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建议

建设生态渔业
夏世福
渔业,无论捕捞或养殖,都是以渔业生物为劳动对象,以水域为劳动资料的水产生产事业。在同一单位面积的水体里,投入同样的劳力、技术与资金,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时相差会非常悬殊,原因在哪里呢?就捕捞来说,是因为渔业自然生物资源有丰歉;就养殖来说,是因为水域天然饵料、肥沃度有高低。合起来说,就是水域生产力有大小。
水域生产力的大小,是由水域里生活的各种生物和水域环境条件之间长期形成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转化状态来决定的。水里大量的生物是浮游植物,它们被浮游动物所食,前者的有机物和能量转移到后者的身体中去,小鱼小虾吃浮游动物,大鱼又吃小鱼小虾,凶猛的鲨、鳐类又吃一般的鱼类,物质和能量就这样一级一级转换。最后,动植物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还原为无机物质回到水中。这样的循环称为生态循环。在循环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只有在这个时候水域才能提供最大的生产力。
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如暴风雨、严寒、酷暑、海啸、病虫害等,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会受到破坏,达到新的平衡需要较长时间。人为的原因,如环境污染,捕捞过度,盲目围垦,堵塞生物洄游通道,也必然破坏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现在市场上的大小黄鱼很少见了,滩涂泥蚶苗没有了,河蚧苗回不来了,等等,都是由于阻碍了原来的生态循环,破坏了生态平衡所造成的。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给渔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总产量停滞不前;渔获物组成变化频繁,形不成稳定的优势对象。现在大小黄鱼、带鱼、牙鲆、鳓鱼等少了,而原来未受注意的种类如渤海的对虾、黄海的鲱鱼、东海的鲳鱼、马面鲀等成了主要捕捞对象。捕捞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些种类也维持不了很长时间。目前鱼产量虽未减少,但质量已大不如前。
怎样才能恢复生态平衡呢?最主要的办法是要疏通渔业的渠道,将我国渔民生产的积极性和捕捞力量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古人治水有疏有堵,以疏为主。今人治渔也只能采取同样办法。多年来近海渔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熟练的渔业劳动力,应把它作为主体建立远洋渔业公司,并吸收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游资,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建议对近海四百马力以下的渔船实行限制船数,同时在沿岸三十米水深以内,投放人工鱼礁,放养对虾、黑鲷、牙鲆、石斑鱼等以增殖资源。岸边投礁放养鲍鱼、扇贝或移植大型藻类。浅海滩涂筑港或采取网箱养殖及贝类放养、改土施肥等措施进行增殖生产。此外,相应的配套工程,如鱼虾的饵料工业体系、苗种供应渠道、产品综合利用加工都要搞起来。
生态渔业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效益的开放式渔业,把自然资源中使用价值较小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要科学地合理地利用近海水域,如海面养海带、紫菜,中下层养石花菜、贻贝,海底养鲍鱼、海参等。目前在海带施肥时,70%肥料流失,丰富了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可作贻贝、鲍鱼、海参等的饵料,它们的排泄物又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养分得到多层次利用。
生态渔业是高效益、无废品、多层次、开放式、综合型的渔业,是改革渔业的大问题。如何成为现实,需要实践。先可以在一个城市、一个渔村、一个渔港、一个综合养殖场试点,然后推广,形成一片。这样逐渐发展,我们就会进入水产品大大丰富的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渔业就可以在我国建成。


第5版()
专栏:当代科技

生物医学工程的奇迹
严智强
目前,除了大脑以外,几乎人身上所有的器官皆有相应的人工器官。人工心脏已从笨重的机器,变成了小巧的、可随身携带的功能性装置。而且,植入式人工心脏在动物体内的试验也已见成效。灵巧的人工肾,当血液通过它时,肾功能不全病人血液中的尿素、尿酸、肌酸酐等各种高价离子和各种有毒的废物,会透过半透膜扩散到透析液中,排出体外,而血液中的有用物质,比如血球、血浆蛋白等,却仍保留在血液中。同时,人工肾还向体内输送人体需要的各种物质,如钙离子、镁离子、碳酸根离子与葡萄糖等。人工肾不仅挽救了许多尿毒症病人的生命,而且,只要定期进行人工肾透析,一些患者还恢复了正常工作、学习的能力。
人工肺、人工胰腺、人工肝、人工血液、人工骨骼、人工关节、人工瓣膜、人工皮肤、人工神经、人工肌肉等等,这些由金属、高分子材料、陶瓷或半生物半非生物材料混合制成的人工器官,有的已完美地代替,有的部分代替了病残者的器官功能,有的电子视觉装置,已突破了以听觉、触觉代替盲人视觉功能的传统方法,采用装在眼窝内的微型摄影机摄入外界景象,转换成电信号后再输入眼镜框内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分析、处理,最后将有用的电信息输到埋在大脑皮层视觉区的数百个特制电极,刺激视觉区,使盲人直接感觉到外界的黑白景象。
由于计算机技术与X透视术的结合,出现了计算机X线轴向断层扫描装置(X—CT)。该装置的X射线可以在极短的一瞬间从各个角度透视人体的各个部位,将大量的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分析处理,在荧光屏上清楚地显示出内部器官的立体图象。而超声—CT、核磁共振—CT又一一出现,它们各有所长,与X—CT共同揭示出各种人体生命结构的立体图象;借助先进的超声诊断的精确定位,已可将各种特殊手术器械深入母腹内,对出生前的胎儿进行各种精巧绝伦的手术;采用先进的内窥技术,可以将特制的炸药送入体内,对隐藏在膀胱内的结石定向爆破,也可以利用超声波束的聚焦,安全地粉碎体内的肾结石。
各种助听、助言装置,自动血压计、无线电遥控心电图仪和自动大小便控制器,由肌电或由大脑控制的人工假肢、种种人工感官,离院病人心电智能监护仪等等,在诊断、治疗、医院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然,这里介绍的只不过是现代医学新成就的沧海一粟罢了。
这么多医学新成就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兴的边缘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这是一门高度综合性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仅以人工心脏为例,模拟人体心脏的功能,要有生物学和医学引路;每只人工心脏分成驱动装置、能源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几大部分,能源系统有干电池、压电晶体换能器、生物化学电池、热电偶、放射性同位素电池等多种形式,这就涉及了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电子技术等各个领域。而自动控制系统,又涉及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驱动装置又称血泵,要代替心脏不停地驱动血液循环。心脏每分钟跳七十次,那么十年中收缩近四亿次。仅人工心脏瓣膜而言,就要经受这么多次血流的冲击,这需要多么坚实的材料!这又给高分子化学、生物力学、机械学等提出了新的尖端课题。正是现代先进的工程技术与生物学、医学三者的结合,创造出这么多的奇迹。
生物医学工程学不仅在诊治疾病中创造了种种奇迹,并且用工程技术方法解决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与医疗卫生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等许多问题。它在探索生命本质、预测疾病的发生、控制遗传因素、控制疲劳、控制生长与老化、控制环境污染、改善记忆、开发智能、缩短睡眠时间等研究应用中,也将逐渐显示出它的作用。
当前,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我国也十分重视这门学科,于1980年成立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不少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地方学会,并有专门的学术刊物。在各项生物医学工程课题的研究中,也获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随着新的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科学必将开放出更新更灿烂的花朵。


第5版()
专栏:科学知识

漫话人工晶体
李培俊
说起人工晶体,也许有人感到陌生,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已用上了人工晶体材料。例如,打开机械手表的表壳,可以看到一颗颗红色的“钻”,它们是由人造的红宝石晶体加工而成的。因为红宝石坚硬、耐磨,所以用作手表和精密仪表的微型轴承;又如半导体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它们里面有许多晶体管、集成电路,制造这些电子元件就离不开硅单晶材料。
我们使用的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晶体材料是重要的一大类。人类对晶体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很远。在古代,人类就把自然界出产的瑰丽的天然晶体作为装饰品。到了近代社会,人们发现晶体具有各种各样特殊的性能,因而它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晶体除了制作耳环、戒指、别针之类的装饰品外,已经成为发展航天、微电子、激光、红外等现代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
自然界存在的优质天然晶体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很不均匀,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科学家们想到用人工方法来形成晶体。从十七世纪开始研究以来,现在不仅能够人工合成许多自然界有的晶体,如被人们称为三大非金属矿物的水晶、金刚石、云母,而且还“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晶体,如会发射激光的钇铝石榴石晶体,它是制造激光器的好材料;对高能射线十分敏感的锗酸铋晶体,可用来制造高能射线的探测器。对某些晶体进行辐射、加热等处理,还能获得人工晶体的新品种。
在新技术革命中,人工晶体材料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例如微型“电脑”用的关键元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就是在一枚指甲大小的、完美无缺的硅单晶片上做出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光导纤维通信是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而实现光纤通信的关键,除了光导纤维以外,还要有能在高温下长期稳定工作的激光光源,镓铝砷系半导体晶体,就是制造这种光源的重要材料;在航空侦察、陆地监视、X光诊断等场合拍摄照片,经常由于雾、烟、软体组织的阻挡而使图象模糊,如果用硅酸铋晶体光学器件处理一下,便能还其庐山真面目。
可以预料,随着晶体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性能优异的新晶体出现。


第5版()
专栏:

云南灵长类研究中心建成
我国规模最大的灵长类研究机构——云南灵长类研究中心最近在西双版纳建成。这个研究中心有实验室、猴笼、检疫房等设施和饲料基地,共占地二千三百多亩,可饲养恒河猴四千多只。恒河猴的进化在许多方面与人类相似,是研究人类生理和医学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图为云南灵长类研究中心的实验楼和该中心所饲养的恒河猴。  新华社记者 朱于湖 摄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美化环境多栽柳姜
增杭
当春寒料峭、大地还未苏醒的时候,柳枝就早早地绽出点点鹅黄色的芽苞,让人一振:春来了。入夏,柳树枝繁叶茂,为人撑伞遮荫,令人望而生凉。据测定,柳荫下的地温,比空旷地要低3—5℃。柳树又是很尽职的空气清洁员,每片柳叶就象一只空气过滤器。一亩柳林,一星期可吸收二氧化硫一公斤,粉尘四百至一千公斤,二氧化碳四百六十九公斤,同时呼出氧气三百四十三公斤;这些氧气足够六十五人呼吸之用。当遇到过量的毒气时,柳叶又是很灵敏的空气污染“报警器”。当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氟量达七点三三毫克时,柳树叶就脱落,很快萌发出新叶。当空气中有水银气时,柳叶会很快变色。
柳树适应性强,容易繁殖,生长迅速。可惜,有人不珍惜爱护它。君不知,现在是“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需栽”的时候啊!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海底地形图
在美国地球物理学科调研会上,曾展出一幅蔚为壮观的海底地形图,使一些与会的科学家惊叹不已。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这幅海底地形图长二十英尺,宽七英尺,是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海洋地质学家詹姆斯·加德纳先生等人绘制的。与其说它象一幅电视测试图象,不如说它更象一幅居高临下拍摄的海底航测图。它展示了美国太平洋沿岸二十五万平方英里范围内海底世界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其距离从海岸线一直延伸到二百海里以外的大陆架。
在这幅海底世界地形图上,你可以看到一座座奇峰突起的海底火山,连绵起伏的海底山脉,深邃曲折的海沟和纵横交错的地震断层。这一切,无疑对海上航行、海底探索和地震监测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幅海底地形图还标出了蕴藏石油、天然气、钴、镍和锰等宝贵矿藏的海底区域,引起美国官方和民间有关部门以及实业界的极大兴趣。
据介绍,为了绘制这幅新颖独特的海底世界地形图,詹姆斯先生领导的科研组曾乘坐一艘名叫“法利纳”号的轮船,在太平洋海域足足航行了四个月时间。这艘轮船拥有全套能够测绘地图的声纳装置。轮船拖着声纳装置沿着海底运行。声纳装置连续不断地发出超声波。参差不齐的海底地形使得反射回轮船接收机中的信号能量发生变化。科学家们根据这些不规则的回收信号,再通过一套特殊的数据处理技术,绘制成这幅精致绝妙的海底地形图。
(于夫)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过去一直使用单晶硅。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用非晶硅代替单晶硅,以降低硅电池的费用。
非晶硅电池里,有一层一微米厚的硅,放在玻璃、金属或塑料的衬片上。同单晶硅电池相比,非晶硅的用量只相当于原先的六百分之一,原子也不必象单晶硅那样整齐排列,这就使得制造工艺象在书上点墨水那么简单。
为了增加非晶硅电池的效率,研究者准备多铺上几层硅片,使它对太阳光谱的各个部分都很敏感。这种电池被称为“多结电池”。
非晶硅电池已被用在计算器和手表上。日本生产了一种太阳能袖珍收音机,它只有一张信用卡那么大,半英寸厚。电池暴露在阳光下四小时,可使收音机收听二十六小时。
(冯 越)


第5版()
专栏:科技人物

摸体表知内脏
——记发明穴位诊断法的军医盖国才
刘小云 王友恭
一位鬓角染霜的军医,不住地用手指按压接受诊断者的穴位。他根据对各穴位按压时疼痛程度的分析,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判定被诊断者是否有病、有什么病。这套中西医结合的穴位诊断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四医院中医科盖国才医生,经过长期钻研探索总结出来的。这种办法甚至可以诊断出癌症的早期病变。如湖北省麻城县肿瘤防治组曾采用这种方法,对一万六千多人进行食道癌普查,查出食道贲门癌十一人,其中包括二例早期患者,只漏诊一人,符合率为91.6%。
盖国才1938年参加革命时,是个十岁多一点的娃娃。因为他在村里读过两年小学,一到部队就当上了连队卫生员。后来他又上了两年部队医科学校。这在当时,就算一个高水平的大夫了。但是他不满足,决心学几手过硬技术。为了全面掌握中医针灸技术,他自费拜师,很快就掌握了针灸的基本知识和技术。1958年他调到三○四医院理疗科后,接触病人的机会更多了。在进行针灸治疗的过程中,他发现凡压痛明显的穴位,针感就强,疗效也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呢?穴位压痛与内脏有何联系?他学习和参阅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医学著作。前人的有关记载说明,人体的体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联系,经络是这种联系的通道,内脏的病变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的穴位上。他从而得到启示:疗效好的穴位一定与某种疾病有着特异性的联系。既然这样,能否用穴位压痛诊断疾病呢?这就成了他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课题。
二十多年来,他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地积累,一种病一种病地研究。通过对七百例病人的普查和对近八万个穴位的综合分析,他逐步掌握了内脏病变与体表穴位压痛的规律。他又把穴位压痛诊断和现代医学辨病诊断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对各系统多种疾病作出诊断,于1976年创立了“穴位压痛诊断法”,并在原来普查筛选的基础上对有关穴位压痛的诊断效果进行了反复检证。后来,他又在不看病历,不问病情的情况下进行试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1978年以后,穴位压痛诊断法在湖北、安徽、北京、天津等省市推广,有效率均在70%以上。
他的工作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门和三○四医院的重视,近几年他所在的中医科同电子工业部一四一一所协作研制出把手感压痛变为仪器诊断的诊断仪。专家们认为这种仪器有可能成为一种较为简便的、能帮助人们发现癌症早期病变的设备。
盖国才的工作不但受到国内基层医院、工人、农民的欢迎,而且也引起了国外医学界的很大兴趣。第二次世界针灸会议向盖国才发出了邀请书。日本、美国等许多国家的医学工作者争相购买他编著的《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去年,日本医道出版社出版了杉充胤訳先生据此翻译的日文《穴位诊断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