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魂系大西北
——记优秀共产党员、水利工程师翁建才
本报记者 张述圣
他倒下了,不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在为四化拚搏的前线。6月24日,甘肃水利勘测设计院副院长、水利工程师、共产党员翁建才出差武汉,心脏病突发,倒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位珠江的儿子,刚满四十八岁,在黄河上游已经奔波了三十个春秋。弥留之际,他唯一的心愿是:回到黄河去,回到西北去!那里有他未竟的事业,那里有千千万万等待着他、思念着他的乡亲和战友……
赤子心
翁建才一家世居香港。1944年秋,因不堪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举家回归故里——广东省顺德县黄连镇。1955年6月,他从武汉水利学校毕业了。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夕,他在“我的志愿”里,向党和人民吐露了这样的心迹:“我总希望能到工作最难而又最多的地方去锻炼。假如给我一份每天二十四小时的工作,我不会叫辛苦,也不会感到疲劳和打瞌睡……”他是水工专业的高材生,自幼在南方生活,又患有皮肤干燥病,当然有理由要求照顾。可是,他扑进了大西北的怀抱。
北上的列车,把他带到“苦甲陇上”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那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干渴的土地,贫穷的村落。但,他确信自己选择的正确。他要在这里度过自己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一生。
翁建才一到工作岗位,就迫不及待地上水利工地。他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有计划地充实自己。在黄河、洮河、大夏河两岸的崇山峻岭、旱塬大坪上,扑下身子,一干就是七年。直到1962年春节,他才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催促下,享受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探亲假。
这次探亲时,他同邻居的一位姑娘陈桂女结婚了。自幼两小无猜,婚后两情依依。可是,当十二天探亲假一满,他就回兰州了。婚后才三天,他眷恋新婚的妻子,但更牵挂亲手设计的工程。他是刘家峡库区移民区电灌工程的技术负责人。那里,有很多事情等他做。
1978年8月,翁建才的母亲身患癌症,一病不起。老人家多么想最后看一眼自己的儿子呀!奄奄一息,滴水不进,却始终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她稍一清醒,就用极微弱的声音呼唤远在大西北的爱子:“才,才回来了吗?”兄妹们发来一封封电报催他回去。可是一项正在紧张施工的渡槽和隧洞工程被突然暴发的山洪淹没了。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怎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离开工地呢?他强忍悲痛,回复了一封又一封的电报:“黄河需要我。离不开!”
第五封电报拍来了。电文是:“母不见,不瞑目。”同志们把翁建才劝上汽车,护送他越过涨水的山沟,把他送上火车。9月3日下午,翁建才迈进家门,一见骨瘦如柴的母亲,顿时泪如雨下。他双膝跪倒在母亲的床边,连声呼唤“妈妈……”老人家已经不会说话了,但她听见了儿子的呼唤,两行热泪从清癯的面颊上滚落下来。当晚7时10分,这位善良的老人等儿子等了十四天之后,终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料理完母亲的丧事,翁建才又匆匆地赶回工地。
翁建才自幼患有一种叫做鱼鳞癣的皮肤干燥症。夏天阳光曝晒后,皮肤干燥龟裂,宛如针扎一样疼痛。到了冬天,裂缝渗血,连衣服袜子都被粘上。得了这种病,药物疗效等于零,只有回到空气湿润的南方才好些。他象钢打铁铸的一样,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十年九旱的甘肃中部地区苦斗了三十年,每年野外工作二百天。一万多个日日夜夜,谁也没有听到他叫过一声苦,也从未听他要求组织给以任何照顾。亲人、朋友、同学一次又一次地劝他回广东工作。他总是说:“我的事业在黄河。我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我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建立了感情,离不开!”
多么可贵的赤子之心!他把甘甜的黄河水引到了干涸的旱塬大坪,自己的皮肤却为此变得象久旱缺雨的大地一样干裂。
陇上情
黄河从甘肃中部地区流过,可这里又是我国最干旱缺水的地方。每逢大旱,一些村庄要靠国家用汽车拉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拉水汽车进村时,牛羊毛驴在后面跟着跑,焦渴的飞鸟急得往车上撞。
可是,生在珠江边上水网地带的翁建才却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干旱的苦地方。这里有他的事业,有他的理想,有他绵绵不尽的追求。
为了发展引水提灌事业,造福甘肃中部地区人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艰巨的事业中。五十年代搞低扬程机灌,六七十年代搞中高扬程的电灌,八十年代搞开了跨流域的引水自流灌溉。翁建才是甘肃引水提灌事业的开拓者,由他负责或参加设计的大中型引水提灌工程有十几项,受益灌溉面积达一百多万亩。
1964年设计、1965年开工的榆中县三角城电灌工程,是我国当时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二十八岁的翁建才担任了这项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在审查设计时,他发现一段长达七公里的总干渠渠线要跨越十条大沟,有的深达六十多米,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此,他多次翻山越岭,披星戴月去踏勘,终于找到一条合理的渠线。根据他的建议,只增加一个泵房,开挖两条分别为一点六公里和三百米的隧洞,就甩掉了十条大沟,渠线长度也缩短两公里,为工程建设节省了投资,赢得了时间。
这个大型电力提灌工程,有一百四十六台套机电设备,装机容量四万九千八百千瓦,开始时由省机电公司承担安装任务。“这么大的工程,没有自己的技术力量怎么管理?”翁建才主动挑起培训技术力量的重担。他亲自编教材、写讲义,深入浅出地给经过挑选的三十五名粗识字的民工讲电工基础、电器安装、水泵技术、运行规程方面的知识,然后实地安装,边学边干,技术队伍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工程竣工了,一支二百多人土生土长的技术队伍也建立起来了。现在,当年的“民工”都已经成为“三电”工程的技术骨干。搞技术培训时,翁建才的驻地离讲课的地方有十里路,他每晚徒步往返二十里,白天照样外出勘测设计。
他在进行多种化学强力试验后,成功地利用环氧树脂灌浆法,解决了高达三十多米的一座泵房后墙裂缝渗水的难题;为“三电”工程筹建了机修厂,自制了泵房急需的十多台吊车;改制了功率不足的水泵叶片;用土法生产了输水管道钢管;帮助不会搞水利工程的会计建起帐目……这些都是他的“分外”之事。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也无须为他付出额外劳动的报酬。他想的是,自己多做一点贡献,国家和人民就减轻一份负担。
他操心工程上的事情,也操心工程之外的事情。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倾注着对西北人民的一片深情。
1970年,天大旱。翁建才住的蒋家营,人畜饮水用的涝池干涸见底。唯一的一口井,水位深达三十多米,全村两千口人吃水就靠辘轳一桶一桶地摇。翁建才请来几位农民协助他下井观测。大家劝他:“井太深,不能下呀!”翁建才摇摇手说:“不要紧”,边说边把井绳捆在身上,缓缓地下到井里。翁建才上来后高兴地说:“有办法了。”他亲自到“三电”指挥部借来两台扬程几十米的潜水泵,用土办法搞了个两级提灌。土井变成了电井,蒋家营安然地度过了旱年。
如今,井上的这些土措施早已拆除了,蒋家营同“三电”灌区七个乡、七十六个村一样,靠天吃水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灌区十多万亩面积的川里,以前只有两棵歪脖子树,如今渠水淙淙,绿树浓荫,林茂粮丰,瓜果飘香,千年的旱塬变成了塞上水乡。
壮志行
把青海省硫磺沟的水资源引到甘肃省大西河的平羌口,补济金昌地区的供水不足,是当地人民近百年来的夙愿。“引硫入西”工程的更特殊的意义在于:这项工程的建成,将为金川镍基地的工业用水提供可靠保证。
去年8月,翁建才进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艰苦的一次野外踏勘。
宿营地在祁连山北麓海拔三千五百米的二道河。三个帐篷住不下二十多个人。翁建才便和另一个同志在吉普车里过夜。8月的祁连山里,阴雨绵绵,寒气袭人,蜷缩在小车里的翁建才一夜冻醒几次,清晨照样和同志们一道负重上山。高山宿营三天,他在车里过了两夜,直到有人下山才住进帐篷。
从宿营地登上海拔四千一百五十二米的冷龙岭,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上到三千八百米处时,山上云遮雾障,天气变化无常,时而雷鸣电闪,狂风大作;时而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有几个年轻同志因高山反应中途下山,翁建才却坚持攀登到山顶。回到祁连山南麓时,居住条件好了,踏勘工作却更为艰苦。每天有六七个小时在马背上,山路崎岖不平,陡峭险峻,有时要在坡度四十度以上的悬崖峭壁上冒着生命危险工作。这次野外踏勘前,设计院职工普遍进行了体检,翁建才血脂高,心电图也不正常。为了镍都的工业用水,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十四天中,坐车、骑马、徒步行走几千公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是翁建才经常背诵的诗句。
今年6月5日,翁建才同往常一样忙到深夜,清晨上班后,又处理了一些非办不可的公务,然后才草草收拾了一下要带的图书资料,于九时二十分匆匆登上东去的列车。水电部委托甘肃、湖北两家设计院编写《抽水站设计规范》,他是甘肃院编写组组长。这次是去武汉审定书稿。
在郑州转车时,他本来可以等买好卧铺票再走,也可趁此机会稍稍松弛一下。但他不在乎个人是否舒服,买了张硬座车票又上路了。老翁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身体已经不能承受这么紧张的节奏。过天桥的时候,手里提着几十斤重的资料,感到十分吃力,不小心打了个踉跄,险些摔倒。
6月7日晚到达武汉,第二天下午就开始审阅和修改书稿。此时,他只觉胸闷、气短、四肢无力。他误以为三天两夜的旅途奔波,自己太劳累了,坚持一下就会好的。那几天,他上下楼都感到困难,湖北水利勘测设计院的同志给他送饭,几次劝他到医院看病,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院里还有许多工作,快点搞完,快点回兰州。
但是,他的病情一天天地恶化了。12日和13日的夜里,因为胸闷气短不能上床睡眠,他索性日夜工作。全部书稿审定结束了,甘肃院承担的有关章节修改完毕,他还对全书的进一步修订提出了十多页纸的书面意见。这时,他才被湖北院的同志逼着进了医院。不料,昏迷休克、心力衰竭现象接连出现。6月14日八时入院,院方十时就发出了病危通知书。
武汉第三人民医院对翁建才同志进行了全力抢救。翁建才逐渐清醒了,几天后竟然可以下床走动。他不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对匆匆从广东赶来守护在身边的妻子说:“我恢复得很快,用不了十天半月就可以回兰州了……”
谁知,到6月24日凌晨五时一刻,最令人担心的心律紊乱症出现了。翁建才那颗对大西北倾注了无限深情、为甘肃的水利事业搏击了三十年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黄河泪
他不应该这样过早地离去。人们痛感象翁建才这样只知道贡献、不知道索取,只知道关心事业、不知道关心自己的中年知识分子,理应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心。
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后,没明没夜的工作,可是自己身边却有着成堆的问题,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解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可贵的。假如他们的“班长”和“后勤部长”为他们的生活、健康、家庭操点心,可能就会是另一种情况。
人们掐着指头细算:他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大西北奋战三十年,同家人团聚的日子加在一起不到两年。他从不计较八小时内外。因为工作需要,每次回家都带上图纸和资料,在家里坚持工作。1982年春节是他享受探亲假最长的一次,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次。六十天探亲假,审核校定了四十四张图纸。
他不肯为候车买票耗费精力和时间,每次回家探亲都要等到年关将近、客流量最少的时候,大年二十八九才肯离开。妻子儿女倚门翘首相望时,他还在风尘仆仆的旅途中。
他在探亲假里,常常接到“有任务速返”的电报,假期未满就赶回院里或水利工地。翁建才的一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他一直住集体宿舍。近两年一位同志调走、一位同志结婚相继搬出去,房间再没有加人。可是为时不久,热心的翁建才又让三位同志把家里没处放的家具、杂物放到他的房间里。十七平方米的住房,只有他的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几只堆在一起的箱子的空间。
他经常不能按时下班,赶不上食堂的开饭时间就啃干馒头、喝白开水,要么搅些面糊撒些白糖凑合一顿。有时煮点米饭,一只用了二三十年的煤油炉,烧一顿饭灭几次火。直到去年5月,他才领到一个液化气罐。
翁建才从来不向任何人表白自己的功绩。他是甘肃省、水电部的劳动模范。今年5月1日,他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在他获得的几枚奖章中,又多了一枚金光闪闪的“五一”劳动奖章。他在政治上得到了那么多荣誉,工作上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职务上发生了多次变动。但,他的家人一无所知。妻子儿女很长时间不了解他,也不理解他。繁重的工作,亲人的埋怨,使他长期处在双重的压力之下。
要不是去年全院知识分子普遍体检,翁建才是无暇去医院的。这次体检发现他血脂高,心电图不正常,此后一直没有复查过,一瓶药不对症的“脉通”服用了一年。这次去武汉又是只身一人,无人照顾。……
今年5月1日,在接受全总“五一”劳动奖章的座谈会上,翁建才十分动情地说:“农业需要水,工业需要水,人民生活也要水,在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甘肃的水利事业搞好。”水利事业是他的理想,共产主义是他的理想。他为这高尚的理想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斯人壮志未酬,华夏痛失良才。大西北的高山为之哀痛,奔腾咆哮的黄河为之呜咽。这哀痛,这呜咽,化作流不尽的黄河泪,掀起前赴后继的黄河浪!(附图片)


第1版()
专栏:

翁建才英名永存
本报评论员
三年前的6月,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罗健夫离开了我们。
今年6月,在这些英名后面又添了一个新名字——翁建才。
“我总希望能到工作最难而又最多的地方去锻炼。假如给我一份每天二十四小时的工作,我不会叫辛苦,也不会感到疲劳和打瞌睡……”翁建才在学校毕业前夕写的这段话,成了他奋斗终生的忠实写照。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寒来暑往三十载,为了改变西北高原干旱缺水的面貌,为了发展偏远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为了使高原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他风餐露宿,不畏艰苦,呕心沥血,牺牲了个人的幸福,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去了,他身后留下一眼眼甘泉,一股股清流,一道道大坝,一片片绿荫。这是他生命的丰碑,高原人民将永远记在心里。
黄河,古往今来,哺育了多少英雄儿女。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是这样;在建设四化的今天,也是这样。翁建才为英雄的黄河儿女增添了新的光彩。在艰苦的地方生活几年,工作几年,并不难,难的是象翁建才这样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到底,矢志不渝。“在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甘肃的水利事业搞好。”朴实无华的话语,浸透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比深挚的爱。当前,数以万计的知识分子正在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献给祖国的边疆地区、偏远地区,翁建才走在前面,同他一起前进的是一个伟大的群体。
有的同志说,翁建才与蒋筑英有很多相似之处。确实如此。但翁建才比蒋筑英要幸运,他生前已经是共产党员,党和人民交给他重任,并给予他很高的也是应得的荣誉。但是他去得太早了,实在不应该这么早。想想他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想想他拥挤简陋的集体宿舍,想想他紧张劳累的带病之躯,想想他远隔千里的妻子儿女……难道不该说有关组织对他的关心和照顾太不够了么?象他这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知识分子,在我们国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这些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考虑个人的问题,更少提出个人的要求。对这样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工作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多关心,更需要多关心。三年前当我们痛惜蒋筑英、罗健夫去世的时候,翁建才站在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的行列里。今天,我们又痛悼他的故去。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同志们,让我们抓紧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努力做好工作,让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翁建才们健康长寿、为党为人民作更多的工作吧!


第1版()
专栏:

陕西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刘愚平违反党的纪律大搞“吃、喝、拿”
中纪委通告全党严禁动用公款请客送礼
撤销刘愚平党内职务,有关人员经济上一律退赔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撤销刘愚平陕西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职务的通告,全文如下。
去年11月,陕西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刘愚平带领一个三十二人的“企业整顿验收团”,赴安康地区公路段检查工作,每到一县,县长亲临县界迎接。检查期间大摆宴席,大吃大喝,肆意挥霍国家资财。11月24日,在安康县公路段,中晚两餐共开席二十四桌,席上吃的是派专人从西安采购并请高级厨师烹制的猴头、发菜、海参、鱼翅等山珍海味,喝的是六种红、白名酒,在起居处还供应多种高级水果。总段机关在验收团到来时,鸣放鞭炮达二十多分钟,以示欢迎。据统计,验收团在安康总段的十天内,招待费耗资一万九千多元。连陪同者一起计算,每人平均每天吃喝三十三元多,而吃喝者只交五角钱伙食费。临走,每人还接受了许多礼品。团长刘愚平受礼最多。总段只向每人象征性地收了一些钱。由于礼物过多,无法携带,安康公路段专门派车将礼品送到西安。同时,安康地区公路段为迎接验收团,购置中高档家具,突击整修段容、班容,还乘机给职工乱发钱物,耗费国家大量资财。
陕西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刘愚平和他带领的“企业整顿验收团”,在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刹住用公款请客送礼歪风的情况下,大搞“吃、喝、拿”,违反了党的纪律,错误严重。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安康是一个曾遭受过严重水灾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还相当困难。
刘愚平作为党的厅局级领导干部,竟在这种情况下,带头大吃大喝,影响十分恶劣。为了严肃党的纪律,中央纪委批准陕西省委撤销刘愚平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职务的处分。同时决定:验收团成员多吃和所收礼物的价款必须如数退赔;省公路局党组对刘愚平的错误行为不闻不问,不及时纠正,有失职责,应作出检讨;省交通厅、公路局党组对接待单位搞不正之风的人,特别是安康公路段,必须严格查处,对乱发的钱物必须按中纪委规定的原则处理。并将以上三项查处的结果报告中央纪委。
中纪委特为刘愚平同志和“企业整顿验收团”的错误发出通告,是因为目前以各种形式、各种借口请客送礼和大吃大喝之歪风,在全国各地、各部门又有所抬头。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党委、党组,必须严格按照中央和国务院有关规定,严禁动用公款请客送礼。对违反者,必须依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要开除党籍。各级党委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体党员、干部要从刘愚平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加强党性锻炼,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工作。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1985年7月17日


第1版()
专栏:凡人新事

一个农民的遗嘱
5月22日,山东省鱼台县鱼城镇王庄村四十九岁的农民王效勤,帮助邻居王景幸盖厨房。不料虫蛀过的木料被压断,王效勤从房顶摔下来,浑身是血,被送到鱼城医院抢救。王效勤清醒后,把儿子王景所、要好邻居王丙乾和事主王景幸叫到病床边,声泪俱下地安排了四件后事:
“秋后收成好了,抓紧还上国家贷款,咱不能拖国家后腿。”今年春天,他和邻居王丙乾联合养猪贷了国家一千元款。
“邻里乡亲要互助友爱,我是自愿给王景幸帮工的。景所,我死后家里不许找人家麻烦,甭要人家分文钱。”
“别把不幸告诉八十多岁的奶奶,免得她伤心伤身。景所,你们兄弟要孝敬奶奶,团结友爱,互相照顾,多爱护脚残的小五。”
“我死后,要火化,丧事从简。”
5月28日,王效勤离开了人间。但村里人仍觉着他还活着……实行责任制以后,他家每年都超额向国家交售公粮;邻居家谁有难事,他都主动帮工,从不取分文。邻居王效庄在北京工作,他妻子和四个小孩在农村盖房很发愁,王效勤便扔下自己的农活,跑前跑后,帮她买运砂子、石头……
王效勤这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虽然仓促地走完了人生的路,却给朝夕相处的乡亲们留下了深深的哀思。
山东省鱼台县 吴怀一 于居正 周学峰


第1版()
专栏:

科学家到灾区传授技术
7月11日,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周鹏城带队,由该校农学、园艺、畜牧三个系的专家教授一行十三人组成的慰问队,深入到涿县塔上等三个乡的重灾村进行慰问,并组成农业、林业、畜牧三个小组分别到遭雹灾严重的地块、果园、养殖场和专业户进行技术指导,传授补救办法,以减少受灾损失。图为高级农艺师、推广处副处长邓方棣(右一)正向向阳村社员李省身(左一)介绍玉米和花生的补救措施。
河北涿县县委宣传部 林峰摄影报道


第1版()
专栏:

甘肃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
开展学习翁建才先进事迹活动
本报兰州7月17日电 记者张述圣报道:7月16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翁建才先进事迹的活动。
决定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广大知识分子和职工,学习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专业,忘我献身的精神;学习他光明磊落,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学习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学习他顽强拚搏,孜孜不倦,不断进取的求知态度。决定要求各单位、各部门,都要把翁建才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教材,深入进行理想、纪律教育,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提倡实事求是、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坚定对改革必胜的信心,为促进四化建设、振兴甘肃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第1版()
专栏:

非洲统一组织第二十一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赵紫阳总理致电热烈祝贺
本报讯 赵紫阳总理7月17日致电祝贺非洲统一组织第二十一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贺电全文如下:亚的斯亚贝巴非洲统一组织国家元首和政府
首脑会议:
值此非洲统一组织第二十一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胜利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会议致热烈的祝贺。
当前,非洲国家和人民面临着发展经济、巩固独立的历史任务。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指出,“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政治上的独立是不完全的。”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是兴国安邦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一堂,为振兴非洲经济探索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并为争取非洲大陆的完全解放进一步采取措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我相信这次会议一定能够为此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第三世界,同广大非洲国家同命运,共呼吸。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加强非洲团结统一、振兴非洲经济的伟大事业,坚决支持纳米比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南非人民争取种族平等的正义斗争。
祝会议圆满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赵紫阳
1985年7月17日于北京


第1版()
专栏:

福建省委常委学习中纪委的公开信
从快从严查处晋江假药案
本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7月14日上午,福建省委常委召开会议,学习讨论中纪委给福建省委并转晋江地委、行署党组的公开信,完全同意《公开信》所指出的,晋江假药案“明目张胆地违犯党纪国法,严重违背社会道德”的严重性质,表示要深刻地检查在这重要事件中领导上的重大责任,并对如何查清问题,按党纪、政纪、法纪严肃查处有关人员作了部署。
常委在发言中认为,晋江地区制作假药问题所以产生,与当地有的领导、执法部门及有些干部的支持、纵容有关。此案长期未能查处,又与领导上法纪观念薄弱,没有分清扶持乡镇企业与打击违法犯罪的界限有关。省委领导同志说,晋江地、县处理此案不坚决的问题,我们省委也是负有责任的。
常委指出,我们对待晋江假药案的方针是:从快从严,坚决处理。扶持乡镇企业和处理违法制造假药是两码事,是非界限要划清。


第1版()
专栏:

我国超级小型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
性能优异,用途广泛,技术赶上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本报讯 记者陈海江报道:我国计算机研制工作又取得新进展。一种体系结构先进、系统配置完善、软件资源丰富、程序开发能力完备的三十二位超级小型计算机——2780型机研制成功,7月18日通过国家鉴定,即将投入小批量生产。这一重大技术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超级小型计算机领域的空白。
超级小型计算机是当今计算机产品中重要的一员。2780型机兼具小型计算机的优点,又采用了很多中、大型机的先进技术,其性能可以覆盖中型机的领域,连接数组处理机后,系统处理能力可以达到大型计算机的水平,在国民经济、科学研究、教育、国防和工矿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户需求。
2780型超级小型计算机属于国家优选计算机系列的主要机型,是“六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承担研制任务的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果断地采用先进的设计和生产技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研制任务,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表扬。
参加鉴定的专家们对2780型机进行了全面的考核,认为该机在系统结构、性能指标、系统配置、运算速度和精度、可靠性及可用性等方面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并赶上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第1版()
专栏:

总参总政确保选拔培养军队干部质量
军队院校实行学员筛选制
据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最近颁布新规定,决定军队院校实行学员筛选制,以确保选拔和培养军队干部质量。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为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学员筛选制暂行规定》向全军各大单位、各院校发出的通知指出,加速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进程,重在人才。实行严格的学员筛选制,择优荐贤,汰劣黜庸,是改革我军干部制度、选拔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措施,将对全面提高我军干部队伍素质产生深远影响。
实行学员筛选制是在总结我军院校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同时汲取国内地方院校和外军院校的经验制定的。《暂行规定》提出,对学员的筛选,要通过招生选拔、在校考核、毕业分配三个环节实施。依毕业学员所达到的水平,择优提拔,量才任用,提出使用建议。对于与培训目标不相符合的学员,则采取中途淘汰和修业期满淘汰两种形式处理。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学员退学和被处理离校后,一般仍回原部队酌情处理。


第1版()
专栏:

武汉二染厂职工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企业活力从我来 我为祖国添光彩
据新华社武汉7月18日电 (记者宋熙文、周传方)武汉市第二印染厂的职工们说:我是工厂人,工厂是我家,企业活力从我来,我为祖国添光彩。
这个认识,是武汉二染厂的职工今年初开展“企业活力从哪里来”的大讨论后得到的。开始,有的人只看到企业的活力只是从党的政策中来、从厂长的正确决策中来这一方面,对职工个人同搞活企业的关系却认识不足。后来,大家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联系实际讨论了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问题的答案正如党中央所指出的那样: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
锅炉车间空压站小组的工人讨论得很热烈。他们提出:“企业活力从我来,每个‘我’都是一个活力的源头。”这个小组的十名工人为办好工厂献计献策,精打细算,通过增产节约多创造的价值,去年每人平均达到一百五十元,今年将增加到三百元。工厂领导抓住这个小组的事例和其他典型广为宣传,因势利导,职工们纷纷表示:“二印兴旺我有责,二印腾飞我光荣”,人们的主人翁精神大发扬。
以前,这个厂的磨料冷却水白白流进阴沟里。今年年初,印染车间维修组曹建刚等三个工人主动找到厂领导,建议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他们的建议被采纳后,一套回收水管和净化装置搞出来了,使这部分水得以循环利用,厂里因此每月可节约水二千八百多吨。今年以来,全厂职工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八十多条,促进了经济效益提高。


第1版()
专栏:

秦皇岛港煤码头二期工程竣工投产
新华社秦皇岛7月18日电 (记者邓子常、通讯员张利民)秦皇岛港煤码头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剪彩典礼今天隆重举行,谷牧、钱永昌、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股野景亲等参加了典礼。
秦皇岛港煤码头二期工程是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现代化大型煤炭输出码头,其中机械设备和主要材料是利用日本政府的贷款项目,大型装卸设备是由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承包并与我国工厂合作制造的。建有两个五万吨级深水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为二千万吨。整个工程于1980年4月开工,今年3月国家验收委员会已对工程进行正式验收并投入试生产。


第1版()
专栏:今日谈

这样招聘人才不可取
许青
有的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提出种种优惠条件,但等人家报到之后,就自食其言,不兑现承诺。
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因招聘单位急需人才,为解燃眉之急,先许大愿,至于兑现吗?将来有条件就办,无条件就算。反正人员调离了原单位,再也回不去了,你只能在我这里呆下,条件不兑现,你也无可奈何。
用这种办法招聘人才,结果很可能是不理想的。言而无信,被招聘来的人员怎能有积极性呢?他们即使不能回原单位,也会想法跳到虽无优惠条件但不骗人的地方,或者勉强留下,来个出勤不出力,对招聘的单位有什么好处?
招聘人才要招心,要以诚相待,言而有信。
那么,既无优厚条件,又急需人才的单位,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亮出家底,摆明困难,开诚布公地求贤。当今的济济人才中,不乏重义轻利、专心事业之士。老实求贤,也能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比乱许愿骗人,最后得而复失强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