统一考试之后,第一批录取的学校试行“单独录取”的体制。这样做,既可以保持统一招生中统一命题、组织考试的长处,又可克服统一录取的不足,有利于高等学校行使录取新生的权利;有利于尊重考生的志愿。当然一个新办法也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5版()
专栏:教育

江苏省无锡市电子职业中学高三电视机班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万介森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