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南天取经”记
本报记者 张述圣
在横向比较中
甘肃正处在她历史上一个最好的时期。
千里陇原奏出了“反弹琵琶”的声声新曲,种草种树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千山万壑,大漠戈壁的绿色,正在一点点、一片片地联接起来,植被破坏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的制止。
被称为“苦甲天下”的中部干旱地区,粮食长期紧张的状况得到很大缓解,河西走廊五地市出现了低水平的富裕,大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或正在解决……
生态、粮食,这两个长期困扰历届甘肃省委的难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机。
1984年同新省委领导班子成立前的198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21.4%,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1.5%,年平均速度分别为9.6%和10%,连续两年实现了速度、利润、上交利税“三同步”。
同自己的过去比,甘肃的经济确实是发展了,前进了。然而,把甘肃放在全国的经济全局中,同兄弟省进行一个横向的比较,那将是另一种情形——
1984年同1978年相比,甘肃在全国的比重,工业总产值由1.85%下降到1.34%,从名列第十九位下降到第二十二位;
农业总产值由1.85%下降到1.22%;
国民收入总值由第二十二位退居到二十五位;人均国民收入由第十九位下降到二十二位;
财政收入由占全国的2.1%下降到不足2%;
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是全国倒数第一,现在仍然是。
数字是枯燥的,但反映的事实却是活生生的。甘肃在全国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不是在升,而是在降,不是在浮,而是在沉。差距在拉大。
横向的比较,冷静的思索,使甘肃省委看到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严重挑战。
省委书记李子奇感到的压力最大。
为什么兄弟省的经济建设发展那么快?他们的经验是什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子奇向省委常委会提出建议,组织学习考察团到四川、湖北、广东、浙江、江苏五省学习。1985年3月20日,经中央同意并作出安排后,李子奇和副省长侯宗宾带领部分省级经济部门负责同志和两名地委书记,踏上了“南天取经”的旅程。
学习别人与认识自己
初入南天,不免有些眼花缭乱。丰饶富庶的川西平原、江汉平原,桃红柳绿,油菜花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而身后的黄土高原仍觉乍暖还寒,难得见到几片绿色。面对这种情景,有的同志发出了感慨:“人家这么好的条件,咱们根本没法比!”
李子奇不这样看。他提议大家考虑一个问题,自然条件差,给甘肃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困难。但,这是不是甘肃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呢?
思索、观察、再思索。当实地考察了南方五省二十多个县、市,参观了百十多个城市的农村企业以及一大批农民的家庭工业之后,新的认识替代了旧的想法,他们找出了甘肃之所以落后的原因:
——一些部门和单位,既不研究生财之道与富民之法,又不对经济工作的好坏承担实际责任,工作重点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干什么事都要机械地照抄照搬上级的指示和文件,不敢探索,不会变通,缺少创新,致使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行不通,办不好,或坐失良机。
——用老观念看待人才,用老办法选拔人才,有本事的能人不能脱颖而出,冒尖的能人挺不起腰板。
新的经济思想对甘肃的干部,包括一些地县的干部,还是十分陌生的。
南方的经验,甘肃的现状,象两把锤子,叩击着取经者的心弦。取经途中,他们顾不得领略南方的山光水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消化和咀嚼学到的经验。在宾馆里,在列车上,在轮船的休息室里,举行了一个又一个座谈会。一份份电报传回甘肃省委,再分发到甘肃各地。李子奇、侯宗宾和随行同志的结论是,不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实行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生产的转化,不打破封闭保守状态,不改变干部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干部的素质,甘肃的经济发展就快不起来,就有可能被永远甩在后边。
跳出老圈子
浙江、江苏向取经者展示的绚丽画卷,使他们深深感到,这一切无不紧紧依赖于那里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
然而,在甘肃,乡镇企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1984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七亿八千万元,竟不及江苏无锡一个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甘肃不是没有发展乡镇企业的优势:能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原材料工业发达,还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石油化工基地。还有大量农畜产品可资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也很可观。
但是,长期以来,甘肃干部群众背着粮食不能自给的包袱,就粮食抓粮食,就农业抓农业,路子越走越窄。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原来提出水路不通走旱路,旱路不通另找路,还是没有跳出农业这个圈。自己的资源放着不用,端着“金饭碗”,过的穷日子。市场上,粉条是河南的,酒是四川的,衣服是江浙的,就连酱菜、豆腐乳也是从外省进来的。
一路上,他们不止一次看到,甘肃的原材料在兄弟省一些很不起眼的小厂或乡办企业被加工增值。自己的资源优势变成了别人的工业优势,然后这些产品又回过头来占领甘肃的市场。
此情此景,给甘肃同志以启迪,也给甘肃同志以激励。他们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江浙农业生产条件那么好,也靠乡镇企业致富,我们为什么不跳出‘以农为本’、‘以粮为纲’的老框框呢?”
有信心的表现
4月28日,取经者回到了甘肃的大地上。
甘肃省的干部群众对省委书记的南方之行寄予极大期望,密切地关注着省委书记采取的每一步行动:
“五一”节一过,李子奇就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宣讲了他去南方学习考察的体会;
5月10日,他向省委常委会汇报,对甘肃经济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重要意见;
12日,举行了有四千多人参加的“学习外地经验,振兴甘肃经济”报告会;
5月23日到6月10日,李子奇又奔赴天水、平凉、定西三个地区了解乡镇企业、农业生产和灾区群众生活情况,同侯宗宾一起主持召开了陇南、陇东和定西经济工作会议,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加速开发建设这些地区的政策和措施。
甘肃地域辽阔,情况千差万别。学习外地经验也不能“一刀切”。但有一个问题却毫无例外地摆在了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面前。李子奇、侯宗宾在给省委的报告中说:
“必须继续改变思想不够开阔,目光不够远大,接受新事物比较慢,现代科学知识少这个‘土’字。”
1981年12月,耀邦同志在一次关于甘肃工作的谈话中指出:“甘肃的干部优点很多,如老实、刻苦、厚道,这些优点要很好发扬。”他又说:“甘肃的干部也有个缺点,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有些‘土’”。
这里有赞许,有批评,更多的是寄予期望。
走出小天地,面向大世界,是改变“土”的好方法。这次出去,他们看到的是南方五省经济建设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听到的是一条条搞活经济的新鲜经验,许多过去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事,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南天取经”开阔了甘肃同志的眼界,也坚定了他们把甘肃工作搞上去的信心。一踏上甘肃大地就把几年来举棋不定的改“土”问题提到干部群众面前,就是一个有信心的表现。


第2版()
专栏:开放之窗

向“外向型”发展的珠海特区
本报记者 冯霄
“走向‘外向型’,努力增强出口创汇能力,特区经济才能兴旺发达。”不久前,珠海市委书记方苞对记者说。
与澳门毗邻的珠海经济特区,从旅游、商业入手,然后转向工业为主,带动其他行业一齐发展。近年来,初步形成了电子、纺织、制衣、轻工、建材等行业门类较多的新兴城市。为了给特区发展多积累外汇,珠海特区经济正逐步向“外向型”转变,扩大产品出口:
——一方面引进技术生产出口产品,一方面利用特区伸向国际市场的“触角”,把本地或内地的原料及初级品在特区加工增值,然后进入国际市场。塑胶制品厂生产的十二个品种、三十二种花式的塑胶珠帘,已销到希腊、新加坡等国家,并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洽谈业务。
——努力发展农副产品基地,扩大出口。珠海每年外销蔬菜一万多吨,在澳门占有很大的市场。每年销往澳门的鲜花数量也很大,去年创汇达三百八十万港元。
——利用本地丰富的沙、石、土资源优势,增加外汇收入。特区正在海岛开办的石场,既增加了外汇收入,在一些外资办的石矿场还可获得相当的劳务收入。
由于珠海特区经济转向迅速,措施得力,今年以来已取得明显成绩,第一季度外贸出口收汇比去年同期收汇总额增长二成,与外商签订合资合作项目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倍。
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出口创汇的潜力很大。珠海、天津等市增加出口创汇,一方面把原有企业创汇能力进一步发挥出来,一方面把内地的原料、初级产品加工增值后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这说明,只要开动脑筋,措施有力,出口创汇的路子是很多的。 ——编者


第2版()
专栏:开放之窗

适应发展第三产业需要
大连群英楼积极培训服务人员
本报讯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发展第三产业,大连群英楼自一九七八年开办厨师进修班以来,先后为大连市培训饮食和服务人员一千多人。其中炊事员六百多人,面点师一百五十人,服务员近二百人,还为饮食行业一百二十多名管理干部和厨师上烹饪技术课,推动了第三产业。
(于正礼)


第2版()
专栏:

天津宣布对出口有功单位和企业实行奖励
本报讯 天津市政府最近宣布: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可按规定提取一定数额的奖励金。与此同时,天津市长李瑞环提出了扩大出口的十项措施。如,影响出口的单位,不但在奖励、留利上按完不成计划论处,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领导责任;开拓市场发展远洋贸易;加速出口商品的更新换代等。


第2版()
专栏:

连云港市采取措施多出口
本报讯 最近,连云港市积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出口创汇能力。他们的办法是:开发利用本地和腹地资源,使资源和产品升档增值,提高换汇率;增加出口产品花色品种和数量;积极搞好内联企业生产和出口服务业务。


第2版()
专栏:

为解决大电厂燃料不足问题
河南省发挥小煤矿作用一举四得
据新华社郑州六月二十二日电 (记者郝健)河南省采取“小煤保大电”的办法解决电厂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有效地缓和了缺电的紧张状况。据统计,从去年到今年三月底,全省小煤矿向电厂供煤一百三十万吨,多发电二十亿度。
去年初,国家给河南省预分的电量比这个省计划需电量少八亿九千万度,再加上铁路运输紧张,国家计划供应电厂的煤不足,预计全省共缺电十八亿度,这是河南省发电史上缺口最大的一年。根据这种情况,河南省人民政府与煤炭、电力、交通等部门研究,决定采取“小煤保大电”的办法来弥补电厂燃料之不足。他们在七个大电厂附近组织了一百多个小煤矿为电厂供煤。这些小煤矿距电厂一般约五十公里左右,靠汽车运输即可,经济合理。
实践证明,河南省“小煤保大电”一举四得。一是解决了电厂缺煤问题,经济效益好。仅去年一年,河南省用小煤矿煤多发电十五亿度,售电收入八千五百多万元,向国家多上交税利达四千一百多万元。二是搞活了地方小煤矿。如登封县的西流牌、烟坡、界河等小煤矿,过去由于煤炭积压,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郑州热电厂收购这些矿的煤炭,并预付煤款,使这三个矿生产活起来了。三是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去年以来,河南省小煤矿给电厂供煤一百三十万吨,完全是汽车运输,为铁路分流货运,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四是为公路运输开辟了货源,增加了收入。


第2版()
专栏:长话短说

“小煤矿保大电厂”,好!
江畅
河南省的小煤矿,从去年到今年3月向电厂供煤一百三十万吨,有效地解决了电厂燃料不足的困难,使电厂多发电二十亿度,缓和了缺电的紧张状况。“小煤矿保大电厂”,这个办法好!
近几年,许多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小煤窑发展很快。如何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小煤窑的作用?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有的地方一见小煤窑迅速发展起来,或者出现滥开乱挖的苗头,老一套的办法就来了:一律停办。“一刀切”,砍掉,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受“左”的思想影响较深、“搞活无术,管死有方”的人,简直是驾轻就熟。不过,动不动就砍,怎能实现“有水快流”呢?河南的经验值得借鉴。这里“小煤保大电”取得成绩,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大小合作,大电厂在附近组织小煤矿供煤,组织专人协同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有水快流”,是充分利用资源,加快四化建设的重要方针。要让水流得快,必须疏导。这就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积极地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帮助小煤矿发展生产。大煤矿与附近的小煤矿也有个携手前进的问题。大煤矿有责任帮助周围的小煤矿做好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开采技术和安全水平。大矿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更不能割据一方,资源自己慢慢采,把乡镇小煤矿排斥在外。这样是不利于实现“有水快流”、发挥资源优势和富国富民的方针的。
大小煤矿如何互相支持,搞好合作,是当前应当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2版()
专栏:市场随笔

干净也能生财
孙钢
每天清晨上班前,我都要绕路去一家地处偏僻的小饮食店吃早点。平心而论,这家小店的早点的质量和价格,与其他饮食店相去无几,它吸引顾客靠的是“干净”二字。
这家小店刚开张时,因为太偏僻,营业额并不高,但后来生意越做越好。人们发现,该店的卫生搞得好。一位天天光顾的老食友说:“来这里吃早点,就图个干净,让人放心。”这位同志的话是有道理的。看来,这家饮食店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干净也能生财”。
现在已进入夏季,食品卫生尤为重要。希望饮食服务业在对职工进行食品卫生法和职业道德教育时,也要认真讲一讲“干净也能生财”的道理。


第2版()
专栏:

清除废膜“公害” 减轻农田污染
绥中县积极加工利用废地膜
本报讯 辽宁省绥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去年办起三个废地膜回收加工厂(县办一个,乡办二个),回收废膜四百吨,占这个县去年用膜量的66%。
绥中县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近两年发展很快。去年地膜覆盖面积达到六万亩,比1982年增加近两倍。其中花生四万多亩,棉花一万二千多亩,瓜菜近七千亩。推广这项新技术,作物普遍获得增产增收。
随着地膜用量的增长,农田中残膜碎片逐年增多。这个县五年累计投入地膜一千多吨。用后的残膜碎片,白花花飘散在田间,造成大田环境污染,影响农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的通透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针对这些情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起了地膜回收加工厂,积极回收,加工利用,基本上解决了“公害”的危害。
回收加工利用废地膜,好处有三:一是变废为宝,增加收入。去年农民仅回收废膜一项,增加收入十多万元。县“中心”加工后,预计也可获纯利四至五万元。二是净化农田,减轻污染。回收过的农田,已看不到白花花的现象,地头、壕沟也很少见到丢弃的废膜。三是有利于促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良性推广。
今年,县“中心”工厂计划扩大加工能力,回收废膜二百八十八吨,比去年扩大两倍。年产值可达三十一万元,纯收入六万多元。同时,为了搞好废膜回收加工利用工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还准备向十几个省市开展废膜回收加工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帮助各地建厂,联系购买加工机械,协助安装,进行技术指导等,大大促进这项工作的推广。


第2版()
专栏:编后小议

一件利民事
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增产增收,是好事;可是,用后的残碎地膜片,留存土壤之中,污染土壤和环境,影响作物生长,又是坏事。1984年全国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已达二千多万亩,比1982年增长十倍。随着地膜面积的逐年扩大,地膜使用量剧增,去年已达十一点五万吨,造成积留在农田中的废膜逐年增多,对此“公害”,如不尽快解决,继续推广这项新技术,就会受到阻碍。绥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去年建成三个废地膜回收加工厂,不仅解决了废地膜对环境、土壤的污染,而且把废地膜加工制成各种塑料农用具,再次利用,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是一件利民事,值得各地借鉴。


第2版()
专栏:

长江西陵峡新滩临时复航
本报湖北专电 湖北省人民广播电台报道:经国务院同意,因大型滑坡而临时断航的长江西陵峡新滩险区从22日起临时恢复通航,通航时间为每天早晨五点半到下午七点,夜间禁止通航。为了确保通航安全,有关部门已经组成了通航现场调度指挥部,负责做好滑坡险区现场监测、导航监测等工作,并在三斗坪到屈原坨一段设立了六个联络点,做好险情信号联络工作。


第2版()
专栏:

售货员同志,想到没有?
——首都商店见闻
新华社记者 陈宪鑫 阎振国
记者爱逛商店,又喜欢随手记点见闻。最近记了几件事,想提请一些售货员注意,苦于一时没有题目。凑巧,在天桥百货商场听到他们的党支部书记张继斌在对售货员讲话,颇有启发。故择其一句,作为本文标题。
张继斌说:“你们想到没有?一个人站一天柜台,有多少顾客看着你?从进店的客流计算,少则几千,多则上万。长年累月,你们的顾客比大明星、名演员的观众还要多。在这样多的顾客面前,你的精神状态、服务态度、仪表仪容、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如何,难道仅仅是个人或商店的事吗?”天桥商场多年来一直坚持文明经商、礼貌待客,这也许是售货员认识到自己职责的结果吧!
相反地,记者在其他一些商店看到,有些售货员就缺乏这种自我意识。
6月4日上午十点半,记者在崇文门外大街晋源饭馆看到,几个服务员闲坐聊天,而满桌子的蛋皮、汤水、用过的碗筷,遍地的饭菜渣、废纸和啃剩的骨头等,却无人打扫。一位山西顾客很不满意地对记者说:“这饭馆还不如马路上干净!”这位顾客来到北京,看到街头绿树成荫、清洁卫生,很为首都的市容自豪,然而,这个饭馆的情况却使他大失所望。
6月6日下午四点,记者来到东四北大街一家食品店,店容店貌、商品摆设都很讲究。但店内七名身穿笔挺灰色工作服的售货员,就有五人分两堆聊天,其中一人翘腿坐着,另外两人则趴在柜台上,无精打彩的样子象是瘫软在那里。这种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的样子,似乎她们就没有想到这是在工作岗位上。
更有甚者,有的售货员算错了帐,多收了顾客的钱,顾客提出意见时不是和颜悦色表示歉意,而是气势汹汹地说:“多收了,退给你,不就得了吗?”旁边还有同伴护短、帮腔。这件事发生在6月14日中午,崇内大街春明食品店熟肉柜台。
记者还在几处商店看到,有的售货员听着顾客连问三声,仍不理睬;有的售货员连卖三次货,一句话不说。有的同志看到漫画家把这种现象讽刺为“哑巴售货”、“聋子售货”时,认为对售货员有失尊重。但是,这些售货员同志应该想想,如果自己作为顾客,受到如此冷遇时作何感想。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我国万吨型冷库群在沪建成
本报讯 我国目前最大的万吨型冷库群——上海吴泾冷库扩建工程13日通过国家验收。整个工程的土建、水电安装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验收优质标准,一次投产成功。


第2版()
专栏:

自行车静电粉末喷涂生产线在安阳投产
本报讯 我国自行车行业第一条静电粉末喷涂生产线16日在河南安阳自行车工业公司正式投入生产。它使该公司产品“飞鹰”牌和“雉鸡”牌自行车的烤漆工艺和质量达到了新的水平。


第2版()
专栏:

浙江油菜籽产量创历史纪录
今年浙江省油菜籽总产量将达到八百四十万担,比去年增长28%,创历史最高纪录。


第2版()
专栏:

我国地方铁路通车里程已达三千八百公里
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有了地方铁路,通车里程达三千八百公里,为缓和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正起着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充分发挥当地畜产品原料丰富的优势,今年上半年,与上海挂钩,引进先进工艺技术,提高本旗的毛纺产品质量,使该旗毛纺厂的毛线质量和品种有了很大提高。
图为毛线车间的工人在分线架上绕毛线。
潘秀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