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文化交流

“牛年”的艺术对话
——西柏林“地平线85”世界文化节见闻
缪俊杰
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我们几位应联邦政府新闻局邀请的客人,在访问了波恩、汉堡、法兰克福、卢卑克,并沿着风景秀丽的莱茵河,作了短暂的考察旅行之后,从科伦飞往西柏林,参加正在那里举行的第三次世界文化节——“地平线85”的观光活动。
西柏林,秀丽别致的风光和时晴时雨的气候,大都会的繁华和乡村般的静谧,高雅庄重的歌剧院和乱哄哄的迪斯科舞场,构成了独特的柏林风貌,令人难以捉摸。对于我们这些匆匆来去的客人,似乎不必对此作出什么回答。但在西柏林的这些日子,我的感受仍然是十分深刻的。因为我们的赵紫阳总理其时正在联邦德国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的访问,因为在“地平线85”文化节上,中国的节目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在微带寒意的西柏林,我深深感到了一股“中国热”。
西柏林举行文化节活动,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1979年开始三年一次的“地平线”文化节,是西柏林艺术节有限公司举办的通过艺术来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活动。“地平线”文化节只介绍欧洲以外的各国的文化艺术。西柏林市长艾伯尔德·蒂波根在这届文化节的开幕式上说:“过去,我们欧洲人总以为在地平线的后面,世界就消失了,今天我们的目光、足迹和理解都超越了地平线,从而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过去西方人总以为:耶路撒冷、雅典或者罗马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受这一中心所支配。现在我们知道: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个中心。”举行文化节,就是通过介绍各国文化,进行东西方的对话。继拉丁美洲、非洲之后,今年举行的“地平线85”文化节,是以远东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主。今年中国称为“牛年”,丽德雯·斯丁布林设计的大会招贴画就是以中国画“牛”作为标记。所以也有人把今年的文化节称为“牛年”的艺术对话。为了选邀中国的节目,文化节的秘书长(他们称为总书记)希格荣先生曾六次来华进行磋商。参加这届文化节的,除中国之外,还有日本、南朝鲜、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和作家。有人说,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是这一届文化节的“明星”。
在西柏林街头和几乎所有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文化节的招贴画。这次文化节,包括有音乐、戏剧、文学、电影、座谈、展览六个项目。6月7日,中国四川川剧团的演出揭开了这届文化节的序幕。《白蛇传》的精彩演出,使数以千计的观众超越了语言的障碍,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演出结束,掌声雷动,谢幕达十多分钟之久。正如西柏林《每日镜报》一篇评论文章所说的:“最后一幕……观众中爆发出在这儿几乎是闻所未闻的热烈反响。川剧团在西欧的首次演出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是第三届世界文化节的成功。”我们在这里接触到的德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几乎都这样反应,我想这种说法并非夸大其辞。
我曾同近千名西柏林观众(其中有许多儿童)坐在剧场里观看陕西木偶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欧洲观众为孙悟空的无所不敢为和无所不能为的勇气和智慧所打动。当演出结束,演员们举着木偶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时,许多小朋友伸出小手同孙悟空握手,场面十分动人。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团的精彩演出,在具有优良音乐传统的德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用中国的古典的乐器——古筝、箫、埙、胡琴、琵琶、扬琴等,奏出了委婉、圆润、动情的中国古典乐曲,扣动了欧洲观众的心弦。而参加演出的演奏家大多是年青人。有一天,我们在西柏林街头遇见了乐团的姜建华等几位青年演员。当我们谈到这是为祖国争光时,大家激动得几乎掉下眼泪。
在西柏林的马丁·格罗皮乌斯堡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故宫博物院展览”,一个月里已经接待了十万观众。这里展出了故宫珍藏的一百二十多件(套)珍品,其中有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有巨幅《康熙南巡图》、《乾隆八旬万寿图》等,欧洲观众叹为观止。有的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中世纪的文明在中国。这次展出表明中国人重新确立在世界文化传统的地位。”有的观众说:“我这一辈子一定要到北京故宫参观一次。”
文学方面的“对话”也很活跃。6月17日,西柏林雨后放晴,我们几位新闻界客人,同来自远东和东南亚的几十位作家一起泛舟于西柏林市中心的风光旖旎的斯佩莉河上,中国大陆和台、港作家,日本、南朝鲜和东南亚的作家欢聚在一起。以王蒙为团长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受到各国新闻记者的注目。鲍昌、黄宗英、西戎、刘剑青、张抗抗等,都忙乎不停地接受记者的采访。张洁是最受注目的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由汉瑟出版社翻译出版后,第一版六千册,在三天之内被抢购一空,现在又决定印行第二版五千册。著名评论家阿诺尔德说:“这是在德国获得最大成功的一本书。”居住在汉堡的一位华侨老太太对张洁说:“你是芦沟桥事变那年生的,你的书为芦沟桥争了气。”
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电影也是这次文化节引人注目的节目。我国从三十年代到去年为止生产的十八部影片参加了展映。由于大批观众争看这些电影,西柏林许多影院观众寥寥。我曾购票看一次电影,一千多个座位的影厅,只有十七位观众。知情者说,观众都去看“地平线”文化节的电影了。
中国江苏省昆剧院带到西柏林的节目《牡丹亭》、《朱买臣休妻》等,被安排在文化节的最后,蜚声剧坛的南昆演员张继青,将在欧洲舞台上大显身手。西柏林文化界人士估计,这将成为文化节的压轴戏。
西柏林“地平线”文化节,以“对话”为宗旨,而“牛年”的艺术对话,将增进现代西方人对东方文化艺术的了解。在西柏林我看到了,并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附图片)
西柏林“地平线85”文化节宣传画
在“地平线”文化节上演出的川剧《白蛇传》剧照


第8版()
专栏:剧评

去芜存菁的《玉蜻蜓》
郭汉城 吴乾浩
前不久,广西柳州市桂剧团在京演出的桂剧《玉蜻蜓》,取材于传统故事。历来演述此故事的有弹词、宝卷、清代同名的传奇;在地方戏中,滇、闽、越、婺、黄梅、锡剧均有类似的剧目。这些作品故事曲折多变,人物感情波澜迭起,流行很广;但其中头绪繁多,夹杂有宣扬封建礼教与色情的部分。建国后,各剧种、曲种改编得比较成功的亦往往是其中的片断,如锡剧《庵堂认母》、评弹《厅堂夺子》等。
桂剧《玉蜻蜓》另辟蹊径,尝试用另一种艺术处理来改造原题材。它改变了原故事着眼于述异演奇、惩恶扬善的目的,全剧的情节发展有较大的改观,人物关系有新的处理,成为一部有意义的社会悲剧。
《玉蜻蜓》的头几场几乎是重写的。安排申琏与王秀姑原是青梅竹马的爱侣,由于申父强制申琏娶天官之女张雅云,才迫使二人逃隐尼庵之中。这与原本申琏狎尼纵欲暴病身亡的处理是有质的改变的。这个故事的许多改编本,往往都感觉此段情节最难着笔;桂剧本现在的处理虽然还有可斟酌之处,但路子是对头的。
申琏进庵之后,桂剧本精心设计了张雅云搜庵这一场好戏。张雅云二进法华庵,在她与申琏、王秀姑之间明明暗暗地构成了复杂的戏剧冲突。剧本围绕拆夹墙、搜神鼓、申琏吐血身亡、张雅云查血迹、王秀姑佛堂产子等关目,细腻地展示了三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张雅云搜庵,看似气势汹汹,暗藏失夫之痛,其内心亦不平静;王秀姑夫亡产子,迫于社会压力又不能亲自扶养,只得弃于荒郊。这一切事态的剧变与激烈的内心冲突,使观众为之震撼,写得很成功。
《玉蜻蜓》的下半部分毅然减去了申琏之子为苏州知府所收养,后来又被张雅云认为义子,以及与申琏的好友沈君卿一家的纠葛等情节,做到了立主线,减头绪,更突出王秀姑与张雅云的悲剧命运的刻画,便于在庵堂认母这一场戏,掀起感情上、思想上的高潮。申琏之子承祖访到王秀姑为其生身之母后,不顾社会舆论与封建礼教的压力,必欲相认;王秀姑历尽坎坷,思前想后,几经复杂、激烈的心理冲突,也终于扶起亲儿,一抒骨肉之情。观众刚要舒一口气,偏偏这时,张雅云又重兴问罪之师,大闹法华庵,使王秀姑含恨自缢,申承祖离家出走。剧本处理母子相会一段比较细腻真实,有感人的效果;但到张雅云上场,导致一死一走的结局,则显得有些草率,要更丰富、合理些才好。
桂剧是很有影响的剧种,传统深厚,艺术手段丰富。五十年代初,它曾以尹羲同志主演的《拾玉镯》等剧目,给予首都观众以深刻的印象。这次又带来面目一新的《玉蜻蜓》与首都观众见面,时间隔了三十来年,也可以说是“当刮目相看”吧!


第8版()
专栏:

春蚕重疴丝不尽
赵鹏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剪辑师张克愚曾担任过十几部影片的剪辑工作,但他的名字却不象导演、演员那样为观众所知。他在身患绝症、双手相继瘫痪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撰写了数万字的《电影剪辑》书稿。
张克愚1977年被确诊为“侧孛硬化”(运动神经受损),医生告诉他妻子说,病人最多只能维持三年。张克愚知道后深感时间紧迫,更加紧了工作。七八年来,他用挎包绷着左手,迈着不大灵便的双腿,用一只手坚持工作。去年初夏,张克愚病情加重,完全不能下楼了。这时,他决定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写出来。写作,对这样一个病人是极为艰辛的。一次,他在写作时突然晕倒在桌前,他无力翻身,竟一直侧卧在地上约两个小时,汗水把地板打湿了一大片。他可以不吃饭,不休息,但不能不写作。去年底,他右手也瘫痪了。他曾为病魔夺去了他宝贵的写作权利而失声痛哭,但仍不灰心,又进行口述,让妻儿代笔。除了这本书,他还为中国电影出版社撰写了二十多条电影辞典的词条。去年9月,张克愚写信给厂长说:“我的生命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全靠党组织的关怀。为感激党的养育之恩,我决心在我的心脏停止跳动之前赶写完《电影剪辑》这本书……”。张景华厂长看完信后十分感动,立即回信,赞扬他这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并号召全厂同志向他学习。


第8版()
专栏:

歌剧《白毛女》重演
似茵
歌剧《白毛女》1945年在延安党的“七大”期间首次演出,到今天已经四十年了。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编剧、作曲、表演、声乐等艺术方面,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歌剧舞剧院将从7月1日开始在北京举行纪念演出,同时还将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演出。
这次演出的《白毛女》作了一些删节,压缩为两个小时。于夫、方元、罗民池共同担任导演,在总导演舒强的指导下,艺术处理上有了新的提高。参加演出的演员是“三代同堂”,有延安时期的老艺术家李波;有中年演员罗民池、魏秉哲、方元等(郭兰英因病不能参加演出);同时还起用了一组青年人,由彭丽媛(特邀)、朱雅丽、万山红扮演喜儿。彭丽媛是受观众欢迎的歌唱演员,但登上歌剧舞台还是第一次。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漂亮的车队》
小婉
《漂亮的车队》是根据赵大年、孙明强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轻喜剧。它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一支旅行结婚的自行车队在一天中所发生的事情。毛纺厂工会主席带领十对旅行结婚的青年,来到宾馆即将举行婚礼,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人指责新郎张喜的自行车是盗窃来的。另一位身为民警的新郎王强,不计个人得失,当即返回单位,及时查清事实真相,使婚礼能正常举行。该剧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人的理想、道德、情操,给人以亲切、愉悦之感。
该剧由北影电视剧部录制。编剧顾威、韩善续,导演梁子勇,主要演员张丰毅、张力维、尚丽娟、裘弋、韩善续、马盛君。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多彩的“海淀文化之夜”
肖长
北京市海淀区,是首都的文化密集区,许多大专院校、文艺团体、科研机关分布在这个区的白颐路一带。近年来,这里的服务性行业虽然已有很大发展,但仍未能充分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今年夏季,海淀区文化局充分利用本区文化密集的优势,从六月二十二日起至九月二十四日,在白颐路沿线举办“海淀文化之夜”活动。每当周末,夜幕降临,从紫竹院公园延至中关村一线的路旁,近二十个活动点灯火辉煌、人头攒动,洋溢着一派热闹气氛。这里有电影和录像晚会、音乐茶座、时装表演、书画表演、交谊舞会、京剧清唱、文化书市、集邮一角、法律和民族知识咨询等项目,还有各种小卖部、小吃摊,为不同年龄、爱好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娱乐、休息场所。
“海淀文化之夜”活动得到了白颐路沿线企事业单位和解放军的通力协助,各活动点都由这些单位提供人力、物力,区政府未投资一文钱。他们试图以这种把经济效益和文娱效益统一起来的方式,为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闯出一条新路子。(附图片)
“海淀文化之夜”一角 赵明理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