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灵感飞来又飞去
顾执中
少时,读梁任公的《饮冰室文集》,对他所写的《因斯必来兴》一篇,为之入神。这是英文inspiration一词的译音,一般译为灵感,是写文章的巨大动力。
就我个人来说,灵感有时来了,来了不久,又悠然消逝了。她来时,使我文思豪放,走笔如飞,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稿,不用多久就写成;但她去了,好久又不愿回来。尽管有的人拚命抽烟,或举杯狂饮以催促,她还是不愿回来,于是不得不伏案沉吟苦思,或起而在室中蹀蹀往来散步。最后,终算勉强写成了,可是佶屈聱牙,全无生气,味如嚼蜡,不能动人,自己看了,也不免觉得有些懊丧。
灵感并不随随便便飞临到人们身上的。有的人身上,铜臭冲天,目中只见钱,她就远而避之。权贵之家,尽管有势,她也不会光临。诗穷而后工,试看唐代诗人,包括李白、杜甫在内。都不是什么大官,大部分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在逆境中,往往有灵感的降临。生活得好了,舒服了,未必有好东西写出来。
亘古以来,以迄于今,我看来看去,研究来研究去,灵感曾在两个人身上飞来以后,一直久留不去,几十年后,直到他们去世,才消逝了,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列宁。灵感在他们身上,超记录地留滞得如此久,这是因为两位革命导师的理想、道德、文化以及纪律都是超人的。灵感并不是天上来的,不是上帝给予的。对人类的幸福没有伟大理想的人,哪会有灵感!品德卑劣,人格低下的人,哪会有灵感!不学无术,无知无识的人,哪会有灵感!犯法乱纪,歪风邪气十足的人,哪会有灵感!有的人虽然曾有过理想,但到后来,道德低落了,文化后退了,纪律松弛了,灵感必然就随之消退了。
灵感飞来又飞去。愿她飞去又飞来!


第8版()
专栏:

孩子们的心声
罗英
我经常收到孩子们的来信,每次展阅那一封封热情洋溢而又寄予希望的信件时,心情总不平静。我似乎看到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听到一声声殷切的呼声。孩子们象饥饿的小燕子,张大嘴巴在等待着美味的食物。我国有三亿多儿童少年,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然而为他们创作的电影、电视、儿童剧、儿童舞蹈等少得可怜!前不久,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去太原演出时,一位小观众说:“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儿童剧,给我们小孩看的戏、电影、电视太少了。”北京市八里庄三小四个少先队员来信说:“我们班正开展‘少年英雄知多少’的创造杯活动,我们了解到,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那么多的少年英雄,为什么从电视上、银幕上却看不到他们的形象呢?请作家、导演、编剧别忘了我们这些小观众!”当我读了孩子们的这些来信,心中十分难过,也很焦急。我觉得孩子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专门从事儿童文艺事业的队伍太小,经费太少,的确力不从心。而目前有的艺术生产单位,只考虑经济效益,所以不拍或少拍儿童片,很少为孩子们演出。
近几年来,儿童少年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一定重视,关心儿童少年的社会新风尚正在形成,但在某些地区或部门,仍没有把儿童工作作为战略任务给以足够的重视,因此,许多具体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儿童少年时代,是智力开发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根据儿童少年的年龄、心理特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文学艺术,对陶冶他们的情操,开发他们的智力有其特殊的作用,往往一个艺术形象会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伴侣。有位老师告诉我,学生看一场戏,一个电影,比我们上多少堂政治课效果好得多。不少关心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同志们说:把钱用来多建几个儿童剧院,多拍几部好的电影、电视,就会少办点少年管教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电视片、坏书,仍然腐蚀着一部分少年儿童的心灵。应该用优质多量的儿童文艺作品去满足广大少年儿童的需要,去争夺被腐蚀的孩子,使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爱孩子们吧!他们是我们的希望,现在七八岁的孩子,再过十年、二十年,就要登上建设伟大祖国的大舞台,大批人才要在他们中间成长。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任务,也是文艺工作者以至全社会的职责。放眼二十一世纪,到那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高尚、更加文明、更加坚强的气概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8版()
专栏:

为了小观众
本报记者 刘衡
皮影戏《采蘑菇》真好看啊,把长沙市小朋友的眼睛吸引住了。看,他们多么聚精会神。在剧场上,你看不到他们跑来跑去,也听不到他们说话、吵闹了。
《采蘑菇》演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在山上采蘑菇,小白兔采到了一个大蘑菇跑到另一座森林里去了。后来遇到恶狼,幸亏朋友们解救脱险,小白兔向伙伴们承认了错误。
这个戏是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演的。该团从一九四九年成立以来,就注意为少年儿童服务。到了八十年代,更明确提出“为孩子们开辟第二课堂”的口号。他们除了在剧场演出外,还经常下乡下厂,送戏到幼儿园、小学校。今年第一季度,木偶队演出的儿童场占演出的百分之五十,皮影队占百分之百。
为了小观众,三十多年来这个团足迹遍于湖南和其他各地,还先后到十四个国家访问演出,曾在第三届国际木偶节上荣获“最佳演出奖”。(附图片)
皮影戏《采蘑菇》


第8版()
专栏:

心中充满对儿童的爱
——访儿童画画家陈永镇
白榕
陈永镇,浙江温州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在前《漫画》编辑部工作时,曾因几幅漫画和几句并无差错的言论,触痛了“左”神经,而给自己酿成了一场灾祸。1958年春,他被下放到长城脚下的风沙塞北,与古老的烽火台作伴,从事了整整一年的惩罚性劳动,嗣后,他便被留用在张家口,不让回京城了。在这样的逆境中,他实在耐不住寂寞了。终于,他怀着与漫画诀别的心情,开始为儿童而创作。在滴水成冰的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季节里,一幅题名《春天》的儿童画诞生了。画面是:紫色的山,土黄的地,三个光着身子的胖娃娃,头戴柳条环,手舞翠绿的柳条,作跳绳的游戏。画家通过色彩和诗意的构图,尽情渲泄了对生命的礼赞,也是对厄运的一种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扭转乾坤,把一切应当给予的公正、信赖和荣誉,又全还给了陈永镇,还给了这位花费近三十年岁月,在儿童画方面孜孜耕耘并作出了贡献的中年画家。他现在是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作为一位专业儿童画画家,几十年来,他已出版了八十多种精美的画集和三千多幅儿童读物插图。陈永镇的儿童画,大多以夸张、变形的各种动物为主。他是专为画给孩子们看的,不重成人趣味,而重真实性、造型的生动性和色彩的明快、亮爽。他的画,不但受到中国孩子的喜爱,而且也饮誉海外。
如今,陈永镇已年近半百,他不但自己仍旧紧握画笔,以充沛的精力赶绘新作,而且逢会必为儿童画的进一步繁荣而呼吁。他呼吁应当把对少年儿童具有启蒙教育和开发智力作用的儿童画创作,放到更加被重视的地位。他的呼吁充满了对孩子们的爱,也包含着一颗赤子之心。


第8版()
专栏:

能歌善舞的独唱演员
——记朝鲜族歌唱家方初善
本报记者 张世英
著名的朝鲜族女高音歌唱家方初善,从事声乐艺术已经三十多年,而今艺术青春仍常在。在5月14日民族宫剧场举行的独唱音乐会上,她先以风趣、开朗、高亢的声音唱出小伙子急着要和姑娘结婚的心情;随后她又以含蓄、抒情、甜美的音色,表现了姑娘对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让小伙子到自己家做新郎;又载歌载舞地演唱朝鲜族歌曲《闺女之歌》,博得了观众满场的热烈掌声。
1956年,二十三岁的方初善在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演唱《闺女之歌》一举成名。从此,她的歌声不仅传遍祖国大地,也越过重洋大海,飞到了国外。1957年方初善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加的声乐比赛中获银质奖。
十四岁就成为部队文工团演员的方初善,在解放战争的年代,经常出入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为战士送歌献舞,鼓舞士气。新中国成立以后,她转业回到家乡——延边歌舞团,她的歌声唱遍了延边的山山水水,每个村庄,鼓舞人们为建设富饶的家乡、美丽的祖国而奋斗。延边人民为自己的民族有这样的歌唱家感到骄傲。1975年方初善调到中国广播艺术团之后,她的歌声又随着她的脚步几乎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这次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联合为她举办的独唱音乐会上,方初善唱的二十首歌曲,不仅有朝鲜族歌曲、中国歌曲,还有欧洲一些歌剧选曲。我们看到方初善由于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中,认真学习和研究本民族的唱法,记录整理了朝鲜族的民歌,所以能够很好地掌握它们的音韵和风格。加上她学习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更加丰富了她的演唱,不仅音色甜美,吐字清晰,而且行腔自如,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加上她不时打着长鼓,边唱边舞,更加风趣多采。
这次音乐会,是我国少数民族歌唱演员首次举行的个人独唱音乐会。方初善十分激动地对记者说,她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的歌唱演员,这次独唱音乐会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和关怀。她将更好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还要肩负起培养新的一代歌唱演员的重担,为祖国歌坛培育更多新人贡献力量。(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婴儿也有画报看了
朱云
呀呀学语的婴儿也能看画报吗?怎么不能?只不过以前没有专门为他们办这种画报罢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创办的《婴儿画报》,补上了这一空缺。
三岁以前是人的大脑细胞发育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母亲认识到,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必须开始对他们的教育。《婴儿画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把智力开发、兴趣培植、美的陶冶统一在每个画面上。
创刊号上的《找妈妈》以一只刚出壳的小鸭子找妈妈为线索,依次介绍了羊、猫、狗、鸡、鸭五种动物的形貌和叫声,图中小动物的形象由一只递增到六只。这样,对一岁的婴儿,可以给他们介绍动物的名称和叫声;对一岁半的,就教他们自己说出名称、模仿叫声,给他们讲故事的主要情节;两岁的孩子,可以教他们用短句讲出故事情节,认识红绿两色,开始数数;孩子到了三岁,就该教他们用完整的话看图讲故事、复述故事,看图数出一到五,区分几种简单颜色。只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使用这本画报,是会使孩子更快更好地发展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
画报中鲜艳醒目的图画,将吸引孩子们喜爱这个朋友。而专家们在“妈妈信箱”中对婴儿养育问题的指导,会使妈妈们也欢迎这个助手和老师的。(附图片)
《婴儿画报》创刊号封面


第8版()
专栏:

并非一个人的梦想
韩舞燕
建议在北京盖一座新的儿童剧场这件事,1982年已在《人民日报》上呼吁过一阵子。那时,德高望重的叶圣陶、冰心、曹禺、严文井等老作家都站出来大声呼吁过。两位演员和笔者也写过文章。而最初的建议比这还要早几年。那时应当坐在儿童剧场里看戏的适龄观众,如今有的已到了该考大学的年龄了。
小观众大了,还有新的小观众期待着,而演员们却已老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门演男孩子的女演员覃琨已经四十九岁,她对我感慨地说:“儿童剧场现在连个影子也没有,我真怕,等盖好,我却要退休,不能在新的儿童剧场为孩子们演出了。”
我只能这样安慰她:“别急嘛,做什么事总要慢慢来,何况要盖一个象模象样的现代化的中国儿童大剧院,总要设计得好一点吧。”她沉默了好一会,喃喃自语地说:“是呀,慢慢来,慢慢来,但愿我能等到那一天。这几年北京有的建设特别快,看到豪华的大饭店一栋栋地起来,我真羡慕。有时,我站在这些高大的饭店前,忽然觉得它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儿童大剧院,那么华丽,那么雄伟,那么有气派。我在那宽大明亮的舞台上演出,穿戴干净、漂亮的孩子们,坐在舒适的座位上,拍着小手,摇着脑袋,看得多么开心。往往是匆匆赶路的行人,把我撞回到现实中来。真的,我常常产生这种幻觉,在我进入这种幻觉时,真是一次享受啊!”
这难道只是覃琨一个人的梦想么?
在梦想这个阶段上,它还要停留多久呢?但愿它不会成为一代人的遗憾。


第8版()
专栏:

《儿童文学》优秀作品评奖
《儿童文学》一九八四年优秀作品评奖发奖大会五月二十六日在京举行。《蓝军越过防线》等十七部小说、童话、诗歌、译文、散文、报告文学和美术作品获奖。
(童文)


第8版()
专栏:

武汉儿艺在京演出《他们的童年》
四幕儿童话剧《他们的童年》,反映在解放天津的战场上,一支由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组成的宣传队的战斗故事。“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武汉儿童艺术剧院在首都演出的这个戏,质朴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演员表演也很有激情,受到了广大儿童少年的热烈欢迎。六月上旬,他们还将演出六场儿童剧《两个转学生》。  (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