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让职业教育与本地经济比翼齐飞
——吉林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调查
本报通讯员 祝华新 李力
前不久,我们走访了吉林省长春、通化、浑江、吉林等市县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了解到该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这组调查报告试图从专业设置、办学体制、教育规律等方面,探讨职业技术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闯出一条与本地经济比翼齐飞的道路,并揭示当前阻碍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些问题,以求教于吉林省和全国职业教育界的同志们。
一、专业的适应性决定职业教育的兴衰
在吉林各地的采访中,我们感到适应性是职业技术教育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哪所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专业较好地适应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毕业生的出路就宽,职业技术学校的信誉就高,生命力就强;反之,哪所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与当地经济挂得不紧,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率就低,投考的人就少,职业技术学校就难以立足。具体地说,职业技术学校的适应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要准 集安县依据县委提出的“以林为主,粮参牧副并举,农工商结合”的生产方针,设置了林业技术、人参栽培、养蜂、果树园艺、畜牧兽医等十七个专业。他们注意把开发智力资源与开发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把林业学校设在有国营苗圃和林向较好的榆林乡,参业学校设在盛产“边条参”的新开河流域的花甸乡,蜂业学校设在山高林密、蜜源丰富的老虎哨岭。由于专业对路,毕业生安置率高达80%。集安的干部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县预计提前六年翻两番,第二番就靠职业技术教育。”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体现适应性的关键。专业设置既要适应眼前经济发展的急需,又要有长远眼光,要走在经济建设的前面,长线和短线相结合。有些时下热门的专业几年后可能会因需求相对饱和而变得门庭冷落,而有些暂时还不显眼的专业有朝一日会忽然走红起来。这就需要对人才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及时调整专业。通化市1982年和1983年间并不急需车工专业技工,但教育部门从重工业局提供的今后一段时期重工业要为轻纺工业服务的发展规划中,并参照一些企业车工队伍年龄老化的情况,判断出1984年后车工专业技工将大量短缺,果断地开办了六个车工班。实践验证了他们的预测。这批学生毕业后,不少企业争着录用。
2、专业的面要宽 职业中学不包分配,所有毕业生要想找到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需要大批一专多能、适应性强的技术人才。因此,设置专业宜宽不宜窄,应该鼓励学生掌握广博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应变能力。吉林市服装职业学校实行“扇形的专业设置”,每个专业开设六至九门专业课,包括设备部分、工艺部分和企业管理三类知识,把这些课程作为“扇脊”,而把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形成的能力作为“扇面”,靠缝纫技术把它们“粘接”起来,学生毕业后工作去向可以多样化。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通化市第三职业中学则开展第二专业活动,为学生广泛就业打下基础。长春市计算机职业学校提出培养“E型人才”的目标,让学生能适应各种技术层次。学生对生产劳动的适应性强了,就业的路子就宽了。
3、专业布局要在一定经济区域内统筹规划拘泥于自培自用不行,这样关起门来办职业教育,一个专业办上四、五年,本单位、本部门的人才需求就会相对饱和,就业就成了问题。现在,有些相同专业重复设置,市里办,县里办,乡里也办,各自铺上一摊子,这在钱、物、师资普遍吃紧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而且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看来,职业学校的专业需要在全县(区)、全市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安排,跨地区联办。农安县二十所职业中学,每校只设一、两个专业,全部跨乡招生。这样,虽然每个乡只有一所职业学校,但各乡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的技术人才可以由其他乡镇的职业学校代培,从而节省了大量资金、教学设备和专业课师资。专业相对稳定,还有利于各校积累教学经验,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4、信息工作是专业设置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保证 一所好的职业学校,应该对当地对口经济部门的现状、发展规划、人才需求了如指掌,并善于从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反馈人才需求的信息。长春市计算机职业学校提出,把职业学校办成“X型学校”(“X”有四个触觉,反应灵敏)。该校成立了信息研究室和由一些厂长、经理、工程师、教授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广泛收集市内外、国内外同类专业的最新进展和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以便及时调整专业,改进教学。增设微机专业和“三机”专业(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前,该校就组织人力走访了长春市的高校、企业、商店和郊县农村,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人才信息,离不开教育部门和业务部门的通力协作。但目前的困难在于,各地政府的计划部门和劳动部门对人才预测还比较陌生;而一些工矿企业领导人只顾任期内的经济指标,不考虑企业的长期规划和未来的人才需求。如何密切教育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联系,是当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吉林省一些地方逐步发展起来的联合办学体制,为此提供了一种答案。
二、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起飞的翅膀
吉林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制(不含国家办的中专、技校)主要有三种:教育部门自办,业务部门自办,教育部门和业务部门合办。
教育部门办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在于:有现成的校舍、文化课师资,有教育行政管理经验。但有三大困难:缺少专业课师资,缺少办学经费和实习场地,毕业生出路难解决。
业务部门办职业教育的优势在于:有钱有物有实习场地,技术人员可充当专业课教师,毕业生可就地安置。但也有困难:文化课教师相对缺乏,缺少懂教育学的管理人才和办学经验。
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都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然而,教育部门和业务部门联合办职业技术教育,则可以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在目前资金和专业师资短缺、就业难的情况下,应该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办学形式(在农安县等地农村,实行了一种扩大的联办体制,教育部门、业务部门和乡三方联办)。否则,单凭教育部门一家包打天下,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吉林省一些地方的经验表明,联合办学除了有利于职业学校依据业务部门提供的人才预测,确保专业设置“适销对路”外,还有助于解决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其他一些难题:
——专业课师资。目前高等教育为职业中学输送专业课师资的渠道尚未打通,普通教育文化课师资改行的潜力也已挖掘殆尽,主要得靠业务部门来解决。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兼备,对国内外专业方面的最新进展也比较熟悉,可以胜任专业课教学。集安县的各所职业学校专业课师资基本上是由十一个联办业务部门提供的。财政局派出了全县最拔尖的会计给财会专业学生讲课;文体局从县评剧团抽出以副团长为首的六名戏剧理论修养和艺术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同志到戏剧班当专职教师;不少联办公司的经理亲自在职业学校兼课,很受学生欢迎。
——办学经费与实习场地。业务部门可以给职业学校强有力的财物援助。通化市规定:所有参加联合办学的业务部门按每个学生每年五十元的标准拨款给职业学校。此外还有许多临时性援助。通化市第二职业中学没有暖气设备,向市商业局等五个联办业务部门告急,各部门出钱的出钱,给物的给物,很快给学校安装上暖气设备。集安县1981年以来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总额110万元,其中业务部门资助70%。业务部门的工厂、商店、农场、林场等还可以作天然的实习基地,许多老师傅可以充当实习指导老师。
——毕业生安置。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应都盯着招工一条路;但鉴于目前职业学校声誉还不高,多招工才对初中毕业生有吸引力。通化市三年来安置的一千五百名毕业生中,48%是发挥联办优势解决的。毕业生出路有保障,使在校生和家长思想稳定,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通化市1980年只有三人报考职业学校,1983年增加到一千二百人,与普通高中的报考人数持平。今年据市教育部门测试,有60%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准备报考职业学校。
联合办学的体制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出现业务部门联办不联管的情况,使联合办学徒有虚名。这里有一个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集安县提出:联合办学必须以业务部门为主,归口管理。看来这一问题还需探讨,不宜遽下结论。但目前一些职业学校的经验表明,以业务部门为主有利于充分调动业务部门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浑江市教育局与业务局合办的林业职业学校就是一个例子。起初以教育部门为主,林业局不太重视,第一年一分钱没给。后来改为以林业部门为主,并扩大林业部门子女的招生数。林业局便委派一名副局长主管林校工作,人事科管人,计财科管钱,生产科管教材。林业局所属二十一家单位,林校排在第十一位。几年来林业局累计拿出三十八万元,建起教学楼、食堂、标本室,还拨给一千亩实习林场和一辆解放牌汽车。除了五十八名城镇户口的毕业生被安排就业外,还有二十名农村户口的毕业生被留作合同工。
联合办学,业务部门要出钱出师资出场地,是不是“亏了”呢?一些有远见的厂长、经理认识到,联办是一种智力投资,可以把职业学校变成本部门培训人才的基地。抚松县钟厂算过一笔帐,如果对在职工人进行就业后的培训,每个工人一年至少要投资五百元,培养一百一十五名工人一年就需花费五万七千五百元。而他们与县教育局联办木雕班,仅投资五千元,就培养一百一十五名毕业生,全部达到一级工水平。这批毕业生去年每人创造五千元产值,工厂共增收五十七万五千元。
有人担忧:联办好是好,就怕长不了。万一业务部门换了个“不成熟的领导者”,撕毁联办协议怎么办?已经招进来的学生如何安置?这种忧虑不是多余的。在长春市,我们就听到过这样的事例。要使联办体制长期稳定地坚持下去,必须使它政策化、法律化。通化市各职业学校与联办业务部门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对办学方向、管理体制、招生分配制度、经费、师资等作出明确规定,不因业务部门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市委、市政府还为此发了文件。
三、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办学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还处在蹒跚学步的幼儿期。除了中央的几个文件,它没有什么现成的规定、经验可循。职业教育具有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劳动后备军的特殊目标,这就决定了它有着与普通教育相区别的特殊规律。在这方面,吉林省不少职业学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如下一些经验。
1、学制 职业学校一般实行两年制或三年制。也有四年制的,如吉林市服装职业学校去年招了一个四年制的服装班,学习高档服装制作。长春市计算机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根据社会需要和学习成绩,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去年“三机”专业就有一百八十多名学生分别提前一年到两年离校就业。
2、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究竟占多大比例比较合适?一种意见认为,职业高中的文化课不能削弱,必须“达到或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对此,长春市计算机职业学校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在两至三年的时间内既要学完两年制高中文化课教材,又要掌握初级技术,结果只能两头都落空。职业中学必须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该增的增,该减的减。该校文化课只开设语文、数学、政治、体育四门,课时占40%,教学要求一般低于普通高中,唯独电子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数学的要求高于普通高中。通化市教育局提出,两课的比例不能一刀切,少数三年制专业文化课还是要过半,以便有条件的学生毕业后接受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浑江市教育局的同志建议:除了文化课和专业课外,还应增设管理课,开设政策课,这对那些毕业后成为个体户、专业户的人特别重要。
3、教学安排 职业教育不能按普通教育那一套来安排教学。长春市计算机职业学校试行预科制,入学后一律学习同样课程,半年后再根据各自特长分专业。谁学得快、学得好、动手能力强,就让谁学较高技术层次的专业。该校还在“三机班”试行了弹性立体教学法。“弹性”指教学进度有快有慢,“立体”指教学要求有高有低。这样,一个班自然分成几个进度不同的组,由三、四位老师同时进课堂,因材施教,分兵把口,有的辅导理论,有的指导操作,搞“复式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法,过去需学习一年的内容,现在多数学生只用两个多月就可以大体学完。
4、课堂教学、实习、生产相结合 普通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偶尔安排学生到校办工厂、农场参加一、两次生产劳动,这种劳动的性质与课堂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联系。职业教育则不同,课堂教学、实习、生产是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通化市教育局提出:缝纫、烹饪等专业应该设立门市部对外营业,办成“前店后校”、
“前厂后校”;木瓦工等专业成立基建队,承包力所能及的基建任务。这样有利于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变为生产技能,熟悉商品生产实际,也有利于学校创收,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
5、管理体制 通化市由教育部门与业务部门成立联合办学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审议机构和协调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解决办学中的重大问题。集安县规定:所有联合办学的业务部门的领导,分别担任各职业学校的兼职校长,把职业学校事务纳入他们日常工作范围。业务部门负责解决经费、实验室及实习场地、专业师资和毕业安置,并会同教育部门搞好招生、教学计划、专业课课程设置及毕业生考核;教育部门主要负责教育行政、教学管理和文化课教学。
办得比较有生气的职业学校大多有一个高效率、少内耗、勇于开拓的领导班子。长春市计算机职业学校实行个人负责制,校长、党支部书记由一人担任,集责权、人财物于一身,不设副职。取消教务处,把权力直接下放到教研室一级。各科室也只设一名正职,职能范围尽量避免交叉。该校还实行半天学习、半天办公制。上到校长,下到总务处职员,每天上午都应看书学习,吸收信息,更新知识,互不干扰。一切谈话、会议及其他日常事务都放在午后处理。上级组织开会,校长一般委派代表参加,回来放录音或口头传达,以便他集中精力研究教学。
这些改革带有探索性质,可能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因为怕失误而不敢改革,按普通教育的模式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经济需要相脱节,必然会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对当地经济缺乏影响力。有些地方的职业学校甚至因此被迫停办。看来这个问题若不很好解决,可能会比校舍、资金等问题更严重地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四、数字后面的思虑
目前,吉林省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七百六十一所,二百五十个专业,在校生十一万四千多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37.2%;加上中专和技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4.9%。这个百分比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但是,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严重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
1、认识问题 在为数不少的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头脑中,鄙薄生产劳动的传统观念影响很深,似乎只有普通高中才是正路子,职业高中就低人一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所谓“三类苗”——考不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学生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报考职业技术学校。
认识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对全社会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多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职业技术学校本身也应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有赖于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毕业生安置率,逐步树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声誉。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设想,通过上述措施,争取职业学校能与普通高中平起平坐,招进一大批优秀学生。
2、劳动人事制度 这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枢纽。本来,毕业后有一技之长,有希望找到一个牢靠的职业,是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最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没有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步进行,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出路无保障。有些用人部门仍然实行内招制度,延吉市有一个幼儿师资班毕业生就业的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不少单位宁愿用本单位的老太太,也不用幼师班毕业生。社会统一招工考试又面向普通中学毕业生,而且要照顾待业时间较长的青年。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否得到安置,主要依靠各种临时性措施,他们的技术等级也得不到相应的承认。
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不是一定要坐等中央拿出一个统一的改革方案呢?各地能不能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先搞一些改革尝试呢?浑江林、通化等地已着手做了一些工作。浑江市把职业学校学生作为劳动资源列入国家计划,每年拨出招工指标的30%给职业中学,并在信贷、场地、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积极扶持毕业生集体就业和自谋职业。这个市三届毕业生共六千多名,全民、大集体招工的占41%,组织起来集体就业的占19%,自谋职业的占31%,升学、参军的占4%,在家待业的只有5%。吉林市年初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作出了更大胆的决定:今后在技术行业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招工一律从对口或相近专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只能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当临时工。通化市则由劳动人事部门牵头,会同学校、联办业务部门对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考核,根据成绩发给技术等级证明。毕业生被国家或集体单位录用后,经复核,可享受相应的技术等级待遇。
3、办学条件 不少地方的同志提出,防止把职业技术学校变成翻牌的普通学校的问题。具备哪些条件才不是翻牌的普通学校呢?他们认为,首要的一条是确保一定数量的专业课师资和专业课课时,其次是办学的物质条件要有保证。浑江市提出:没有“三室一地”(即图书室、实验室、标本室或样品室、实习基地)就是翻牌学校。这个标准并不高。但是,全省七百六十一所职业学校,却只有一百三十七个实验室。有些地方为了争经费,或追求职业学校数量,在专业师资、“三室一地”尚未具备的情况下,竞相把普通学校改成职业技术学校。结果换汤不换药,学生学的基本上还是文化课,只是一周附加一节专业课,被讥为“高考补习班”。省教育厅的同志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职业学校在校生数要不低于普通中学在校生数,基本上是五比五,这是实事求是的决策。如果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追求高指标,数量和发展速度上去了,质量和信誉就会落下来。这样造成的职业教育的表面繁荣必然是短命的。
办学的物质条件说到底是一个钱字。有了充裕的资金,基地、设备等问题都好办。但是,吉林省目前除了省财政按每人每年五十至六十元的标准拨款给职业技术学校外,还没有其他固定的经费渠道和统一的经费标准。大多数职业学校开支相当紧张。
4、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准问题 从我们采访过的一些市县来看,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准普遍较低,少数学校还没有摆脱师傅带徒弟般的手工业方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初级技术人才,但不是学徒工,不能片面强调操作技能、“顶岗”实用而忽视甚至取消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的教学。有些职业学校提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只有一个技术层次,在造就大批初级技术人才的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培养一些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浑江市闹枝乡特产技术中学反映:学生毕业后从事个体劳动致富有术,但要扩大生产规模,办厂,搞管理,就无能为力了。这个学校设想,要积极创造条件,适当培养一些能从事较大规模商品生产的管理人员和中级技术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