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建议

谨防水源危机
李宪法
人类社会会不会发生水源危机?回答是:如果不及早采取全面措施,水源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人类能够适当改变用水制度,全面管好水资源,水源危机是可以避免的。所谓水源危机,也叫水荒,是指区域性缺水。人类不适当的活动造成水体枯竭或水污染,使水资源失去利用价值,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后果。
地球表面积的70%被水覆盖着,为什么还会发生水源危机?这是因为,地球上总储水量中淡水资源只占2%。而实际可取得的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这些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和生产力的分布又不相协调,因而出现区域性缺水。例如,世界上按人均占有水量计算,加拿大为十一万立方米,而埃及还不到一千立方米,相差一百多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二千七百立方米,而海河流域只有三百立方米左右。
据统计,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七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二十多倍,城市用水量增长了十二倍。1950年到1970年二十年内的用水量,比本世纪头五十年的用水量增加了两倍。因此,近十几年来地球陆地面积的60%面临淡水不足的危机,有四十三个国家缺水。随着人口的增加,预计到2000年,全世界人均占水量相对减少24%。所以,美国观察研究所最近报告说,九十年代将面临世界性的水源危机。根据悲观的预测,假如不改变人类传统的用水方式,按每年取水量增长4~5%计算,那末,到2100年,地球上所有河水将被耗尽,到2230年人类将耗尽地质圈内所有储备的淡水资源。
根据污染预测,七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排出的污水量为四千六百亿立方米,到2000年预计污水量要增加十四倍,总污水量将达六万九千亿立方米。因此全世界的水质将日趋恶化。
缺水和水污染,将给经济发展、人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很大影响。世界上许多地区由于水资源过量开采,出现了河道干枯、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干化等现象。这不仅给农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而且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区还有变为不毛之地的危险。水资源危机引起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人类不善于合理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是水源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必须改变一种观点,即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际上,水资源在一个流域内是恒定的。要清醒地看到,水是可以耗尽的。
满足未来所需的水量和水质,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人类必须从更广泛的概念上确立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战略方针。现在,世界各国都十分注意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各个方面综合研究防止水资源危机的对策。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八十四位,水资源并不丰富,加上分布不均,许多城市和地区出现了缺水问题。全国排出的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处理率较低,造成全国许多河流和地下水的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地区已很严重。一些城市和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已经给自然生态和农业经济带来影响,如不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科学管理,发展下去将会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自然生态带来可怕后果。
我们应立即着手研究和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建立综合的水资源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这是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全面管理和从根本上防止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步骤。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森林与蓄水
刘耘
森林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及其副产品,而且在环境生态体系中起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与净化环境的巨大作用,可称地球的“肺脏”。
森林在水的自然循环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山青水秀”……都把树木和流水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水土流失常常导致岩石裸露,寸草不生,植被难以恢复。大量下泻的泥沙又使河流、湖泊和水库淤积,库容减少,河床升高。只有大量植树造林才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森林涵养水源主要通过树冠截留和林地拦蓄。枝叶截留的水分直接蒸发返回大气中,林地拦蓄的水被林木和林下植物根系吸收,通过枝叶蒸腾也回到大气中。蒸发和蒸腾作用都可增加本地区的空气湿度,为降雨提供有利条件。同时,渗入土壤深层和岩石缝中的水,以地下水方式流出,可以调节河流的流量。
一般林地均有一层较厚的枯枝落叶,使林地土壤变得疏松肥沃,加上苔藓、地衣,滞水能力大大增强,水分向下渗透量也增加。据美国资料记载,森林全年蒸腾量为降水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南方热量条件较好,可达二分之一。森林生态系统把流域年降水量的60%左右变成气态水进入大气,形成水文小循环,其余40%左右汇入江河。我国四川省的有关资料说明,绿化后林木蓄水能力增加,泉水逐年增多,有林地比无林地空气湿度增加3%到5%。
森林土壤具有很好的吸水、透水和保水性能。
据调查,山杨林和油松林枯枝落叶层的吸水量,分别为其自身重量的三点二倍和二点二倍;生长五六年的阔叶林比天然荒坡的地表径流量减少62%到80%左右,泥沙流失量减少83%到90%左右。
事实证明,一个以水循环划分,包括森林、草地、农田、河川、塘堰、城镇在内的庞大而复杂的流域生态体系,是一个脆弱的生态平衡系统,森林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当人为活动造成了森林变化的时候,就会在河流水情上出现敏感的反映。因此,必须大力植树造林,并以科学态度加以利用和管理,使其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蓄水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5版()
专栏:

城市污水的回用
龙期泰
世界上有些国家把城市污水作为第二水资源,在污水回用技术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一些专家认为,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回用于生产和市政部门,可以减少新鲜水的取用量,缓和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城市污水是稳定的二次水源,利用城市污水资源,其费用明显地低于开辟新水源,污水回用还有助于防止水环境污染和水质衰退。
经验证明,净化后的城市污水用途广泛。污水经过不同的处理,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回用、城市生活、地下水回灌、观赏用水、污水养鱼等。
日本早在1962年就开始回用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到1973年,日本的污水回用规模已达每日二十万三千立方米,大多用于工业冷却、车辆洗刷、城市杂用等。
莫斯科每天有三十六万五千立方米经过生物处理的污水在补充处理后,回用于六十八个工厂,占全部工业取水总量的5.4%,每年收益三百万卢布。这样,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污水的排放。
据1978年的报道,美国有二十九个工厂回用城市污水,回用量大约为每天八十万立方米。现在美国全国有五百三十六个回用水的地点,大多回用于农业及绿地灌溉,水量每年达五亿八千一百万立方米。美国现有六个地点用渗滤方式把回收水回灌地下,有一个地点用注入井的方式把回收水回灌地下,以提高地下水位,防止海水入侵地下水。
泰国、肯尼亚、印度尼西亚、以色列等国也在试验用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养鱼。


第5版()
专栏:科学知识

水污染造成的损失
王炎庠
水污染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其它公害,后果十分惊人,其直接的经济损失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美国的水污染损失,1970年为一百五十五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1973年为一百八十六亿元,占1.4%。苏联因水污染每年损失六十六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日本1970年因水污染农业损失达二百二十亿日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5%。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为严重。1978年,美国纽约州因向腊芙运河倾倒化学废物而迫使一千三百户居民搬迁,估计赔偿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当前,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一千三百万以上的儿童死亡,其中三分之一是由于饮用污染的水所致。
水质一旦被污染,要恢复到原有的清洁程度,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很长的治理时间。英国的泰晤士河用了二十五年,花了五亿英镑治理,才使这条死亡之河恢复了生机。美国的芝加哥河先后花了八十年的时间和六亿美元的治理费用,才使河流水质得到改善;美国准备再投资二十二亿美元,把河道治理到可游览的水平。欧洲的莱茵河,从1976年到1980年,治理投资多达三百亿马克,才使河水水质有所改善。
水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单纯处理污水,不仅耗资巨大,经济效率低,而且还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因为水污染的产生及其控制并非是孤立的,它实际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污染排放与环境容量、生产工艺与污染治理、人工处理与自然净化等相互作用的综合,因此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才能解决。


第5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急救医学事业刍议
李宗浩
急救,是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急救工作开展的情况,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医疗水平,而且也代表这个社会在卫生事业、公共福利、部门协调、组织措施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
急救医学的概念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概念比较明确,这是由于它们在医学科学领域已有较长的历史,其研究对象、学术内容、工作方式等有传统的规范可循。但是,急救医学无论从其服务对象,还是从其工作环境、工作方式来看,显然不同于医院。它逾越了医学领域中传统划分的科别,甚至已跨出了医学的界限,活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国对急救医学的解释,随着急救工作的发展已基本趋向一致:对各种急重症以及威胁生命的意外事故采取紧急医疗措施,称之为急救。由于这类情况发生在各种现场,如心、脑血管急症和各种急性中毒,大多在家庭发病;创伤、交通事故、意外灾害则可能发生于任何场所。因此,要求医生离开医院,迅速赶到现场从事医疗活动。否则,只是把伤病人匆匆地从家庭、现场拉到医院,而不开展“院外(现场)急救”,就失去了最宝贵的抢救时机。凡是在院外从事的抢救,都属急救医学的范畴。急救医学的工作虽然也以医院为基础,但它主要是院外工作。
急救中心组织
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大中城市开始建立急救站机构,负责城市居民的现场抢救和护送。但是,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 中老年人心、脑血管急症的增多,加上医院床位不足,急救工作发展迟缓等原因,现在一般急救站只能起到初级的现场抢救作用,往往偏重于病人的运输。因此,需要有更加合理的组织形式来保障急救工作的开展。
急救中心组织应采用现代化的通讯、医疗、交通设备和科学技术,要有严密的组织,还要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这样的急救中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附设在医院。
为了真正体现“急”,使其在呼救后能很快到达病人身旁(一般不超过十至十五分钟),必须缩短急救半径。因此,根据城市大小,可设立若干急救分中心,形成急救网。为了真正使病人得“救”,应该在急救车到达时,病人就能“入院”,救护车内必须有较齐全的现代化诊断、抢救装备,并配备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医生。
装备抢救器材的急救车,是开到病人身边的“急诊室”。根据具体情况,急救中心可设立各种专科急救组织,如“冠心病活动急救站”等。
社会要关心急救事业
在形成急救网同时,要制定急救法。美国政府在1973年公布了“急救医疗系统法”。西德的“全德汽车俱乐部”把开展现场急救作为主要活动内容。加拿大也在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急救工作是在各种现场进行的,应当得到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大力普及急救知识,使人们一旦遇到意外,能够采取自救、互救措施,从而实现最好最及时的“急”和“救”。社会对此必须予以重视。对从事电工、驾驶等职业的人,应明令学习急救知识,并予考核。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峥嵘可爱的棕榈
石旭初
湖南的农民,喜欢在池塘边、沟渠旁栽几棵棕榈。它腰干挺直,叶如团扇,青翠欲滴,峥嵘可爱。
棕榈俗称棕树,属常绿乔木,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栽培和利用源远流长。棕榈喜欢落脚于深厚肥沃而湿润的土壤,在裸露的石灰岩山地岩隙中,只要有一撮泥土,它也能顽强地扎下须根,茁壮生长,撑开一把绿伞。
棕榈叶柄部生有褐黄色的麻布状纤维,环抱树干,这便是有名的棕片,为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棕片质地坚韧,拉力强,抗水耐腐,可搓绳索、编蓑衣、织地毡、制毛刷。棕边、棕壳富有弹性,防潮隔湿,是填塞沙发、运动垫、马鞍的理想材料。嫩叶经处理加工,可编织精美的拖鞋、提包、凉帽、扇子;老叶也可以搓绳索,拉力不亚于麻。种子是优良的马饲料。果皮含蜡达16.3%,可制复写纸、地板蜡等。木材外硬内软,刚柔相济,不易腐烂,琢磨后光彩夺目,适宜做多种工艺品,也是乡村搭小溪便桥,做凉亭屋柱的良材。
棕榈采用育苗繁殖。移栽时间以清明至谷雨为好。它无主根,有经验的老农栽植时,在坑底中间放些瓦片垫托,让植株须根“坐”在高处,然后填土踩实,这样有利于排水,促使根系早生快发。
棕榈一般栽后七八年能开剥,栽棕人可连续得利四十至八十年。一棵成年棕榈每年能献出一斤多棕片。难怪尝到甜头的农民要说:“家有几棵棕,世代不受穷”。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海洋气象观测浮标机器人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二点四倍,蕴存着丰富的热能和资源。这些热能同海洋上空空气相互影响,又对整个地球的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海洋气象的观测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十分重要。
迄今,远洋的气象资料都是通过观测船、调查船、一般商船或渔船的合作来进行搜集的,但多集中于一些航线、渔场等特定海域,所得资料很不全面,仍有许多空白区域。
为弥补上述不足,日本从1982年开始在日本外围的远洋上正式设置海洋气象观测浮标机器人,对迄今的空白海域实施气象定点观测。目前,日本已在其周围远洋海域设置了五座浮标机器人,长期稳定地搜集气象和海象资料。
浮标机器人系统能够在环境十分恶劣的海洋上全年实施无人化作业,及时通报观测和搜集到的气象资料。这种机器人的浮筒直径为十米,浮筒中央的塔杆自海面高七点五米,塔杆上装有气象观测器。
机器人的观测从格林威治时间零点开始,每三个小时通报一次。其观测内容有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球温度、日照量、海水水温(分水深三米、二十米、五十米三种)、含盐量、流向、流速和波浪等。
为更全面搜集掌握辽阔海洋的各种复杂气象情况,日本最近又在研制浮游浮标机器人。
张进山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便携式射线探矿仪
不久前,美国科学家亚历山大·戈埃兹发明了一种便携式射线探矿仪,这种仪器可在数秒钟之内勘查出云母矿以及其它结晶或含水矿藏,从而大大加速了地质工作者实地探矿的速度。
据介绍,这种新型比率射线探矿仪是仿照宇宙飞船上的探矿仪制成的。它根据表层矿藏反射的日光光谱,就可测定出该地区贮藏的某种矿物。这种探矿仪不仅小巧玲珑、探矿速度快,而且精确度比其它探测仪表高得多。这是因为它能更精细地分离光谱,从一码长到无穷大。地质工作者既可携带它步行探矿,又可携带它乘飞机进行空中探矿。另据发明者透露,这种探矿仪还可用来帮助农业科技人员测定农作物的含水量。
于夫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聋人用的闹钟
英国生产了一种供聋人使用的电池闹钟——振动闹钟。这种闹钟看上去和传统闹钟一模一样,只是从闹钟上引出一根导线与一个碟形塑料盒相联结。塑料盒可放在枕头或褥垫下面,报闹时,盒中的电机使转盘轻轻振动,即使睡觉较死的人也能被振醒。此外,闹钟报闹时也可发出声音。该产品对正常人也大有用处,如两个人不在同一时间起床,用这种闹钟可把该起床的人叫醒,而不会打扰另一个人。
刘红岩


第5版()
专栏:

福建省从台湾省和日本引进的太平洋牡蛎种苗,已试养成功。右下图为太平洋牡蛎(上)与当地牡蛎的个体对比。 新华社记者 李开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