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外国人士看中国

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撰文指出
中国经济改革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试验
经济改革使农村一年比一年好城市有明显进步
本报讯 西德《时代》周报4月5日刊登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写的一篇题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试验》的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今天所做的改革,目标在于共产主义内部的革新和效率。原则上绝没有提出所有制的问题。我看到了1984年10月经济改革决定的最后准备工作,我获得的印象完全不同,放弃的并不是共产主义,而是极力把经济乌托邦变成现实的企图,是在革命结束后进入一个务实主义的经济发展时期。
农民一年比一年好起来。城市中也有明显进步;它们对于每一个客观的经济学家是蔚为壮观的。这在根本上应归功于部分地取消国家的指令性经济和代之以“责任制”;它使一个合作社或农户小组或单个农户在产品种植、出售和价格方面有种种自由。当然还要按照中央规定的缴售最低限量的国家规定的产品。
在经济改革中农业部门走在前头是合乎逻辑的。农业部门虽然比国民经济的其余部门要大好几倍,但同时复杂程度少得多,分工少得多。在农业成就的良好影响下,人们马上开始进行城市工业改革的典型试验。在一次经济讨论会上,人们向我说明了利用典型经验和扩大经济自由的意图。
但是,改革是项巨大的任务,不可避免地将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这包括收入差别的进一步扩大和加剧,而这绝不仅限于要对外国投资开放的沿海十四个“经济特区”。这主要包括使官僚机构从指令性计划转向指导性计划,尤其是使最高领导不仅注意新近努力建立起来的结构,而且注意国民经济的价格、就业、经济增长、对外经济的平衡。
中国的经济改革(至少按照参加的人数而言)是迄今全部经济史上最伟大的试验。我觉得,较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成果不大可能迅速出现。无论失业、还是通货膨胀造成的不稳定危险,都能在几年以后导致严重的障碍和挫折。企业或者公司领导人会不会学会处理允许他们具有的行动余地呢?他们会不会决心去取得胜利?
经济改革的成就至早要十年后才看出来。但是,在那之前只要十亿人民可以感觉到实际生活水平有令人满意的提高,那么最初的成功就足以避免跌落到感情用事上去。
种种情况说明,我们德国人按照我们对外经济的效能将对满足中国在技术和经济上巨大的追补需要作出贡献。日本总归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其次大概是美国。人们可以预见,西欧将同北京发展良好的、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这对双方有利,不会遇到任何意识形态障碍。


第7版()
专栏:英国通讯

剑桥——英国的“硅谷”
本报记者 李云飞
英国有这样一句谚语:“四月阵雨浇开五月花。”正是在这落英缤纷的时节,记者慕名来到剑桥。
提起剑桥,人们就会想到牛顿、达尔文、培根、拜伦等等为人类文明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巨匠。现在,除了剑桥大学外,还有三十一所颇有名气的学院。它既是一座古老的学府,又是英国发展现代科技的“硅谷”。
剑桥大学有学生一万多人,分为六十二个系,其中二十九个属于自然科学,三十三个属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就更多了,其中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从学生人数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例是51∶49。与牛津大学不同,剑桥的优势在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物理和生物化学。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譬如物理系著名的卡文迪什实研室,在分子生物学、射电天文学及光电分析技术等方面有很高的声望。达尔文之子贺拉斯·达尔文于1881年创建的剑桥科学仪器公司和1896年开办的专门生产实验和教学设备的派伊集团等也颇有名气。
近年来,由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这座古老学府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高级技术工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它的周围。这不仅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与高级技术工业相结合提供了新鲜经验,也使剑桥成了英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充满活力的地区之一。
由于这种变化,英语里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剑桥现象。
英国的产业结构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变化,大城市里的传统工业,即所谓“冒烟工业”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小城镇和乡村的新兴工业。当时的英国政府及时提出,要使高等教育与高级技术工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和设备,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剑桥拥有众多的各类高级科技人才、大量的图书、信息、资料以及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学校当局对高级技术工业也采取开放态度,一方面让工厂企业利用学校的图书、信息、资料和仪器设备,另一方面又鼓励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参加工厂、企业的活动或离开学校自己创办企业,并且还鼓励他们将技术知识和科研成果在工厂企业中推广、应用。
一位研究剑桥地区发展的人士告诉我们,这个地区高级技术工业的发展确实很快。到1984年底,已有近三百五十家工厂企业,而二十五年前只有三十家,十年前也只有一百家。
剑桥现象的另一特点是科学公园,建在“三一学院”。这里集中设置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相当于小型的工业区。不过,当人们看到这繁花、流水、绿树、碧草的幽美环境时,说它是公园也并不为过。
建立科学公园之所以选在“三一学院”,是因为这个学院有着很好的科研传统,学校的人士与大学及其它学院有着广泛的联系。
我们去访问时,这里已有四十多家工厂,共有一千多人。同时,商业、金融、财会、咨询、专利等项业务也已展开。工厂之间还建立了横向联系,包括每年出版两期通讯、某些经过登记的设备可以大家分享以及建立“三一中心”等。
目前英国有三十来个科学公园。记者最近在爱丁堡等地方参观过这样的科学公园。但剑桥的科学公园是办的较早也是较成功的。
在剑桥,我们访问了两家小企业。它们的发展是令人赞叹的。
一家专门设计、生产精密仪器的公司只有五个半人:经理是学经济的,技术主任是剑桥大学物理系的博士,一个电子工程师、一个技术员和一个见习生,还有半个人是半天工作的临时工。两年多以前开办时只有四千英镑资本,厂房是只有七平方米的厨房兼的;而现在不仅有了象样的厂房,去年的产值已达十一万英镑,产品已打入苏联等国外市场。还有一家生产灯管的诺布尔赖特公司,是由三十来岁名叫利特尔蔡尔德兄弟俩创办的。起初,他们只有一千英镑资金,在汽车库用废旧的设备开始试制。现在,他们已发展到二十七人,去年的产值达五十万英镑,成了英国生产特种灯管的主要厂家。
这种成功的例子在剑桥并不是个别的,在英国那就更多了。《剑桥现象》一书的作者内维尔·科格希尔在我们的来访结束时说:“过去有人认为英国经济是欧洲的病夫,可现在我们在年轻的小型的高级技术工业方面已经领先于其它欧洲国家;以往总是英国的大学出主意,而由别国的工厂去生产,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附图片)
图为剑桥科学公园。


第7版()
专栏:

苏对产销劣质产品单位采取法律措施
化工产品数量质量和种类都不能满足需要
据新华社莫斯科5月26日电 苏联最高法院院长捷列比洛夫最近对苏联《经济报》记者发表谈话时指出,苏联最高法院决定对销售和生产劣质产品的单位采取坚决的法律措施。
苏联每年有大批新产品投入批量生产,但有的企业经常生产过时的、技术水平低下的产品和无人问津的日用品,使国家和个人蒙受重大损失。因此,苏联最高法院要求各级法院负起责任,对那些生产和销售劣质产品的单位追究物质、行政和刑事责任。
捷列比洛夫说,按照苏联法律的规定,生产质量低劣、不合标准的产品的厂长、主任工程师、技术检查处长以及其他直接有关人员首先应负法律责任。法院有权要求免除有关人员的职务。
他说,企业领导不能把生产劣质产品的责任推到提供原料或配套产品的企业身上。因为法律规定企业领导完全有权拒绝接受劣质原料和不合格的配套产品。当然,提供劣质原料和配套产品的企业也应承担法律责任,并向用户赔偿损失。
据新华社莫斯科5月26日电 苏联化学工业部部长弗·利斯托夫今天在《社会主义工业报》发表文章说,苏联化学工业近年来虽然取得很大发展,但化工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利斯托夫说,苏联今年计划化工产品增长5%,但完成这一指标是很困难的。
消费者经常写信给企业和报纸,埋怨化工产品的质量和品种。如,合成洗涤剂、油漆产品、照相材料等日用化工品的生产仍存在不少问题。


第7版()
专栏:

古巴改善同拉美其他国家关系
本报讯 据报道,古巴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通过刚刚结束访问古巴的乌拉圭众议院议长安东尼奥·马尔凯萨诺同乌拉圭总统桑吉内蒂互换了信件。
乌拉圭众议院议长访古时把桑吉内蒂的一封信转交给哈瓦那,又从哈瓦那把卡斯特罗的信带回了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
安东尼奥·马尔凯萨诺在访问古巴时同卡斯特罗会谈了一个半小时,他说,他对古巴的访问是有益的,双方重新开始了中断很久的对话。他将把卡斯特罗表示的在尊重两国主权和政治体制的基础上恢复对话的希望转达给乌拉圭的领导人。
外电认为这预示两国可能将恢复中断二十年的外交关系。两国的经贸关系已于今年4月间恢复。
另据报道,今年以来,古巴同中南美国家的外交活动已大大增加。厄瓜多尔总统于4月间正式访问了古巴。古巴同哥伦比亚领导人建立了某种关系。有迹象表明,秘鲁也许还有巴西可能考虑同古巴恢复正式外交关系。外电指出,这种关系的改善是由于一些国家发生了由军政府变为文人统治的变化。


第7版()
专栏:

捷克斯洛伐克重视物价检查工作
检查成本核算 严罚以次充好 打击买空卖空 处分擅自抬价
新华社布拉格5月26日电 捷克斯洛伐克十分重视物价检查工作。捷国家物价局每年都定期对物价进行检查。去年全国共发现二千多起违反价格条例的事件,查出了非法收入七千八百多万克朗。
据捷《红色权利报》报道,捷克斯洛伐克物价检查的主要作法是:
在调整批发价格时,事先对成本核算情况进行检查。去年,检查人员发现一些单位利用提高批发价格的机会,把一些不合理的费用打进成本里,从而大大抬高了价格。发现这些情况后,检查人员立即予以纠正。
严肃处理以次充好、降低产品质量的现象。一切削机床厂采取不合理地提高材料档次获得非法收入三百多万克朗。检查人员把该厂非法收入的三分之二归还订户,其余上缴国家,并罚款二百多万克朗。
打击买空卖空的做法。一农业生产合作社购买了一批设备,然后以高出原价一倍多的价格转手倒卖。检查机关除没收其全部非法所得外,还罚款一百四十多万克朗。
在对服务行业的检查中,发现一些单位违反价格规定,擅自抬价,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除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外,还对这些单位进行罚款处分。


第7版()
专栏:

尼加拉瓜愿意同洪都拉斯恢复和平
巴拿马决定调解洪尼两国边境冲突
据新华社联合国5月21日电 尼加拉瓜政府表示愿意恢复同洪都拉斯边界地区的和平与平静。
据三十九届联合国大会今天在这里公布的一份文件,尼加拉瓜政府“欢迎”洪都拉斯政府最近宣布它打算消除两国的敌意和驱逐洪都拉斯领土上的武装组织的决定。尼加拉瓜政府认为,洪都拉斯政府的这一决定是“朝着消除两国间的冲突以及恢复和平与平静迈出的重要一步”。尼加拉瓜政府重申,完全同意与洪都拉斯政府以各种方式进行合作,为加速和努力恢复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平静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另据报道:应尼加拉瓜外交部长德斯科托的请求,巴拿马政府授权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在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军事领导人之间进行调解,以避免洪、尼两国边境局势继续恶化。
据巴拿马城人士26日报道,诺列加的调解工作将严格限制在军事方面,调解情况将随时通报孔塔多拉集团其他成员国。
目前还不知道洪都拉斯政府对此事的立场。


第7版()
专栏:

法国的新型商店——“工厂商店”
在法国由于社会购买力下降,产品制造商们为了吸引顾客,又想出了新的主意,创办了一种新的行业——“工厂商店”。这是一种特殊的商业中心,里面所有的削价商品都直接来自制造者或进口商。
最近,第一家“工厂商店”在巴黎北部郊区戈内斯开业,命名为“工厂中心”。戈内斯工厂中心建在高速公路边,生意兴隆,预计第一年的营业额就可以达到三亿法郎。工厂中心的主办人之一克里斯蒂昂·里阿格,原是地毯制造商巴尔桑公司的总经理。他的新想法是,在顾客多的地区附近,由几家工厂直接开设一个出售各种等外品的商店,而在法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喜欢这种“便宜货”。
这种“工厂商店”使制造商和消费者都得到好处:制造商由于能更好地控制他们“等外产品”的分配,从中获得利润。特别是象法国这个国家,这类产品占总产量的5%—7%。对顾客来说,他们可以在同一个地方找到各种等外品,它们的售价比一般商店便宜30%—70%,而且每件商品上都有标签,标明原价及降价的原因,当然也标明厂家。这样可使顾客放心。 ·浩·


第7版()
专栏:

巴拉圭的民主呼声
刘晓陆
在南美洲国家“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一直保持“沉默”的巴拉圭,最近也出现了要求实现民主化的呼声。
5月14日,巴拉圭反对派联盟全国协调会发动有数千人参加的抗议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示威活动,强烈要求结束三十年之久的军人统治,实现同南美邻国一样的民主政治。在此之前,今年初,二月革命党等几个巴拉圭议会外反对党也曾联合发起万余人参加的抗议集会,谴责斯特罗斯纳政府的独裁政府,表示决心“为一个民主的巴拉圭勾画政治轮廓”。这些活动是去年巴拉圭相继发生抗议活动的继续和发展,显示了这个南美内陆国家“民主化进程”萌动的势头。
巴拉圭的这一动向,既有深刻的国内原因,又受整个拉丁美洲,特别是南美地区近年来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三十一年来,巴拉圭一直处于斯特罗斯纳军政府高压统治下,表面上维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实际内部矛盾尖锐。1954年,斯特罗斯纳将军通过政变上台后,第二年便下令禁止所有左派集团活动,限制新闻和结社自由,对不同政见者进行迫害。斯特罗斯纳身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而巴拉圭全体军人都是执政党党员,因而他严密地控制着军队和执政党红党,并通过不断宣布延长“戒严状态”对这个面积仅四十多万平方公里、三四百万人口的国家实行独裁统治。1970年巴拉圭还通过一项“关于社会安宁和人身自由”法令,规定对批评总统、部长和最高法院法官者处六年徒刑。然而,面对国内日益增长的不满和反抗,军政府不得不在1974年提出进行所谓“全国规模的对话”,企图缓和国内矛盾。但不久,当局又借口学生有“绑架政府官员和首脑的阴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逮捕,迫使大批人士流亡国外。
巴拉圭是个以农牧经济为主的国家,大量土地被少数大地主和外国大企业占有,其中二十五个最大地主占据了全国土地的32%。军政府纵容大量外国移民以及国际犯罪分子、毒品贩子甚至纳粹战犯在巴拉圭落脚谋生,却把大量本地农民从他们常年耕作的土地上撵走,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巴拉圭的经济形势也很严重,负外债四十亿美元,通货膨胀率1984年达13%,失业率为9%。此外,去年空前严重的水灾给以农牧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带来新的困难。
很显然,当前巴拉圭出现的要求民主的势头,从根本上看,是军人独裁统治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近两年周围的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等国相继结束军人统治、实现民主改革的新形势也使巴拉圭受到强大冲击。面对南美大陆“民主化进程”的大势所趋,斯特罗斯纳军政府不得不作出一些姿态,1984年2月当局批准流亡在外二十五年之久的巴拉圭红色人民运动一批成员回国。然而,即使这种“安抚性”的做法也未坚持多久。同年3月,军政府便对批评当局的无党派报纸《红色阿贝赛报》“开刀”,勒令其无限期停刊。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军政府的各党派、团体便开展各种抗议示威活动,要求实现民主的呼声进一步高涨。


第7版()
专栏:图片新闻

26日,停泊在直布罗陀海峡西班牙石油公司码头的一艘日本油轮发生爆炸,附近的一艘西班牙油轮也起火并下沉。这次爆炸造成四十人死亡,四十五人受伤。爆炸原因仍在调查中。图为油轮爆炸时从岸上拍摄的远景。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