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电视艺术的时代使命
金照
电视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它是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兴起和文学艺术的繁荣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已经有一支在荒地上勇于开拓的年轻队伍;它已经成为百花园中一枝芬芳吐艳的鲜花;它已经在全国人民中生了根。
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这个时代赋予电视艺术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遵循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把党和人民的根本任务,作为电视艺术的根本任务。我们通过艺术的手段,同全国人民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四个现代化,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而尽到自己的责任。伟大的神州大地是我们的亲爱母亲,我们要把母亲哺育我们的乳汁化做电视屏幕上的绚丽色彩,让大家看了受到鼓舞,更加奋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为能生活在祖国腾飞的年代而感到自豪,人们热情颂扬勇于改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精神。这个时代精神也是电视艺术的灵魂。我们中国电视艺术家一定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电视艺术蓬勃发展,社会影响日益巨大,广大人民把它当做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盼望每天能有好节目看。但是,电视艺术毕竟还很年轻,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深深感到任重而道远,要下决心让电视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成熟起来,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此,我们经常思考着下面一些问题。
理论建设。电视艺术白手起家,在初创时期大家都忙于制作节目,很少顾得上探讨理论。近几年来才有些同志注意这个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事理论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只是开头。在目前电视艺术日益发展的形势下,理论研究已刻不容缓,有关电视艺术与社会、电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与姐妹艺术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理论的指导,有意识地去探索电视艺术的规律,以避免盲目性。我们已有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只要认真总结,是可以写出比较完整、比较系统、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理论文章的。对于怎样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不违反法律,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完成电视艺术的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提倡各种观点、各种学说、各种流派都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平等相待,让批评和自我批评蔚然成风。我们不希望看到门户之见和文人相轻的旧习。我们主张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明辨是非。艺术方面有些问题如有争论,一时不易一致,也不必着急,可以从长计议。
队伍的建设。人才最重要,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大问题。我们珍视现有的这支队伍,他们是我国电视艺术的拓荒者,是今后电视艺术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我们必须以最大的努力来建设队伍,这件工作有三个方面:普遍提高,配套成龙,选拔新人。对此,一些单位有着很好的设想和比较有效的经验,希望能加以整理和总结,逐步形成一套制度。
进一步做好联系群众的工作。这个问题有着两个方面,一是电视艺术工作者需要深入到生活中去,熟悉群众,熟悉四化建设的沸腾生活,取得创作的泉源;另一方面,是给群众看什么节目,让群众看得称心。电视观众数以亿计,有民族、职业、年龄、文化程度、艺术爱好等等的不同,就需要提高节目的质量和增加节目的品种和数量,力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当然,要把制作重大题材的作品放在首位,这有助于提高我们民族的精神素质。供群众娱乐、休息的轻松活泼的节目也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属于普及的,还是属于提高的作品,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都应当与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相适应。同时也都应当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不搞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实践证明,群众是不喜欢那些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东西的。对于群众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准确的估计。人民是时代的主人,文明的创造者,决不能低估了人民群众。我们要在深入群众的同时,用高质量的作品去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和欣赏水平。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艺术。各个兄弟民族都有美好的艺术,需要同电视结合起来,形成本民族的电视艺术。这样可以使我国的电视艺术更加丰富多采。
建设生产基地。目前的电视节目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节目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平、技术水平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数量、品种也要增加。对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去解决,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改革生产的组织形式。建立专业的电视艺术生产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去年广播电视部建立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还有好几个地方也都建立或筹建了电视艺术生产的专业机构。我们希望在近期内,全国能够建成几个按照节目生产全过程布置的、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电视艺术节目制作基地。
中外交流。我们需要有选择、有计划地介绍外国电视艺术的发展状况和作品,作为借鉴,经过消化,吸收营养,以推动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同时,要注意把我国电视艺术介绍到国外去。通过中外电视艺术界的交流,帮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中国,发展友谊,这是我们对维护世界和平应尽的责任。
电视艺术家们交流经验,加强团结,增进友谊,互相帮助,是促进电视艺术大繁荣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是我们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今后一切活动的准绳,也是我们促进全国电视艺术工作者的团结与合作、促进电视艺术工作者同文艺领域各界之间的团结与合作的目标。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谈谈苏联文学
陈冰夷
苏联文学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产儿。这是一种和过去任何时代和任何类型的文学根本不同的无产阶级的新文学。它以最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新的革命的内容和题材、以劳动人民和革命者为主人公等等为特点的崭新的面貌,平地一声惊雷似的震撼了全世界。
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名为无产阶级文学,而在我国,当时则称之为“普罗文学”),从它刚刚在世界上出现的时候起,就被全世界政治上、思想上的敌对分子视为大逆不道。他们十分敏感地从这种新文学中窥见了对他们赖以生存的“黑暗王国”的极大威胁,因此,对它畏之若洪水猛兽。他们千方百计地贬斥它,诬蔑它,攻击它,不准它在本国翻译出版,禁止它在读者大众中流传。
但是,世界各国陷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先进分子、为自己的人民和民族谋解放的革命志士、要求进步和追求革命理想的青年等等,却把它视为“良师益友”。他们热烈地欢迎它,喜爱它,赞美它。他们突破重重严密的“文网”,想方设法把它翻译介绍过来,使它“大踏步跨到读者大众的怀里去”(鲁迅语)。他们从俄国十月工农革命的胜利中盼望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从新生的苏联无产阶级文学中形象地具体地看到了旧世界的灭亡和新世界的诞生。正如鲁迅当年说的那样,他们亲眼目睹了俄国劳苦人民大众怎样的“忍受、呻吟、挣扎、反抗、战斗、变革、战斗、建设、战斗、成功”的从苦难走向胜利的战斗历程,因而他们在心底里更加煽旺了要求变革的希望的火焰,为争取自己的人民和民族的光明未来而英勇奋斗的信念和决心也更为坚定了。
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就是这样的在谩骂和讨伐声中成长起来了。在它诞生以后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就陆陆续续涌现了许多到今天已被公认为是苏联文学经典名著的杰作。它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去,它不仅给各国人民输送去了“天火”,提供了革命的精神粮食,而且大大地影响了世界文学发展的进程。
十月革命以后,西方和东方各国,在普遍高涨的革命潮流的推动下,同时也受到苏联革命文学的影响,开始酝酿和产生了各自的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一些富有正义感和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作家,目击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业绩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受到苏联文学的革命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力量的感染,也纷纷向左转,成为苏联和苏联文学的朋友。到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在欧美和东方各国形成了后来被称之为“红色的十年”的以苏联文学为核心的国际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高潮,为以后建立国际文学界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国际的社会主义文学,虽然尚处在幼年阶段,却成了世界文学的主流和方向。
我们中国也是这样。“五四”运动以后,在二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进入高潮,在苏联革命文学的影响之下,首先由中国共产党的一部分领导人,然后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些先进分子,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运动进一步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到二十年代末则更鲜明地发出了创建“无产阶级文学”的号召。在这几次讨论和论争的同时,开始渐渐兴起在我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最后,1930年在十分残酷的白色恐怖的环境中,终于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革命文学组织,并且通过“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国际组织以及同各国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的个别接触,同国际的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立了互相激励和互相支援的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密切联系。于是终于形成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伟大旗手的我国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强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对我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苏联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从外界遭受到攻击和压迫以外,在它本身内部是不断地在两条战线的斗争中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文学在创作上和理论上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成功的经验,也发生过不少差错和失误,有些错误是相当严重的。在二十、三十年代,苏联文学界既同形形色色的右的异己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影响进行过抵制和斗争,同时也犯过“左”的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宗派主义等等的错误倾向。在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初期,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无冲突论”、粗暴干涉的领导方式等等的错误倾向又在文学上有过强烈的反映。在此以后,这些失误有所纠正,但是又发生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及其他种种问题,因而使苏联文学走上了更为复杂更为曲折的道路。
苏联文学的成功的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后起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苏联文学发生的差错和失误,也对后者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它们也犯了相似的错误。而在其他国家,在对苏联文学的评价和借鉴上,也曾先后出现过两种偏差:起初对苏联文学是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全盘照搬;然后又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把苏联文学说得一无是处。在我们中国,也曾发生过这样一些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文学在它们处于早年时期由于缺乏经验而犯的幼稚病,看来是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在于怎样认真地好好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
经过“十年动乱”之后,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显得更成熟了。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中央正确地制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于文化艺术工作也确定了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等一系列方针,并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文化艺术方面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总的目标就是为了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年来,在党的这样正确的政策思想指导下,我们就比较能够正确地对待世界各国的文学,包括苏联文学在内;就比较能够做到有目的有选择地翻译介绍、有分析有批判地评价和借鉴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文学等。
北京出版社组织翻译了苏联编选的这部两卷本《苏联短篇小说选集》,准备付印出版。这部书选载了苏联在1917—1972年间各个阶段发表的短篇小说。原书编选者自有他们编选的方针和标准,原书序文中对此已作了某些说明。不管此书编得怎么样,选取作品的得失如何,从这些作品中多多少少还是可以从小说中所反映的各个方面或在各个侧面了解苏联文学六十多年来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到苏联社会和苏联各族人民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生活。
此书即将付印的时候,出版社的同志要我在卷前写几句话。我匆匆地把原书翻阅了一遍,脑子里不免回忆起了苏联文学发展的历程及其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革命文学的相互关系,就草草地把这些思想记下来,权作为此书的开场白。
(本文是作者为《苏联短篇小说选集》写的序,本报略有删节。)


第7版()
专栏:

土家人民心灵解放的赞歌
——长篇小说《醉乡》读后
张掮中
居住在崇山峻岭的湘西土家族,是一个“舍酒难以生存的民族”,历来有“醉乡”之称。老作家沈从文曾描绘过这个神秘而又迷人的世界,那是“醉乡”的昨天和前天。那么,“醉乡”的今天怎样?土家族作家孙健忠的《醉乡》(载《小说界》长篇小说专辑1984年第一期)中生动描绘了新时期土家人民生活的历史变化,犹如在原始森林中吹响金色的芦笙,奏出土家人民心灵解放的交响乐。
《醉乡》只写了一个小小的土家山寨——雀儿寨的变迁,却把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家族乡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心理状态等,描绘得情趣横生,色彩斑斓。围绕着农村实行以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新政策这件振奋人心的大事,作者描绘了各色人等的不同反应,各种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对那有着美好心灵的土家乡民,他们在“春雷”的震撼下,如何去认识形势,顺应时代潮流,进行自身的心灵解放,更是写得浑厚凝重、细腻深邃。
作者是基于“豪迈的解放感”为主旋律,以“胜利的喜庆酒”为欢乐的基调,以“美酒飘香高举杯”的明快节奏和奋进的力度来进行《醉乡》的总体构思和纵深开掘的。小说没写大起大落、峰回浪涌的情节,也无高于公社书记的“大人物”上场,但它以平凡单纯、古朴天然的美取胜,写出人物的“本色”。主人公矮子贵二这个其貌不扬、为人瞧不起的“小人物”,却能背着沉重的旧生活的包袱艰难地进行抗争,心灵深处既饱含着充分的“忍让”,又具有不屈不挠的“变革”精神。他在人面前事事忍让求全,那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即一切为了“有了一个为之拚命的人生目标,他要象人一样生活了。”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进行“韧性”的抗争和完成自我的“心灵解放”。作者充分地展示出矮子贵二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的发展,他终于从忍让到起来抗争,挣脱了心灵上的枷锁。
作者善于用诗画一般的风俗画面与人物性格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古朴美与现代美相映成辉。他常常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深刻剖析人物的心灵,如描写矮子贵二终于和大狗的抗争,滑稽得近乎闹剧场面,却隽永风趣;又如他向香草兴高彩烈地叙述见到公社彭书记的那段精彩描写,把心灵上长期被压抑的贵二,希求得到解放的强烈思想感情,刻画得深切感人。另外关于玉杉再也无法忍受天九对她的“占有”,她那颗被压缩得颤栗的心,只好向土王菩萨去诉说、忏悔的细节,以及描写了乔保大叔重病时的梦幻境界,对贯串作品始末的共产党员、队长坎脚下阿公的描绘等,都显示出作者擅长工笔重彩描摹人情世态。作者对整个作品的审美情趣把握得很得体,作者曾说:“我画了一张网,每个人都粘在网上,照了一定的顺序排列着,各就各位,相互依存”。这是一张禁锢人们心灵的“网”,读者伴随着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及其性格的发展、成长,一起和“醉乡”的人们去摆脱这张“网”,冲决这张“网”,从而去获得心灵解放的极大快感、美感和豪迈的解放感。
“醉乡”的历史是苦难和深重的,“醉乡”人们的生活同酒是密不可分的。在昨天和前天,这“酒”,是坏东西。“酒色财气”,酒为“头忌”之物。那些年月,农民没有任何自主权,“他们把自己变成牛,变成犁,变成耙、锄头和茅镰刀。他们任人驱赶和役使,在某种监督下,他们呆板地被动地天天做‘混混工’,完全不必为劳动的效益操心”。他们的心灵已被禁锢得习惯于这种古板的生活方式了。这“酒”,是穷苦的土家人用泪水酿成的,既苦且涩。乡民们为了生活和生存下去,于是对当时农村的客观现实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一种难以抗拒的依附关系。这种依附关系便是极左路线的桎梏,它复杂得象一张网似地互相连结着,作品中的主人公、社会地位最低的贵二和拖孤守寡、无依无靠的玉杉,是在这种依附关系中挣扎的典型,是“醉乡”里最遭孽的苦命人。他们从心灵深处不愿依附于别人,却又必须束紧自己的心灵去连结这种依附关系。
但是,历史潮流毕竟不可阻挡。这个“爱酒如命”的民族,怎能在这苦酒中麻醉自己的神经,以求得心灵上短暂的慰藉和安息呢?作者把满腔的愤懑、心灵的呐喊,化作“淡淡的哀愁”,以散文诗的笔触,去拨动读者心灵的琴弦,引起强烈的共鸣。
是什么样的回天之力使“醉乡”苏醒了呢?又是什么力量使一贯被人瞧不起的矮子贵二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雀儿寨这个人生的舞台上?由不齿于人的弱者——吃“二道席”的叫化子而成为时代的强者、“醉乡”的“百万富翁”的呢?答案是明确的:是时代和新政策推着他朝前走,是震撼“醉乡”的春雷,使他的心灵得到了解放。于是,他大胆发布了自己思谋已久的计划和人格宣言:“大叔,真的是发财的时候了,我想了好些天,我不是雀儿寨的野麻雀,是人,别人是人,我也是人;别人可以发财,为什么我不可以?”。走社会主义的致富之路,这是时代的呐喊,也是历史的胜利!


第7版()
专栏:文艺新作

《沸腾的大海》〔长篇小说〕
作者单学鹏 载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社《长篇小说》第五期
这是作者继《渤海渔歌》、《燕岭风云》等长、中篇小说后的又一新作。小说为苦斗中的改革者谱写了震撼人心的悲壮乐章。改革,是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艰难曲折的事业。改革难,由一个虽有业务专长,却缺乏行政工作锻炼的知识分子来主持一个大企业的改革事业就更艰难;而由一个党外的知识分子、他能否入党的权柄还抓在反对者手里的人来主持改革大业就尤其艰难。小说的主人公、直属交通部领导的双岩港港务局局长楚文辉正是这样的一位改革者。小说对楚文辉在一千多吨苹果霉烂事件中主动为抢救国家财产承担责任的生动描写,是很有光彩的一笔。由于支持改革的老书记梁焰主动让位,四十出头的楚文辉才得以上台主事。但他掌权之后遇到的阻力是那样大,环境是那样严峻,以至最终还是借苹果事件让他锒铛入狱。结果是:四个月零一天的局长——二十三天的看守所生活——缓期执行的两年徒刑,以及家破子亡的悲剧。这就是楚文辉所处的那个生活环境对他的回报!新时代给了他建立功业的机会,旧的习惯势力又使他功败垂成。小说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这一切,读来令人扼腕。楚文辉的献身精神给人鼓舞,而他的悲壮的命运发人深思。
小说还真实而令人信服地描写了知识分子在严重考验面前的不同反应和悬殊的境遇(向阻力妥协者日子顺顺溜溜的,否则就只有苦恼和难过),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反映了我们这个以改革为主潮的时代生活艰难、复杂的一面,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沸腾的大海》(上卷)有大海的波涛,有大海的激情,但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过于直露,也许多少影响了作者冷静地对生活素材作更深刻的概括和提炼,因而减弱了其艺术魅力。(启治)


第7版()
专栏:

黔湘桂三省(区)侗戏会演
黔湘桂三省(区)侗戏会演,最近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举行。三省(区)七个县的代表队共演出了八台侗戏和一些侗族歌舞节目。其中既有传统剧目,也有当代题材剧目和新编历史剧。
侗戏是侗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自清代嘉庆年间诞生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长期活跃于民间。传统侗戏的显著特点是富有“侗味”的音乐唱腔和表演中类似“二人转”的步法。
(曾向洋 吴宇雄)


第7版()
专栏:

河北召开诗歌座谈会
最近,河北省诗歌界在涿县召开“河北省诗歌座谈会”,就诗歌与时代、诗歌与人民、诗歌与美学的关系、诗歌的振兴与繁荣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会上提出了振兴与繁荣诗歌创作的九点措施,主要有:切实加强领导;组织中青年诗人深入生活;加强诗歌的理论研究评论;多渠道培育诗歌人才;搞好出版发行工作等。
省委副书记高占祥同志在会上讲了话。
(毅歌)


第7版()
专栏:

全国首次地方戏学术讨论会召开
最近,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河南省戏研所《地方戏艺术》编辑部联合发起,在郑州召开了全国首次“地方戏学术讨论会”。大家就地方戏的现状、美学特征、观众心理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吴景艳)


第7版()
专栏:

部分诗刊、诗报负责人在京座谈
6月中旬《诗刊》、《星星》、《诗探索》、《绿风》、《当代诗歌》、《华夏诗报》等十七家诗刊、诗报负责人在北京举行了一次交流经验、加强合作、繁荣诗歌的座谈会。会上着重谈了诗歌编辑人员的职责等问题。 (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