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为烈士辩诬
  ——瞿秋白同志就义五十周年祭
  侯甸
慷慨成仁不易,从容就义尤难。瞿秋白同志的壮烈牺牲,既慷慨,又从容。今年6月18日是秋白烈士就义五十周年,全国人民纪念他,学习他,怀仰他。但是当年国民党御用文人曾经炮制了一首所谓《绝笔诗》,向烈士泼污抹黑,蓄意诋毁,损害了秋白烈士的光辉形象。遗憾的是,死者无从辩斥;而世人蒙欺受骗,足足半个世纪了。今天,根据历史事实,为秋白烈士辩诬,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对他的一种纪念。
全国解放以后和党中央为瞿秋白同志恢复名誉以来,纪念回忆他的文章,研究他的专著,相继出版。然而对于《绝笔诗》大抵轻信不疑;或出于爱戴,因而苦心诠释,遂令长期以讹传讹,影响甚广。
为了弄清真伪,必须追本穷源。秋白同志就义十多天之后的1935年7月5日,天津《大公报》发表“平写于(6月)18日午刻的汀州通讯”《瞿秋白毕命纪》,上海《申报》同一天发表未署名的“长汀通讯”《瞿秋白伏法记》。两文中都有关于《绝笔诗》的记载,一模一样,只字不差。时隔一年半,1937年1月上海《逸经》第二十五期刊登雪华录寄的《多余的话》,录寄者写了冗长的《引言》,在提及《绝笔诗》时说:“刑前一夕,他曾在狱中集成一诗,这首诗,哀婉凄其,满呈鬼气,读来真叫人惨然不欢。”再过半年,《逸经》第三十四期又刊登了赵庸夫的《关于瞿秋白之种种》,其中一章《毕命前之一刹那》完全是《毕命纪》的复制品。《绝笔诗》当时一再抛出,无非希冀谎言多说几遍就会变成事实。可是谁能想到:这些写于三十年代的陈年谎言,竟成为建国后人们据以辗转引用的蓝本。说来愧对烈士!
无论《伏法记》、《毕命纪》或是《毕命前之一刹那》,都标榜是现场实况的报道。《伏法记》的说法是:瞿秋白“自经三十六师俘获,后囚押长汀该师师部,……待遇颇优,瞿嗜烟酒,每日可罄一瓶,烟卷亦时不离手,记者曾往访二次,(谈话中)取酒自饮,……六月十五日,瞿至新生活俱乐部阅报,卫士紧侍其侧,翻阅报章甚忙,记者未与谈话。……十七日,奉中央电令,着将瞿就地枪决,翌日(十八日)晨八时,特务连连长廖祥光,即亲至狱中,促瞿至中山公园照相,瞿欣然随之。照相毕,廖连长示以命令,瞿颔头作豪语:‘死是人生最大的休息’,廖连长询以有无遗语留下,瞿答‘余尚有诗一首未录出’,当即返回囚室,取笔书诗一首并序如下:……书毕,复步行中山公园。在园中凉亭内饮白干酒一斤,谈笑自如,并唱俄文国际歌及红军歌各一阕,……歌毕始缓步赴刑场,手持烟卷,态度镇静,及至刑场,盘坐草地上,尚点头微笑,俄顷,砰然一声,饮弹而殒矣。”
《毕命纪》则写道:“……今晨忽闻瞿之末日已临,登时可信可疑,终于不知是否确实。记者为好奇心所驱使,趋前叩询。至其卧室,见瞿正大挥毫笔,书写绝句……书毕乃至中山公园,……信步行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曰:‘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继而高唱国际歌……酒毕徐步赴刑场,前后卫士护送,空间极为严肃,……既至刑场,彼自请仰卧受刑,枪声一发,瞿遂长辞人世矣!
(平写于十八日午刻)”。
以上引文,倘若细心披阅,不乏疑窦和破绽。其一,“特大要犯”的监所,不设警戒看守,记者随意进出采访,无需申请,不用通报,甚至刑前一刻,也可直趋其卧室。其二,瞿备受优待,嗜烟酒,每日可罄一瓶,烟卷亦时不离手,会见记者时还取酒自饮(据高春霖证实,因瞿患肺病,狱医一直禁其喝酒)。其三,瞿在刑前三日还到街上新生活俱乐部阅报,自由出入公共场所,仅有卫士侍侧。其四,行刑时既不过堂宣判,验明正身;也不押赴刑场;只由特务连长带去公园照相,并在园中向他出示杀令。为要录诗又复返囚室,写完了再漫步公园二人偕行,往返西大街,招摇过市。其五,行刑之际,死犯竟成了“醉翁亭”长,一说是饮白干酒一斤,谈笑自如;另一说是亭前已见美酒一瓮之多,彼自斟自饮,谈笑自若。其六,唱完喝罢,才手持烟卷缓步赴刑场,及至刑场盘坐草地上,还点头微笑。另一说自请仰卧受刑,自己直挺挺地先躺在地上。其七,只字不提秋白就义前振臂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口号。因为他们不愿提,也不敢提。仅举上述诸端,其不近情理,就一目了然了。
那首精心制作的《绝笔诗》,乃是《伏法记》和《毕命纪》的重心所在。这首诗的四句及其序跋,《毕命纪》、《伏法记》几乎完全一样。现按《毕命纪》转录全文:“一九三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梦行小(山)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身仙境。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落叶寒泉听不穷(郎士元)。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心持半偈万缘空(郎士元)。方欲提笔录出(《伏》作方要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半(曾)有句“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消(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秋白同志不仅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思敏捷的文学家。如果他自分必死,留诗明志,绝不会从前人故纸中寻章摘句。
(一)


第8版()
专栏:

  金缕曲
  瞿秋白同志逝世五十周年纪念
  林林
  皓月沉沦矣①。忆长汀英豪受审,从容就义。当日妖氛笼大野,万众心香默祭。多余话尽倾心曲。视死如归名节在,鲁迅翁亲切称知己,《述林》出,哀思寄。临危犹把红旗举。念长征兴亡大业,忧煎不已。霜剑风刀相紧逼,但信严冬将逝。又定是花香鸟语②。国际悲歌歌一阕,仰芳碑耸立重修起。浩然气,存天地。
①瞿秋白有诗句: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
②狱中所作《卜算子》词有句: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一九八五年六月六日


第8版()
专栏:

  探索人生真谛
  ——序陈祖德的《超越自我》
  严文井
读了祖德的《超越自我》,引出我一些感想。
我很佩服祖德那种精神。几年前,他生过一场使人提心吊胆的大病。按理说他应该退下来了,可是不。他不但未退,反而迎了上去,跨进一个他不很熟悉的领域,进行新的拚搏。这部传记文学就是他从事写作的第一个成果。这个久经战斗的棋手又一次超越了原来的自我。
这部书具有多种意义。
这是一部近代的,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围棋发展史。
即使不懂围棋,我们也会关心这个历史:为什么围棋在它的故土反而衰落了;为什么近三十年它又重新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为什么在这条路上它又不是一帆风顺,一切完满;是些什么因素使得近三十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一大批围棋高手;在风云变幻的三十年里,这些高手的日子又是怎么度过的,等等。
这更是一部生动的文学作品。上面提到的那些曲曲折折,实际是一个个波澜起伏的故事。下围棋的是人,支持围棋事业的是人。祖德善于描写人。他的热情陈叙,一会儿让我们开心,一会儿又让我们揪心。
这部作品里包含了许多纪念碑式的章节,是祖德专门为一些历史人物建立的独特的纪念碑。他们的形象被祖德再现出来,无论是工笔肖像,或是粗粗勾勒的侧影,好象都是活的,仍旧象祖德当年所见到的那样。祖德感激他们,让他们永生在自己的书里。
更可贵的是:这部书公布了一个围棋高手的复杂的内心。这颗心充满了喜悦,也体会了不少辛酸。祖德的思想在持续的战斗中不断升华,终于悟出了一个人生真谛。他在给我的一封信里写道:
“我认为无论一个围棋手,或任何一个运动员,要夺取桂冠就需要超越自我。比赛时什么杂念都不能有;作为一个棋手,要不断提高,不断突破,也必须超越自我;一个棋手在后起之秀要战胜自己时,同样需要超越自我,才能大度地欢迎别人战胜自己;人的一生也正是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弱点,不断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得以进步的;就是生死问题,也得有超越自我的精神,才能抱乐观主义的态度。”
说得多好啊!祖德道出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内涵,一个真正的斗士的精神。
没有这种精神,一个人即使一辈子打着各种辉煌的战旗,也变不成斗士,不配称为斗士。正如那些使“盘外招”来取胜的人一辈子变不成棋手,不配称为棋手一样。
祖德从扶持过他的前辈的经验里,加上他自己的亲身体会,深刻地悟出了人生的拚搏之道,首先是在于如何对待自我。他找到了并抓紧了这个主题。
我认为,这是个对很多人都有意义的主题。
“超越自我”是一种只有不倦追求才能触及的很高的精神境界,又是一个几乎没有止境的困难历程。无尽的矛盾中包含着自我的自相矛盾,可是还得以有尽之生,带着矛盾、迎着矛盾往前奔去。这就是真正的人所得到的人生真谛。读了祖德的书,我仿佛也有所省悟,但对于许多过程我还得象他一样,在奔走的路上继续探索和思考。
希望祖德继续写下去,他能写的书还会有许许多多。


第8版()
专栏:

  美国来的信
  於梨华
或许你们听说了,中国餐馆在美国,不,在世界各地都很吃香。这有两大原因,除了价格比一般餐馆便宜之外,色香味俱全,真正达到了价廉物美的地步。光是纽约市,就有几千家中国餐馆。我居住的奥本尼,约十万人口,即有十几家中国餐馆,虽然我——以及其它的中国人,很少光顾,因为实在比不上纽约市一些道地的中国餐馆。但它们生意兴隆,尤其周末或星期日,周日特定的四元九角九尽力吃的自助餐,坐满了全家出动、或是大堆青年人的顾客。比起洋餐来,便宜,味道好,可以衣着随便,大声谈笑。
诚然,纽约市现在有许多高级中餐馆,也是气派十足,布置十分雅致,不象过去那样描金龙、挂灯笼、糊红纸的带喜气,却更显俗气的装潢。银器十分明亮,侍者十分周到,而且价格十分昂贵——这是无可厚非的。所有餐馆都用相似材料,为什么中餐馆价格需要比法国馆更便宜?!
一般人,是吃不起这一级的中餐馆的,他们拥向中国城。那里的餐室,是光溜溜的地板、滑溜溜的塑料桌,侍者还要让你看灰溜溜的脸色——很多是留学生去赚点生活费,所以一肚子不情愿;或是头一晚打牌九输了钱,所以一肚子火气。但是那里的菜,可真地道,而且价钱便宜,连穷学生、当清洁工的黑人都吃得起。来的最多的是,各阶层真懂得吃中餐的中西人士,有些美国大学生,居然还知道怎么吮鱼头、啃鸭掌,那是真正欣赏中国菜的,因为一般美国人,很少会让鱼头、鸭爪上桌的。去鱼场买鱼,都是斩头、切尾、剥皮,除了骨的鱼身,雪白一片。买回来的鸡鸭,更是无头脚,把颈子、肝、肫塞在肚腔里,是干净货。美国主妇们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一包内脏扔在垃圾箱内。
前几年随学校的教授访问团回国,旅程结束前一天,中国方面特意请访问团全体去全聚德吃烤鸭,主人细心介绍每一道用鸭身某部分做出来的菜,鸭颈、鸭掌、鸭血……我注意到座中一位教授,脸色由红变浅灰变苍白,终于站起来,嚅嚅地道了歉,离座去洗手间,久久都出不来。回到校园里,成为一段吃鸭轶事。
比中国餐馆更受欢迎的,自然是快餐店,不是因为它们的味道,而是因为他们简便,快速,又十分便宜。吃它,不是为了感官的享受,而是为了时间的节省。快餐有两大类:一类是比查店,卖意大利扁饼、通心粉之类的食物,说是意大利,但也同中国的杂碎一般,走了样的。另一类是汉堡饼店,最出名的自然是麦可当奴店,全世界都有(希望他们不侵入中国)。价格,最好,营养差强,味道过得去,年青人喜欢,十分钟了事,一元钱了事,填饱肚子了事。小孩子喜欢,热闹。老年人喜欢,方便。家庭主妇喜欢,省事。男人喜欢,因为他的妻子、孩子们都喜欢。还有,省钱。更重要的:省时!
食在美国,还有种种笑话,留待下回再讲。
1985年3月31日
纽约州奥本尼(十四)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根儿
一个干部犯了严重错误,却不想做检查,朋友为之担心,他却泰然说:“怕什么?我上头有根儿!”使人为之愕然。
如今有些人在一个单位呆久了,就自以为有硬“根儿”;调动工作,就寻新“根儿”。一旦有了这“根儿”,便随心所欲起来,谋利营私,提薪晋级,甚至连违法乱纪也有了仰仗。
“根深叶茂”,说明了根的重要。但前提必须是将根置于沃土之中。倘一味将根子往上扎,难免使自己成为屋檐下倒挂的冰溜,其立身行事之危险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把上下级的工作关系当作人身依附关系,不过是“朝中有人好做官”的封建思想的遗风余毒,值得我们警醒。 郭庆晨


第8版()
专栏:

  峡谷〔中国画〕    刘恒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