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新形势下乡镇工业指导方针的探讨
佐牧
我国乡镇工业的发展道路很不平坦,经历了一个曲折和缓慢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我国乡镇工业生机盎然,蓬勃发展。1984年,乡镇工业的主要产品产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的比重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乡镇工业的发展,为繁荣城乡市场、支援农业、支援国家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的问题是,在新形势下怎样把乡镇工业办得更好,使它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目前,乡镇工业在多数地区已初具规模。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省市以及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郊区,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全国工业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需要很好总结先进地区的经验,进一步端正指导方针,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和调节。
加强计划指导,减少盲目性
乡镇工业要不要进行计划指导和调节?有的同志认为,乡镇工业,是根据市场供求自然发展的,谈不上计划指导,也指导不了。这种看法不切合当前的实际。过去,乡镇工业主要是就地取材,搞农副产品的初级加工,大多数产品就地销售。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许多乡镇工业企业已经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交换范围空前扩大了。根据调查材料,乡镇工业原材料靠指令性计划供应的不到百分之十,产品按指令性计划销售的略高于百分之十;依靠本地原材料,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砖瓦砂石生产、食品、饲料和服装加工等约占百分之二十,其余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都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个情况说明,绝大部分乡镇工业的生产同地方市场、国内市场以至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社会化程度日趋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不加强计划指导,就会盲目生产造成损失。所以,包括指令性计划部分与依靠本地原料就地生产、就地加工销售的部分在内,都要加强计划指导。在发展中,必须根据宏观经济的要求,综合平衡,分类指导,同时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加以调节。
当务之急,是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工业门类,控制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投资的方向。对正在兴建或扩建的项目,要从原料供应、市场需求和投资效益等方面,分清轻重缓急,该上的集中力量上,该关停的坚决关停。例如,就地取材的饲料、食品、砖瓦砂石生产等等,要继续增加生产;对原材料紧缺的加工工业则应控制其发展。近几年,市场上对汽车的需求量很大,乡镇工业中冒出了不少汽车改装厂,这些厂子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从全局看,汽车的生产能力已经大大超过计划,再增设这样的新厂或扩大这些老厂的能力,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此外,一些地方小化纤厂、小毛纺织厂兴建过多,由于原料短缺,市场价格猛涨,开工不足。有的地区,新企业上马多,没有电,只能靠减少老企业的供电来保证新企业开工,等等。由此可见,只有克服乱铺摊子、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的倾向,才能保证乡镇工业持续增长的好势头,也才会有一个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高速度。
其次,要加强行业指导,按照不同行业调整布局,讲究规模经济。乡镇工业都是根据自身条件发展起来的。企业分散,规模较小,是乡村工业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起步阶段还谈不上合理布局,也难以讲究规模经济。但对于先进地区来说,合理布局和规模经济的问题就很必要,而且也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从布局来看,有一些行业分散到农村去办比较合理,如机械零配件加工、电子元器件生产、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等等。分散布点,便于就近吸收劳动力,有的可以就近消化原料或就近销售产品。但若干行业不宜过分分散。例如小高炉、小轧钢、小电镀、有毒化工等工业,能耗太高,运量太大或污染严重。如能发展中型电炉、推广连铸连轧以及建立电镀中心,集中于交通沿线或中心集镇,对节约能源、运力和防止污染都是有益的。
为了解决布局和规模的合理化问题,需要加强行业规划和行业指导。目前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分属不同的工业管理局,形成了同行业之间的分割。乡镇工业有它的特殊性,由一个专门部门进行管理是必要的,在改革中可以考虑采取城乡贯通的方针,按行业组成行业协会,负责协调本行业的发展规划,交流信息,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布局和规模起指导作用,没有行政约束力,但可以为政府使用信贷和税收等经济杠杆提供决策依据。
解决资金问题要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
银行对乡镇工业发展给予信贷支持是必要的,但近年来许多地区依靠大量贷款铺新摊子,这种做法就不大正常。今年上半年,乡镇工业贷款已经超过全年计划,许多企业仍感到资金短缺,周转困难。如果把农业信贷过多地用于支持乡镇工业,将对农业生产造成消极影响。经验说明,乡镇工业不能走“靠贷款办工厂”的路子,应当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建立企业的发展基金和后备基金。
近几年,乡镇工业自有资金已经过多地用于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用于奖励和个人分配,过多地用于支援小城镇建设,甚至也有用于乡村政权的行政费补贴的。这几方面的支出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需要清理支出项目并确定适当的比例。
当前,在信贷总量紧缩过程中,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要区别对待。对那些效益好、能创汇的企业,在临时性资金需要上应当给予照顾,帮它们排忧解难。可以考虑由银行划出部分资金,发放利息率较高的贷款。同时,急需把停建和缓建一些项目节约下来的资金,通过联营或集资方式提供迫切需要资金的企业使用。要扩大乡镇工业的自主权,减少他们上交给乡村政府或工业公司的调节资金。由上级统筹的资金过多,往往助长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只有把较多的资金留在企业里,才有助于推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有助于老企业的提高和创新。
乡镇政府要统筹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小集镇建设。小集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量力而行,逐步展开,不要互相攀比。
乡镇工业的工资水平要有计划地提高,工资基金要留有后备,以丰补歉,避免大起大落。近几年,工资增长过快的地方要放慢增长的速度。为了在乡镇工业内部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干部与工人劳动报酬悬殊的应适当缩小差别。除特殊有功人员以外,奖金不可过多,承包指标不宜过低。
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适当调整积累政策和分配政策,逐步增加企业自身的积累,采取集资和联合经营等措施,主要靠自有资金来保证乡镇工业的改造和发展,保持一个适当的增长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立足农业,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乡镇工业以及小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完全不占用是不可能的。但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乡村,土地宽打宽用,浪费惊人。有的乡镇工厂讲究气派,办公室和招待所标准过高,占地过多。由于部分农民希望尽快离土,某些地方招工采取土地入股办厂的办法,所以征地无人阻挡。地方政府都曾规定过严格的报批手续,但往往流于形式,有的甚至采取种种手法,弄虚作假,逃避审批,耕地迅速减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保护土地资源,首先要统一指导思想。有的同志认为,农业已经过关,乡镇工业利润大,只要工业生产上去了,即使买粮食上交也是合算的。其实,立足农业办工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乡镇工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工厂办在乡村,劳动者亦工亦农,不吃计划供应粮,也不必象城市那样花钱去建设职工宿舍等基础设施,这就大大减少了办厂的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次,许多乡镇工业以搞好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为己任,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销售,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壮大了工业本身。在七十年代初乡镇工业重新起步时,江苏省曾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口号,看来还是正确的。乡镇工业在有了较大发展以后,虽然不应当以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销售来限制自身的发展,但以农业为基础,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仍然是乡镇工业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如果因乡镇工业有了某些发展,就忽视农业,甚至滥用土地资源,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还必须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加以干预。例如,可以考虑征收土地占用税或占用费,税率或收费标准不能过低。此项收入可以交由地方政府补助农田基本建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为高产农业区,寸土寸金,此项税收应当加重。对于滥征土地征了而不用的,甚至弄虚作假逃避审批的,应当给予必要的经济或法律的制裁。
目前,各地农村正在抓紧调整农业结构。许多地区在克服单一种植的弊病以后,已经出现了一些主要靠开展多种经营致富的村庄和专业户。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过去,片面地提倡“以粮为纲”,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价格又偏低,所以有了“无工不富”的说法。今后,在宣传兴办乡镇工业致富的经验的同时,要多宣传农村依靠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第三产业也能致富的经验,克服重工轻农思想。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只有爱护和保护好土地资源,才能在工业迅速增长的同时求得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增长,不是以工代农,以工挤农,而是使工业与农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技术进步,实现新的发展
乡镇工业在起步阶段,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首先抓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那是对的。但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后,就应当注意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在这方面,一些基础比较好的乡镇工业企业,已经走出了好路子。许多企业通过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或派人外出学习、培养,充实技术力量,已经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微电脑等精密产品,有的还承担了生产出口产品的任务。实践证明,乡镇工业企业同样必须而且可以坚持技术进步的方针。
但是,近几年由于需求过于旺盛,质量差一些的产品似乎也能卖得掉,这就助长了一些企业追求产量、忽视质量、忽视提高和创新的倾向。由于加工工业发展过快,本应淘汰的老式车床还在大量生产;因为钢材和生铁缺乏,小轧钢、小电炉以至小高炉又上马了。乡镇工业企业往往是生产和使用落后设备的主要单位,由此形成了生产在低水平上的循环和重复。整个说来,乡镇工业投入多、产出少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为了促使乡镇工业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除宏观经济决策上要继续抑制需求以外,还必须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例如,要总结和推广先进地区依靠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产品的成功经验,把显示技术进步的指标,用于乡镇工业的成绩考核。在信贷和税收方面,也要对技术改造项目和新产品给予优待。要分行业、分地区制订出一些技术标准,对于生产或使用那些陈旧设备和劣质产品的企业,在信贷和税收方面给以限制。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只有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乡镇工业才能应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才会有光明的前程。


第5版()
专栏:

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
白仲尧
发展服务业十分迫切
服务业是由多种行业组成的。过去,一般称作服务业的只有旅店、浴池、理发、洗染、照相、饮食、修理等传统服务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出现了情报信息、科技咨询、广告、旅游等新兴服务业。
党和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力发展服务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很大的意义:(一)服务业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各种服务,有利于各个部门相互结合,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二)发展服务业,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各方面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三)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表现。服务业的发展,能够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四)过去,社会购买力主要投向实物形态的商品,发展服务业,可以更多地回笼货币,是稳定市场物价的重要因素。(五)服务业能够容纳大量劳动力,是解决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六)发展服务业对于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扩大我国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也有积极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和传统观念影响下,重生产,轻流通,更轻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行业虽被划为生产部门,比解放前有显著的发展,但同社会各方面需要比较,差距仍然很大。旅店、浴池、洗染、理发、照相、饮食、修理等行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有所发展,但在不少城市还未恢复到解放初期的水平。整个服务业的落后状况,同生产发展、流通扩大、国际交往频繁、人民生活提高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发展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迫切要求。在开放城市,更是当务之急。
服务劳动是生产性劳动
服务劳动的性质问题,是服务经济理论的基础。服务劳动的生产性或非生产性,六十年代已有讨论。近几年结合第三产业的讨论,多数同志已经认为,应该打破传统观念,把服务劳动如实地看成是生产性的劳动。
服务劳动形成无形产品或软产品,它同实物产品或硬产品虽然在形态上不同,但同样是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结果。在商品货币关系下,服务“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同其他商品相互交换,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服务“产品”的价值同样是国民收入的来源。商品经济中各种经济规律对服务 “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同样起支配作用。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不能脱离国民经济整体运动,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经济关系而单独存在。我们对服务业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观察和分析,既要把握它自身的发展,又要看到它和其他方面的相互联系。
改革服务业的管理体制
服务业的行业多,层次多,经济形式多,联系面宽,分布面广,这些情况决定了服务业经济管理体制带有很大复杂性。
以前服务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病是:(一)国家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机关,各服务行业之间、各种经济形式之间互相配合、协调发展相当困难,条条块块的矛盾特别突出;(二)国营服务企业的管理,政企不分,环节较多,基层企业的负担过重;(三)国营服务企业的自主权小,上面管得多、管得死,企业缺少活力;(四)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度、劳动工资制度、奖惩制度、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等不健全,影响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发挥。
怎样搞活服务企业?现在个体和集体服务企业已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搞活,国营服务企业仍然受到许多条条框框束缚。搞活国营服务企业,使之发挥基干作用,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国营小型服务企业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或个人租赁等形式,有利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可以继续试验,但必须细致地研究公共财产的处置方法,解决发展基金、保险基金(特别是负担退休职工的费用)等有关问题。国营大、中型服务企业的改革,除切实解决政企分开问题,使企业有责、有权、有利,有完善的经营责任制外,还要研究企业内部按劳分配形式和价格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实际问题解决了,国营服务企业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实行有力的政策措施
目前我国不仅服务行业多,经济形式复杂,而且许多部门都在兴办服务企业。鉴于服务业经营活动中有很大的综合性、较强的地方性、服务范围的广泛性,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应当逐步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服务行业体系。建立统一管理服务业或第三产业的行政机关也很必要。
发展服务业,首先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在服务业中,有些行业的资金有机构成高,需要较多的资金。有些行业的有机构成低,需要资金较少。因此,必须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但在具体安排上要各有侧重。有机构成低的行业,一般可以个体和集体为主;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则应以国家投资为主。
发展服务业应该是高、中、低档并进,目前应以中档为主。中档旅店、餐厅既可适应中等消费者水平的要求,也可适应较高的消费水平。此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有计划地组织农民进城办服务业,鼓励工业企业将多余的资金和劳力转向服务业,都有积极作用,但须作好宏观、中观规划,防止一哄而起,一拥而上。
我国服务业的设备陈旧,从国外引进一些服务设备是必要的,但从全国看,从长远看,主要应当依靠国内的工业力量。我国现在的机械制造水平,完全能够担当起这个任务。现在需要国家制订支持和鼓励工业部门乐于为服务业制造设备、服务业乐于购进和使用国产设备的有关政策。
服务价格问题是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过去,把为群众生活服务的行业当作社会福利事业看待,采取低价政策。由于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得不到补偿,经营相当困难。理顺价格关系,改革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搞活国营服务企业的关键所在。
我国的服务行业大多是本小利微、经济力量薄弱、手工劳动比重大、劳动强度大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扶持,在政策上给予各种优惠,这样才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迅速改变服务业落后的面貌。
要加强对服务业职工的培训。既要抓好职业学校教育,又要抓好在职人员的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迅速兴办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的高等院校。服务企业的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险问题,也需切实解决。


第5版()
专栏:

《中国经济科学年鉴》即将出版
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主办的《中国经济科学年鉴》(主编晓亮,副主编张朝尊、肖灼基),是一本记录我国经济科学研究动向的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年刊,内容比较丰富,设有若干重要经济理论问题研究的述评、经济科学讨论问题观点简介、经济著作选介、国外学术动态等十二个栏目。1984年创刊本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本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5版()
专栏:

发展西部经济要注意民族特点
况浩琳
我国西部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多民族杂居地区。西部经济的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西部经济必须充分注意这些地区的民族特点,照顾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利益。
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 题:
一、保持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经营传统。西部少数民族在生产中都有自己的传统。如草原地区的蒙古、哈萨克、裕固等民族,自古以来经营畜牧业;贵州清水江流域的侗、苗、布依等民族,解放前普遍兼营林业;四川、西藏、青海的羌、藏等民族善于培植贝母、虫草、红花等药材;甘肃的保安族擅长打制“保安刀”;等等。这些传统经营,是各民族人民群众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如果自然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般不宜轻易改变,只能使之不断完善和发展。如畜牧业可以由游牧发展为定居放牧,由靠天养畜发展为科学养畜,但不能削弱。打制“保安刀”可以用现代工具取代手工工具,但不必取消。有一个时期,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西部地区许多草原、山林被滥垦乱伐,适合于种植药材的背阴土地偏用来种粮食,有经验的手工业者硬让去种庄稼,结果各业俱伤,这个教训应当记取。
二、区别对待各地与国外历史上形成的经济联系。西部许多地区处于边陲,不少民族跨国境而居,与国外历史上形成了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近代更有所发展。对于这些经济联系,我们应取分析的态度,不应一概排斥。比如,解放前国外大量鸦片进入云南,转销内地,对于这样的经济联系,当然不能继续下去。但如近代西藏经常从尼泊尔进口部分粮食,比从四川运进去便宜得多。这样的经济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搞活经济或弥补经济生活中的不足,则应当保持和发展。
三、坚持互利的原则。过去西部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主要是西部提供原料(包括毛皮、木材、矿产品等),内地供给西部日用工业品。由于价格不合理,原料产地往往获利甚少,挫伤了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后除了适当调整价格外,内地要帮助西部逐步发展加工工业,改变这些地区出口原料产品的落后状况,实现西部与内地的共同繁荣。
四、照顾少数民族生活的特殊需要。西部许多少数民族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如果我们的经济工作不能满足这些需要,不仅会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到不便,而且还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西部有的民族喜欢佩带各种饰物,有一个时期却到处都买不到,有的人只得以高价购买走私产品。又如蒙古族喜欢吃炒米,藏族喜欢吃糌粑,而加工制作炒米、糌粑的糜子和青稞,产量都不如小麦高,有的地方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一度缩小糜子与青稞的播种面积,造成很大不便。这些都应当改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