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科技漫谈

OA热潮席卷日本
张华堂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办公室自动化在日本的发展十分迅速。据日本劳动省1984年调查,百人以上的企业中,采用办公室自动化机器的已占81%。政府机关、文教和公用事业等单位也都普遍使用。当然,自动化的程度不尽相同,有些尚处于单机使用阶段,有待向网络化发展。不过,办公室自动化是大势所趋,必将日益普及和深化,因为它能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流通,给人们在工作、生产与生活上创造便利条件。
办公室自动化始于欧美,即英语OfficeAutomation,简称“OA”。目前,在日本的报刊电视和广告中,随时都能看见“OA”的字样,可以说,“OA”热潮已席卷日本。
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由微型机、文字传真机、文字处理机、复印机、文件缩微机、终端显示器等组成,并且可以和外部的数据库、数据通信网相联接,形成网络化。用了这套设备,可以大大减轻办公室内繁重、琐碎的事务工作,如打印文件、登记卡片、制作图表、计算数字、存取档案以至分析和决策业务等。一句话,人们在办公室内的许多工作,自动化系统都可以部分或全部承担,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今天,日本各级政府的公务员工资、统计业务、气象厅的观测数据等,已全部由自动化系统处理。
至于企业界,对办公室自动化更为重视。它把开展办公室自动化、提高办公人员的劳动生产率看作“最后一个增加收益的源泉”。据劳动省1984年调查,同五年前相比,有的企业办公人员虽减少10%,而工作量却增加200%。
东芝公司设在东京的总部是一栋四十层的大厦,其办公室自动化水平较高,不仅工作中的许多项目已经实现自动化,而且工作人员用餐、看病、领取办公用品等等都已充分利用了自动化系统。
一种“手拿电脑”已在日本问世。它小巧玲珑,只有二、三盒香烟那么大。它是专供推销人员外出用的,可储存商品的规格、价格、推销情况以及顾客的地址、电话号码等资料,也可计算、统计、印字、开发票。推销人员可随身携带,能随时通过电话、电路向本企业的电子计算机中心输入推销结果。
去年,日本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声音储存传送装置”。人们打电话,如果碰到对方不在或由于占线而打不通时,上述装置可以把你的话录下来,或在对方的电话机上显示出一个符号表示有人曾打来电话。当对方回到办公室向“装置”挂个电话,“装置”就会告诉对方某某人何时来过电话并把所来电话的录音放给他听。有了这一“装置”,还可以向许多人或单位同时发出通知,而不必象以往那样一个一个地分别打电话了。
有一种新型的“声音翻译机”也已在日本出现。利用这种机器,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可以通话。比如,一位日本男子讲日语,从英国人的耳机子出来的是男声英语。同样,一位英国女子讲英语,而日本人听到的则是女声日语。据说,这种机器不仅可以翻译各国语言,而且翻译出来的语言都很标准。
有人称:办公室自动化是在“办公室里发生的一场革命”。近年来,日本用于“办公室自动化”的各种机器的销售量每年递增50%以上,“办公室自动化机器”已成为日本电子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当前,日本正在推广和普及“办公室自动化”,并致力于把企业、机关内部或企业与企业、数据库之间的电子计算机连结起来,以实现网络化,提高自动化水平。(附图片)
  在办公室自动化热潮中,日本用于办公室内的一种微电脑。


第7版()
专栏:域外散记

  这里的玫瑰永不凋谢
  ——里吉采纪行
  师秀峰
里吉采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普通村庄,位于布拉格以西三十公里处。1942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制造了一桩震撼欧洲的血案:一夜之间,全村一百九十二名男人被杀害,二百零三名妇女被抓进集中营,一百零五名儿童也全部被带走,村民的家园在冲天火焰中化为灰烬。但是,经过战后短短几年的建设,新里吉采又在洒满死难者鲜血的故土上崛起。随之建起了博物馆、死难者墓地和友谊与和平玫瑰花园……供人们参观凭吊。
一个阳光满地的春日,我们驱车从布拉格出发,直奔里吉采。春风吹拂的布拉格郊区,显得温柔静穆,多彩多姿。平展展的原野上,时而闪现出一株株白桦树,似亭亭玉立的白衣少女,把这锦绣般的田园装点得更加充满诗情画意。
窗外旖旎的自然风光令人心醉,里吉采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汽车在玫瑰花园旁的停车场嘎然而止。我们沿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里吉采博物馆。在馆内的地下影院观看了一部约三十分钟的纪录片,随后参观了博物馆里的展品。
馆内更引人注目的是记载德寇罪行的照片和信件。那些被掳走的儿童全都拍了一张正面像和侧面像,并且编了号。照片旁边是一封封从集中营寄出的家信,上面写道:“妈妈,我们没有面包,我们快要饿死了……”这催人泪下的呼喊中寄托着孩子们求生的最后一线希望。可是,天真的儿童哪能想到,没过多久他们就被活活烧死在焚尸炉里,幸存下来的只有十六个。
博物馆一角陈放着被抓到集中营的妇女们的照片,以及解放后政府赠给她们的纪念章。
走出博物馆已是正午时分,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蔚蓝色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迎着和煦的春风,踏着软茸茸的草地,我们去追寻里吉采遗址。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块块石碑,碑上简要地记载着这里曾经是学校、教堂、花园、鱼池……
我们来到死难者墓地。墓地座落在山坡上,呈长方形,常青树墙围护四周,中间是修剪整齐的草地。草地当中矗立着一块深黑色大理石纪念碑,顶端有一个高高的木十字架。墓碑后面是松柏屏风。整个墓地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见下图)
墓地下端有个巨大的石坑。就是在这个石坑里,里吉采的男人全部惨死在法西斯的枪弹下。在石坑的短墙上用大理石刻写着所有殉难者的姓名、殉难时间和地点。短墙和石坑是希特勒血腥罪行的铁证。
墓地南端,一泓碧蓝的湖水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时而春风吹起层层波浪,有节奏地轻拍湖岸,发出阵阵回声,仿佛向人们诉说这里曾发生过的不幸。
告别墓地,我们顺平缓的山坡向里吉采新村走去。新里吉采就建在附近的一个山岗上。
一进新村,四通八达的柏油路,高高水泥杆上的漂亮路灯,马路中间三米宽的草坪……处处给人以清新、整洁之感。村中央有个供人休息的广场,周围设有商店、电影院和文化宫。据说,现在全村有五百多人。
漫步新村,你会发现,这里的住宅全是独门独院的二层楼,家家户户的阳台上摆满五颜六色的鲜花,门前停放着锃亮崭新的小汽车,庭院四周均有高一米的铁丝篱笆,里边种着绿草、鲜花和果树,盛开的紫丁香散发着醉人的芬芳。眼前的新村街景生动地告诉人们:里吉采,它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化身,它是和平战胜战争的象征!
斜阳的光辉洒满友谊与和平玫瑰花园,也洒在我们的身上。那阳光下怒放的玫瑰花真是美极了,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竞相开放,同争春色。玫瑰花园建于1955年,它一诞生就得到国际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热情支持,各国纷纷把象征友谊与和平的玫瑰赠给里吉采。当时我国政府也赠送了中国玫瑰。如今,玫瑰园里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本国的玫瑰外,还有其他许多国家的数万株玫瑰在生长、开花。这艳丽动人、五彩缤纷的花朵代表了亿万人保卫和平的美好心愿。正如一位捷克斯洛伐克朋友所说:“这里的玫瑰永不凋谢!”
玫瑰色的晚霞映红了半壁天宇,汽车浴着霞光飞驰在通往布拉格的柏油路上。几次回望里吉采,它渐渐地、渐渐地消失在苍茫暮色中……


第7版()
专栏:世界风物

  印度洋上话巨鲸
  鲜于芬
鲸,这种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对人类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可是,由于长期以来的过量捕杀,鲸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面临灭绝的厄运。挽救巨鲸,保护野生动物,已成为世界公众的共同呼声。近年来有关国际组织纷纷要求限制捕鲸数量,但由于有些国家自行其是,一直未能达成协议。地处鲸类集中活动的海洋——印度洋上的岛国塞舌尔1979年建议把印度洋列为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区。印度洋中另一岛国斯里兰卡,也支持这一主张。尽管这个建议目前尚未得到国际承认,但是,慑于世界舆论的压力,捕鲸者已不敢肆意妄为,在北印度洋这一带游弋的鲸,如今似乎多少可以有点安全感了。
在十九世纪以后,印度洋曾经是个猎杀巨鲸的大屠场。当时有些著作认为,印度洋的鲸“取之不竭”。这当然只是猎鲸者的主观愿望。因为鲸和大象一样,繁殖速度很慢。集中捕杀,尤其是使用现代化的手段捕杀,用不了多久就有可能逐渐使它绝种。
为了摸清印度洋哺乳动物,特别是鲸的情况,荷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和有关国际组织出资建造了一条长仅三十三英尺,发动机只有二十五马力的小艇“郁金香”号,由几位专家负责,在斯里兰卡周围的深海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考察研究。在这三年(1981—1983)中先后有十多位专家,顶着热带烈日和风暴,记录下许多宝贵的资料,包括各种巨鲸的活动情况和食性。例如,抹香鲸是这一带常见的鲸类,这种体重达十二吨的庞然大物,每天得吃掉八百磅小鱼或章鱼。
“郁金香”号在三年考察中发现,在印度洋中,只有雄性的抹香鲸才定期向南北冰洋冷水海域回游。雌性鲸则长期生活在自己的故乡——印度洋。幼鲸随同母鲸生活,直到五岁左右成年时,雄性幼鲸才跟着父兄辈远游,但雌幼鲸仍留守老家。
在斯里兰卡周围的海域中,“郁金香”号考察船也发现过最大的鲸——蓝鲸的活动。蓝鲸可以长到一百英尺(约三十米)长,体重等于三十三头非洲大象。幼鲸生下时即达二十到二十五英尺长,哺乳期内,体重每日可增长二百磅。由于蓝鲸体形巨大,游泳速度很高,在十九世纪以前,木帆船很难将它们捕获。等到汽船和带炸药的鱼炮发明后,蓝鲸才成为重要捕猎对象。1931年,捕杀蓝鲸达到了高峰——一年捕杀三万头!在国际捕鲸委员会的努力下,捕鲸国家于1966年达成了全球性的保护蓝鲸协议,蓝鲸才得以免遭绝种的厄运。
三年内,“郁金香”号考察船上的科学家们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初步揭开了鲸类生活的奥秘,他们的工作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第7版()
专栏:

  缅甸铜鼓
  杨长源
铜鼓在缅甸人民心目中是一种圣物:在战场上它是胜利之鼓,在太平盛世它是求雨和喜庆的吉祥之音。据缅甸孟族史记载,孟族使用铜鼓始于蒲甘王朝初期,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孟族铜鼓是两面鼓,鼓身用木制成,中空,上下两端蒙有蛙皮,用狮皮作鼓绳,狮骨作鼓槌,称青蛙铜鼓。铜鼓在古孟族王国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因为谁拥有铜鼓,谁就可以成为一方的统治者。而且击鼓时,上自国王、皇亲国戚,下至臣民百姓,都要躬身施礼。
缅甸克耶族的铜鼓,属另一类型,造型精致,纹饰优美,是用金、银、铜、锡、锌五种金属制成。最早的克耶族铜鼓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
克耶族人每逢婚事、乔迁新居、喜庆佳节,都要敲击铜鼓助兴。特别是雨季来临前,克耶族人敲击铜鼓,狂欢歌舞,祈求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克耶族人还将铜鼓当作战阵助威的号角、召集群众和进行联络的传信器。
制作铜鼓要求精巧的手艺技术,每个铜鼓实际上都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缅甸其他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铜鼓。它们价格昂贵,有的甚至须用一头大象才能换取。现在,铜鼓已成为缅甸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丘吉尔的女间谍
  乐山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国际书市近年来出版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许多书籍,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其中一本披露战时秘闻的著作《丘吉尔的特务》,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
《丘吉尔的特务》一书,记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秘密成立一支间谍队伍的真实情况。那是1942年3月,在世界舆论要求英、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为了深入了解法国民情和纳粹德国占领军的情况,也为了避免重重叠叠的情报机构的互相干扰、排除泄密的可能,丘吉尔设立了一个以他本人为中心、由他亲自掌握的机动情报小组——“秘密圈”。这个绝密的组织独立于英国内阁、情报机构以及各军兵种情报部门之外。它的成员只有十二人,彼此没有任何联系,也从未见过面。他们单独对丘吉尔负责。
本书作者约瑟芬·巴特勒是“秘密圈”中唯一的女间谍,她的密码代号为杰伊·比。
约瑟芬·巴特勒于1901年出生在英格兰中南部白金汉郡,在法国长大、求学,取得巴黎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巴黎参加肿瘤研究工作。1938年她回到英国。
巴特勒熟悉法国社会情况,精通法语,还懂得法国地方语言。她喜爱体育运动,竞走、跳高、驾驶汽车是她的拿手,柔道、空手道是她的特长。战争爆发以后,希特勒空军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时期,巴特勒参加了志愿紧急救护队的工作。不久调往经济作战部,在该部的战地情报服务处工作,专门分析、鉴定来自法国各地的情报资料。
巴特勒被吸收进入丘吉尔的“秘密圈”以后,进行了极为紧张的训练。她在一个马戏团丑角的指导下,学会了不用降落伞、从离地面仅数英尺高掠地飞行的单翼飞机中跃降的特技。从1942年到1944年6月,巴特勒五十多次被空投到法国敌占区,伪装代课教师进行间谍活动。她深入虎穴,代表丘吉尔对纳粹德国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海军上将策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她还奉命进行过绑架活动。盟军在欧洲登陆以前,她冒生命危险深入登陆地区的德国占领军坦克指挥所,发回了有关敌人坦克部署的详细情报,为登陆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战争结束后,巴特勒重度平民生活。在丘吉尔最后一次会见她时,这位女间谍陈述了准备把亲身经历写成一本书的计划。但丘吉尔告诫她,二十五年以内不可以有这个打算,将来要写也必须有英国政府的许可。
1983年,巴特勒的《丘吉尔的特务》一书终于出版,二次大战期间的这段绝密史实也从此公诸于世。
巴特勒在这本书里,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她出生入死、深入敌占区与敌人周旋的情况。她还揭露了纳粹分子令人发指、骇人听闻的暴行,歌颂了铁蹄下的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英勇的对敌斗争。更为重要的是,巴特勒的叙述使人们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尤其是盟军在法国登陆的情况,使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有所澄清。
(此书中译本即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第7版()
专栏:域外拾零

  新的蒙马特尔争夺战
  陈鸿斌
巴黎名胜蒙马特尔高地有一块约二千平方米的空地。本世纪以来,许多美术家都曾在那里大显身手。包括毕加索等闻名世界的大画家,由于生活所迫,都不时在那里当场作画出售。时间一长,蒙马特尔就成了画家的荟萃之处,不少人竞相在那里占据一席之地。每年光顾的游客竟达到一千万人,那里出售的美术作品也“供销两旺”。可是,大量的冒牌画家、蹩脚画家也就混迹其间。
这些冒牌画家都在“成批生产”他们的
“杰作”,反正买画的游客多数不识丹青,大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香港一幅廉价的作品,在那里竟卖高出十倍的价钱。有些“画家”六七分钟竟可完成一幅“大作”,索价达上千法郎。
在空地上作画,每人起码要占地一平方米以上。为了留下游客的通道,空地上最多只能容纳一百六十名“画家”同时工作。但去年向巴黎市政府提出申请的就有六百二十人,市政府不得已发出了四百五十张空地占用许可证。但从春天到秋天的这段时间里,每逢周末总要混进三百个以上的无证作画者,从而使那里显得拥挤不堪。
据附近一家商店的店主说,那里在近二十年来没有出现过一名有才华的画家。冒牌画家的行为使真正的画家们难以忍受。他们成立了一个“蒙马特尔保卫委员会”,要求市政府组织一场美术比赛,按艺术价值评分,将滥竽充数者淘汰掉,这不仅将可以把在空地作画者限制在五十人范围内,也可使要买画的游人免受那些冒牌画家的蒙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