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南斯拉夫文化史上的巨匠
严正 刘鑫泉
在南斯拉夫,武克·卡拉季奇被列为文化史上最杰出的巨匠。贝尔格莱德建有武克公园和武克纪念碑,许多文化团体和教育单位都悬挂武克像,把他作为文化鼻祖来崇敬。以武克名字命名的街道、学校和文艺活动到处可见。
1787年10月26日,武克出生在南斯拉夫群山起伏的特尔什契地区一个农民家庭。从八岁开始,生来体弱的小武克与当地同龄人一样,夏天放牧,冬天偎在火炉旁倾听民间歌手的哀绵之歌。不同的是他特别喜爱读书。他先向自己的一个亲戚学习认字和写字。当他得到了一本识字课本后,天天带它去放牧,经常拦住那些他认为识字熟文的过路人,特别是神甫和商人问字。他曾去邻近村子里的小学读书,但是不久鼠疫横行,小学解散了,武克就这样在一生中只上了不到一年的小学,他的知识都是通过刻苦自学,在生活和斗争的实践中获得的。
1804年在塞尔维亚爆发了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卡拉焦尔杰领导的英雄队伍中很快就出现了年仅十六的武克。他同士兵一起巡逻在德纳河前哨阵地上,监视对岸土耳其侵略军的动向。不久他当了卡拉焦尔杰的书记员,经常向许多起义领袖介绍和通报重要情况。这次起义曾一度取得很大胜利,收复了贝尔格莱德、斯梅德雷沃和沙巴等重要城镇。艰苦的战地生活使武克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治疗无效,不得不锯去佝偻的左腿。当时武克只有二十二岁。从此以后,那根粗拙的木棍成为他不能分离的侣伴。武克曾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拐棍,我有可能如同我的许多同龄人那样死于土耳其人手中。而我的拐棍迫使我寻找宁静,安闲地读一些书,从容地把我耳闻目睹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起义失败后,他不得不离开祖国来到奥地利的都城维也纳,后来又周游欧洲列国。这时他已致力于发展和传播祖国文化的事业了。
在武克之前,塞尔维亚等地的文化活动仅仅是神甫、僧侣和军政头目等极少数人的专利品。当时的文学作品采用的是古斯拉文尼亚语、教堂语言和俄罗斯语的混合文字,字母非常混乱,有的几个字母同音,有的一个字母发几个音,还有许多字母不发音。对于这种文学和文字,广大人民群众如见“天书”,很难理解,而生动丰富的群众语言完全被排斥在文学作品之外。武克决心打破少数人对文化的垄断。他认识到要使文学成为群众的活动,就必须创造一种能为人民群众广泛理解和掌握的文字,要把群众语言引进文学著作。为了实现这个宏愿,武克首先从目不识丁的民间诗人、盲人歌手、说书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中收集整理民间抒情诗歌、民间史诗、民间故事、趣味游戏、谚语、童话、传说,并在毕生之中出版了许多民间艺术小册子,使民间创作文学化,得到记录、提高和传播。另一方面在深入社会实际和民间的过程中,收集、整理各地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词语和语法,改革、创造和统一构成词语的字母,加以推广。经过一段时间呕心沥血的努力后,1814年武克在维也纳出版了第一部民间诗集和第一部塞尔维亚语语法书,印刷了第一批经过改革后的字母表。1818年出版了第一部《塞尔维亚语字典》。武克在这些书籍里,对塞尔维亚语的读法和书写法作了重大的改革。他采用了表音文字书写的原则(一般称为正字法),即怎么念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念,每一个音都有自己的符号即一个字母,每一个字母都有也只有一个发音。他去掉了十八个没有发音或多余的字母,根据需要又创造了六个字母。这样,南斯拉夫至今仍在使用的字母表共有三十个字母组成,表达了他们讲话中的所有发音。这个简单而完善的字母表,使每个普通的南斯拉夫人只要用上几天时间就能学会读和写。南斯拉夫同志认为,这个聪明而正确的书写方法,是他们可以在世界上引以为自豪的,因为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至今仍在艰巨地进行着这项文字改革。
武克不只是以文字改革的功勋彪炳南斯拉夫史册,他的伟大建树是多方面的。一位英国评论家认为,武克作了大量的收集、加工、出版工作,“使塞尔维亚的民间诗歌以最吸引人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风貌”,为整个欧洲所了解。连著名的欧洲文豪歌德等人也为武克整理的民间诗歌优美动听而兴奋,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也是塞尔维亚民歌的崇拜者和翻译者。
武克直接来自农村,他很早就开始注意收集并整理民族习惯、信仰、传说故事和所有其它属于民俗的东西。他出版的《塞尔维亚人民的生活和习惯》一书中,包含近二百种风俗习惯和信仰,描述了与南斯拉夫民族有关的传统,南斯拉夫人民的舞蹈及其生活、社会关系和一般机构、各种社会现象、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为以后的学者进一步研究南斯拉夫的民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总之,武克·卡拉季奇的业绩是不朽的。他在文化领域内促进了南斯拉夫各民族的接近,为南斯拉夫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整个南斯拉夫人民都在纪念他,颂扬他。(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文化古城抢救文物古迹
唐若水
意大利首都罗马素以文物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特别是千姿百态的各种雕塑,更为吸引游人。然而近年来,这些昔日英姿飒爽的古雕塑却大都明显步入“暮年”:有的断手裂腿成了“残疾人”,有的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个别甚至轰然倒塌,告别人世。就拿位于凯必泰尔山巅的那尊举世闻名的马卡斯·奥雷留斯青铜雕像来说吧,这位帝王早就失去了昔日的雄风:手臂上挂着橡皮吊带,巨大的身躯用帆布包住并用钢筋悬吊着,连那匹坐骑也因摇摇欲坠而不得不用数根钢柱作“拐杖”……
眼下,一百余名工作人员带着刀具、钢钻和五花八门的洗涤剂,正全力以赴地抢救该城众多“病危”的古雕塑。一座座脚手架高高耸立,一个个“医生”正忙得不亦乐乎。
实际上,很早就有人发出抢救文物的紧急呼吁,然而有关部门似乎对此掉以轻心。一位专家经调查后指出:目前这些古雕像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走向死神”——最近三十年中的损伤竟超过了过去的二千年,其原因无疑是工业污染和车辆排出的废气。但有的专家持不同意见,他们指出,目前罗马城内已很少有工厂企业,而在古代和近代,罗马人却是大量使用木柴和煤炭作燃料,因而古雕塑的朽老之因完全是出于“年迈”。还有的专家则批评说,他们的祖先对这些遗物一直是爱护备至的,但当代罗马人却对此漠不关心,这就是“悲剧之源”。
据介绍,虽然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但罗马人还是使用传统的修补法,即用蛋白、油脂、沙、石膏和水泥等原料来填补雕像的“伤口”。一位专家沉痛而羞愧地告诉外国游客:“我们无脸见我们的先人,我们罪该万死!”(附图片)
罗马城最大的喷泉——特雷维喷泉,又称许愿池。中间巨大石雕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


第7版()
专栏:经济之窗

两位“S”先生的“文章”
——漫谈美国刺激消费之道
张德鑫
也许有人以为,在美国这个西方“巨富之国”,人们花钱定是大手大脚,谁出手阔绰,谁就是大爷。其实情况并非如此。美国虽是个消费社会,但百万富翁毕竟是少数。仅靠有钱的阔佬竞事奢华来增加销售量是不行的。增加销售的主要对象还在广大群众,扩大市场主要靠亿万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在这里,刺激民众消费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千方百计让消费者省钱买便宜货,靠薄利多销而财源广进。一言以蔽之,美国刺激消费之道仍然是在“廉”字上做文章。
我发现,在美国商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英文单词大概要数S A LE(拍卖)和S A VE(节省、便宜)了。报刊电视、大街小巷到处可见ON SALE(大减价)或SAVE30%(便宜30%)之类的广告。每家的信箱,也都被不请自来的五花八门的广告塞满,真是哪儿都躲不开这两位“S”先生。什么新年减价、节日减价、周末减价以及各公司商号自立名目的各种减价,不一而足,几乎每天都有减价。这多如牛毛的减价,其中难免会有故弄玄虚的。但要说明的是,美国的减价,不同于“处理品削价”,商品质量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俗话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便宜无好货”,不完全适用于美国市场。
是不是买廉价货就显得寒碜呢?完全不是,人们反以能获得廉价消费品为快事。我的房东太太就是这方面的能手。有次我花十元钱买了三个彩色胶卷,她说我亏了,并得意地告诉我:她前不久在另一地方,也是十元钱,却买到了跟我的同样牌子型号的胶卷四个。买贵了东西的人是不会被人羡慕的,他若要炫耀自己,更会被看成傻瓜。
各公司厂商、超级市场做“廉”字文章也充满竞争,各有各的高招。如有的厂商印发折扣券或双重折扣券,有的超级市场给顾客赠送下次购货优待券或类似彩票的猜奖号码或字母;有的商店不时会提供一些不登广告的特价品,或是把准备要停售的商品以半价甚至更大的折扣拍卖,以出清存货。这些办法都吸引了不少顾客,颇能刺激消费。
在这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里,买东西也大有学问。美国的许多家庭主妇在这方面尤其细心钻研,成为“消费经济”的行家里手。她们知道如何收集广告上的减价印花,以备购物时用来抵价;她们掌握了大商店和超级市场每周都会把一些商品轮流减价的规律,并且总是在新减价开始的日子去采购;她们的购物原则是:什么食品减价就买什么,暂不吃的就放进冰箱备用,而不是想吃什么即去买什么,那要贵好多。这些窍门使她们每月总可省下几十元,一年就是好几百。
为了经营的长远利益,许多商店都为退换商品或退还减价差额提供方便。只要商品未启封或未损坏、弄脏都可退换。所谓“退还减价差额”,就是从商店买的东西,买后不久遇到减价,在一定时限(如两周或一月)内,可凭收据去该店退还减价之差额。这样就促使顾客更加放心买东西,不必担心减价后吃亏。但各个商店的货物退换规定及减价退款时限并不都一样,甚至出入很大,购物时就必须留心。鉴于同一货物在不同商店或同一商店的不同部门、不同时间常会有不同价格,因而要多看勤问,货比三家不吃亏。这就属于顾客如何为自己更好地消费而在两位“S”先生身上做文章了。


第7版()
专栏:世界影坛

影坛盛会增友情
——第十四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侧记
沈修
苏联的雅恩科夫斯基和日本的栗原小卷等四位著名电影演员徐徐降下了电影节会旗,历时半月的莫斯科第十四届国际电影节于7月12日宣告结束了。在本届电影节中,我国纪录片《锦绣中华》获荣誉奖状。但比这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苏联广大观众和电影工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有一百零七个国家、七个国际组织和西柏林参加的这届电影节,是一次影坛巨匠和影星荟萃的盛会。一千多位身穿各种服装、操着各种语言的电影工作者出现在莫斯科街头,成为夏季苏联首都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到处聚集着想一睹各国演员风采、要求他们签名的影迷们,电影节中央放映大厅和十五家影院门前万头攒动,人来人往,热闹异常。
中国电影代表团是令人瞩目的中心之一。著名导演于彦夫和穿着蓝色旗袍、活泼伶俐的女演员李羚,常常被那些要求签名或索要照片的观众以及各国记者阻截而无法举步。很多电影界的新老朋友对中国电影工作者表达了诚挚的情谊。曾四次访问中国、现已七十高龄的著名电影演员斯米尔诺娃两次邀中国同志到她家里作客。中国客人去了,这位古稀老人激动得手舞足蹈,连声说:“太好了,今天又看见你们了!”她还风趣地说:“《黄山来的姑娘》在我家做小保姆,帮我洗餐具!”电影节结束那天,她流着眼泪向李羚说:“给我写信呵!我去不了中国啦,但我想念你们。”著名电影艺术家邦达丘克向中国同志介绍了他近年的创作活动,并回忆起他在上海、杭州、北京访问的日子。著名导演丘赫莱伊和著名老演员萨那耶夫多次与中国同志攀谈。电影大师格拉西莫夫和夫人玛卡洛娃也多次和中国电影工作者接触,称赞中国电影的成就。
苏联年轻一代的电影演员虽然对中国电影了解不多,但友好感情很诚挚。电影新星、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饰班长索尼娅的托尔卡诺娃,饰溺于沼泽的女战士丽札的演员特罗宾科和其他女演员轮番在李羚的笔记本上画图画,有的画一只飘洋过海的小船,有的画两颗红心,有的画克里姆林宫红墙……她们把脸颊贴在一起说:“我们是新相识的老朋友。”
电影节上,苏联描写卫国战争的新片《自己去看》和美国的《一个士兵的故事》、希腊的《九人小组的结局》获得故事片金奖。中国纪录影片《锦绣中华》因“如诗地描绘一个国家”被授予荣誉奖状。苏联国家旅游委员会还授予该片“积极向群众宣传旅游和知识,从而巩固和平和各国人民友谊”的特别奖。《锦绣中华》在莫斯科《十月》影院首映时,场内挤满了观众。放映后,观众纷纷与在场的中国同志握手祝贺,连声说“真美!”“激动人心”,“真令人兴奋!”……银行职员萨马欣当即掏出存折,要求捐献二千卢布修复长城,他说“钱要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是一位苏联普通观众的心意。
从各个角度,我们看到了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盖印章的食品
在联邦德国所有超级市场的食品专柜里,肉类、蛋、鱼、虾、牛奶、罐头等食品包装盒上都盖有各种不同大小的印章。这些印章不仅标明食品的重量和价格,而且注明有效期。
选购者在购买食品时,不仅注意印章上标明的重量、价格,而更注重食品的有效期。因为食品储存期过长会变质,这将危及人民的身体健康。联邦德国的食品公司和商店营业员严格遵守食品法,经常进行食品的卫生检查,特别注意食品的有效期。超级市场从不出售过期或变质的食品。对即将到期的食品,各商场采取减价的办法,尽量使食品在不过期前销售出去。
·徐步青·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迪斯尼乐园有几处?
正在美国访问的李先念主席将在今天(7月28日)到迪斯尼乐园参观,并在园内进午餐。
迪斯尼乐园确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去处。初到美国洛杉矶而不去阿纳海姆参观迪斯尼乐园,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憾事。阿纳海姆在洛杉矶东南四十五公里处,乘汽车一个多小时可达。米老鼠卡通片创始人华特·迪斯尼于1955年在这里建起了供儿童和成人娱乐的园地,每年吸引五六百万游客来观光,这个乐园已成为美国西部一个重要的旅游点。
1971年,迪斯尼公司又在东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建了一个“迪斯尼世界”,它也是老幼咸宜的游乐胜地。
由于这种大规模的娱乐场所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日本于1983年也在东京附近辟地建成一座迪斯尼乐园,生意兴旺得很。
现在法国和西班牙正在争取美国的华特·迪斯尼公司为它们设计建造同样质量的儿童乐园。法国已划出巴黎东郊四千多英亩土地作为建园的地点。西班牙计划在地中海岸边建一个比法国设想的大三倍的园地。两国都着眼于发展旅游业。但是美国迪斯尼公司尚未决定先承包哪个国家的建园工程,一切细节正在秘密磋商中。据该公司的发言人说,无论如何,到1988年,欧洲肯定会出现世界上第四个迪斯尼乐园。·陈封·


第7版()
专栏:

不远万里学真拳
钟达
美国新泽西州六十八岁的尤金尼亚女士,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杨氏太极拳,在山西省城太原传为佳话。
六年前,尤金尼亚曾到中国旅游。在八达岭游览时,同伴们个个都登上城墙瞭望,她却因体弱爬不上去,只好在接待室里看长城风光照片,抱憾而归。但她那次到处见到中国人在练太极拳,了解到这对增强体质大有好处。回国后有一天她在公园散步,偶尔见到一位美籍华人在打太极拳,她就拜此人为师,但学习收效不大。
去年四月国际太极拳会议在中国武汉市召开,山西杨氏太极拳师杨振铎在会上作了关于杨氏太极拳的发言,后来全文刊登在美国体育杂志《功夫》上。尤金尼亚女士看到这篇文章,深感过去学习的太极拳不是真传正统,于是今年四月毅然漂洋过海自费来到山西太原学习杨氏太极拳,并写了申请,要求加入杨氏太极拳协会。她拜杨振铎为师,刻苦学习。杨振铎认真地教授这位异国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真传实教,尤金尼亚基本掌握了杨氏太极拳的要领和动作,身体也练得比过去强健多了。在最近的一次旅游中,她不仅登上了万里长城,还登上了华北地区海拔最高的五台山。她高兴得逢人就说:“我这次找到了一位好拳师,我回国后,还要动员我的丈夫也来学”。
尤金尼亚离华返美前夕,杨振铎对她进行了全面考核,认为她的拳术动作全部达标,便以山西杨氏太极拳协会的名义给她发了结业证书。(附图片)
上图:杨振铎在教尤金尼亚打太极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