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出版界一桩新事
廖沫沙
我国出版界出了一件大事、新事:到今年国庆节前,将陆续出齐两套丛书,一套叫《中国风物志丛书》,另一套叫《中国特产风味指南丛书》。
我说这是出版界的大事、新事,是因为:第一,这两套丛书不是由哪一家出版社单独出版,而是由全国各省市几十家出版社统一规划、分头编写出版,最后集为一整套丛书。分工协作的结果,既是全国性的丛书,又冠以各地名称,似乎是地方专有的“地志”或“方志”。这样的出版方式,可以说是我国出版界的一次盛举。
第二,“地方志”这一类型的书,在我国是古已有之,它的原型可以上溯到两三千年前我国最古老的历史书——《尚书》中的《禹贡》篇。汉朝以后的史书,大都包含有所谓《地理志》、《郡国志》、《统一志》等等,但都是全国性的地理志。单独的地方性的分志,大约出现于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离现在也有一千五百年以上了。由于这些朝代国家分裂的时间长,统一的时间短,修志不能不受地域的限制,全国性的地理志同地方性的地理志从此分道扬镳,各有发展。这种全国与地方分立的地方志,现在又合二为一了,但仍是有分又有合。所以我说现在新出版的这两套丛书,是新型的地方志。
据我所知,为了保存与积累前人留下的史迹、文化、科学、知识,我们的古人有三大发明:一是编修史书,如二十四史,卷帙浩繁;二是编辑类书,从魏国曹丕时的《皇览》到明清的《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都是浩大的图书总集;三是编写地方志,先是包容在历史书中,以后单独成为郡志、省志、府志、县志。我认为,这三类典籍的产生,是我国文化传统上的伟大创造,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欧洲国家的《百科全书》虽也是大部头总集,但到十八世纪才产生,距现在不过两百年左右,比之我国这三种大书,在时间上远远地落在后边。
这个举世所无的三大文化传统,在我们国家,现在都一一得到继承与发展:前代的史书正在编写,古籍也正在整理、出版,现在地方志也已开始出书。这能不是可喜的大事、新事吗?
这两套丛书是祖国各地文化传统的积累,更以其时代感而胜于前人。它们固然有益于读者获取知识,也可为旅游者增添旅途的趣味,更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之一。正如丛书的倡导者陈翰伯同志在序言中所说:“各级学校的老师可以从它摘取材料,挥洒自如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当我们一编在手,神游祖国的江山胜迹,领略各地的民俗特产时,不是会想到:它所包括和尚未能包括的每一个部分,都能触发我们的家国之思吗?这类的活教材,我们还多着哩!出版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可为者,也还多着哩!


第8版()
专栏:文化交流

美的使者
——看圣·洛朗时装设计展
白崇礼
法国当代著名时装设计家、荣誉勋位团骑士级勋章获得者伊夫·圣·洛朗服装设计25年作品回顾展,近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一件大事,是法国人民奉献给我国广大观众的一份礼物。
展览正厅陈列了圣·洛朗的时装设计画稿、他发表在各时装杂志上的时装图片和亲手用布料制作的服装坯样。三个展厅分别陈列着他设计的二百余套生活常服、礼服、演出服和仿西班牙、俄罗斯、中国、非洲服饰风格设计的成组服装。这些服装穿在面容高度概括、多姿多态的人体模型身上,相互呼应,辉映成趣,既富有立体的、整体的真实感,又避免落入人物面貌逼真的俗套,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对服装的鉴赏。
圣·洛朗是一位富于开拓精神的时装设计家,他经常到大街上及群众活动的场所去观察人们衣着的变化,掌握时代生活的脉搏,把美与实用注入他的时装设计中。当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西方妇女纷纷走进社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为职业妇女设计出造型简洁、线条流畅、色彩素雅的梯形短裙衣、套装和裤子,使职业妇女穿上它们时行动利索,显得精干与高雅,一反过去那些活动不便的长裙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形象,开创了七十年代西方妇女流行穿长裤的新风。七十年代,非洲大陆风起云涌的独立浪潮激励着圣·洛朗,他参照非洲土著居民传统的服饰风格,精心创作了成组的“非洲风”时装,取得成功。他创造的二百多条成衣时装流水作业线分布在五大洲,使他设计的时装风靡全球。他极力反对那种认为成批成衣生产已使高级时装过时的观点,并亲自设计制作整套“俄罗斯风”时装来证明高级时装存在的重要意义,避免成批成衣生产粗制滥造、不讲究美的倾向。
圣·洛朗十分热爱中国,他说:“有什么国度这样引人遐思的呢?只有中国吧。我们西方的艺术受中国之赐可谓多矣,那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明显的。没有中国,我们的文明决不能臻于今日的境地。”在他来华参加开幕式的短暂几天中,他专程访问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服装设计系的师生们欢聚一堂,对年轻学生们的服装习作爱不释手。他的作品回顾展和他同我国未来的服装设计师建立的情谊,必将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与了解,促进两国的服装文化交流。(附图片)
圣·洛朗和他设计的服装


第8版()
专栏:

难忘的日日夜夜
——南极拍片散记
郝强国 邵振堂
我们做为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荣幸地参加了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在太平洋、大西洋、南大洋,四万八千九百多公里的航程中,在被称为“风极、寒极”的白色神秘大陆上,度过了一百四十二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要说的,要写的实在太多了。这里选录几段我们的日记,作为拍摄《南极,我们来了》、《在超级世界里访问》等纪录片的散记。
12月30日岛上第一夜
我们随考察队乘长城二号登陆艇上乔治岛的菲尔德斯半岛登陆拍片。海浪打在船头,溅起来的海水就象盆泼似的向我们身上浇来。我趴在摄影机上,用身体挡住打来的海水,以防机器进水损坏。登陆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了南极洲。此刻,我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我们除了拍片外,还和队员们一起搭帐篷,卸物资,平整地形,修路……谁知到了傍晚,天气突变,霎时间,大雾弥漫,使人分不出东西南北,登陆艇因迷失方向,无法返航。我们和部分队员被困在了岛上,寒夜降临极地,已经搭起的少数几顶帐篷内堆放着仪器设备,其它生活用品和食品还没运到,我们只好架起充气帐篷,蜷缩着身子,靠一个面包和几口雪水熬过了这连饿带冻的一夜。
1月6日逗企鹅
企鹅是南极独有的动物,它也是南极的象征。在我们建立长城站的工地上,不怕陌生人的企鹅也经常挺胸凸肚来到长城站工地游逛。我们在极其紧张的建设劳动之余,受到这些“小朋友”们的亲切“问候”,还真是一种不小的慰藉。
有时,我们也和这些温顺的南极绅士逗闷子。有一次,我们为了拍摄一组逗企鹅的小镜头,把自己头上戴的印有“中国”二字的太阳帽扣在企鹅的小脑袋上。从来没有戴过帽子的企鹅,被这突如其来的行动急得原地打转转。当我们拍完了这组材料,再去摘下企鹅头上的帽子时,企鹅气得鼓起肚子,伸长脖子,直晃脑瓜,意思好似在说:“千万别再开这样的玩笑了!”
1月14日谨防贼鸥
南极,不仅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国界,没有货币,没有警察,没有小偷,没有法院的超级世界,而且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受污染的纯洁世界。
在南极,人们不需要防强盗,也不需要防小偷。但我们到南极不久便发现,南极需要防贼鸥。以偷企鹅蛋而得名的贼鸥,在我们建设长城站的初期,趁我们的食品还没有进入库房,将我们的鸡蛋纸箱啄得尽是一个个小窟窿。
为了摄取贼鸥的偷盗行径的镜头,一天,我们躲在装仪器的木箱子后面,架起了电影摄影机,就象侦察兵搞潜伏一样,耐心地等待着贼鸥的到来。
贼鸥开始站在远远的高处四处窥视,当它没有发现有人在旁时,便慢慢地靠近我们的食品堆,然后停在鸡蛋箱上,用它那灵活而坚硬的尖嘴啄开一个鸡蛋大的小洞,叼出一个鸡蛋便飞向远处,啄破、吸尽。可它永远也不会想到,它的这种偷盗行径却已统统收录到我们的电影胶片上。(上)(附图片)
摄影师邵振堂在拍摄南极风光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儿童剧要快快发展
李钦
假如,您和孩子们在一起,看过一场精采的儿童剧的演出,您顿时会感到变年轻了,变得情不自禁地要和孩子们一起大声笑呀,叫呀,鼓掌呀,仿佛进入一个充满了无限活力与生机的、青春常在的世界。您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一定会被孩子们对儿童戏剧那种着了迷似的喜爱所感动。这时,您也许会想:怎样使儿童戏剧快快地发展起来,使全国各民族的少年儿童都能看到儿童剧呢?
自从今年春季以来,首都的少年儿童非常幸运地连续看了六台儿童剧的演出,这就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快乐的汉斯》和《王子与乞丐》、广东省话剧院儿童剧团演出的《神镐》、武汉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两个精学生》和《他们的童年》,还有沈阳京剧院少艺班演出的京剧儿童剧《小红烛》。这些戏,有的是翻译外国的儿童剧,有的是我国儿童剧作者新创作的;有的是描写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有的是表现革命战争年代少儿锻炼成长的历史;有的是描写少儿互助友爱、追求上进的学校生活,有的是表现孩子们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英雄行为。
在短短的两三个月之内,在首都舞台接连演出六台儿童剧,这在往年是罕见的。我们知道,1981年以前,全国才有三四个儿童剧院(团),到现在已迅速发展到十七个了!还有些成人剧院(团)为了满足小观众的要求,也增演了一批儿童剧;各地中、小学和纷纷建立的少年之家,这两年也演出了大批学校剧。我们的一些从事戏剧工作的同志,把全部身心扑在这个事业上,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明天,克服了许多困难,没有经费就四处求援,没有剧场就到学校广场演出,知难而进,任劳任怨,满腔热情地为孩子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这种精神是十分使人感动的。
但是,我们的儿童戏剧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全国少年儿童欣赏儿童剧演出的迫切需要。我国十亿人口中,有近三亿少年儿童,即每三四个中国人中间有一个孩子。孩子们正在睁着如饥似渴的眼睛,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儿童剧的演出。让光辉灿烂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高尚道德情操,象清泉一样流入孩子们的心田,象阳光,象春雨,照耀和浸润着他们幸福的童年吧!(附图片)
电视剧《烽火侨女》剧照:女英雄李林在抗日烽火中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希望多些有特色的演出
思音
听某地歌舞团来京演出的音乐会,几位演员唱的中外名曲水平虽然不低,但观众反应却平平。唯独一位演员演唱的一首地方民歌,意外地得到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一再要求返场。
说意外也不意外。这意味着首都的观众在欣赏某一地区演出的文艺节目的时候,希望能听到有地方特色、有代表性的民歌和乐曲,不愿看那些缺少地方特点的、千人一腔的节目。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电视之窗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由马骏、陈仲廉、崔俊波编剧,崔俊波导演的十二集电视连续剧《烽火侨女》已经由山西省雁北地区开拍。
该剧以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围绕李林在南洋、回国学习、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热情讴歌了李林等一批抗日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剧中李林由张静扮演。(李有祥)
电视剧《两个不健全的人》(编剧司徒兆敦、傅琳、尤小刚,导演尤小刚)由北京电视制片厂录制。该剧取材于盲人作家郑荣臣的事迹,在此基础上再创作,塑造了两个在生活逆境中坚持奋斗的人物形象,讴歌了那对生活执着追求的态度、敢于奋抗恶运的精神和人与人之间赤诚相助的美德。
编导在剧中对电视的表现形式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运用造型、色彩、影调、画面构图以及音响、音乐等多种手段,使观众在获得艺术感受的同时引起对历史的反思。(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