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随笔

文物开放与审美趣味
毕克官
颐和园大戏台的服务人员身着清代宫女装束,担任导游解说任务。为此,电视台还专门播放了录像,说寝宫如何如何,慈禧当年如何如何,绘声绘色。笔者对慈禧的审美观未曾进行过研究,但通过她的宫廷陈设,倒是可以看出其审美趣味的。
清朝的宫廷艺术,无论绘画、雕塑或工艺品,多趋于柔靡纤巧,缺少浑厚奔放的气势。尤其到了晚清,更是如此。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刻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以慈禧为代表的晚清统治者的审美趣味是比较庸俗的。他们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富有,对钦定的美术观赏品,往往不惜人力物力,着力加工雕琢。因而,繁缛呆滞成了这一时期许多美术观赏品和实用工艺品的突出特点(就具体作品而言,当然也有好的或较好的)。实际上,一件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制作时加工的多和少。我们欣赏宋徽宗赵佶的工笔花鸟,但何尝不为八大山人的寥寥数笔而叫绝?人们喜爱质朴粗率的磁州窑和景德镇民窑瓷器的道理也在这里。
地处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常年累月地开放着,以它们特有的美的趣味熏陶着千百万人的心灵,并且渗透到许多生活角落。相比之下,其他体现了中华民族健康美的趣味的艺术品,人们能看到的机会实在太少了。那原始彩陶、秦砖汉瓦、霍去病墓石雕、敦煌壁画、明代民窑青花、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等等,它们或被深锁库房,或因地处遥远,或仍受到歧视,因而至今还没有机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审美宣传作用。
我无意对开放故宫和颐和园表示丝毫非议,也不想议论服务人员身着清装的举动。象所有的古迹一样,故宫和颐和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理应通过它们让广大游人去领略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只是说,文物的开放,万万不可忽略了审美影响问题。并顺此呼吁,象北京这个特殊的地方,应当让人们看到更多的东西,诸如前面提到的历代雕塑、民间美术、民窑陶瓷,等等。这除了尽快建立相应的博物馆、陈列馆外,宣传渠道也应当具有战略眼光,加强这一方面的宣传,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通过比较去进行鉴别,汲其精华,吐其糟粕。而不是象目前这样,人们只能长年累月一个劲地涌向慈禧的寝宫,一遍又一遍地受其审美趣味的熏染,并误以为这就是中华民族审美趣味的优良传统!


第8版()
专栏:文化交流

愿小草绿满大地
林佳楣
泰国诗琳通公主的诗集《小草的歌》,将在我国出版发行。这是中泰友谊的又一象征。中泰是友好的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交往中,两国人民结下了亲戚般的情谊。
诗琳通公主是我国人民的好朋友。她为中泰友谊进行了大量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1981年5月,她成功地访问了我国,并以满腔的热情写下了《踏访龙的国土》一书。今年初,我们在泰国相见,受到她的热情款待,她表达了对我国人民的诚挚友情。
诗琳通公主也是我国少年儿童的好朋友。她酷爱文学,有较深的文学造诣。她的儿童小说《顽皮透顶的盖洱》,已于1983年在我国出版,儿童诗《小草的歌》(外三首)也于1984年在《儿童文学》杂志第七期上与读者见面,均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和喜爱。
这次,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将以《小草的歌》定名的诗集,是诗琳通公主青少年时代的诗作,也是她最喜爱的作品。诗文明快流畅,意境含蓄深邃。公主自选了二十首,缀联成集,犹如彩绒穿珠,篇篇洋溢着童心情趣。
我相信,这本诗集一定会受到我国小朋友们的热情欢迎和诗歌界的深切关注。愿小草绿满大地,愿小草的歌,永远赞唱中泰人民的友谊。(附图片)
上图为诗集封面画(局部)


第8版()
专栏:

琳琅满目
——看“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书画复制品展览”
  杨伯达
故宫博物院于今年十月将要度过她的六十周年。正值这一纪念之前,日本中华书店给我们送来了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书画复制品,给首都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这次展出的书画复制品,都是我国古代大书画家的代表作或佚名画家的杰作,共五十六件。数量虽然有限,可是陈列于柜内却显得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蔚为壮观,令人看后为之倾心。就书法墨迹来说,如: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三帖》、《远宦帖》,唐·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文藁》,宋·吴琚《七言绝句》等等,都是现存手迹极为珍贵的精萃。再就绘画来说,唐人《宫乐图》,五代人的《丹枫呦鹿图》,宋·巨然《层岩丛树图》,范宽《谿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崔白《双喜图》,文同《墨竹图》,南宋·刘松年《罗汉图》,马远《雪滩双鹭图》,金·武元直《赤壁图》,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等,都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过去,我们一些研究古书画史的学者常常感到实物不足。譬如,在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尤其是研究五代、宋山水画时,难于见到代表作。南方山水画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并称“董巨”。在内地,董源尚有迹可寻,而巨然的作品,则难以见到。又如,北宋初年北方山水画以李成、范宽两大家为当时画坛楷模。李成的作品在北宋末年已很少见,于是米芾便提出“无李论”,后世更为罕见。清内府收藏的李成《读碑窠石图》也被运到台湾。当然,我们可以从其传派郭熙真迹来探索李成的艺术造诣与特点。这次展出的郭熙《早春图》复制品,足以说明它的古松巨木、峰峦迭起、云烟变幻、千态万状的意境,出色地反映了大地回春的自然景观,并有助于我们了解李成的艺术风格。过去,我们只能靠有限大小的图录来认识范宽《谿山行旅图》,难以领略其真谛,现在从其复制品可以了解他的用笔、功力,以及“雨点皴”的多种变化,真是一目了然,痛快淋漓。宋·崔白《双喜图》、文同《墨竹图》,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都是他们的代表作或不同阶段的代表作。观看这些作品,可以填补我们过去研究的空白,又可以大饱眼福。
还值得一提的是,制成如此精美的复制品的原大照像印刷复制技术。我国古画复制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方法,现在仍行之有效的就是“临摹”,足以乱真。近二三十年,又恢复了木版水印,并应用照像复制,这对保护文物,传播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国内复制古书画技术在处理色彩、追求逼真和大量生产等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探索之处。总之,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改进,先进的技术尚待创造。看了这次复制品展览,得到启发,受益匪浅。真可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由日本中华书店、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书画复制品展览”受到了首都的文物博物馆界、美术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为广大人民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提供了良好机会。看了这些珍贵的复制品之后,更加渴望早日看到它们的原件。我相信这个愿望会变为现实。我们满怀信心迎接这一天早日到来!


第8版()
专栏:

难忘的日日夜夜
——南极拍片散记
郝强国 邵振堂
2月5日南大洋考察
向阳红十号考察船从昨天上午九点钟冒着八、九级大风又奔赴南大洋进行考察。今天为了拍日出镜头,早上两点多钟就起床等待。甲板上考察队员已经在凛冽的寒风中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取水样,捕捞磷虾和底栖生物。尽管船在不停地摇晃着,但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却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今天捕捞上来的底栖生物品种极多,我们拿摄影机边拍边问副研究员唐质灿。他向我们介绍说:“南极海底世界是草原世界,拖上来的很多象草一样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植物,而是海底生物。在捕捞上来的品种繁多的底栖生物中,有海参、海星、海棉、羽螅、海百合、海蛇、海兔、多毛类环节动物等足类、甲壳动物,以及深水南极鱼等几十种。”这些奇形怪状、色彩斑斓的底栖生物,显示出我们的南大洋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月7日登南极半岛
向阳红十号船,完成了南设德兰群岛西北部调查海域后,于凌晨两点多钟挥师南下,乘风破浪向南极半岛挺进。快到南极半岛时,我们拿起摄影机来到驾驶室。抬眼望去,半岛上披银挂雪,冰雪陡崖高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连绵不绝,冰峰耸立,千姿百态。深蓝色的海面上横躺竖卧的座座冰山银光闪闪,气势汹汹地列队漂浮过来,好象在接受检阅一般。冰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瑰丽多姿。冰板上悠闲自得的企鹅、海豹好象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船的两舷旁不时有巨大的鲸鱼喷着水花,自在地嬉戏。满怀信心和希望的考察队员欢喜雀跃,聚集在甲板上眺望着南极大陆的壮丽景色,发出阵阵欢呼。我们用摄影机不停地拍着,把这些景色尽情地收入镜头之中。
下午,我们一行三十六人冒着风雪乘救生艇向六海里外的岸边驶去。经过一个小时航行,离岸十多米时,由于水浅,无法靠岸,强行登陆。虽然只趟了十几步,腿脚都冻麻木了,几乎失去了知觉。来到岸上,我们亲手把祖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了南极大陆。(下)


第8版()
专栏:

由《驼踪》所想到的
王晶洁
李骆公在当代书坛中,可称为一位“怪杰”,书法界对他的草篆至今褒贬不一。但他在艺术实践中的探索精神无疑是值得称道的。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驼踪》一书,以传记和作品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了这位书法篆刻家的艺术生涯。
他从一个光着双脚的乡村子弟步入上海美专,转而留学日本,成为我国较早接受西方现代绘画影响的艺术家。他坚持着民族艺术的传统,后期从油画陡转到篆书。他曾在长期的逆境中顽强奋斗,坎坷的生活道路对他的艺术风骨很有影响。这本书反映了李骆公艺术追求的轨迹和成就,同时也涉及到他的艺术见解,尤其是他在美学方面的素养。
从李骆公跳出前人窠臼,力图变法创新的艺术足迹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有了很大变化的今天,艺术家必须从书堆中走出来,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人们对美的新的渴望,创造出与时代要求相吻合的作品来。
这本书的出版开了一个好头,就是为健在的艺术家立传。听说,该出版社还有一批这样的出书计划,此举可嘉。《驼踪》在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地也受到欢迎。希望在画展、画册出国的同时,有更多这类书籍进入国际市场,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更加扩大。(附图片)
书法家李骆公和他的草篆《蝶恋花》


第8版()
专栏:

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
最近,中日双方签字决定合拍的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是根据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在1959年写的同名历史小说改编的。由日本大映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电通摄制,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协助。
公元1038年,在我国西域荒漠之地突然兴起了一个新的王国——西夏王国,它在大规模的战乱烽火中,稳步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制度,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但它只存在了189年,在战火中诞生,又在战火中灭亡。井上靖将这段历史写成了小说《敦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影片,以十一世纪我国西域民族征战,人民起义的广阔历史为背景,通过描述西夏王国勃兴时期一个充满理想的汉族青年为促进夏、汉民族文化交流,前往西夏,与维吾尔族的一位公主相遇之后的命运,展现了民族兴亡的历史画卷;刻画了主人公面对民族文化遭受的破坏,动摇于爱情和友谊之间的复杂情感。它将是一部表现气势磅礴的战争和文化与爱情的史诗性影片。井上靖先生说,希望通过这部影片,使世界上的人们正确地理解中国敦煌文化的历史意义。
影片由深作欣二导演,由曾经主持过中日合拍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德间康快任总指挥。现已开始物色演员,特别是在世界电影名城洛杉矶物色饰演维吾尔族公主的女演员。影片计划在1986年年底摄制完成。
(梅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