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农业勤劳”与“工业勤劳”
冯昭奎
记得在访问日本某大公司时,一位年轻职员谈起他的工作与生活情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他每天早上赶到公司,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以后,回家睡觉总在夜里十二点、一点,早晨六点起床又赶去上班,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他还说,由于工作忙碌,上下班乘车时间成了他宝贵的学习时间,公共交通工具成了他经常利用的“自学教室”。他的话,是可信的,因为我在日本常坐地铁、电车(即火车),总可以看到一多半的人抱着书本、杂志在阅读。
我在日本某大学研究所工作了两年,一个突出印象是,该所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都聚精会神地工作,从没有人闲坐聊天。与我同屋的一位副教授,他在工作上不但保持很强的计划性,而且为了更好地把当天工作做完,几乎每天要自动加班两三个小时,工作责任性特强。至于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开夜车学习是家常便饭。一位研究生说,他总是在天快亮时才睡下,第二天上午九、十点钟起来再干。
日本的公司、企业,对工作的要求很严格,职工非常紧张。比如,一个检修工,在检修好一台设备后,总是跑步到下一台设备继续工作。我也经常看到日本的邮递员骑摩托车在大街上收取邮筒里的信件,总是一下车就跑步到邮筒跟前,以十分迅速、麻利的动作打开邮筒取出信件,然后又跑步上车。至于日本商店,店员们服务态度之好,工作之勤快,更是众口交誉的。
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竞争的刺激、工作不好就会受到解雇的威胁等等,也是促使人们拚命快干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能否认,社会化生产、社会性服务,那种由于一个人的怠慢就会影响整个集体的工作效率,一个人的疏忽就会破坏整个集体的工作效果的压力感,对于培养现代社会劳动大军的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态度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科技评论家森谷正规认为,在当今社会,勤劳有三种类型,或曰三个层次,即“农业勤劳”、“工业勤劳”和“创造勤劳”。“农业勤劳”就是象“愚公移山”所象征的那样,其特征在于肯出大力流大汗,能够吃苦并忍耐长时间的劳动。而“工业勤劳”的特征是,除了勤奋努力外,更要动脑筋,想方设法地提高工作效率,并遵守严格的劳动纪律。甚至在劳动时间以外,在上下班的公共汽车里,在回家以后,也要琢磨如何提高效率。为搞成一件事,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也在所不辞。至于“创造勤劳”,主要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独创和开拓精神。
虽然,森谷正规对勤劳所作的分类是否恰切,当可讨论。但是,不管“农业勤劳”也罢,“工业勤劳”也罢,它们都是指刻苦耐劳的精神,是懒惰、闲散、吝于出力气的对立面。在这个意义上似乎没有加以区分的必要。然而,如果深入地想一下、比较一下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特别是过去那种非机械化农业劳动)的人们的勤劳精神与长期从事工业劳动的人们的勤劳精神,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差别。农业劳动主要是在大自然之中进行,劳动内容比较单纯、固定,它较多地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较少地受社会组织的约束。工业劳动主要是在人造环境(厂房、机器)之中进行,劳动内容比较复杂、多变,它较少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较多受社会组织的约束。因此,与需要较多地服从自然力和自然节奏的“农业勤劳”相比,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磨练出来的“工业勤劳”更强调效率、纪律和人的主动性。当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历史上那种田园式的“农业勤劳”也将逐渐为“工业勤劳”所代替。
从日本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可以看到,今天,不仅工业劳动者要发扬“工业勤劳”精神,农业劳动者也要具备和发扬这种精神。而人们认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同广大日本工农业劳动者的干劲、钻研精神、工作上的责任心和严格的纪律性分不开的。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菲露兹又有鼻子啦!”
辛树蕃 吴文斌
“我们的菲露兹又有鼻子啦!”阿尔及利亚马斯卡拉省省会马斯卡拉市的一些市民高兴地奔走相告:“是中国医生安的真鼻子!”
当我们来到马斯卡拉医院时,李金荣教授带领我们去看菲露兹,在病房门口轻声地对我们说:“这就是菲露兹的病房。”被围在人群中的菲露兹一下子就听出了李教授的声音,立刻从座位上跳起来,拨开人群,跑到李教授身旁,亲昵地叫着:“李教授,您好!”,偎依到李教授怀里。当她获悉我们来自中国时,就把右手放在胸前,频频向我们点头:“中国人好!李教授好!我谢谢中国派来了这样好的医生。”她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就是李教授给我安的鼻子。一个完全正常的鼻子。您看,我漂亮吗?”
“漂亮,很漂亮!”我们端详着菲露兹那张动人的瓜子脸。她确实很漂亮,洁白的额头下闪烁着一双明亮的眸子。特别是鼻子,端端正正地隆起于红润的双颊之间,与眼睛、嘴唇是那样和谐比配。若不细看,真发现不了是后安上去的。
中国医疗队的李教授向我们解释道,这是一只功能完全正常的鼻子,在医学上叫全鼻再造手术。
菲露兹今年十二岁。十年前的一天,两岁的小菲露兹正在院子里玩耍,突然一只莽撞的笨驴跑来抢吃菲露兹手中的草,竟一口把她的鼻子咬了下来,而且在菲露兹的右颊也留下了一块疤痕。就这样,菲露兹失去鼻子。后来她全家搬到马斯卡拉市内,城里的小孩子总是叫她“没鼻子姑娘”,这对她精神上的打击是多大呀!“没有鼻子,我难过极了,”菲露兹说到这里,仿佛回忆起那被人奚落的岁月,脸上罩着一片阴云。过了一会儿,阴云散了,她接着说:“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碰上了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中国人。是他们让我有了鼻子,跟正常人一样”。菲露兹笑了,笑得是那样甜……
那是今年3月的一天,菲露兹因肚子痛来医院就医。在内科医生的推荐下,还请来自湖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整形外科及颌面外科专家李金荣教授承担为她整形的手术。全鼻再造手术分四个阶段进行。先是在左上臂内侧割开一块皮肤及皮下脂肪,形成一条皮管,三周后将皮管的上蒂端转移缝合至鼻根部,并用石膏绷带将左上肢与头部暂时固定。再过三周后将皮管的下蒂端从上臂切断,剖开皮管,进行修整,切除多余的脂肪,然后将其下端形成三叶状,按正常鼻子的大小和形状塑造成鼻端、鼻小柱、鼻孔和鼻翼、鼻梁。三周后修整鼻根蒂部。这样,鼻成形手术即告完成。
在整个疗程中,每逢李教授做手术,手术室外总是围满了人。“我们马斯卡拉的医务人员自不待言,就连省妇联主席、市政府负责人都来观看。李教授娴熟的手术使我们大开眼界。全鼻再造手术在我们阿尔及利亚还没有过。这是我们马斯卡拉医院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医务总监满意地说。
“不仅如此”,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令人感动的是,按常规,做肉鼻子是从前额取肉的,但李教授考虑到菲露兹是个女孩子,不能有了鼻子而在前额留下个大疤,于是设计了这样既费工又费时的手术方案。二十多年来,中国医生总是这样急我们所急,处处为病人着想,非常令人感动!坦率地讲,中国医生的服务态度在这里的外国医生中是独一无二的。”
听了这番肺腑之言,作为中国人,自然更加感动。我们感谢李教授以及所有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中国医生,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和出色的成绩,赢得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热爱。(附图片)
菲露兹和李教授在一起


第7版()
专栏:

“牛肉城”记事
钟毓琳 张达干
图文巴,是澳大利亚一个只有七万九千人的小城市。这里几乎家家与牛“有缘”,不少人家养牛,有的办牧场,许多人在肉牛屠宰、皮革加工等行业工作。
我们一到这里,便被热情的主人邀请去参观该市的一个“牛肉城”。
“牛肉城”不是一座城镇,而是一家肉牛育肥、屠宰和饲料加工的大型联合企业。一到那里,便看到望不到边的大型牛栏,里面红棕色的牛群犹如红色的海浪在你眼前翻滚。
“牛肉城”内八个饲料塔巍巍耸立,一字排开,是这里最高大的建筑物。每个塔可储藏青饲料三千吨,饲料的进仓和出仓全部自动化。牛肉城有一个叫“饲料矿”的庞大饲料储藏库。它是一个掘地五米多深,二十多米宽的长沟。把玉米秆、高粱秆等放进去浸实,过一段时间后,再用铲斗车装运到饲料加工厂去。
“城”内有三个饲料加工厂。青饲料经切碎、清洗,加上大麦、向日葵和一种蔗糖的副产品后,再拌匀、蒸熏,制成一种带有甜味的混合饲料。经理说,这种混合饲料营养价值高,牛很爱吃。
后来,我们来到屠宰厂,只见一群牛一头挨一头地通过甬道,冲洗身体后,便被牵到甬道尽头的工人面前。工人拿着手提式高压汽枪,枪口顶在牛的脑门上,一扣扳机,啪的一声,庞然大物随之倒地。接着是用电锯将头、蹄锯掉,再沿着流水线用机器剥皮、开腔、剔骨、分部位割肉,然后用塑料袋包装,最后装箱送进冷藏库。每一道工序只有一两个工人操作,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活牛从一边进去,不久之后就成为纸板箱里的冻牛肉了。
事情真巧,我们到图文巴的这天正是该市种牛评选大赛的第一天。评选比赛场地是个跑马场,这时如同过节一样。场内既有牧场主的全家老少,也有来观摩取经的外地牧人,还有农学院的学生。
自1856年,一位牧场主发起种牛评选赛以来,除战争时期外,该市一年一度举行种牛评选。
评选赛不限制种牛的头数,但要由指定的兽医对种牛进行严格的卫生检疫,合格的才能获准参加比赛。评选标准极其严格,连牛走动时的步伐、节奏、走路气势和腿摆动的样子,都是判断优劣的条件。这次参加比赛的种牛有上千头,按照年龄、品种分成一百七十多个等级组。在三十二个赛区分别评选。每头牛的耳朵上挂着“身份证”——标明名字、出生时间、体重和“父母”的种别。
评选完以后马上宣布结果并发奖。除了“物质奖励”外,还有授予彩色绶带的“精神奖励”,紫色授给冠军,黄色授给亚军,红色授给第三名。当大喇叭宣布获奖种牛和它主人的名字时,主人给牛披上彩色绶带,牵着牛,手捧奖品,在掌声中得意地绕场一周。
昆士兰州之所以成为澳大利亚养牛最多的州,除了自然条件比其它州优越这个因素外,象图文巴这样的种牛评选赛对养牛业的促进,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第7版()
专栏:

红海之滨的英雄战士
史超雄
6月27日是吉布提共和国的独立日(国庆节)。今年节日前夕,共和国首都的人民宫前广场上,将矗立起一座庄严雄伟的烈士纪念碑。碑上的铜像(左图)是一位吉布提青年战士的英雄形象。他手执长矛和盾牌,面向大海,英姿飒爽,激昂慷慨,表现了吉布提人民争取自由独立、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座铜像是由我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室的雕塑家李守仁设计创作的。为了塑造英雄战士的形象,作者曾于去年9月前往吉布提了解和搜集这个国家人民革命斗争的情况和素材,进行了创作。铜像总高四点六米,重约两吨。由于铜像作者和翻制、铸铜人员一起紧张工作,从设计到制作完成仅历时八个月,不久前在北京完成浇铸,随即运往吉布提。这是中国和吉布提人民之间友谊的象征。
(阎淑琴 摄影)(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端午节在查理士河畔
陈启能
美丽的查理士河绕过波士顿市静静地流淌着。河里白帆点点,岸边柳丝袅袅,景色优美,使人流连忘返。近几年来,这条美国东海岸的河流却同远隔重洋的中国汨罗江紧紧相联。1979年5月,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工作的三位女士共同发起组织了第一届波士顿龙舟游艺会,在查理士河上悼念两千多年前中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用歌声、舞蹈、武术和各种游艺活动来抒发对伟大中华民族的热爱,促进美国人民对中国悠久文化的了解,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此后,每年端午节这里都要举行龙舟游艺会。
去年端午节,我和友人兴致勃勃地赶到查理士河畔,观看第六届波士顿龙舟游艺会。这个游艺会规模很大,内容丰富,节目包括中国象棋、国画、书法、剪纸、做纸花、画脸谱、剪纸游戏、七巧板、看手相等。游艺活动中,还散发了不少介绍中国的文字宣传品,出售胸前印有龙舟和端午节三个中国字的圆领短袖衫,购买者很多。
时近正午,游艺会的龙舟竞赛首先开始。在海曲露天音乐台后的临河小码头上举行了简短开幕式。波士顿市市长讲了话,接着简要介绍了游艺会的来历和屈原的传说。之后,市长为龙舟上的龙头画眼睛,这个场面引起了在场观众极大的兴趣。画好龙眼,市长登上龙舟,在河里绕一个圈子。这时,华林功夫学院的学生在小码头上表演狮子舞,两人一组,轮流演出。我看这些穿着中国武术服装表演中国狮子舞的小伙子,全是碧眼金发的美国人。市长上岸后,狮子舞也已表演完毕。龙舟竞赛正式开始。参加竞赛的龙舟分为十队,分四次举行。在龙舟竞赛的同时,海曲露天音乐会开始了,节目有中国舞蹈与中国民歌,有中国乐器演奏和中国武术表演,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在中国武术表演者中,差不多有一半以上是外国人。他们穿着中国的服装,使用中国古代的武器,表演中国的武术。
各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它是沟通各国人民感情和建立友谊的桥梁。这个游艺会既是纪念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活动,也是一首飘扬在查理士河上空的友谊之歌!(附图片)
波士顿市市长为龙舟上的龙头画眼睛
两位美国青年在表演中国武术


第7版()
专栏:域外拾零

哈姆莱特的古堡
梁丽
看过莎士比亚不朽悲剧《哈姆莱特》的人,大概都熟知剧中的一座古堡,记得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夜雾迷漫的堡顶惊遇已故父王鬼魂的情节。而这位王子忧郁地在古堡阴暗的长廊里长时间徘徊的情景,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座古堡位于哥本哈根以北的埃尔西诺尔,名叫克朗博格,已有四百年历史。六月十三日到十六日,那里举行了广泛的活动,纪念建堡四百周年。
几百年来,成千上万的游客和莎士比亚仰慕者不断到克朗博格这座双壕的城堡来凭吊哈姆莱特。然而,文艺作品中的故事往往与历史事实并不完全吻合。事实上,已成为旅游点的克朗博格堡与哈姆莱特毫不相干。
据历史学家考证,哈姆莱特确有其人,原名是阿姆莱特。在中世纪北欧传说《阿姆莱特传奇》里,讲到他是朱特族最后一个独立的国王。朱特是日耳曼族的一个分支。一二二○年用拉丁文写的《丹麦人历史》中对他也有记载。不同于莎剧情节的是阿姆莱特杀死弑兄的叔叔以后很久,才死于当地一次朱特族的纷争里。据说阿姆莱特被埋葬在日德兰半岛东面兰讷斯的阿姆莱特荒丘。
一八一六年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二百周年,首次在克朗博格堡演出了《哈姆莱特》。
每当游客们慕名前往参观时,克朗博格堡的堡主总是绘影绘声地讲解《王子复仇》的传说,描述哈姆莱特和奥菲丽娅的动人故事,而游客们也都为这些悲剧人物的“遗迹”感叹不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