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志在四方 献身四化
近几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志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开拓、创业的先进分子。今年5月下旬,教育部、团中央召开了全国大学毕业生“志在四方献身四化”先进代表座谈会,表彰了这些大学毕业生的献身精神,号召全国大学毕业生向先进分子看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里刊登的是部分应届毕业生代表的发言摘要。
——编者
到甘肃去学习和工作
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 梅晓鹏
我是党培养的大学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党召唤的时候,在开发和建设大西北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新人的时候,我不能无动于衷。
我申请去西北,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行动。甘肃的同志非常关心我的个人意愿,在工作安排上充分考虑我的愿望,这体现了组织对我的关怀和照顾。但我请求组织,对我的工作安排要根据工作需要,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不要特殊照顾。我一定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分配。
在清华大学的五年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了。毕业分配,是我在这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重大抉择,也是一次很好的考验。我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这至多算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而今后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我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要保持旺盛的激情,虚心向当地群众学习,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


第5版()
专栏:

我爱西北 我爱宁夏
华东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 冯延坤
上大学前,我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活过一个时期。去年暑期,我又到宁夏进行了实地考察。那里人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和勤劳奋斗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热爱这块土地,热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民。
宁夏与沿海地区相比,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还很落后,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也不高,这些都亟待改变,亟待提高。
改变这些,需要知识,需要科技,需要人才。
我感到,到宁夏去工作,更能发挥我的作用,更能使用我学到的专业知识。那里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
我的父母是纯朴的农民,我是家里的长子,他们需要我,弟妹们也需要我照顾。然而,西北更需要我,宁夏更需要我。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对我说:去吧,好好地去工作,不要辜负党的期望,不要想念家,家里有你的弟妹照顾我们,只是别忘了自己的家乡。


第5版()
专栏:

把青春献给西藏
云南大学应届毕业生 熊正平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校图书馆看到了《西藏日报》,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西藏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这块宝地多么需要有志于边疆建设的人去开拓啊!打那以后,我的脑海里常常产生出这样一个念头:到西藏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的确,西藏同云南的任何一个县相比,无论气候还是生活条件都是比较差的。我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并且做了些准备。过去,我怕吃牛肉和羊肉,连藏族人民最爱吃的酥油,我也不会吃,现在我已经慢慢地适应了。
有的人担心我家里人会反对,事实恰恰相反,我能有献身边疆建设的思想,正是他们教育的结果。
我的父亲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军人,在转业时,他没有要求回到养育他的故乡,而是毫不犹豫地投进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怀抱。他用自己的双手开垦了一片片的橡胶园,最后倒在自己开垦的土地上。那时,他才三十五岁。
我母亲,一个纤弱的女子,高中没毕业就踏上了南征的道路,并且从春城昆明来到西双版纳,在那里扎下了根。我父母亲的行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特别令我难忘的是,我刚考取大学时对母亲说:“以后,我毕业要求留在大城市,接你去享福。”母亲听后非常生气地说:“你上大学不容易,你爸去世得早,靠了国家每月的补助,你才能上学读书。现在你考上大学,以后毕业分配更不应该提什么要求。要绝对服从分配。”我听了,既惭愧,又感动。从此,我就把母亲的话铭记在心里。
四年的高等教育,使我更加懂得,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不应在分配问题上向国家讨价还价,而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拓,去创造。安于现状,把自己理想的小舟驶向避风港,是一个弱者,不可能做出大成就。只有在大风大浪里锻炼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永远充满青春活力的人!


第5版()
专栏:

为建设新疆的两个文明出力
华中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 谭莫羡
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作的“丝绸之路”考察报告,详细地介绍了新疆的情况,并对我们提出了去大西北参加建设的希望。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开拓西北、建设新疆的愿望。现在,党中央把开发大西北、特别是开发新疆作为二十一世纪祖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这更激起我热爱新疆的感情,更坚定了我奔赴大西北,把知识献给新疆各族人民的决心。我是个农民的儿子,能够跨进高等学府的大门,全靠祖国和人民的培养、教育,我理应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祖国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我是学历史的,学历史的人应当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两千年前开拓的世界上最长的古老商路——“丝绸之路”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出土的珍贵文物,更需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古代“丝绸之路”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新疆,现在的经济、文化还比内地落后。因此,去大西北参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5版()
专栏:

为煤炭产量翻番作贡献
山东矿业学院应届毕业生 王益中
我要求去内蒙古自治区去工作,这不是一时的冲动,是经过好长时间的慎重考虑而决定的。全国五个重点露天煤矿,有四个在内蒙古,那里条件比较艰苦,技术人员奇缺,生产进程受到很大影响。在煤炭产量翻番的目标中,露天矿的产量占相当大的比重。大规模的露天开采在我国刚刚开始,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亟待解决,那里正是急需用人的地方。
我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设计,不能离开祖国的前途和国家的急需。党和人民培养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应把个人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挑起四化建设的重担,是国家对我们每个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一个人的成才有各种道路,考研究生是一条路,尽早到社会上工作也是一条路。只要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同样能达到成才的目的。


第5版()
专栏:

希望长辈支持我们的行动
北方交通大学应届毕业生 郑宝田
我决定毕业后奔赴祖国的西北,到青海省工作。
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责无旁贷。与祖国和人民同命运,是应该的,何苦之有?青海省是一个百业待兴的广阔天地。条件艰苦,可以培养自己的决断能力,磨练自己的坚强性格。
据我了解,同学中有不少人想去大西北,但是囿于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不能下最后的决心。八十年代的青年中,不乏热血儿女,他们非常渴望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家庭中的长辈能够启发和支持自己的子女,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要求奔赴大西北。


第5版()
专栏:

王益中的父母给王益中的信
我们支持你到内蒙古去工作。我们的想法是:
一、“祖国要富强,人民要幸福”这是时代的要求,但“富强”和“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下冒出来,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耕耘才能有收获,有奋斗才有幸福。有志青年应该作时代的“耕耘者”和“奋斗者”。
二、你学的专业是“挖煤”,家乡附近的京沪线是缺煤地带,吨吨煤炭靠调进,需要的是“节煤”人才;“挖煤”人才只有到煤矿上才有用武之地。爸爸是搞工业生产的,知道煤炭的可贵。你为多产煤而奋斗,也是对爸爸工作的支持。
三、你去的地方是国家重点支援的地方,到那里去确实可以大显身手。
四、内蒙古地区的生活比家乡苏州的生活可能要艰苦些,但不同思想感情的人有不同的苦乐观和幸福观,你真正认识到今天的苦是为了明天的甜这个道理,你就会“乐在其中”。


第5版()
专栏:教育

发扬新安旅行团的好传统好作风
——回忆新安旅行团成立五十周年
大朋
今年是新安旅行团成立五十周年。
新旅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十年代组织和领导的、以少年儿童为主体的革命工作团体;又是以旅行来实践“生活教育”的革命教育团体。“生活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始的。陶行知的教育主张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赞同和支持,许多共产党员来到陶先生的门下,在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求学,成了“生活教育社”的骨干力量。
新旅在党的抗日救国号召下诞生。把旅行作为体现“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形式,最早由陶先生的学生,当时担任江苏淮安新安小学校长(陶先生曾兼任该校的第一任校长)的汪达之提出。他计划带领学生,以旅行的方式,到民族解放的大学校去教、学、做,宣传抗日救亡,培养一代新人。这一大胆而富于创造的想法,立即得到上海左翼教师联合会中共党支部和陶先生的大力支持,并给予许多宝贵指示。
新安旅行团最初只有十五位团员。1935年10月10日,他们辞别母校,从淮安出发,踏上民族解放斗争的征途。
新旅注意宣传“总理(孙中山)遗教,唤起民众,共赴国难,抵御外侮”。新旅虽然不断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和反动势力的打击、限制、迫害,却能在人民群众的同情支持下,发展壮大,开展多方面的工作。
新旅带有一套电影放映设备,有几部抗日影片(这些大部分是陶行知先生捐献的)。虽是黑白无声电影,那时农村和中小城镇,都还不知电影为何物,所以这个有动作、画面,有文字,临时配上生动解说的电影,加上映前教唱抗日歌曲,每到一处,总要轰动方圆几十里。不论在江南水乡,还是塞北草原,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我国著名电影工作者蔡楚生先生称赞新旅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流动放映队”。
新旅所到之处,普遍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组织青少年学生或士兵的歌咏队,帮助培训歌咏骨干,推销进步的抗日书报,组织青少年的“读书会”、“读书小组”,开展“小先生”活动,都很有成效。
新旅出发后,先在长江下游苏、皖、浙三省活动,以后北上到北平(现北京)、绥远(现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对抗日军队慰劳和宣传。接着西去绥西河套和宁夏,在那些很少有人宣传抗日的地方和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1937年7月7日,抗战开始后,新旅从甘肃经陕西、河南到湖北,参加保卫大武汉;又经湖南到广西桂林。这时,新旅已发展壮大,成立几个工作队,先后到湘西、桂林市区和郊区、湘桂铁路沿线、桂南前线和贵阳等地,在少年儿童、伤兵、难民、工人、农民和驻军中开展工作。
新旅在国民党统治区艰苦奋斗七年。出发时每人一身单衣、一双草鞋、一把雨伞。全团仅有五十块钱。经费主要靠放电影的微量收入(入场每人收一二个铜板;无钱的唱支抗日歌曲,或喊句抗日口号都可入场)、写作的稿费、销售进步书刊的盈利等,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他们曾多次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1938年下半年,新旅顶住了顽固派利用它的经济困难,企图收编的要挟,在周恩来同志的指导和亲自帮助下,最后确定新旅作为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的特约群众团体,由他们每月发给四十五人的津贴费和宣传费。这样,保持了党对新旅的单一领导,又有了固定经费,使团员人数成倍发展,达到一百人。这时生活虽依然艰苦,却是新旅在国统区经济最宽裕的时期。
周恩来同志对新旅这一段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你们在大后方到处宣传抗日,宣传我党的主张,组织、联系了广泛的少年儿童、社会各阶层人士,工作很不错。”“你们注意利用一切社会关系,不怕生活艰苦,团体内部又团结,学习工作也努力。用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在大后方活动。你们得到许多同情者和朋友。所以你们做了别的许多救亡团体不能做的事。”(1939年5月,在西安同新旅两位同志的谈话)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旅在国统区已无法工作下去,根据周恩来同志指示,团员骨干四十多人分批秘密地经香港、上海,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刘少奇同志在苏北热情地对新旅团员们说:“你们是一个有光荣历史的革命团体,工作有很大成绩。在国内、国外有广泛的影响,是不可多得的。国民党不准你们宣传抗日,不让你们教育组织儿童,还处处迫害你们。我们共产党欢迎你们,支持你们,保护你们;而且还要让你们的团体和你们的工作有一个很大的发展。”(1942年3月接见新旅全体同志的讲话)
此后,新旅在刘少奇、陈毅等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指导下,迅速发展到一百数十人,在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组织教育少年儿童的工作。到1945年,苏北盐阜区有组织的儿童团员已有十八万人。新旅编印的少年儿童报刊,广泛发行到苏北和华中地区。新旅的文艺演出宣传,受到军队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多次得到根据地领导的称赞和表扬。
1946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给新旅写信,鼓励新旅的同志们:“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这封信极大地鼓舞了新旅的团员们,并成为新旅以后长期工作的指针。
新旅前后十七年,历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以后四个历史时期;经过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行程五万多里,做了大量的工作。据1938年底出发头三年的不完全统计,直接宣传教育的群众和国民党士兵,已有五百万人。新旅还培养出许多专门人才。参加新旅的团员前后近六百人,其中许多人成了艺术专门人才和党政军工作干部;还有些人经过新旅培养和自己勤奋学习,成了工程技术人员。
新旅团员们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革命的远大理想。在党的教育下,把这理想同当时的抗日救国紧密联系起来,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工作。顾问团员汪达之就是这样一个闻名全国的教育实干家。在他以身作则的带动下,新旅团员都能做到“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敌人的凶残!”不为名,不为利,“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忍饥受冻,被捕遭打也不动摇。有人用出国留学来许愿,或进行物质引诱,新旅小朋友也不上当。十七年里,新旅有不少人牺牲在战场上,病倒在旅途中,没有人表现犹豫退缩,反而增强了继承先烈遗志,奋勇前进的决心。
“生活教育”的实践,使新旅的同志从小养成实事求是,敢想敢说敢做的思想品格,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的精神。汪达之和团员们同甘共苦,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从不包办代替或自己说了算,以促进团员创造性的发挥。当时新旅能突破旧学校的藩篱,到民族解放的大学校去教、学、做,就是一个大胆的创造。用放电影去打开偏僻农村、祖国边陲抗日救亡的宣传局面,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创举。还有,新旅在敌后根据地办起第一个铅印的儿童报刊;用硬纸板剪裁制作,演出孩子、大人都喜爱的“影子戏”;创作许多受人民喜爱的秧歌剧等等,都是富于创造性的。新旅有种风气,只看事实,讲真理,对什么“权威”、大人物,从不盲目崇拜,也不故步自封,所以总是飞快地前进。
新旅有以团务干事会为核心的民主集中制,过着规律而又活泼的集体生活,有自觉的纪律性。在集体自我教育的环境里,团员们自觉遵守纪律,尊重人民群众,爱护集体,团结互助,讲民主平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了团员们自觉的行动。谁违犯了纪律,谁就主动在每周一次的生活会上检讨,接受大家帮助。新旅从桂林向敌后根据地转移,四十多人分作十几批,前后大半年,行程七千里,未发生问题,靠的就是大家自觉地严格遵守纪律。
新旅团员一面努力宣传抗日救国,一面坚持刻苦学习,又当先生又当学生。团员们都不放过作战、行军和工作中的空隙,背包作“小凳”,膝盖头当“桌子”,一有空就坐下来读书学习做笔记。这样培养出许多专门人才。
新旅团员都是自小离开家庭,自己干,自己闯,不依赖别人,在集体生活中锻炼出独立工作的能力。事事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自己洗衣服,缝补衣服,自己打草鞋,自己烧饭做菜,自己修理机器,制作简单的工具、器材。
用旅行去实践“生活教育”的学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今天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普遍推广。但新旅在其十七年实践中留下的许多宝贵精神财富,许多有益的经验,许多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却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这对于我们今天两个文明的建设,特别对青少年健康茁壮的成长,依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5版()
专栏:

四川省西昌县羊角坝回族乡二十七岁的吴成华办了一所业余教育学校,招收未考取初中的农村学生补习功课。图为他正在给学生辅导。
李国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