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自强精神铸成“金字招牌”
——上海石化总厂出国人员的风貌
新华社记者 吴复民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对外经济活动,有“金字招牌”的美誉。十多年来,这个厂派遣了一批又一批人员到十六个国家和地区,执行设计联络、设备检验、实习培训、技术考察、回访交流等任务。每一批出国人员都兢兢业业,严守纪律,努力学习,出色地完成任务。“金字招牌”凝聚了上海石化总厂出国人员的理想追求和纪律素养。
自强学优的最低一级代表团组受到高级礼遇
1982年11月的一个夜晚,在芝加哥德斯普兰斯的一家饭店里,美国环球油品公司为上海石化总厂芳烃联合装置赴美实习组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嘉奖仪式,庆贺三十多名中国实习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在热烈的掌声中,培训中心经理宣布:为表彰上海石化总厂实习生优异的学习成绩,环球油品公司除了向每个中国实习生颁发结业证书以外,还破格奖给每个中国实习生一条印有公司标识的印花丝绸领带。据了解,这条象征着荣誉的领带是这家公司的一种特殊奖品,只有在公司连续工作七年并且作出成绩的人员才能得到。
事后,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驻美国代表处经理黄仰萱说:“按规格,实习生是最低一级的出国团组,但上海石化总厂的实习生由于表现出色而受到环球油品公司的高级礼遇。”
上海石化总厂的这批实习生,半数是一般操作工,年龄不满三十岁,在这以前没有出过国。他们出国不是为了“开洋荤”,而是怀着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出国前,他们充分学习消化有关技术资料,了解有关情况,对有关技术进行了讨论,列出了二百一十一个问题。到了美国,他们没有游览闹市、名胜,两个多月的实习生活全在市郊度过,晚上学习到十一点,早晨五点就起床复习,节假日也不休息。
环球油品公司培训实习生相当严格。第一周是分专业讲课,教师每讲完一段都要求学生提问;如果学生不提问,他就要反问。上第一堂课时,中国实习生没有一个提问,美国教师就一连向中国实习生问了十几个问题,中国实习生都对答如流。这使美国教师惊异。第二天,教师就加深了讲课内容。实习结束的一天,进行了历时六个小时的考试,考卷有十三张之多,中国实习人员的考分全部在八十分以上。美方满意地说:“在我们已经培训过的实习生中,你们学习得最好。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模拟装置上操作,人家要学一个月,你们一个星期就掌握了。我们现在不是把你们当操作工来培训,而是当教师培训。”
生活上低要求工作上高标准
1983年3月中旬,上海石化总厂涤纶厂万吨弹力丝车间一个自动化设备实习小组到日本实习。日方安排的实习工厂分散在七个城市,他们就把城市间的转移都放在晚上和休息日,早上吃几片面包或一袋方便面就进厂工作。他们居住的旅馆室内有彩色电视机,但是顾不上看,每天学习到深夜,消化当天的学习内容,列出第二天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好几次,他们拉住日本技术人员不停地提问,饿着肚子把“下课”时间推迟到晚上八九点钟。
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这是上海石化总厂每一个出国团(组)自觉遵守的准则。这么多年来,总厂派出的每一个出国团(组)都有节余的外汇上缴给国家,最多的上缴外汇79%,最少的也上缴了36%。没有一个团(组)借出国机会用国家外汇旅游观光、购买私人物品。
1982年三、四月间派往联邦德国的芳烃联合装置实习组一行二十五人,分成七个专业组,分头去了四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五家同类工厂、三十家制造厂和一家专利公司学习。活动区域分散,实习地点更动频繁,他们能坐公共汽车的不坐出租汽车,能坐火车的不坐飞机,住房都选择最普通的。结果,节余了40%的外汇上缴给国家。
与此相反,他们的实习收获远远超出了出国前的预想。他们在英国卜内门公司实习变压吸附装置操作时,受到教师自愿义务培训。指导中国实习生操作的是这项工艺的开发者之一、操作手册的编写执笔人瓦格曼斯。他看到中国实习生对自己讲授的理论都能听懂、消化,对正常操作和事故处理掌握得相当熟练,还能有条不紊地提出很有水平的问题向他请教,感到非常满意。瓦格曼斯调试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时,实习生求知心切,要求增加这个方面的学习内容。瓦格曼斯很乐意地接受了这项义务培训的任务。他一边调试,一边讲解,还让中国学生上机操作,并教会他们阅读数据报告。他自己调试任务很紧张,需要在周末和星期日加班,中国实习生也陪他加班。当培训结束,中国实习生向瓦格曼斯表示感谢时,他说:“这个学习机会,是各位先生的聪明和勤奋赢得的。”
礼节性的回访变成技术考察
国际交往的发展,使礼节性的访问活动逐步增多。一些人满足于观光游览,宴请叙谈,而上海石化总厂的干部、职工却把礼节性访问当作了解世界的一个机会,借访问之机考察学习先进技术。
1982年石化总厂化工一厂从日本引进的年产十一万五千吨乙烯装置合同即将期满,按规定双方有互相交流技术的义务。这家工厂由六人组成的回访组在出国前,经过深入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确定回访时着重解决四个问题,并列出了有关的细节,对谁重点了解什么,六个人还作了分工。这样,回访这种礼节性访问,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技术考察。
在仅有的几次参观活动中,回访组也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回访结束,回访组带着学到的技术满载而归。
十多年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一批又一批出国人员,就是以这种自尊、自强的精神铸成了这块“金字招牌”,赢得了外国专家、同行的信任和敬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学到了技术。


第2版()
专栏:

领导转变作风 逐级检查落实
安徽全省清除公路障碍初见成效
本报讯 合肥市广播电台记者李新生、本报记者赵希龙报道:安徽省委、省政府转变工作作风,逐级建立责任制,使消除公路障碍工作初见成效,减少了行车事故。
在公路上打场晒粮,这是安徽多年未能解决的一个顽症。每当夏秋季节,柏油公路成了麦场稻海,严重的地方,村连村,户接户,延绵十来里,汽车行驶如走“弹簧床”,因此造成的车毁人亡事故不断。1982年,仅阜阳地区因麦秸起火就烧毁客货车十六辆、小麦七十五万斤。
去年6月29日,本报二版曾刊登文章和照片,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批评,虽然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但一些县、区、乡的领导干部片面强调维护农民利益,对此充耳不闻,问题并没解决。
今年夏收前,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下决心治理这一顽症,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动员各级政府及工商、公安等部门,综合治理。省委正副书记和正副省长,深入到县乡检查落实,限期清障,并宣布:哪个县不解决问题,唯县长是问。结果,压力变动力。许多县长改变过去“动口不动手”的官僚主义作风,亲自下乡上路组织分段承包、落实责任。过去问题突出的霍山县,由于副县长杨秉政亲自挂帅,带领交通、公安、工商、公路、监理五个部门负责人逐区逐乡落实措施,建立责任制,目前已基本杜绝了在公路上打麦晒粮的现象。据省交通厅统计,今年夏收到目前为止,只发生一起因打麦晒粮造成的小交通事故,而去年同期因此造成的车祸十二起,死亡三人,重伤一人。群众议论:官僚主义,路障难除,作风一改,顽症有治。现在,安徽清除公路路障工作已初见成效,要根治,还有赖于坚持和巩固。


第2版()
专栏:市场随笔

名副其实的“顾客至上”
观市
广州市东山区水均岗粮油食品店的营业时间是早六时至晚八时,这可乐坏了双职工,上班前和下班后也能买到东西,大家称它为“便民店”。
其实,商店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他们也有妻儿老小,也有繁杂的家务,可该店的职工宁愿自己受点累,也要把方便送给顾客,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顾客至上”不应该仅是挂在商店内的一块牌子,而且要落实到行动上。如果所有的商店都能这样,顾客的后顾之忧就少多了。


第2版()
专栏:长话短说

作风一改 顽症有治
赵志文
每年麦收季节,总有些农民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公路上打麦晒粮,成了一道道路障,使交通事故屡有发生。前几年,安徽省这一问题比较严重,报纸曾就此提出批评。虽然省委、省政府也强调要纠正,但大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布置得多,落实得少,因此收效甚微。
今年不同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克服官僚主义作风,下决心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省委正、副书记,省政府正、副省长深入基层,下到县、乡检查落实,责成各地限期清障,问题出在哪里就解决到哪里。
省领导干部的决心和行动,影响到基层,基层的各级领导干部坐不住了,县长也亲自下乡、上路,分段包干……由于工作做得扎实,“公路设障”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多年的顽症有治了,公路交通秩序好转,这是令人高兴的。但意义不仅于此。这个问题过去为什么难解决,群众说得透:官僚主义,路障难除;作风一改,顽症有治。可见,只要领导人下决心干事情,来真的,动实的,那些看来难办的事情,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所以,要想办成事情,必须少讲空话,多干实事。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就必须走下去,到基层去扫“路障”,除“顽症”。这比在上面画圈圈、发指示虽然艰苦得多,但能够解决问题。


第2版()
专栏:

二十三家外国公司参加珠江口和南黄海海域石油开发投标报价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通讯员杜跃进)广阔的中国海洋石油开发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今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第二轮海洋石油招标第一批珠江口和南黄海海域的投标报价于今日截止。来自十个国家的二十三家公司投标报价。这些公司有的已参加第一轮投标,有的是新来者。
我国1982年初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的海洋石油开发招标工作。第二轮招标是去年11月22日宣布的,招标区包括珠江口、南黄海海域和莺歌海东部海域,总面积为十万六千三百平方公里。据统计,在迄今为止的两次招标中,共有五十六家次外国公司参加投标;在合作区内已钻探井九十二口,其中有三十四口获得油气流。
海洋石油总公司发言人说,他们已集中一批专家,将于近日统一启封报价书进行评标。总公司对所有投标的外国公司或集团将一视同仁,择优定标,如进展顺利,可望两个月后陆续开始谈判。第二批关于莺歌海东部海域的投标报价将在9月5日截止。


第2版()
专栏:

香港出口贸易头五个月比去年同期增加16%
据新华社香港7月1日电 (记者屈月英)香港统计处发表的临时贸易数字表明,今年头五个月,由于转口货值大幅度增加,香港的全部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加16%,达九百三十七亿五千万港元,入口总值为九百三十亿一千四百万港元,顺差六亿四千万港元。
今年头五个月,香港当地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减少2%,而转口贸易比去年同期增加达45%。香港十大出口市场,除对中国内地输出大幅度增加外,其它包括对美、英等国的输出均告缩减。


第2版()
专栏:

中国民航出现“空中客车”
六月三十日下午,由民航上海管理局购进的两架“空中客车”,在上海虹桥机场相继着陆。这标志着中国民航也开始有了这种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客机。这种A310—200型客机技术先进,机舱内有两条长通道,有二百二十八个座位。


第2版()
专栏:

大庆超额完成上半年任务
到六月三十日上午八点,大庆油田上半年累计生产原油二千七百四十一点九万吨,比计划超产十四点五万吨。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省木材综合利用研究项目建设工程举行奠基仪式
中日合作的黑龙江省木材综合利用研究项目建设工程六月二十九日举行奠基仪式。
这个项目实施目标是双方共同进行制材、刨花板、木材材性、复合板、木材干燥、胶合(包括涂料)等六个专业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中国农机化报公开发行
本报讯 由机械工业部与农牧渔业部联合主办的中国农机化报,七月一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第2版()
专栏:

首先是观念的开拓
——原平城乡见闻札记
本报记者 姚力文 本报通讯员 凌志军
6月初,我们去山西省原平县城乡访问,十日见闻,耳目一新,每天都有新的收获。给予我们印象最深的,不是这个县城乡经济的大幅度增长,而是原平县同志们勇于实践、勇于开拓的精神。
“兰司令”及其他
一进原平,就不断听人谈起“兰司令”。有人告诉我们:“在原平,很少有人象他做了那么多好事,也很少有人象他引起那么多非议”。
他叫兰锡田,是五十年代末从水利学校毕业的水土保持工程师。十四年前,他只身来到离县城六十里的山村,主持一个只有两名临时工的同河灌区水管委员会。这个小小的水利“司令”,当时没有钱去搞水利,他却有开拓精神。他说,干事业没钱不行,挣钱的路靠自己开。
“搞水利水保怎么搞出钳子、扳手来啦?真胡闹!”1972年,他在一片斥责声中,办起一个机修门市部。从那以后的十二年,先后十多个工作组到这里来批他的“不务正业”。他却“一心为公不怕险”,挨完整又接着干,坚持不懈。他的事业在责骂声中发展,办起机修厂、水泥制管厂、钻井队、运输队;还有林牧场、养鱼场、兔场、猪场等。这个十四年前,只有几张破桌椅的水委会,如今竟拥有十几个农、工、商经济实体,一百多万元的固定资产,有三百多农民在这里工作。
1983年12月,调整班子后的新县委负责人来到同河灌区,面对这一切,想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开拓者的步履这样艰难?看来,一切开拓工作的前提,是观念的开拓;改革的先导,是观念的改革。很需要帮助和引导干部放开眼界,摆脱“左”的错误影响和小生产传统观念的束缚。县委书记吕日周在全县干部会议上,通过对兰锡田的实践的分析,启发大家学习他的开拓精神,当场引起震动。县委知道看法不一致,请大家去同河看看。一些参观者被事实说服了。你说他兰锡田不务正业,他和同河灌区的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先后修起四座水库,三十六个电灌站,打了四十四眼井,使水浇地从一千多亩,扩大到两万多亩,一千零七条荒沟已治理了六百多条,这不正是以“水”支农??你说他大发副业财,可是全灌区水利工作人员发展到五十三人,年工资四万五千多元,不让国家掏一分钱,全部自己承担,还挤出十五万元支援灌区兴修水利工程,这不是以副养水??没有点开拓精神,不突破旧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干出这么多利国利民的事业??
在原平,多年来流传着这样的经验之谈,“省下的就是挣下的”,“好出门,不如呆在家”。在人们的观念中,似乎只有一天到晚在田头、山头忙活,才算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打破诸如此类的旧观念,又怎能使封闭式的农村经济放开搞活,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呢?
如今,情况大不一样了,原平城乡的劳力、资金和人才,开始了合理的流动和组合。从去年上半年起,出现了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新势头,全民(企事业)、集体、个人一齐上,兴办多种多样的企业和经济实体,承包给农民经营,当地人把这叫作“搭台唱戏”。一年光景,全县搭起二千多个“台子”。具体的说,有的是联户经营或者农户个体经营,有的是集体和农户联营,或者是城乡联营,也有国营企、事业和农民联营的经济实体。这些“台子”,汇集了三千多万元的社会资金,吸引了四万多离土农民进入多种经营、多样化商品生产的行列。这就进一步扩大了联产承包制,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行业界限和地域分割,诱发出巨大的生产活力,促进了经济上的迅速增长。
“机会”也是一种优势
原平的城乡经济活跃起来了。多样化、专业化的生产日趋发展,交换日益增加,一批农民企业家、初显身手的商品生产者,脱颖而出,率先致富。这又进一步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那些不久前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些不久前依赖“三靠”(计划靠下达,材料靠统供,产品靠包销)的县营企业的负责人,正逐渐把自己的目光转向市场。
去冬农闲,打破“走一处不如守一处”的传统观念,全县有一万多农民走南闯北,到外县、外省,抓信息,访名师,谈业务。
头脑清醒的县营企业的厂长、经理们,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在从“生产面向仓库”转变为“生产面向市场”的新形势面前,如果不学会经营的本领,企业就难以生存;没有新产品的开发,企业就没有前途;不能开发新产品的厂长,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厂长。这种观念上的开拓和转变,使那些锐意改革的厂长、经理们肯拿出相当多的时间直接了解市场动向,筛选信息,尽力使本企业产品的调整、更新,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增强企业面向市场的应变能力。
对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态度的显著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市场观念的加强。过去,许多乡长、农民代表和厂长对一年几度的“三干会”,是漫不经心的,反正是按照上面的指令来安排生产,领导人在台上作报告,一些人在台下交头接耳开小会。如今不同了,他们把“三干会”看成是汇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踊跃参加,注意听会,去年底的一次三干会,对农民开放,正式代表一千人,另有五百多农民自费来县城听会(一个会场不够,又安排了两个分会场),他们大都注意在会上听取信息、分析信息。当一户农民看清本县煤炭生产要大发展时,回到村里,就积极筹集资金购买汽车。因为,挖出的煤,总是要运给用户的。
迅速变化着的市场,每天都在向人们展示种种发展的机会,谁最先得到信息,抓住机会,并能迅速有效地组织生产,谁就拥有巨大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原平人逐渐懂得,靠自然资源优势是很不够的,因为,你有资源,人家也有啊,搞商品生产如同一场赛跑,谁最先得到市场的承认,谁的资源和产品,就有机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西镇乡的罐头厂,迅速建成投产,七种肉类罐头,远销东北,因为他们看到了市场肉食供求的矛盾。崞阳镇农民段二肉创办的手套厂,一下子兴旺起来,并带动周围三百多农户,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手套专业生产。因为他从山西煤炭发展形势,预测出手套的消费必会大增。当看到手套出现滞销苗头时,他又很快转产毛衣和尼龙衫了。他善于利用机会,争取先机之利。象这样的新人新事在逐日增多。有建材业、炼焦业的兴起,这是大的;有“六味斋”(太原风味)酱肉的制作,果脯的加工,这是小的;也有少量高技术水平的产品,比如为进口的采煤机械作配件的液压推移千斤顶。上述这些产品都是城乡市场的畅销货。
崞阳造纸厂转危为安、绝处逢生,是善于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又一成功例证。造纸厂连年亏损,到1983年冬,产品卖不出去,工资发不出来。工人们说,那时是,产品压着资金,压死;经营管理不善,赔死。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这时,新厂长上任,第一件事是组织大家作市场调查。意外地发现,在一直赔钱的有光纸身上有“机”可乘。市场上有光纸的货源少,因它的成本高、售价低,人们不愿生产,形成市场供应紧,预示着要调价。造纸厂果断地把滞销的凸板纸削价出售,虽少收了两万多元,却甩掉了为库存积压支付银行利息六万元的包袱,很快地拿回近百万元的流动资金,用这笔资金转产有光纸,同时注意改善企业管理,努力降低成本。当他们销售有光纸的时候,市场上有光纸果然涨价了。从此,造纸厂转入主动,扭亏为盈,生产蒸蒸日上。
我们几次听到原平人讲机会难得。这是指市场变化快,机会稍纵即逝,而不是说机会少。一位县委负责人在一次讲话中,对“机会也是一种优势”——这个适应商品生产发展的新观念,作了如下概括:“不能只看到资源优势,地理优势,而不了解机会也能形成优势。邻近我县的五台山开放,要发展旅游食品、用品,这就是机会;青年们要戴式样新的帽子,要穿款式新颖的服装,这是机会;人们能买到皮鞋,买不到布鞋,这也是机会。而且机会能造成更多的机会,优势能积累更大的优势,这一点与自然资源优势大不相同,前者越用越多,而后者则越用越少。”
给改革者一个改革的环境
改革的春风吹暖原平城乡。一批信息灵通,善于经营的专业户在商品生产第一线涌现;一批有经济头脑,有干“四化”热忱的人才被选拔到领导岗位,这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经济改革,也在冲击着种种旧传统观念,改变着人们对人才的看法。
对旧的人才观念和用人观的最有力地冲击,是县领导机关在选拔人才、任用干部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以及它所发生的影响。
原平县委考察干部,抛弃了那种侧重于档案记载,侧重于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政治运动中的态度等老习惯;而着重于考察本人的现实表现、思想水平、专业知识和开拓能力如何。他们敢于重用那些事业心强、作风正派、勇于开拓新局面,但有缺点、有争议的能人;而不重用那些虽无争议,却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庸人。更警惕和不让那种八面玲珑、上下逢迎的“墙头草”式人物挤进领导班子。
原平县委打破过去那种“闭门搞选拔,开门来宣布”的手工式方法,扩大开发人才的横向、纵向联系,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觉的方法,“依靠众伯乐,广选千里马”。县委主要负责人先后二十三次,分批分别邀请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老干部以及各方代表人物,共计五百四十多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请大家推选可进各级领导班子的人选。县级领导人初选名单确定后,打印下发,再次征求大家意见。对于县直机关、企业领导,由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党委核定,先确定正职人选,委以重任;再由正职提出组建本单位领导班子,选用科、室或车间负责人。当地同志把这种选拔人才,任用干部的方式叫做“兵点将、将点兵”。这种干部任免制度的改革和实践,在干部和群众中引起良好反映,对事实上的干部终身制和“能上不能下”的旧观念,是一个强烈的冲击。从一位在县营企业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厂长、老党员身上看出来这种影响。这位老厂长,工作辛苦,为人正派,却不大懂经营,文化程度低。这样的同志该不该继续领导这个厂?人们有不同的议论,老厂长自己认为不应该。他向县领导积极推荐在本厂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一位工程师当厂长。这位工程师,熟悉业务,热心科研,又有经营才能,过去,因为他是一个国民党将军的儿子,一直不被重用,二十多年来只有画图纸的权力。现在,老厂长说:“他有能力把企业办好,应该给他治厂权。”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原平县用人制度的改革实践,不仅起用了大批干“四化”的人才,较好地进行了智力开发,还在相当程度上,为改革者改善了环境。环境的力量,并不引人注目。它却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改变着人。有了一个较好的改革环境,它可以使改革者放开手脚而少有后顾之忧,使原来无大抱负的人,也日渐不安于现状,而产生进取之意。前面说的那位老厂长。他治厂多年无大作为,改革的环境却使他选贤荐能,自动让贤。这不是一种“进取”,一种作为?。人们可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促成改革的环境;改革的环境又有利于发扬开拓精神,造就越来越多的改革者。这个良性循环,在原平开始出现。衷心祝愿它持续地健康地发展下去。


第2版()
专栏:

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服装商场在开展文明经商、礼貌服务活动中设立商品售后服务台,抽出二人专职搞售后服务。两个多月来,商品售后服务台帮助顾客解决退换货四百七十多笔,处理顾客来信一百多封,邮包三十多只,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新华社记者 柳中央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