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和平需要远见
——欧战停战四十周年有感
萧乾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停战日”(1945年5月8日)那天,我正在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喜讯传来,与会的四十七个国家的代表群情欢腾。市内汽笛长鸣,探照灯的彩色光束在天空交织成绚烂的图案。男女老少纷纷拥上街头,欢快地跳起舞来。持续了六年之久的一场使千百万人丧生的浩劫,终告结束了。
进入5月,已频频接到纳粹军队在各线崩溃的消息。鼓舌如簧的戈培尔和刽子手希姆莱相继举家自杀了。紧接着,混世魔王希特勒同他的情妇爱娃·勃劳恩也在他那魔窟地窨子里自焚。5月7日凌晨,纳粹德国军队的代表就无条件地签字投降了。8日午夜,经过五年零八个多月在一百个战场上的流血战斗,整个欧洲重新平静下来:再也没有轰炸和炮火,母亲和妻子们再也不会突然间接到“阵亡通知书”了。那帮企图依靠暴力和奸诈,依靠种种“神奇武器”称霸世界的赌徒,确实放了一大把火,然而最终被烧成灰烬的,不是欧洲,而是他们自己。
我是在大批纳粹轰炸机俯冲华沙的那天(1939年8月31日)登上一艘开往马赛的客轮的。停战后十个月(1946年3月),又搭一艘货轮回国。在伦敦,我经历了1940年的大轰炸和1944年夏天“无人驾驶飞机”的袭击。西线大反攻时,我以战地记者身份,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战后又采访了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的战犯审判。可以说,经历了那场战争的全过程。
象一切鬼迷心窍的侵略者一样,希特勒只懂得从飞机大炮的数字来估计战局,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人民为了捍卫独立和自由而起来抵抗时,意志有多么坚决,力量有多么强大。
1940年5月底,三十多万联军在纳粹轰炸机轮番扫射下,由敦刻尔克跨海撤回英伦三岛。一天清早,这样一支部队撤到了剑桥。从安德鲁大街到集市广场,到处是浑身泥污的士兵,有的甚至丢失了枪枝。但小伙子们依然唱着“提伯拉瑞还远得很”,咧嘴笑着,并用食指和中指伸成V(胜利)字状。
希特勒吞并西欧,兵临英吉利海峡之后,就开始对伦敦以及许多英国城市进行饱和式的轰炸。仅仅8月31日那晚,他就出动飞机近八千架次。我那时同许多伦敦市民一样,也睡在地铁的站台上。大地通宵达旦地在震撼着,我几乎没合眼。清晨,我走出站口,就去踏访东伦敦——那里有码头,因而是敌机轰炸的重点。一路上断壁残垣间还在冒着硝烟,有些地方煤气管炸断,禁止通行了。我只好踩着碎砖破瓦,绕过也挨了炸的圣保罗大教堂,来到东伦敦。这是贫民区,也是华人聚居的地方。那一夜,在众多的伤亡中,也有五名中国海员。
整个大战期间,英国商船队是这个岛国在反纳粹战斗中的大动脉。光利物浦一个港口,就有十万名中国海员,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战争中牺牲了。
正是在那场大灾难中,我看到了英国人民的英勇,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惊人的公民纪律。敌机临空时,人们进地铁站仍鱼贯而行,井井有条,优先照顾妇孺病残。
我永远不能忘记住在伦敦西北郊汉姆斯台德的一位邻居。老先生在第一次大战中曾是一名炮兵。1939年战争爆发时,他已年届花甲。他的一个儿子在潜艇里,另一个是喷火式战斗机的驾驶员。嫁到加拿大的大女儿多次用电报和信催他疏散到多伦多去。老先生坚决不肯。他当上了一名义务纠察员——敌机轰炸时,一般市民隐蔽,他却得站在屋顶上巡风。每到黄昏,他就把哨子套在脖颈上,穿得厚厚实实的,站岗去了。他的太太是位产科大夫。即便放了警报,只要电话铃一响,她照样出去给人接生。夫妻俩对我说:我们去多伦多干什么?我们应当留在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对于纳粹的残暴轰炸和军事威胁,英国人民是用唾弃和蔑视来回答的。他们的口号是:“我们经受得住!”大轰炸期间,他们照样在市中心国家绘画馆举行午餐音乐会。一个爱尔兰出生的英奸威廉·乔艾思,以哈哈贵族的名义经常在柏林用英语广播,企图瓦解人心。英国人民把他的空中叫嚣当作战时的消遣。
第一、二两次世界大战相距只有二十余年,而从1945年到今天,世界已经足足享受了四十年的和平,这不能不说是个进步。记得还在战争期间,一位著名的英国画家曾画过这么一幅招贴画:在一片灰暗的废墟上,挺立起一朵鲜艳的玫瑰。那幅画是为了鼓舞人心的,同时也表达了画家对战后世界的热望。
去秋我重访欧洲,欣悦地看到在当年的废墟上,又盖起了巍峨的大厦。然而还不能说欧洲——或者世界,今天已成为一朵鲜艳的玫瑰了。这四十年间,世界各个角落,还接连不断地打着各种局部战争。这些战争的主要起因是每个民族都要独立,而一些在军事上占优势的国家,并未接受两次大战的教训,仍企图凭借手中的武力,欺凌甚至奴役旁的弱小民族。于是就形成各种型号的霸权同世界人民之间的矛盾。
在南非,还有人企图用十九世纪的残暴方式统治手无寸铁的黑人。不同于以往的是,今天,黑人更觉醒了,因而斗争也愈益激烈。
仅仅在二次大战的六年间,就有五百万无辜的犹太人死在纳粹暴徒手里。战争结束后,出现了以色列。曾几何时,这个过去受尽欺凌的民族,其政权却成为中东的一霸。先是靠武力强占了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使几百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如今,它又在肆意践踏起黎巴嫩的领土,残杀大批妇孺。
远在1932年,日本关东军就曾在我国东北,凭借武力扶持起一个傀儡政权。从那以后,就不断有侵略者用“应邀出兵”这一荒谬而又极不光采的借口,派军队进入别国,去扶持一个合乎自己需要的政权。毫无例外,这样的政权都是朝不保夕的,它先天地损害了当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那种政权三十年代没能维持多久,在人民更加觉醒的八十年代,必然更加短命。
人民是战局的决定者。然而人民不能赤手空拳,毫无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之所以没敢在战场上使用毒气,就是因为他有,别人手里也有。因此,一切热爱独立的民族,既要反对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也要拥有自己的国防力量。和平得去捍卫,不能指望野心家会发善心,不能依靠乞求。
三十年代中期,倘若和平的力量真正联合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未尝不可避免。自从一些国家贪图眼前利益,向法西斯侵略者大量出售军火和各种战略物资那天起,世界战争就变为不可避免的了。大片中国领土已被强行侵占,国际联盟还掩耳盗铃地派个代表团来“调查”。那真是个只讲强权、不问公理的黑暗世界。接着是对西班牙长枪党的头目佛朗哥、对侵略阿比西尼亚的墨索里尼的让步妥协,以及签订用出卖捷克来讨好希特勒的慕尼黑协定。最后,大火还是烧到了绥靖主义者自己的家门口。
今天,为了保卫世界和平,就需要有远见,也就是以大局为重,不可只顾自己,贪图眼前利益;国与国之间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诚相见,不背后搞损人利己的小动作。那样,只有那样,人类才可不再遭受一场可能是更为悲惨的灾难。
“欧战停战日”,巴黎市民在凯旋门前欢呼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7版()
专栏:

历史的教训
——希特勒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字纪念地巡礼
卢永华
四十年前的5月8日,随着希特勒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历史上一场最残酷、破坏最深重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最近,我们有机会参观了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字的地方,重温历史不平凡的一页,思潮澎湃,感慨良深。
这是一幢小巧别致的两层楼建筑,坐落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柏林卡尔斯霍斯特城区的弗雷茨·施门克尔大街尽头。二次大战前,它曾是德国法西斯军事技术学校的俱乐部,战争最后几天成了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司令部。1967年起,这里被辟为纪念馆,开始对外开放。
步入纪念馆,一座高达三米的列宁塑像首先映入眼帘。他头戴八角帽,右手插在裤兜里,左手握住西服?肩,形象十分亲切传神。围绕这尊塑像,还发生过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呢!原来,塑像原作是苏联著名雕塑家马尼采尔1926年创作的。法西斯匪徒入侵后,于1943年将铜铸塑像从列宁格勒附近的普希金城掳到德国,企图熔化毁掉。可是,埃斯雷本市(现在民主德国)的工人群众却冒着杀身之祸,机智勇敢地把它秘密保存了下来。战争结束后,塑像重见天日,被竖立在埃市的广场上。这里陈列的则是塑像的复制品。
展品一一呈现,往事历历在目。当年,希特勒在欧洲发动侵略战争后,犯下了滔天罪行。法西斯强盗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在纪念馆第二展室中,展出了柏林郊区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残杀人民的无数罪证,人们看到悬挂在树枝上一具具被害者的尸体图片时,无不义愤填膺。据介绍,整个大战期间,法西斯集中营星罗棋布,共关押一千八百万人,惨遭杀害者就达一千二百万。法西斯匪徒的暴行,激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游击战争的烽火到处燃烧。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开始大举进犯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指挥下,奋起反击,创造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观众一踏进卫国战争展室,就立即听到雄浑、悲壮的歌声。这是有名的《圣战之歌》。歌声象战鼓,如号角,动人心魄,催人奋进。有多少俄罗斯的优秀儿女,就是在它的召唤之下,告别了妈妈和亲人,奔向杀敌的战场!在这里,人们还可以听到布列斯特保卫战的勇士们高呼:“宁可牺牲,决不投降!祖国万岁!”的录音。
在纪念馆楼上,观众看到了激战柏林的壮烈场面。这里,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塑像和元帅服十分醒目。在惊心动魄的柏林战役中,由他指挥的苏军担任总攻的主要任务。在观众面前,一幅大型圆景立体画再现了进攻国会大厦的激战场面——残垣断壁,火光冲天,尸骨遍地;同时播放的实况录音中,枪弹呼啸,炮声隆隆,喊杀之声震耳欲聋。进攻柏林的战斗4月16日打响,5月1日凌晨,红军上士康塔利亚和叶格洛夫首先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德国帝国国会大厦。
历时数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人民终于胜利了!观众重新来到楼下,步入纪念馆的核心部分——无条件投降书签字大厅。这座百多平方米的大厅显得敞亮、肃穆。墙上并排插着美、法、苏、英四国国旗,地上铺着当时刚从帝国总理府缴获的淡蓝色地毯。地毯上摆放着凵形长桌,桌上铺着墨绿丝绒台布。1945年5月8日中欧时间深夜九时四十五分,苏联朱可夫元帅、美国空军司令施帕兹将军、英国空军司令泰得元帅和法国第一方面军司令德塔西尼将军分别在国旗下坐定。朱可夫代表盟国宣布命令,将法西斯德国陆军元帅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雷德堡和上将施图姆普弗带进大厅。曾几何时,这些希特勒的党羽是那样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们没有想到会有今天。只见他们目光呆滞,狼狈不堪,直愣愣地站在特制的木桌前,机械地答应同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签字仪式前后整整经历一个小时。投降书命令各地德军于当晚十一时一分即时停止抵抗,就地缴械投降。
历史是无情而公正的。1945年11月20日,法西斯战争罪魁被押上了纽伦堡国际法庭。国际法庭整理证词二百一十八卷,提审证人二百四十名,于次年10月1日宣判。法西斯蒂元凶及其同伙统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据统计,二次大战期间欧洲死于战火者达数千万人,其中,苏联二千万,波兰六百余万,南斯拉夫一百七十万,法国六十万,英国三十七万五千,德国本身六百余万,可谓欧洲历史上一次空前浩劫。不难理解,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惨祸的欧洲各国人民是多么酷爱和平,憎恨战争。然而,时至今日,欧洲大地并不太平,军队和核武器的密度居世界之首,战争阴云仍然笼罩着这片富庶的大地。面对这严峻的国际形势,欧洲人民反对核军备竞赛的和平运动风起云涌。“要缓和,不要紧张”,已成为欧洲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走出纪念馆,我心里默念着:5月8日,愿它永远成为人们庆祝战争结束和迎接和平开端的日子吧!朱可夫元帅(左二坐者)在希特勒德国投降书上签字。


第7版()
专栏:

莫卧儿王朝的胜利城
李楠
从泰姬陵、红堡、阿克巴陵向西穿过朱木那河流域肥沃的平野,车行四十公里,遥见一片矮山丘上,宫墙高峙,城堞蜿蜒,这便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另一个旧都西克里胜利城。
十六世纪初期,从中亚地区南来的成吉思汗后裔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王朝的几个皇帝一面开疆拓土,一面修建宫殿、园苑、陵墓、城堡和寺庙。不多久,王朝崩溃,一切战伐争雄,豪华竞逐,成了梦幻,唯独这壮丽优美的建筑群长留世间。阿格拉地区也变成了历史胜地。
胜利城是王朝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兴建的。那时西克里还是一个野兽出没的荒凉地区,住着一位苦行修炼的圣者,声名远扬。阿克巴大帝来到这里,祈求祝福。圣者预言不久将诞生皇子,后来果然成为事实。大帝将圣者的名字给儿子命名。王子嗣位,成了王朝第四代皇帝查罕杰。
阿克巴大帝对圣者推崇备至,决定将国都从阿格拉迁来西克里,在圣者居住的山丘上,亲自指挥,修建皇城。工程于1569年开始,五年落成。
这座宫城呈长方形,长三公里多,宽一公里半,共有九道城门,西边是一个人工湖泊。为纪念王朝在南印的大捷而修建的胜利门,高五十多米,白大理石镶嵌红沙石,色调和谐,雄伟绚丽,至今仍是印度的有名建筑。
宫城的大小建筑物布局错落有致。游人到此不能不惊叹印度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钦佩他们建筑、绘画和雕刻艺术的魅力。宫内的大清真寺,仿照麦加清真寺的外貌,但加上了印度和波斯的雕刻装饰,可容一万名信徒祈祷。清晨,太阳照在红沙石的大小屋顶上,更显出这座建筑威严端庄,气势非凡。
皇城里,接见臣下和使节的两座大小宫殿颇不一般。大宫殿为正方形,中为一小庭院,两边配以游廊。当年,阿克巴坐在宝座上,裁夺一切。游廊上站满群臣。后边阳台上,后妃们在雕花的窗格后面窥视,真是一派东方专制君王坐朝的威严景象。
经过大小宫殿,可进入阿克巴的寝宫、书房、休息室,以及妃子们的住所。这些建筑精巧美观,娇媚多姿。一座座后宫别院,令人目不暇给。
胜利城又象是座落在山岗上的一座坚固军事堡垒。在战乱频繁的时代,这里的确易守难攻,颇占地利。但胜利城作为都城并不太久,由于该地干旱缺水,建都十多年后便被放弃。王朝的国都迁回到朱木那河边的阿格拉了。
岁月如水,莫卧儿王朝的兴废早成往事。今天,文明古国印度,旧貌已换新颜。但从泰姬陵到胜利城,一路上的美景胜迹,仍惹动着游客的种种遐思。


第7版()
专栏:域外拾零

“我们需要宁静”
唐若水
当代美国,各种协会、联盟本已不胜枚举,如今又增添了一个不平常的“新伙伴”——“宁静俱乐部”。
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往往伴随着难以容忍的噪音。在今日美国,现代化的陆海空交通工具、星罗棋布的工厂企业的众多机器,还有现代化家庭必备的五花八门的电器设备,夜以继日地“奏”出喧嚣的“城市交响乐”,这,在许多大城市简直已到了震耳欲聋的程度。医生和心理专家们不无忧虑地指出:噪音不仅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病症,而且还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危害,甚至还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增加社会犯罪率。这并非危言耸听。
有鉴于此,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组织了这个“宁静俱乐部”,并在洛杉矶、芝加哥、休斯敦等工业大城市设立了分部。“宁静俱乐部”的宗旨是:学会“自我控制”,尽量减少噪音。会员们有的用放电影、赠书刊的办法,语重心长地向公众宣传噪音的“十大危害”;有的在报刊上撰文介绍简单易行的种种消除噪音的良方妙法;有的以身作则,作出“保持宁静”的表率。如,在公共场所低声说话,在大街上不大声呼喊朋友,甚至在打电话、买货品或敲门时都尽量“压低嗓门”……
有趣的是:“宁静俱乐部”拥有不少儿童会员。洛杉矶市一位十二岁的中学生就经常跟着父亲,手中挥着一面彩旗,走访一家家“轰隆隆”的工厂,督促厂主们减少噪音,维护社会的宁静。尽管效果如何尚需拭目以待,但他们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海上城市
陈鸿斌
目前,地球上人口密度不断增加,每个人所占有的空间在逐渐缩小,将来更有人满之患。人们只好探索新的生存空间,于是出现了海洋城市的设想,并有可能由四面环海的日本开始实验。
日本设想的海洋城市,其基础是直径为八至十米、长一百二十六米左右的圆柱钢桩。上万根这样的钢桩打入约百米深的海底后,海洋城市的“地基”就形成了。
海洋城市的供水供电及交通系统,也将比目前的城市先进。例如供水,除利用雨水外,还将利用淡化海水。另外,将利用潮汐、海水温差和波浪发电。
海洋城市和陆地的交通,除利用气垫船外,还将实现真空浮管交通。由于浮管内没有阻力,这种交通车在被推动后,其速度将不亚于喷气式飞机。另外,潜式货轮将把货物从陆地送至海洋城市。
日本海洋信息都市开发研究会正在考虑建造的第一座海洋城市,其规模是五公里见方,预计可居住二十五万人。不过,从动工到完全建成约需二十年时间。
早在十三年前,日本的研究者就在夏威夷建造了一座三层楼高的模型,目前它仍系留在美国的一个海湾内,不久将正式移至海上进行实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