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新型企业与现代企业家
童大林 刘吉
今年3、4月间,我们应邀去法国和英国考察经济、科技体制时,无论是在政府、银行、公司,还是高等学校、研究单位,无论是正式会见,还是午餐时的交谈,企业问题是经常的、活跃的话题。真可以说,全世界都在为企业操心,为企业头痛,对企业也寄予最大的希望。这个情况表明,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给社会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危机,也带来了时机。在西方,人们随着旧技术、旧产业的淘汰而流落街头,现在又从新技术、新产业的巨大潜力中找到了新的出路。
现代企业已经不是工业革命时期刚从中世纪作坊转变过来的工厂了,它有着复杂而有机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现在企业甚至也不再是上一世纪向垄断性企业突进的情况了。“反托拉斯法”使列宁当年考察的垄断资本主义有着许多现实的变化。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法律、关于累进所得税、遗产税的法律,关于社会保险与福利的法律……,使当年金融寡头独占企业的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企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的最基本最活跃的细胞。细胞没有活力,是断然没有健康的肌体的。
从本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少演化出三种企业形态是值得密切注意的。
第一种是跨国公司。它的规模越来越大,许多公司实际上是全球公司,堪称一个经济王国。这种企业形态的独特意义,首先在于实行最有效的全球范围的专业化分工。哪里开发资源最有利,就在那里开发;哪里发展技术最有效,就在那里发展;哪里生产零件、部件最经济,就在那里生产;哪里有市场,就在那里最佳地结合市场需求将零部件装配成产品满足用户的需要。你这个公司是那方面专长,我就不干,我采用你的产品;我的公司是这方面独到,我发挥自己的优势,走遍天下,从而创造出空前巨大的生产力。人们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最先进的生产形式。跨国公司这种企业形态的独特意义还在于它的跨国。各个公司之间,各个国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彼此都有着实际的经济利益。虽然有着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谁也吃不了谁的现实。彼此互相依存,经济整体化了。经济是基础,世界经济整体化将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变革呢?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第二种是小企业。小企业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有各式各样的小企业。这里讲的小企业不是单纯从规模意义上看的“小而全”的企业,而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具有新质意义的小企业。这种小企业的独特意义,首先是满足社会越来越多样化要求的生产形式。以往人们追求的是你有我也要有,因此大量生产成为必然;现在人们追求的是我有的乃大家所无,因此特色的小批量生产就是最有效的了。同时,现在这种小批量生产特色产品也成为可能了,因为有社会性的元件、器件专业化大量生产为基础。这使我们想起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曾访问一家家具公司,一千平方米的厂房,十三名工人。经理兼厂长兼设计师。厂房只有三条流水线:一条将各种彩色木板按设计要求切割成形;一条在成形板料上进行钻孔等加工;另一条用螺丝等进行组装并装配各种金属装饰品。就这样,他们年销售额达到一百万美元以上。如此小的规模何以有这样高的产出呢?原来,它的彩色木板、各种组装件、装饰品都是别的专业化工厂生产的,从市场上买来现成的。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小企业。小企业的独特意义还在于它是科研型的小企业。上述家具厂经理兼设计师,当然还是低水平的技术开发。而现在全球蓬勃兴起的各种“硅谷”、“科学园”、“工业园”、“企业园”等等,正是这种科研型小企业集中之地。
许多跨国公司支持这类小企业,他们不用费钱费神雇用这些发明家了,给予科研资助而不必承担全部风险。这些发明家兼小企业家从事技术开发,干的是自己志趣所在,又为自己切身利益奋斗,自然是高效率地苦干,充分发挥了人的才能。研制成功了,作为小企业家没有足够资金扩大生产,作为发明家又未必有经营管理才能,因此,一般只得作为专利卖给跨国公司,这对于跨国公司真是最经济的科研投资。真正通过发明从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象王安公司,象苹果微电脑,毕竟是凤毛麟角。研制失败了,发明家自认倒霉,小企业破产,与跨国公司无关,跨国公司的损失是最小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每年诞生三四百万家小企业,又垮掉三四百万家小企业的道理。英国大曼彻斯特开发公司的领导人也告诉我们,小企业的死亡率很高,五分之二的小企业只能生存两年。其实这种死亡率也正是它的活力所在。小企业新陈代谢,发明家们在实践中流动,从而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生产力。
总之,这种科研型小企业,最经济地利用科研投资,最充分地发挥人的才能的潜力,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形式。
第三种是咨询产业。它包括战略咨询、工程咨询以及具体技术咨询,层出不穷,遍及一切领域。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专门化、生产专业化越来越细,人们不可能掌握一切知识,而现代经济和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可以说是越来越大、越综合,要求最大限度的知识。因此,任何重大的决策都必须广泛听取各类专家的意见,任何重大的行动都必须从横向把各种专业联系起来。这就是现代经济和社会中咨询产业兴起的客观基础。如果说战略咨询主要是出思想,那么工程咨询等等,还要把各种咨询方案组织起来实施。从事咨询的专家以博才取胜。咨询公司人员不一定很多,也不一定需要多少设备条件,然而却可以干出很大的事业。譬如,要建设一项大工程,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要订购各种设备,要招聘各类专家,要组织具体施工,等等,如果一切靠自己干,这是小生产方式,水平低,效率低。现在有咨询公司承包下来,分解到各行各业,又有机组织起来,这是大生产方式,是最先进的生产方式。
为什么咨询公司能够承担这一任务?因为他们专业化了,他们所掌握的是知识与信息。知识是力量,信息是战略资源,是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的。西德鲁奇公司是一家著名的工程咨询公司,只有几百人,然而年营业额高达五十亿马克以上。
马克思教导我们: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生产方式的演化决定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人类一切新的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方式的变革开始的。所以,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认真地看待上述三种企业形态的发生和发展,从中得出应有的结论。
现代企业变得如此重要,并且可能正处在一个历史大变革的开端,这就无怪乎人们在谈论未来是企业家的时代了。
那末,现代企业家,或者更进一步说,未来企业家是什么样的人呢?
一、现代企业家是一批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的人。以往资本家是一些靠资本剥削劳动者的寄生虫,过着花天酒地生活的庸碌之辈。1840年在美国纽约西部一条铁路上发生了一件撞车事件,死了一人,伤了十七人。这虽然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车祸,却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次车祸。当时社会舆论哗然,纷纷抨击无能的铁路资本家管理不了现代高技术高组织的企业。在州议会的推动下,该铁路公司实行改革,选拔一批有管理才能的专家来担任领导,而资本家只是股票持有者领取红利。这就是管理学史上“经理制”兴起的缘由。这场改革的实质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开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给并非股东的有才能的经理们了。这个“经理制”在实践中显现了巨大的优越性,在不到几十年的时间内推行到全世界,直至今日。这些经理们开现代企业家的先河,他们创造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当然,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因是科学技术进步,可是,科学技术进步既是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这些“硬科学”,也包括从经济学到管理学这些“软科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科技经济部主任萨罗蒙教授告诉我们,一项技术或一个产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投入市场,其投资费用的比例大致是1∶10∶100∶1000,即成十倍递增。谁进行科学研究呢?科学家;谁从事技术开发?工程师;谁将产品生产出来投入市场?企业家。由此可见,企业家在资本利用中承担着十倍百倍的责任。如果从经济效益或生产力角度来看,科学是潜在生产力,科学家们创造的是包含着可能迸发巨大生产力的知识。技术是实际生产力,工程师们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对人类实际有用的产品,但是这些单个产品的发明与创造还只是样品、展品。要能真正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成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这就要靠经营管理了。经营管理是社会生产力,企业家把工程师们的发明变成成千成万的商品,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他们从事高级的复杂劳动和巨大社会作用的工作,这就是现代企业家!
二、现代企业家是从事企业经营的专家。1923年斯隆被任命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当时,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第一家大公司。这位被管理学史称之为“现代化组织天才”的斯隆上任后,锐意改革。他一方面发展满足各个阶层不同经济能力需求的多品种汽车;另方面改革经营管理,他提出“集中经营,分散管理”的原则,即由董事长、总经理这些最高层领导集中精力进行大政方针的决策,而日常管理由建立起来的各个事业部去进行。这就是著名的“事业部制”。这个改革的实质是将经营权与管理权分开了。实践表明,它具有巨大优越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优势。不几年,通用汽车公司的销售额大大超过了福特汽车公司,居世界汽车工业之首。因此,“事业部制”得到了推广,现在全世界大企业几乎都采用“事业部制”了。所以,企业家就是从事企业经营的专家。在这次国际旅行中,有一次我们和一批大企业家共进晚餐,同一位号称“四块美元起家”的跨国公司董事长交谈。我们问他是怎样当董事长的?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一天工作十几小时,主要做两件事:第一件是如何用钱?把钱用在最有效益的地方,而且要加速使用。一块钱周转几次不就是发挥了几块钱的作用吗?我在香港签订合同,在英国交货,在美国付款。为什么在美国付款?钱在美国又用出去了嘛。我天天就动这个脑筋。去年,欧洲共同体各国在布鲁塞尔开会讨论经济问题,我就赶到比利时,成天在会外转,转了一个月,摸到专家们的结论是,未来世界上最有潜力最有活力的市场有两个,一个是巴西,一个是中国。现在我就向这两个国家投资,开发市场。第二件事就是用人才,没有人才去干,你想得再好也是白搭。我到处观察人,发现人才我就用高价挖过来……。这就是企业家的经营思想。
三、现代企业家是有知识有本领的人。既然他们是经营专家,当然要有知识和本领。在现代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中,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们要管理好自己的“经济王国”,使自己的“王国”欣欣向荣,没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没有实际的本领,是不可想象的。他们既不同于小生产时代的地主,也不同于那些坐拿红利的资本家股东。他们许多人都是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甚至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到各个大学研究院去短期学习。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50.9%的经费来源于不取学位的高级经营人员培训。这种培训班每年两次,每次三周。美国阿斯彭人文学院也是著名的供企业家们“培养头脑的地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此看来,现代企业家确实是一批了不起的人,说他们在创造一个时代也许是过分的。反过来,造就一代具有巨大创造力的新型企业家,应该是历史性的战略任务。一个有远见的国家和民族,如果不甘心在下一世纪落伍的话,都应该在发展企业经济和造就现代企业家上面大作文章。


第5版()
专栏:

招标——加强企业横向经济联系的形式
武经
1984年,武汉市采用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的方式,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这一年,在武汉洗衣机厂、武汉自行车二厂试点的基础上,共组织了四批三十五个企业对包括机电、电控、铸件、灯具、包装、五金等在内的四百多个项目、七百多种外购、外协件,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公开招标。到年底止,在已进行招标工作的企业中,购买标书的四千八百多个企业,遍布二十七个省市,预中标的结果,已与二十四个省市的一千二百多个企业建立了新型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
工业企业的招标,其目的就是博采众长,弥补己短,利用招标企业之间的竞争,把全国的先进零部件、先进工艺以及新材料吸收到本企业产品中来。实践证明,招标可以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为跨地区生产择优协作,提供了一种新形式。
一、招标对打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的分割,发展横向经济技术联系,促进各种经济技术的合理交流与合作具有一定的作用。
武汉市的四百个项目、七百多种零部件、半成品实行跨隶属关系、跨所有制、跨地区、跨部门的招标,重新组织大规模的开放式的商品生产,预选中标的有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一千多个企业,这样就有效地促进了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的横向联系和合作,发展了生产力;同时,在以生产优质名牌产品的企业为龙头,将零配件、半成品合理向外扩散中,自然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网络和经济流向,由此也形成以招标企业为主体、中标企业为配套厂的有机联系的企业群体。
二、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和促进县办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展。
全市三十五个招标企业,与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七百多个县、乡、镇企业建立了新的协作关系。通过招标与经济信息的交流,既可促进县办工业和乡镇工业素质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可促进城市工业的发展。武汉柴油机厂包装箱,原协作价格每个二十一元,几次要求降价,均未协商成功。公开招标后,林区企业中标,降价为十六到十八元,双方都有利。
三、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幅员广阔,物产丰富,企业众多,各地各有其优势,生产力水平也不是在同一刻度线上。因此,招标可以在很多的投标企业中进行比较、选择,做到“货比三家”,从而选取价最廉、质最优的协作件。
洗衣机厂的外购、外协件在1983年前二次招标中,中标的四十八个零件,比原来价格减少五元;在招标影响下,原来协作单位也主动降低了电机等十五种协作件价格三元。以上两项共八元,降低了洗衣机外购、外协件成本7.74%,显著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招标的影响下,各企业重视各项基础工作,聘请经济顾问、法律顾问,整理完善技术档案,加强物资收、发、管制度,做到用最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产品。
四、招标打破了生产的封锁和垄断,推动了企业技术的进步。
由于招标、投标是通过竞争而建立起来的企业协作关系,中标必须是竞争中的优胜者。因而在客观上冲击了行政指令的配套厂躺在主机厂身上共吃“大锅饭”的状况,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招标既加速了招标企业技术进步,同时也促使了后进企业向前发展。为洗衣机厂提供电机的东风电机厂,自从开展招标以来,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积极改进工艺,降低产品成本,1983年三次主动提出降价,每台电机的出厂价由三十七元,降到三十六元,再降到三十五元,第三次主动提出降到三十四元,电机质量提高,返修率降低50%。由于加强了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利润不仅未减少,反而比上年增加1.22倍,达四十万元。1984年利润更上一层楼,比1983年增长1.53倍。武汉标牌厂在洗衣机厂的招标中落选后,厂长三次带领技术人员、工人到外地对口单位学习,力争赶上先进对口厂,生产大有起色。


第5版()
专栏:书评

介绍《农村经济变革的系统考察》
高宏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变化巨大。这种变化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反响。同这种影响相较,我们对这种变化的分析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对农村变革所蕴含的机理的分析,对它所提供的经验的提炼,都十分不足。分专题的探讨虽有一些,综合的考察则属寥寥。这当然不利于我们运用已有的改革经验促进农村经济更快的发展。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村经济变革的系统考察》,多少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这本书从生产、交换、分配三方面探讨我国农村经济变革的机制,研究这种变革的趋势和方向。
“家庭经营”是这些年农村变化的关键,所以本书着重分析了“家庭经营”的作用和意义。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我国屡遭挫折、终于普及的事实,说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农民的家庭经营已经从否定因素转化为积极存在。这在人的认识上,不能不说是一次飞跃。作者认为,农民的家庭经营实际上体现着集体内部农户与农户之间特定的劳动交换关系。这种经营方式由于适应农业生产的劳动特点而勃发生机,旧的经营方式(即“工厂式”的组织形式)因此而被扬弃。
以家庭经营为特点的联产承包制普及以后,很快引起了农业生产分工分业的新发展,农村剩余劳力问题也变得突出起来。作者以此为线索,系统地考察了农村分工分业怎样引起农村交换领域的变革,这种变革如何引导自给半自给的农村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本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用来分析和论证这种转化的,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关系重大。
作者从考察承包农户的家内分工开始,分别考察了农村新的经营项目、新产业的形成和农村新市场的兴起。在这里,所有的理论分析都是以经济运行的必然逻辑为依据,从经济发展本身的机制中引出商品交换的扩大和深化。作者认为,开放和信息的传播必然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多方面的组合,使交换关系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书对农村分配领域的变革作了理论概括,对联系产量计酬、联系产值计酬以及开发性承包中联系预期产值计酬等方式作了剖析。并从分配角度对合作经济中各成员对共有生产资料分别承包的特点作了分析。
本书作者从这场变革一开始就深入基层,实地调查。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写出一系列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并由此构成本书基本立论的框架。应该说,作者走的是一条踏踏实实的从实际到理论的道路。也许,书中有些内容确如作者所说还很不成熟;但毫无疑问,它们都是作者用自己头脑认真思索的结果。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简述
中国财政学会1985年年会和第七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4月29日至5月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促进改革、搞活经济、加强宏观控制为主题,对新形势下的若干财经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进一步搞活经济的同时如何加强宏观调节和控制 与会同志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很好,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大好形势下,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去年第四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宏观失控现象,突出表现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银行信贷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因此,要注意切实搞好宏观调节与宏观控制,建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国民经济宏观协调平衡体系。同志们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和攀比速度;二是缺乏必要的技术经济政策和行业改造规划;三是不正之风的干扰和影响。对于控制什么,与会同志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关键是控制速度,只有把过高的速度降下来,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失控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关键是控制货币发行,这样就可以解决消费基金和投资失控的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关键是控制国民收入分配,只有国民收入不出现超分配,才能有平衡、比例和效益相统一的速度。
搞好财政改革,支持和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 同志们一致指出,工资制度和价格体系的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都同财政改革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进一步搞好财政改革,支持和促进其他各项改革。现阶段财政改革的重点是两个方面:(一)建立真正的分级预算,对预算外资金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调节,加强对社会资金的组织和管理,编好各级综合财政计划。(二)进一步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应使我国的税收制度成为一个多环节、多层次、多税种相配套的强有力的宏观调节、控制网络。在此前提下,有的同志提出,应建立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大多数同志认为,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应大体保持现行税制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原有的税种税率作必要的调整,并适当增设新的税种。
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应实行正确的财政经济政策 同志们在讨论中反映,目前在开放和引进中,存在许多问题:1、缺乏宏观控制,重复引进多,与能源交通不配套,经济效益不理想;2、税收优惠的规定不利于鼓励老区和老企业的改造;3、国家对外汇的统一管理,受到了地方自办外汇银行等做法的冲击;4、有些项目确定时,没有充分考虑今后的偿还能力,不少合资合作企业,在让出一部分市场后,外汇平衡有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同志们提出,第一,引进外资要有长远考虑,要有统一的规划和正确的政策,要考虑国际收支平衡;第二,要制定正确的引进外资的技术经济政策,如第一步引进生产装配线,第二步就要引进元器件、软件的生产能力,减少对外依赖性;第三,税收政策要有利于引进外资进行技术改造,税率优惠条件应按不同行业确定,而不应按不同区域确定。 (于中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