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死生甘愿同依
  ——悼华罗庚教授
  新华社记者 顾迈南
6月12日下午四时,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精神矍铄地出现在东京大学的讲台上。日本数学会会长把他向听众作过介绍之后,华罗庚教授开始了他访问日本的学术演讲。
起初,他用中文讲,然后翻成日语。等讲到数学的专门问题时,他征求了会议主席和听众的意见之后改用英语讲。会场上鸦雀无声,在座的日本学者们全神贯注地听着这位满头银发的世界著名数学家的精粹论述,不断地用掌声向华罗庚表示敬意。日本朋友听说他的身体不好,为他准备了轮椅,但他几乎一直是站着发表演讲的。讲着讲着,华罗庚兴奋起来。中间,他讲得满头大汗,脱掉了上衣,解下了领带……
日本数学界期待华罗庚的这次访问,已有三年之久,早在1982年日本亚洲交流协会就向他发出了邀请。华罗庚很重视这次访问,行前多次对代表团的成员们说,要认真学习日本同行把数学方法用于经济管理和决策的经验,当然也要报告自己的工作,和日本朋友们进行学术交流。到达日本后,他一直在考虑和准备这次学术报告,9日他从箱根到达东京以后,谢绝了一切活动,用了整整两天时间闭门专心准备,11日直到深夜两点钟才睡觉。由于认真地做了准备,学术报告取得了很大成功。
原定报告的时间不超过四十五分钟,他见会场上听众反应十分热烈,看了看手表,时间已过,于是对会议主席说:“规定的时间已经超过,我还可以延长几分钟吗?”得到允许后,他又继续讲,一直讲到下午五点多钟才结束,共讲了一个小时零五分钟。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他坐在椅子上准备再讲几句话,但刚讲出一句在场人未听清的话,就突然从椅子上滑了下来,他的心脏病发作了。在场的中日两国医生和教授们赶紧跑过去扶他躺下,并立即送往东京大学医院急救。日本的心脏病专家们尽了一切努力,华罗庚教授却再也没有清醒过来。
1985年6月12日晚十点零九分,蜚声国际数学界的一颗明亮的星陨落了。华罗庚教授实践了他生前多次表示过的意愿: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华罗庚教授曾多次发作心肌梗塞,他一次次战胜了死神的威胁,每次稍事休息和治疗后,就精神抖擞地奔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他已到垂暮之年,仍然抱病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是什么力量使他把生死置之度外?1982年冬,他从淮南煤矿考察回来犯了心脏病,在病榻上写下的诗句作了这样的回答:
祖国中兴宏伟,
死生甘愿同依。
在华罗庚教授的一生中,有一半多的时间是在旧中国度过的。1910年11月12日,他出生在江苏金坛县一个贫苦家庭。童年时代,由于交不起学费,他只念到初中毕业就失学了。他通过自学成为杰出的数学家。
1936年夏,他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华罗庚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是一位有着炽热爱国之情的知识分子。抗日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英国,他立即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在昆明郊区的小村庄里,他一家七口人住在两间小厢楼里,吃饭、睡觉、读书、做研究工作都在这两间小房子里。楼下是牲口圈,不时传来马的嘶鸣、牛的嚎叫,而他的一家则与之共作息。白天,他拖着病腿到西南联合大学讲课,挣点微薄的薪水养活全家;晚上在如豆般的小油灯下埋头钻研数学。
在山河凋蔽、民族危亡的痛苦日子里,共同的爱国热忱把他和闻一多教授紧紧地连结在一起。闻一多教授得知他家住的危楼快要倒塌,无处栖身时,毅然把自己的一间房子用布单隔开,分出一半给华罗庚一家住。两位在危难中邂逅的大学教授,从此结下了“通家之好”。
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华罗庚写出了名著《堆垒素数论》。战乱中,谁关心一个数学家的心血呢,他万万没有想到,饿着肚子呕心沥血作出的成果不但得不到出版的机会,把手稿交给国民党原中央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竟弄得无影无踪了。
1946年秋天,华罗庚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离开昆明。途中,爱国民主人士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他痛哭流涕。闻一多的壮烈牺牲,猛烈地震撼着华罗庚的心灵。
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听了兴高采烈。当时,他已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终身教授。为了回国参加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个职务,丢下优厚的薪俸、汽车和洋房,怀着热烈思念祖国和亲人的心情,带领全家登上一艘邮船。1950年春,海外赤子横渡太平洋归来了。
新生的祖国给华罗庚这个历尽坎坷沧桑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无限希望。到了香港,他写了一封告中国留美同学的公开信。他在这封长达万言的信中,情真意切地动员爱国的知识分子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投入祖国的怀抱尽一份力。他真诚地呼唤说:“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在公开信问世的三十五年漫长岁月中,无论是中国天空晴朗的时候,还是风雨如晦的年月,他都始终坚定不移地恪守当初的诺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息。
回国不久,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抚摸着他的肩膀,殷切地说:华罗庚同志,你也是苦出身,多为我们培养些人么!周总理要他负责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重建工作。
创业维艰,一时人力物力都极端匮乏。华罗庚兢兢业业,终于很快建立起了基本理论数学、数理逻辑、力学、数学物理、计算及计算机等几个研究室,为新中国数学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给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发现并培养了王元、陈景润、陆启铿这样一些出类拔萃的著名数学家,在中国建立起了国际上公认的“中国数学学派”。
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初期,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华罗庚在研究所里再也坐不住了。他想:“学数学的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呢?数学方法能不能用到国民经济中去呢?”他毅然走出研究所的大楼,年复一年地到城镇、乡村,深入群众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华罗庚长年深入生产第一线,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1982年4月1日,胡耀邦同志在写给他的一封长信中,把这种为四化献身的精神比喻为“修筑通天塔”,希望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都象华罗庚一样“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
在一生中,华罗庚共发表学术论文约二百篇,专著十本,其中有八本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被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
华罗庚是美国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当选为外籍院士的中国人,法国南锡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的名字进入了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一些著名数学家赞扬说,华罗庚的“工作范围之广,使他堪称世界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他是“绝对第一流的数学家,作出特多贡献的人。”
华罗庚是新中国数学科学的拓荒者、奠基人,新中国为他充分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在这片国土上,他成就了辉煌的业绩而名扬海外,政治上也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同志相继过世了。在举国哀悼的日子里,在那年金秋的一个月夜,华罗庚独自一人伫立在寂静的庭院里,深为党和国家的前途担忧。回到房间里,他含着热泪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1979年冬天,当得知自己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时,他兴奋地写道:“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
入党后,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粉碎了“四人帮”,他以古稀之年欢欣鼓舞地东奔西跑着。近年来,他一次又一次病倒了又爬起来,重上前线,再试宝刀。他冒着酷暑三下两淮煤矿,寒冬腊月又奔向井架林立的大庆油田。人们劝他注意休息,他不以为然地说:“生产若能长一寸,何惜老病对黄昏!”
他还曾这样表示过自己的遗愿:“力竭矣,但斗志未衰,战士死在沙场幸甚。甚盼尸体能对革命有用,俟墙可作人梯,跨沟可作人桥。”
如今,华罗庚已经走完了自己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在七十四年的岁月里,他从偏僻的乡村走进了金碧辉煌的知识的殿堂,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漂泊到海外,又从海外归来,为了寻求中国的富强之路,作了无数次的探索,最后终于实现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走进了共产主义战士的行列。
安息吧,华罗庚同志!在人类为实现美好未来的征途中,你永远是一颗把人引向光明的、闪亮的星。
(新华社6月19日电,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1985年6月12日下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东京大学为日本数学会作学术报告,并为东京大学签名留念,后因心脏病突发,于当晚不幸逝世。
新华社发


第3版()
专栏: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办学生食堂为学生进餐着想 哈尔滨工大开便民饭 听赞声盈耳
  趁儿童节日在儿童身上发财 南昌饺子楼赚昧心钱 光批评不行
《光明日报》△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堂增设课间餐、夜餐、生日饭、病号饭、风俗饭等,被学生们誉为“进餐者之家”
《经济参考》△南昌市北味时鲜楼所属的北京饺子楼,趁“六一”儿童节之机发儿童财,价值五角多的食品竟卖一元钱,受到有关部门严厉批评
《长江日报》△湖北大学七名来自老山前线的学员奉命返回部队后,给学校来信说,在前线他们把阵地当考场,战壕当课堂,一边战斗,一边学习,要在战火中交出合格的答卷,同时攻下两个堡垒。学校用来信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广西日报》△广西边防部队英模报告团在南宁举行首次报告会
《新华日报》△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开展向前线战友学习活动,六十七名毕业生主动申请去边疆
《解放日报》△上海市人事局突破农业户口、临时工、文凭的限制,一年来,热情帮助近两百名自学成才者走上专业岗位
《吉林日报》△吉林省完成首次专门人才普查
《北京日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7、8两个月集中力量整顿体育场所、文化场所、商店市场、旅游场所的秩序
《湖北日报》△孝感市商业局在市区各门市部设意见箱,局设接受批评建议专用电话,对服务工作有促进作用的批评和建议,给予适当奖励
《湖南日报》△省电力部门1至5月发电六十一亿度,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甘肃日报》△我国目前最大的井下开采铁矿——酒钢镜铁山矿,今年实行吨矿、吨米工资含量包干政策,各主要生产指标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陕西日报》△黄河机器制造厂通过对引进生产彩电技术的消化和吸收,锻炼造就了一批技术人才,去年以来,帮助杭州、昆明等四个厂家建设彩电生产线
《河北日报》△易县梁各庄村钩绣能手许兰芝热心帮助乡亲们走富裕之路,培训出钩绣女工六千人
《辽宁日报》△东北工学院科技服务公司动员和组织一千多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推广科技成果和协助厂矿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四百五十多项,培训各类急需人才七千多人
《新疆日报》△叶城县供销社将本县东部的粮食油料运往西部牧区,又将西部的畜产品运往东部,搞活了全县的经济
《南方日报》△广东珠海市香洲区积极发展珍稀名贵水产品出口
《大众日报》△山东省昌邑县工商管理部门为基层单位培训经济合同管理员一百三十多人
《广州日报》△龙门县地派木材加工厂非法经营六十六万多元的原木,截留税金九万三千六百元和育林费七万一千多元。负主要责任的原副厂长潘炎和木材站长廖来被判处有期徒刑
《重庆日报》△巴县陈家桥乡设立有偿无息扶贫周转基金,全乡九十四个贫困户已有四十五户脱贫


第3版()
专栏:体育

  国际业余摔跤联合会向李梦华等授奖
本报讯 正在我国访问的国际业余摔跤联合会主席米兰·艾尔采甘,17日上午在北京体育馆,代表国际业余摔联授予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金质奖章和证书,授予国家体委副主任路金栋等四人银质和铜质奖章,表彰他们为世界摔跤运动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在授奖仪式上,米兰·艾尔采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高度评价了中国摔跤运动的发展,以及对世界摔跤运动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他代表国际摔联向国家体委和中国摔跤协会赠送了奖牌和奖状。艾尔采甘还以198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的名义,邀请中国运动员参加在他的故乡——南斯拉夫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国际摔跤联合会的奖章是该会最高荣誉勋章,它仅授予从事该项目工作二十年以上,并有重大贡献的人,以及国家有关领导人。接受奖章的人将载入国际摔联的名人史册。
李梦华主任在接受奖章后,向国际摔联和艾尔采甘主席表示衷心的感谢。
艾尔采甘主席和夫人一行是7日到达中国的,他们先后访问了西安和秦皇岛,艾尔采甘在两地都做了有关世界摔跤运动发展的报告。


第3版()
专栏:体育

  苏联体操队的王牌选手——比洛谢尔采夫
6月初,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了欧洲男子体操锦标赛。苏联名将比洛谢尔采夫在全部七项比赛中,夺得个人全能、自由体操、鞍马、吊环、双杠、单杠六块金牌和跳马银牌。优势之大,成绩之突出,可谓史无前例。
比洛谢尔采夫今年十八岁,身高一米六九,体重六十七公斤,练习体操已近十年。1982年,不满十五岁的比洛谢尔采夫在欧洲青少年体操锦标赛上一鸣惊人,将全部七枚金牌夺去六枚。第二年,这位技艺超群的少年参加了欧洲体操锦标赛,同成年选手较量,结果,获得个人全能和三个单项的冠军。1983年10月,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比洛谢尔采夫成为世界体操锦标赛史上最年轻的个人全能冠军,并取得三个单项的金牌。
比洛谢尔采夫的成绩使苏联体操界感到十分高兴,他们认为,在科罗廖夫等老将锋芒衰减,很难抵御中国选手强有力冲击的时候,比洛谢尔采夫的出现使苏联队找到了名副其实的接班人,获得了一张同中国选手抗衡的王牌。
近两年,比洛谢尔采夫为继续增加新动作和发展难度,进行着艰苦的训练。苏联男子体操总教练阿尔凯耶夫说,比洛谢尔采夫不是一个陶醉于胜利的人,他总是雄心勃勃,力争更上一层楼。 本报记者
 汪大昭(附图片)
  吊环是比洛谢尔采夫的拿手好戏。
本报记者 汪大昭摄


第3版()
专栏:体育

  中国羽毛球队载誉归来
据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记者王道源)中国羽毛球队在参加了第四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后,今晚载誉回到北京。
国家体委副主任张彩珍、全国体总副主席路金栋等到机场迎接。在机场休息室,路金栋代表国家体委和全国体总热烈欢迎中国羽毛球队凯旋。他说:“你们在第四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取得了三项冠军、三项亚军和四个并列第三名,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第3版()
专栏:体育

  中国女篮访苏四场皆负
据新华社莫斯科6月16日电 中国女篮今天在这里同苏联女篮进行的最后一场友谊赛中,以七十比七十七(上半时比分为三十一比四十四)负于主队。
中国队的邱晨在这场比赛中得分最多,投中二十七分,柳青得十七分,丛学娣得十二分;苏联队得分最多的是苏哈尔诺娃,共得了十九分。


第3版()
专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和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的山区或半山区,共有五万八千多人。人们习惯上把勐海南部布朗族聚居的地区称为布朗山。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迎接太阳的节日
我们来到布朗山的第二天,便是布朗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布朗语称泼水节为“宋坎”,这是来源于佛教的词语,并无泼水的含意。西双版纳傣家的泼水节,以赛龙舟、放高升、泼水和赶摆名闻遐迩。山地的布朗族将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呢?好奇的心情催我们想看个究竟。
我们起了个大早。然而,寨内的布朗族起得更早。原来按照布朗族的传统习惯,这一天要早起迎接太阳出升。人们有的打着五颜六色的旗幡,有的双手端着用竹篾精编的器皿,内盛糯米饭、紫米粑粑、鱼、肉、鸡和芭蕉等节日食品,正等待出发。霎时,节日的铓锣敲响了,人们应声起舞。我们随着沸腾的人群奔向村头新搭起的彩棚。此时,朝阳已经冉冉升起。人们在这里举行了迎接太阳的仪式,然后纵情唱歌跳舞。等到下午,大家又簇拥着将心目中的太阳迎入寨内。
寺庙是节日活动的另一个场地。一大早,虔诚的布朗人就纷纷来到庙前的广场上堆沙、赕佛,祈愿新年到来万事如意,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沙堆,宛如无数个小金字塔。(附图片)
  布朗人早起走出寨子,去迎接东方刚刚升起的太阳。
李道勇摄


第3版()
专栏:

  布朗山上的布朗族
一千多年以前,云南南部边陲的勐海台地不象今天这样辽阔、平坦。然而,在它南面的群山起伏中,那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地带已有人群生息、繁衍、垦殖了。这就是我国经史传志上称为“濮”、“仆人”或“滇仆”的居民,即今日我国布朗族的祖先。
布朗族的自称因地而异,主要有“布朗”、“邦”,部分布朗族自称“阿佤”或“阿尔佤”。解放后,统称为布朗族。
解放前,布朗人还部分地保持刀耕火种的习惯,村寨里还有家族公社的残余。布朗人信仰小乘佛教。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在布朗山区得到落实,布朗人走上了劳动致富的道路。


第3版()
专栏:

  “信号鸟”与“信号草”
当勐海台地还是一片沼泽的时候,布朗族已经生息在它南面的群山之中了。为了生存,布朗族学会了采集、狩猎和利用自然生态的特征来启示自己。他们听到鸟的叫声,便可以说出它的大小、羽毛的颜色、肉的味道或骨骼的药用价值;熟悉许多花草树木的名称和特征。其中,“信号鸟”与“信号草”颇有意思。
“信号鸟”,布朗语叫“耶克”,是伯劳类的小鸟。在日常生活中,布朗人比较留心这种小鸟的动静。如果碰上耶克鸟突然惊飞,便预示附近有较大的动物出现,他们就要有所准备,以防万一。现在,这有趣的耶克鸟,仍然是布朗人的义务侦察兵。
“信号草”,布朗语叫“热波”,是豆科类的植物。早年布朗山区没有钟表,人们只能靠观日影来计算时间。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是布朗族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但是,在阴霾的天气里,怎样计时呢?聪明细心的布朗人就靠“信号草”来掌握时间。豆科植物的叶子,在傍晚时有自然闭合的特性,在地里劳动的人只要看看草叶,就可以在天黑前赶回到寨子。今天,靠植物叶子的闭合来判断时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布朗人的家里都有了钟表,然而“热波”草仍为布朗人所喜爱。


第3版()
专栏:

  请喝一杯翡翠酒 请听一首童歌谣
到过布朗村寨的人,无论过了多少年,都还要留下一个美好的愿望:再回到那里,与好客的布朗人同饮他们自酿的翡翠酒。布朗族的酒,选用上等糯谷,精工酿造。在出酒时,选用名叫悬钩子的植物叶子过滤,使酒成为翡翠般的颜色,透明、清香,格外爽口,称其为翡翠酒,真是名实相符。现在,布朗山区的粮食多了,家家有谷仓,户户卖余粮,节日的布朗山寨更是客人来了先敬酒,酒随春风寨外香了。
布朗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
我们来到当地听到这样一首童歌谣:“云彩!云彩!请你等一等,对面山腰有清清的泉水,歇歇脚,喝上几口再动身;雨呀!雨呀!请你等一等,途中有干净的凉亭,歇歇脚,抽袋烟再动身。”此时正值多雨季节,同时又是布朗人抢收、抢晒的大忙时候,童谣风趣而诙谐,表达了人们不愿此时阴雨的心情。


第3版()
专栏:

  “沙拉”房赞
布朗族的竹楼宽敞、大方、实用,几乎看不到什么装饰。然而,修建在村寨之间供过路人休息或过夜的“沙拉”房(即凉亭),就大不一样了。“沙拉”房占地二三十平方米不等,里面备有竹床和盛满泉水的土罐、干净的竹瓢。布朗族素有助人为乐的美德。他们选择比较理想的地方修建“沙拉”房,以便于赶路的人途中休息。修亭用的木材、草排和人工都是布朗人自觉自愿地争先捐出的。“沙拉”房或立于山腰,或出现在坡下,色调鲜明,施工精细,来往行人,无不交口称赞。歇脚或住宿的人,更是爱亭如家,引火做饭时,十分小心,生怕烧着凉亭。离去时,总不忘熄灭余火;还要取来山泉水装满土罐,以供后来人在此乘凉时饮用,然后才动身上路。
我们来到了“沙拉”房,喝着土罐内甘甜的泉水,看着那在微风中摇曳的山茶新枝,听着林中的鸟儿歌唱,不禁在想,象征着布朗族美好的社会公德的“沙拉”房,不是值得赞美的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