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句真话
夏朴
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舒芜的一篇杂文《也是一条大“尾巴”》。其中有一段说:“当年有些人被错划为‘右派’,一个最大的罪名,是说他主张了‘外行不能领导内行’。在批判他们的过程中,发明了一条‘普遍真理’,叫作‘外行领导内行是必然规律’。”当年确实是这样灌输的,报纸上确实是这么宣传的。这句话所造成的危害,现在还在发生影响。因为它虽然不是什么“真理”,却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句真话。在长时期中,外行领导内行确实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现象。否则,也就没有必要那样为外行领导辩护了。
我们完全可以用数学的精确证明这一现象之不可避免,全国二千多万干部中,大学程度的占21%,中专、高中的占42%,两者共占近三分之二。这就是说,我们整个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并不算低。可是问题在过去是倒置的:建国后长时间内,常常是文化高的当一般干部,文化低的当领导干部。如地县委书记中,大学程度的不到5%。近二三年经过调整后,情况大有改善。但据1983年底人口普查抽样推算,全国各层次领导干部中,初中以下程度(包括文盲半文盲)的仍占70%多,财贸金融等经济部门中尤为突出。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马上得天下,又马上治之”。长期战争环境,长期小农经济生活,胜利后“农民进城”,这一切当然是历史造成,不可避免,问题是解放后长期以来却认为搞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要靠政治挂帅,外行有政治,内行没有政治。政治即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于是,外行领导内行,“老粗管老细”,心安理得,理所当然。结果,工农不仅没有知识分子化,反而越来越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不让明白人当家,不实现领导班子的高文化结构,不从根本上扭转多年来形成的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就无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事业。这个道理,现在是否被普遍接受、畅行无阻,也还难说。


第8版()
专栏:

啊,第二故乡
晓剑
在旱季开始后不久,我们几名在北京、上海、四川工作的老知青又回到了曾洒下过血汗和泪水的云南亚热带雨林之中。那里曾经很穷,很苦……
连队
现在叫生产队了,但对于我们这些“兵团战士”来讲,还是习惯叫“连队”。我们这次去的是勐养农场十大队。因为我们曾在这里度过了许许多多不平凡的岁月。
两排高大的油棕,下面是清洁的水泥道路,延伸几百米后便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巨大的喷水池和开放着各种鲜花的小花园使这里不象是住宅区,道路都是水泥铺成,两边镶着花墙,每排房子都有乔木隔开。这不曾经是我们知青的幻想吗?而今成了现实。
这个“连队”曾经被一群野象全部毁坏了,现在的一切是他们自己动手重建的。那时的连长是一位上海知青,现在他已经是总场的党委书记。我看见了他,年轻,精明,腰上挂着一只小手枪,他的神情使任何人都可以感到他要干更伟大的事情。
农场富了。但是,在这里,我们也真正理解了总局领导讲的“农垦职工想念知青”的真正含义。由于知青的进城,学校没有了老师,农场没有了文体骨干,于是,缺少知识,渴望精神享受成了农场严酷的现实。
可幸,农场办起了职工子弟学校,新的一代有知识的青年正在迅速成长。
热泉
我们早就听说过这眼山林中的热泉,出水温度高达九十八摄氏度。但是,以前这里涌出的泉水只用来烫猪毛,而那时猪又是多么少啊。今天,泉水被利用了。
依山,一座中国古典式二层楼房,楼顶镶有琉璃瓦,楼前,是两座长方形冒着热气的大水池,池内有亭子,有游泳的孩子们。再一侧,是楼台和方阁,下面是一间间备有瓷盆和喷头的洗澡间。农垦职工们收了工,可以来沐浴,可以在有月亮门的花园内游玩。
在热带雨林间出现这样的亭园式建筑,已经使我们惊愕。我们又来到景洪农场六分场场部时,更只有赞叹和自豪了。
这里一座规模不小的公园正在施工,可以看出雏形了。湖泊,假山,拱桥,亭台,旱冰场,游泳池。公园上边四个有月亮门的住宅院分别为春园、夏园、秋园、冬园。
他们还为公园设计了雕塑:在一棵枯树上站着飞鹰。
这设计中有多么深刻的内涵啊。枯树,飞鹰!我被感动了,又想起了热泉。我们农垦战线的职工们心中就有着沸腾的热泉,以前任它流淌,今天,被利用了。虽然利用得还很不完全,很不充分。
幼儿园
穿过已经停割的橡胶树林,一下子,我们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我们看到了一座极其漂亮的幼儿园。它的豪华、雅致,若不亲眼相见,根本无法想象。
巨大的门,白色的柱,一面玻璃墙的传达室,迎面是水泥广场和假山,左右各一座全部用水刷石装饰的二层楼房,有宽大的阳台和石柱,院子的一角是一座浴室和铺着青瓷砖的室内游泳池,另一角是现代派结构的食堂。低矮的栅栏式院墙和围在四周的树林使人想起美丽的庄园,满院的花草和大型玩具使人想起儿童乐园。教室很大,有六七十平方米,挂着黑板,摆着风琴和玩具柜,艳妆的孩子们在唱歌跳舞。
一时间,我们认为这是大都市专供参观用的场所。不过,我们又都承认,即使在大都市,也少见建筑得如此新颖、漂亮的幼儿园。要知道,这里是距离昆明还有八百公里的山林间啊!而几年前,孩子们还是在泥水中爬来爬去。
变了!本来贫困的农场正在剧变。难怪汽车开到东风农场现代化的场部大楼和宾馆前时,曾在这个农场生活的余德庄摆着手说:“不是这,还没到呢。”幸亏场长正好赶来,否则我们就要走冤枉路了。
我们又走了,老职工们不敢挽留我们,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当初离去时的欣喜若狂,也理解我们现在进行的事业多么来之不易。可我们呢?面对着生活了近十年的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心里忽又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惜别之情。
呵,第二故乡,再见吧!


第8版()
专栏:

诗人与夜莺
梁上泉
一位将军
保护着一位诗人;
一位诗人,
保护着一群夜莺。
夜莺飞来,
落翅在一座新城,
柔声啼鸣,
鸣叫在十里丛林。
一位青年扛着猎枪逡巡,
装的子弹,
在把那鸣禽搜寻。
不知夜莺,
从来是爱情的象征,
对它瞄准,
无异于戕杀爱情。
枪响鸟落,
赢得了片刻欢欣,
何曾想到会射穿诗人的心?
从此以后,
他守望着每个晨昏,
象那将军,
卫护着这位诗人。


第8版()
专栏:

采贝女
施树宗
是傅抱石酣畅笔墨,
还是印象派色彩流溢?
山对峙两边,
中间碧水一潭,
落日留下长长目光……
海波柔和如缎,
小舢板踯躅礁丛,
海石花盛开船上……
挎着沉沉小竹篮跳跃,
有五色的贝、银亮的螺,
还有小螃蟹伸展长钳。
汗拌海水浸湿全身,
遮不住脸上快活神情,
当夕阳雕塑你轻捷身影
每一位都是海的公主……


第8版()
专栏:

傅雷家书墨迹展
本月4日到21日在北京图书馆举办“傅雷家书墨迹展”。主办单位除北京图书馆外,还有三联书店和《读书》杂志社。
记得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图书馆常常有各种书籍版本和作家手稿的展览。多年来久已不见了。这次展览可以说是恢复传统,提高人民生活情趣,有益社会风气的一次文化活动。参观者自由出入,不收门票。
翻译家傅雷对待生活、事业的严肃精神,在他的这些家书原稿和著译原稿中明白地显示出来。参观者还可以从他著译的各种版本和图片中见到他多年来的工作成绩和生活经历。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展品中还有不少是不久以前刚从上海待处理的一些“废材料”中抢救出来的。这更向人们提示了重视作家墨迹,保存作家原稿的必要性。但愿在我们的首都经常能出现这样不为谋利,专为宣扬文化精神,满足人民文化生活要求的有益活动。 (江)


第8版()
专栏:书林漫步

时代感与幽默感
——由《故事大王》画库谈起
包蕾
新蕾出版社编辑出版《故事大王》,从1982年问世以来,现已出版四辑,曾三次再版,多次获奖,被列为历年“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推荐书目。许多小读者把它珍藏起来,建立了小小画库。为什么它能受到今天孩子们如此喜爱与欢迎呢?看看它的内容(各类题材的故事)和形式(各种风格的图画与装帧等),会很快得到答案:这套画库适应了今天儿童的特点,它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们仅从第四辑来看,它的内容编排,是有明确针对性的。在我国当前改革的大好形势下,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如“实惠主义”“贪图虚荣”等等,也在侵袭着我们新的一代,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画库注意到这一点,第四辑第一册《当代英雄的故事》,即将雷锋、欧阳海、王杰、赵春娥、张华、蒋筑英、朱伯儒、张海迪八个英雄人物故事汇编成册,让孩子们了解到:从五十年代的雷锋,到八十年代的张海迪,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一直在延续、继承和发展。再如同辑中的第三册《中国童话(二)》所选入的童话,有歌颂不畏艰苦、造福于大家的骆驼,有批判贪婪和自私的老鼠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对启迪儿童的智慧,陶冶儿童的情操,无疑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其次,这套画库在有益的同时,特别注意有趣。它不论在选材、编写和绘画各方面,都充满幽默感,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健康成长。应当说,这是它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我认为在儿童读物中应加强幽默感,培养儿童愉快的精神,敏锐的思想。这也符合儿童心理逻辑的发展。平板和说教式的作品,孩子是不会喜欢的。《故事大王》画库的各辑中,都有一些引人发笑、促人深思的小故事,如第四辑第五册《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编入了藏、苗、壮、侗及维吾尔族的如阿凡提等机智人物的有趣故事二十四则,文字精练浅显,图画生动活泼,为儿童们所乐于接受。
由于吸收了外国儿童读物的优点,画库的形式也很新颖,印刷和装潢都较精美。可以长期收藏在孩子们的小书架上。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雕刻与改革
小时在乡下见过一位老雕匠为一农户“雕床”。主家要求雕匠将床的一对“滴水”雕成一对凤凰。我在旁观看,只见那“凤凰”的喙子雕得很粗。我借“男子嘴大吃四方”的俗语提意见说:“这凤凰可是要‘吃四方’吧?”老艺人笑了笑说:“还可以改小些嘛!”
待我喝了一点儿墨水之后,便读到了《韩非子·说林下》里的“雕刻之道”:鼻子要刻得大一些,眼睛要刻得小一些。鼻子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刻小了,就不能放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使它大;刻大了,就不能使它小了。我这才悟出那位老雕刻艺人将凤凰喙子雕刻得稍大些的奥秘。
搞改革是不是也有些同雕刻相通的道理呢?要雕就新的历史时期奋翼腾飞的中国这只金凤凰,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犹如雕刻匠难免将人物的眼睛刻大了,把鼻子刻小了一样。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就需要在制订、贯彻、落实改革的具体方案时根据自己的情况,留有或大或小的余地。要允许因时、因地、因情制宜。总之,改革的目的,是要搞活,“一活事兴”,因此需要在“活”字上多下功夫。
徐全利


第8版()
专栏:

农家〔版画〕 章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