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送南昆出国
  ——兼谈张继青的舞台创作
  阿甲
近日,江苏省昆剧院(简称南昆)代表国家,将赴西柏林参加第三届《地平线》世界文化节,并去意大利演出。他们为西欧观众带去《牡丹亭》、《朱买臣休妻》、《琴挑》、《访鼠测字》、《打虎游街》等著名的昆曲传统节目。
南昆于1956年建院。在“传”字辈老先生的教习下,培养出一批“继”字辈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其中张继青尤为突出。
《牡丹亭》和《朱买臣休妻》两个大戏由张继青主演。她在这两出戏中有许多杰出的创造。昆曲剧本在文学上大都崇尚含蓄雅训,清丽隽永,放在案头上诵之再三,才能领略神味。但在舞台上歌唱,却很难听懂。《牡丹亭》就有这个弱点,剧本词章的过分奥涩典雅和舞台形成对立。张继青在多年的实践中,理解观众的欣赏心理,她在表演动作上,不是一句句地按词构图,而是挖掘每段词章的潜藏意义,概括而洗炼地拿最能表形最能传神的优美姿态去刻画作品的形象,这是对曲词的再创造。它以昆曲生动的舞情去发挥没有直觉形象的词情。同时,张继青在演唱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词牌、音韵、嚼字等法则,而是灵活运用这些法则,使吐字明晰,行腔圆熟,又充分利用她久经训练的头腔和胸腔相结合的共鸣,施展她那吞吐有力、声腔铿锵的歌唱方法,便使丰富的声情弥补了涵义虽深词章难懂的词情。张继青还善于解决歌和舞的矛盾问题。《牡丹亭》中有几折戏,主要是杜丽娘一个人的戏,曲调和动作的节奏和旋律,大都是慢腾腾的。她却有办法使观者屏气提神,一秒钟也不肯放过去地欣赏她那优美的歌唱和舞蹈动作。在缓慢的节奏中,她那鲜明的体态和含蓄的面部表情,有如电影特写的慢镜头那样,使一朵含苞的花朵,依不同的层次一瓣一瓣地开放出来。
至于昆曲舞台上形神关系的问题,张继青是处理得好的。神是不能离形而独立存在的,中国两千年以前的哲学家荀子就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所以杜丽娘的情和神,只能通过张继青的形体动作的描写才能使观者感受到。张继青对杜丽娘的体验也不是直接的生活体验,而是把她自己的心理体验经过加工改造转化为昆曲技巧的体验,然后又使她在心眼里观照到杜丽娘的一切,这也可以说是张继青创造的杜丽娘不仅叫别人欣赏,也成为自我欣赏的对象。一个演员,在舞台艺术上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大概如此。
张继青扮演《朱买臣休妻》的崔氏,表现了另一种典型的特色。崔氏不甘与穷儒长期共苦难,迫于饥寒,弃儒另嫁,继而后悔。朱高官返乡,崔氏求归不得,投水自尽。
崔氏是个市井女流,和深受理教的闺秀迥然不同。其人刻薄可恶,又叫人怜悯同情。这个戏的曲调情味,不是象杜丽娘那样柔情脉脉,悱恻缠绵,而是以跌荡疾转,诡谲多变的声腔来表现她神态失常的精神生活。这个戏无论在声腔运用还是身段处理上,都充分发挥了演员的才能。演杜丽娘以含蓄隽永,婀娜多姿的特征来表现,演崔氏则以矫情漫缠,形貌多变,神态乖张,气度痴稚的特征来表现。在表演上,前者贵隐而鲜明,后者见显而不浮。这样两个性格迥然对立的人物,张继青演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过去,中国古典戏曲为世界称颂的主要是剧作文学方面的成就。自从梅兰芳出国之后,近年来戏曲又不时出国,才使国际友人看到舞台表演的奇迹。我认为中国的戏曲表演是一种生动直观而又涵义深刻的活生生的形体文学,或者叫做综合歌舞的表演文学。这种文学不是哪一个人创作的,而是经过几个世纪的艺人,凝聚着它们的心血和肌筋骨肉作为载体的光辉文学。这种文学留下了一个可以承前启后的楷模。它既以剧作为文学基础,而又依自己的规律对剧作文学发挥再创造的艺术功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以致和谐统一。昆曲以清丽、挺秀、轻柔、圆润为其特征,是百花中的芝兰。它也要推陈出新,但它的发展不能丢掉自己的主要特点,因而在争取和扩大自己的观众时也必然会限制自己对象的范围。因为芝兰就是芝兰。现在送它出国,让国际友人得其馨香。


第8版()
专栏:美的随想

  诗与美
  毕胜
有没有一种美文,这是文体家研究的事情。但写文章要讲究美,诗应该是美的,这不容置疑。鲁迅先生不就说过作诗要葆其“诗美”吗?
诗是美的,它是作者从五光十色的生活中采撷来的珍珠,是诗人艺术思考的结晶。作者对纷繁的生活进行筛选凝滤、千锤百炼,这是创造性的艰苦劳动,有如蜜蜂酿蜜。就制作之精来说,人们对诗的要求似乎更高。于是论者所谓诗魂、诗眼、诗味、诗趣等,成为诗人们努力的一个个目标。
就诗美的风格说,姚黄魏紫,各呈风采。阳刚之壮,阴柔之丽;雄浑峻奇之警拔,玲珑纤巧之隽秀,蕴藉凝重之含蓄等等,不论风格如何不同,其内涵总是给人以情操陶冶,让人赏心悦目。因为诗人们在诗中寄托了“自我”情思,抒写了高尚正直的精神,其文字是优美的,意境是高雅的。
最近,在一本刊物上读到几首诗,觉得诗趣较低,无以言美。一首题为《骡》的诗写道:“几分钟强扭到一起的/莫名其妙的快感/产生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杂种/……只是——杂种再美丽/终结不出爱情的果子”。另一首《头号新闻》中写道:“头号新闻咋说/头号新闻说厂子里小张摸上人家老婆哩/就是他师傅老张的女人哩/……这事若让我给遇上哩/准和小张抢着跟张大嫂过日子哩”。这算什么“头号新闻”?这样的情趣,这样的境界,怎能入诗?
诗要创新,要发展。诗美应当适应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的变化而变化。但芜杂庸俗的东西,从来与诗绝缘。创作要自由,写什么,怎么写是作者的权利;但在凝思结篇的时候,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让俗气以至污秽侵染了艺术。鲁迅早就批评过,不能把鼻涕、大便、毛毛虫之类写进作品里,何况我们今天面对着社会主义时代真诚的读者,还有千百万稚气天真的小读者呢?
“诗家清景在新春”。有人说当前诗坛呼唤“卷舒风云之色”的瑰丽壮阔、大气磅礴的诗作。诗坛雄风重振,要有大手笔。仅仅沉醉于无病呻吟,炮制些平庸俗套的东西以自乐,能够算是有了收获?于诗坛何补?还是不要忘记生活是创作之源,生活也是诗美的源泉!


第8版()
专栏:

  让警钟常鸣
  清溪
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了多场次话剧《死亡天使的名单》。“四十年前,战争的灾难和侵略者的杀戮,于今已经十分遥远。经常忆起它,会坚定我们对和平的信念和追求。”节目单上的这段话,表明了他们演出该剧的社会意图。
石慰慈、李厚芬根据美国艾拉·莱文的小说《来自巴西的孩子》编写了这个剧本。原著取材于纳粹医生、奥斯维辛死亡营刽子手约瑟夫·门格勒的罪行。改编后的话剧突出表现了富于人道主义正义感的利贝曼博士等人与丧失了人类理性的纳粹狂徒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这是一出情节戏,剧情含有一些超现实成分,然而并不荒诞。当今世界上依然游荡着的纳粹幽灵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关切,《死亡天使的名单》用艺术的手段将这一人类的隐患展示出来,以唤起更多人的警醒与思索。(附图片)
受纳粹分子指使莱娜诱惑利贝曼博士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民族文化的标帜
  ——贵州侗族建筑及风情展览侧记
  本报记者 易凯
连日来,北京民族文化宫西一厅内,芦笙齐鸣,米酒飘香。“贵州侗族建筑及风情展览”,以特有的魅力吸引大批中外观众以及有关学者和专家。
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区毗邻地区的一百四十万侗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慧独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生生不息,创造出璀璨夺目的以鼓楼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展览以摄制精美的彩色照片,栩栩如生的实物模型,色彩斑斓的风情录像以及侗家鼓楼对歌、吹笙踩堂、行歌坐月等即兴表演,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青山屏护、绿水环绕、鼓楼伫立、花桥横跨的侗寨之中,聆听那关于鼓楼的优美传说……
作为民族村寨和族姓的标志,民族团结和兴旺的象征,民族悠久文化传统赖以承继的场所和维系民族思想感情的纽带,鼓楼在侗族人民心中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无论是在风雨如晦的过去,还是在兴盛发达的今天,侗家始终如一地将智慧和汗水无私地贡献给鼓楼,每一座鼓楼都是一座侗族文化灿烂的纪念碑。
据调查,目前散存在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三县的侗寨鼓楼近一百八十座。它们多数建于清末,也有的建造较早,如从江县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距今三百余年。它们分布广泛,有的一寨一楼,也有的一寨五楼丛立。这些鼓楼形状不同,技巧各异,却有着共同的建筑规律:楼底多为四方形开敞式厅堂,中设圆形火塘。楼中多以四根合抱巨杉作主承柱,并用穿枋拉接成一个长筒的内柱环,以此为中心,梁、枋和爪柱横穿直贯,构成一个互相依扯的稳固整体。楼分两层,由独木楼梯相连;上为鼓亭,内设长型大皮鼓,用粗大杉树干挖空,两头蒙上生牛皮制成;其下空间高敞,仰望尤生崇高之感。楼顶为伞形宝盖顶,连串葫芦形尖顶直刺苍穹。楼檐,其角成双数,微微上翘,轻巧若飞,其檐为单数,层层叠叠,巍峨庄重。楼身不封墙,既利于鼓声传远,又便于冬季烤火排烟。整座建筑均系接榫结构,不用铁钉。侗族人民用“则样”、“丈竿”等原始工具创造出的这种“艺术之塔”,在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鼓楼的装饰也独具匠心,楼顶、柱头、飞檐、翼角、门枋、四壁多饰有五色缤纷的彩塑和彩绘。它们有的取材于侗乡妩媚秀丽的山水风光;有的描绘了侗家朴素的现实生活;有的塑造了龙、蛇、虎、仙鹅等图腾形象;有的则刻画了《杨家将》、《三国演义》等古代人物,反映出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鼓楼的色彩多使用原色,红、赭色的顶部下檐如意斗拱,灰色的青瓦,白色的戗脊和重檐构成一种浓淡咸宜、秀丽恬雅的自然格调。
侗寨鼓楼是侗族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只要鼓声一响,人们闻之必往,自动聚集在鼓楼内,或制定族规民约;或排解民事纠纷。平时是接待客人的“宾馆”,战时是御敌的“军事指挥所”,节假日又是祭祀“祖母”的庄严场所。鼓楼还是村寨、氏族之间紧急联络的工具,遇到重大灾情和敌情,一楼鼓鸣,寨寨响应,逐楼相传。一座建筑,在一个民族生活中具有如此众多的功能,实为我国民族民俗史上所罕见。
目前,贵州侗寨的鼓楼,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批有价值的鼓楼已被作为文物受到保护。随着展览获得的成功,人们有理由相信,鼓楼文化的奥秘必将进一步得到揭示。(附图片)
建于清朝的从江县增冲十三重檐鼓楼  冯玉照摄


第8版()
专栏:

《我的乐园》出版
版画家力群撰写并插图的《我的乐园》,已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献给八十年代小朋友的礼物。作者用抒情的散文形式,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在大自然熏陶下天真活泼的儿童情趣,感情真挚,文笔洗炼,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晓晶)


第8版()
专栏:音乐舞蹈

  东方歌舞与时代美
邢德辉
前不久,东方歌舞团将一台新组合的歌舞晚会推上了首都舞台。它保持着东方歌舞团固有的写意而多采的艺术风格,然而又加强了整个晚会的时代美感——开朗而舒缓、变幻而强烈。
晚会中突尼斯的《罐舞》是一个典型的阿拉伯风俗舞蹈,表现一群俏皮的少女头顶水罐,向着迎面走来的小伙子们显耀她们美丽妖娆的风姿。它突出了韵味独特的唢呐配合高音小鼓伴奏的音乐特色,扩张了舞蹈与服饰明快的色调,运用了舞台空间以符合这个舞蹈所需要的特定情景。它既有阿拉伯风采,又有今天的艺术特征,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如朝鲜舞蹈《铃铛舞》,是朝鲜当代舞蹈艺术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清新,流畅,并具有很高的舞蹈技艺。犹如一首快乐的歌,一幅春天的画。这个舞蹈作为这台晚会重点节目之一,加强了晚会的时代气息。这个舞蹈难度很大,演员们在繁忙的演出中间,在炎热的夏季里坚持练习,用了五个月的时间,终于使它登上了舞台。她们的汗水没有白流,这个出色的舞蹈受到了朝鲜朋友和观众的欢迎。
巴西桑巴的《多彩的巴西》是编导根据对巴西社会和人民生活的观察以后而命名的。桑巴起源于非洲,至今在巴西各地还跳这种舞蹈,特别是在每年一度的狂欢节期间。为了让古老的桑巴能反映出今天巴西人的生活节奏及其精神面貌,编导在舞蹈造型、舞台调度、灯光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加工,反映出巴西人民火热的性格,民族的特点。年轻的歌唱演员李玲玉的演唱具有边歌边舞的特点。她演唱的巴基斯坦的《我不让你走》和日本的《津轻上河原小调》等几支歌曲,使人感到情真意切。
为使东方歌舞之花在我国舞台上永葆艺术常青,充满时代的精神美,东方歌舞团的使命是任重而道远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