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珍惜过去 着眼未来
——美国人与文物古迹
李南友
自从1776年7月4日在美国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以来,至今不过二百多年。在世界各大国中,美国可算历史最短的了。然而,这个国家却是古迹遍地,而且保护得很好。这些古迹反映了美国的文化、艺术水平,活跃了公众的文化生活;既对观众进行了美国历史的教育,又为国家增加了大量的经济收入。
美国人民着眼未来,但也珍惜历史。他们珍视一切曾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事件和情景,设法让它再现出来。对于遗留下来的古迹,他们更是千方百计设法保护。
在波士顿附近,有个“普利茅斯垦殖园”,实际上是个博物馆。为再现三百年前欧洲移民来到这里劳动、生活的情景,他们仿照当年的格式,兴建了碉堡、菜园、棚圈、房屋。这个再现当年情景的“移民村”入口处是一座木建碉堡,了望台上安设有几门土炮,了望台下有村民会议厅。室内只有矮床、兽皮、取暖和做饭用的火炉。人们用弓形的扁担挑水,用柳条和泥做成的烘炉烤面包,手持火铳的“民兵”还在按时操练……
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页是在费城揭开的。在这里,美国宣布独立时期的一切古迹文物都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而且建有各种纪念物。如纪念富兰克林被任命为美国第一任邮政局长二百周年而建立的古邮局,该局职员一律穿着二百年前的服装,头戴三角帽,身穿镶有金银丝条的红色上衣、齐膝的短大衣、灯笼裤、长统袜……加上那再现十八世纪风貌的商店、街道,使人似乎置身于二百年前的环境中。
美国首都华盛顿人口八十多万,街道整洁宽阔,树木青葱,宁静美丽,处处可见史迹、文物,而且几乎没有遭到破坏。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七千六百万件,馆员五千二百多人,它藏有美国历届总统的文献,甚至有林肯总统逝世那天在他口袋里放的东西等等。
国会大厦是美国政府的立法机关,建立在一座山丘上,全城都可望见。大厦内绘有很多油画,介绍美国开国的历史。引人注目的石像室里,陈列着美国历届总统、著名政治家、议员的石像,它们有的挺身昂首,有的慷慨陈词,有的似低声细语……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白宫座落在宾夕法尼亚路一千六百号,楼高二层,原是灰色的。1800年迁都时,这座楼房刚刚修建不久,就发生第二次英美战争。1814年英军占领华盛顿后,该楼被火焚。英军退走后第二年,美国重建它,涂上了白色,后来就叫白宫。宫内有一百零七个房间,以颜色分为蓝、红、绿等室。在内阁会议室中,围着总统座位排列十张椅子,分别刻有十位部长的名字。内阁下台时,部长们各自掏腰包买下平时所坐的椅子,作为纪念。这些座椅经过若干年后,也就成为重要的文物了。
林肯纪念堂是吸引人的地方。它庄严、雅净,四周有三十六根石雕的圆形巨柱,代表林肯被刺去世时美国有三十六个州。
华盛顿纪念堂前经常有按照当年华盛顿操练军队的方式进行的表演。士兵、军官、铜乐队、骑兵队、东方音乐队、马车队、骆驼队……穿着古代服装,列队在广场上行进,观者如云,别有一番景象。
美国各城市都保存了各种历史虽不太长但很有意义的“历史文物”,而且在全国各地,有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如各类科学及工业博物馆、交通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花卉博物馆,名目繁多,都保存着大量的文物。以福特博物馆为例,这里藏有福特和爱迪生生前的遗物,尤以爱迪生生平遗物为多。福特常对人说:“我的汽车事业有这般成就,获得爱迪生的鼓励、帮忙很多。”馆藏最引人注目的是自1884年起所有各种款式的汽车和十八世纪以来的马车、自行车、火车、轮船、汽船、飞机等种种交通工具,仿佛一部完整的交通发展史。这里还将美国开国时的社会生活情况,如当时的钟表修理店、衣服店、理发店、皮鞋店等等,一一再现出来,使人获得不少形象的历史知识。
洛杉矶的“迪斯尼世界”,则是当代文明与原始落后的鲜明对照,也是美国人民追求未来、珍惜历史的写照。这里既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娱乐项目,又有马拉有轨车、用旧的蒸汽机牵引的火车、马克吐温时代航行于密西西比河上的小火轮和印第安人古老的皮艇。游览现代化娱乐项目的人不少,但是对后者,美国人似乎怀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因为他们似乎从这里朦胧地感觉到,其祖先虽然原始,却在广阔天地间享受着一种令现代人感到新奇的古朴情趣。(附图片)
美国“独立宣言”诞生地——费城独立大厅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巴格达的魅力
周国勇
巴格达真是一座迷人的城市。在那里,哪一天不令人心醉神驰?归来后,又多少回令我梦萦魂牵?它的魅力何以如此强烈而又持久?
不必说一片片椰枣林里,晨鸟的歌声是怎样的清亮喧闹;不必说一幢幢摩天大楼是怎样揉合着阿拉伯的传统风格;也不必说高速公路上色调纷呈的汽车是怎样风驰电掣;单是那一座座各具丰姿的桥梁,便为巴格达平添了多少独特的风情。
著名的底格里斯河,由北而南,贯穿巴格达。河道时而弯曲、时而笔直。粼粼清波之上,有结构轻巧的悬索桥,也有气势磅礴的多孔桥,还有那大跨度的桁架桥。碧流、长桥、蓝天、波光,怎不教人心境莹澄开旷?
除了河上的桥,巴格达近年来兴建的立交桥也堪称一绝。有的似飘带那般洒脱,有的如长虹那样瑰奇。有的与水桥相衔,蜿蜒绵长,气势非凡。那曲线、那回环,是力的轨迹,也是美的旋律,象征着伊拉克当代生活的节奏,展示着人民建设祖国的恢宏气魄。
到了晚间,华灯放彩。一座座长桥仿佛是缀满明珠的长臂,拨开了浓黑的夜幕。那河畔灯火倒映在清流之中,仿佛无数火炬荡漾其间。舒缓、优雅的阿拉伯音乐从沿岸的娱乐场所飘飞而出,回旋在星空之下。此情此景,不由使我想起了阿拉伯古代杰出歌手穆哈里格的一段韵事:一天晚上,他去底格里斯河岸散步,一时兴会酣畅,不禁引吭高歌。没想到巴格达的大街小巷里很快出现了一支支游动的火炬,把整个城市照得如同白昼。原来是人民群众闻声而出,四处寻觅他那清扬而洪亮的歌音……
撩拨我心弦的岂止是巴格达的长桥灯火,夜歌乐音?
顺着这些长桥向东向西、往南往北,在巴格达又有多少工厂在为繁荣民族经济而日夜运转?地毯厂、毛纺厂、电器厂、成衣厂、啤酒厂……不胜枚举。伊拉克政府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大力引进外国先进设备,聘用外国专家和劳务人员,培养本国技术力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当我了解到巴格达RMC公司出品的系列睡衣、衬衣等服装,荣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时,怎能不为巴格达人感到由衷的喜悦呢?
巴格达不愧是伊拉克的骄傲。它焕发着新生活的朝气、前进的活力,又深深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处处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
东城拉希迪街,一家家古朴而又琳琅满目的阿拉伯店铺,在弥漫咖啡浓香的氛围中,向八方来客敞开大门。尤其引人入胜的是铜器铺子。那戴着小白帽的老工匠,那叮叮当当锻打声,那黄澄澄、金灿灿的铜壶、铜盘、铜花瓶……一切都使我感到新鲜、奇异,显示着阿拉伯民族的聪慧与灵巧。
在广场,在街心,在绿荫下,在大河旁,我又有多少次凝望、瞻仰巴格达的一座座雕塑与纪念碑,产生了上下古今的多少悠远联想?
取材于《天方夜谭》的雕塑,将我带回了童年时代阅读这本书的新奇迷人的境界。你看那《国王听书》的雕塑:国王山鲁亚尔侧身坐着,一条腿搭在石凳上。他上身后倾,仰着脸,显出迷惘的神色。距他两三米处,姑娘山鲁佐德亭亭玉立,双臂轻扬,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两个人物鲜明的对照,产生了强烈的效果!我为雕塑家M·加尼的正义感与艺术匠心而折服。
啊,巴格达!伊拉克的昨天与今天融汇在这里;伊拉克的明天与今天又将会合在这里!这就是巴格达的魅力!这就是巴格达的情采!无论昨日当我身临其境,还是如今隔着万水千山,我怎能不心醉神驰?(附图片)
巴格达无名战士纪念碑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非洲之角”的“郑和村”
葛正明
在纪念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之际,人们又想起东非索马里流传的关于郑和的轶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不畏艰难险阻,七次访问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三十多个国家,航程远达七万多海里,为中国同其它国家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据记载,郑和在七次远航中,曾奉命代表中国政府五次访问“非洲之角”索马里,到过木骨都束(即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卜剌哇(今布拉瓦)和竹布(今周巴河口)等港口城镇。由他率领的数十艘大船和数万名随行人员,携带大量金银、丝绸、锦缎、瓷器等,换取了大量龙涎香、没药、乳香、象牙等当地特产,同索马里人民建立了友好的联系,从而成为最早建立中索人民友谊的伟大使者。
为了纪念郑和,当地居民在郑和访索期间停留较长的布拉瓦附近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并将那里命名为“郑和村”。在摩加迪沙,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该市东区区名来历的传说。据说,郑和的随行人员中有些是上海人,他们和当地贸易交往较多,索马里人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知道他们来自上海,就叫他们“上海人”。后来为纪念他们,索马里人就把“上海人”作为摩加迪沙市东区区名。此外,在索马里国家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几件据说是郑和访索时带去的明代瓷器和一幅完好的由法国翻版的《郑和航海图》,以及一些对摩加迪沙等地风土人情的详细记载。这些都已成为中索悠久友谊的珍贵史料。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癌症之谜可望解开
“现在,我们已经接近成功解开癌症之谜的边沿了”。这个佳音是美国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最近传出的。沃森是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发现者之一。1953年他二十五岁时,由于协同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形状而荣获诺贝尔奖。
沃森等美国科学家长年从事癌症病因的科学探索。他说,现在科学家已在癌症的研究方面进入一个新纪元,估计不久就可以知道癌肿分子的结构。另一位发现第一种人体致癌基因,即肿瘤基因的科学家迈克尔·威格尔作了证实,他说:“我认为,我们在了解癌肿分子的基本结构上已迈出了带有实质性的第一步”。
不少美国科学家都认为,至少一种癌症基因的整个分子构造能在二年至五年内弄清楚。而找出癌肿分子,就能解开癌症之谜,无疑会对治疗癌症起重大作用。
治癌要抓早,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癌病。据西方通讯社报道,最近美国科学家运用一种叫作放射免疫检测的新诊断法,可以查出早期癌肿瘤,使患者及早治疗,中止癌症发展。
放射免疫检测法由三种技术组成,即免疫学、核医学和遗传工程,是通过放射性物质与人造单克隆抗体发挥作用的。美国病理学家戈登伯克主持的生物技术公司,使用这种新的检测法对五十名肠癌患者作了检测,结果检出率达90%以上。这些患者中的十一人在此之前曾用过先进诊断仪器:电脑层面X线扫描机、超声波、温度记录仪和核磁共振机进行过检查,但都未能查出癌肿瘤。放射免疫检测法对肝癌早期患者的检出率更高。
美国医学界对这种早期癌症检测法很重视,已开始用于对子宫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作检测。目前,科学家们还在进一步研究,将放射免疫检测法不仅用于癌症早期的检测诊断,而且直接应用于治疗方面。这一研究可望成功。 ·何边·


第7版()
专栏:

世界上三个“国中之国”
禾禾
世界上有三个国家既不毗邻大海大洋,也不与第三国接壤。它们的领土完全在另外一个国家的包围之中,其中两个在欧洲,一个在非洲。
三个“国中之国”最大的是莱索托,它位于南部非洲,全境被南非包围。面积为三万零三百平方公里,人口为一百五十万。莱索托全境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高山盘踞。全国没有一寸土地低于海拔一千米。换句话说,它的领土的最低点都高于海拔一千米。在这个意义上,它被称为“非洲屋脊”、“空中王国”、
“世界上最高的国家”。
莱索托是非洲著名的羊毛产地。这里编织的马海毛壁毯行销世界。每年有十二万至十五万莱索托人到南非矿山上当劳工。劳工每年的汇款成了莱索托的主要外汇来源。
莱索托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高山峡谷,许多地方不通公路。全国铁路总长只有一点六公里,是南非铁路的延伸。在这种情况下,飞机和小马成了莱索托常见的交通工具。现在全国已有大小机场三十二个,飞机可以沟通各地。可以起降现代化大型客机的莫舒舒国际机场今年6月竣工,从而加强了莱索托与世界的联系。
对于广大的山区百姓来说,最方便、最实用的交通工具是马。他们出门翻身上马,就象北京人或天津人出门抬腿蹬自行车那么方便。莱索托的小马小巧结实、耐严寒、抗饥渴、步伐稳、性驯顺,在国际市场上常常供不应求。
在欧洲的有梵蒂冈。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西北角的一片高地上,面积不到半平方公里。它没有别国领土所有的田野、平原、河流、高山、丘陵,它的领土只是被圣彼得广场、教堂、教皇宫、博物馆、楼房和公路所占满。城墙就是它的国界,没有边防军,警察还是从意大利聘请来的。这个国家的人口只有约一千,却有雇员三千人。教皇就是梵蒂冈的首脑,自称为“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梵蒂冈没有工农业,消费品全靠意大利供应。它有一个庞大的宗教集团和富有的国际金融托拉斯,黄金和外汇储备达一百多亿美元。
梵蒂冈的广播电台每天二十四小时以三十六种语言向全世界播音。
在欧洲的第二个“国中之国”也在意大利境内,叫圣马力诺共和国,面积六十一平方公里,人口两万五千人。首都圣马力诺座落在蒂塔诺山上,气候温和,风景诱人。圣马力诺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纺织品、陶瓷器和葡萄闻名遐迩。它印制的精美邮票举世闻名,也是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旅游业相当发达。两万人口的国家每年要接待两百万游客,平均每人每年接待二百位游客。
圣马力诺无军队,只有民兵、宪兵百余人。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法国香水和“特级鼻子”
法国香水誉满全球,目前在世界上销路最好、最有名气的五种香水都是法国货。
有人说,法国的香水制造业所以能称雄国际市场,同法国人鼻子有关。嗅觉最灵敏的鼻子竟能分辨四千多种基本气味,信不信由你。据说全世界的香水业中有十五个“特级鼻子”,一百多个“一级鼻子”,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法国人的,且大多数是男人。而他们的祖先又多半和法国内陆鲜花遍野的山城格拉斯有渊源。
格拉斯原来是专门缝制皮手套的小城,一百年前当地人发现手套已不为时髦人士喜爱,究其原因,是皮料有臭味。于是他们便开始生产用各种香料处理过的手套。这样,格拉斯渐渐成为香料商业中心。但如今世界香料中心的荣誉已不属于格拉斯,而由巴黎、纽约和日内瓦分享了。格拉斯市民的后代也散居各地,但是他们仍保持着嗅觉灵敏的传统特点。
有“特级鼻子”称号的基拉德·古庇说,任何人的鼻子都具有同样的生理功能,而能表现出超常嗅觉特技的人是靠超常的记忆力。格拉斯居民世代配制香料,长期的训练使他们能够分辨香料的细微差别,形成超常的“嗅觉记忆”。
制造香水和有芬芳气味的化妆品是一项大买卖,全世界每年的交易额高达数十亿美元。有人把配制香水的大师和著名作曲家相比,称他们是为人类的嗅觉“谱写”乐曲。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即使有特异功能的鼻子也好景不长了,美国现在已经出现了分辨气味的电脑。它们能够比任何“特级鼻子”作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判断。
·陈封·


第7版()
专栏:

只剩一人懂得的语言
一百五十年前曾在黑海东部高加索山区五万居民中使用过的奥乌比赫语现正濒临失传的危机。据报道,目前只剩下一个人懂得这种语言,此人已八十二岁,是土耳其农民特夫奇克·埃桑治。
奥乌比赫语的特点是有大量各种不同的语音,它有八十二个辅音,只有三个元音。为了使这种语言得以保存下来,法国的一些科学研究人员将这位老农用奥乌比赫语讲的话录下来,并用拉丁字母、希腊字母以及他们自己创造的一些标记符号对这种语言进行文字整理。
·一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