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时间就是金钱
牧惠
北京时兴起一种新行业:加固楼房。所谓加固,当然不是重盖,也比重盖省点原材料和劳动力;但是,工程其实不小。除了房子的表皮削掉重新抹上一层水泥之外,每一间房(或其中若干间房)都类似给木桶加箍,由里到外地给加上一道道相当密集的钢筋箍。因此,在这间房子住着的人,或得搬到别处,或得在家里恭候加固的工人同志上门来操作,以便看守和及时挪动房中什物。一般来说,搬家是不可能的,大都是恭候居多。于是,修房子成了这幢楼家家户户都被波及的头等大事。今天你得在家里恭候工人把墙剥去一层皮,明天又得在家里恭候工人加钢筋,然后又是抹灰浆,又是粉刷墙壁,油漆门窗地板,重装暖气……诸如此类,每一个项目都得有人在家里留守。如果家里有一位不干工作的如老头、老太太之类,那么,除了家里脏乱一些之外,也还罢了。苦的是那些全家都上班的双职工户,请假请得都有点不好意思——而且确实烦透了。
这种加固是否合算,人们有各种争论,有认为得不偿失的,有认为总比重盖要省钱的。这个问题,缺乏具体数字比较,很难讲点什么。但是,这里头有一点恐怕是争论双方都没有考虑进去的,那就是:居民们在家里恭候的时间究竟算不算钱?
本来,如果安排得好,时间抓得紧,每户集中在一二天内完成,损耗也许不至于那么大。现在的情况却往往是恭候者在家里恭候半天,其实没有人来干活,或者只来你家里干不到一小时的活。结果是,本来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恭候者这一个星期甚至半月一月大概都得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或“随传随到”,或孤守乱室,作马拉松式的恭候。
时间的不值钱,这恐怕还不算极端的例子,比这更浪费时间的也不乏见。
深圳有句口号,叫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现在大概不会因有个“钱”字而被视为异端了。但是,我们这个国度,确实有相当一些人并不把时间当一回事。在农村,说是晚饭后开会,大概总得九点以后才人齐。在城市,开一个会,没有半天恐怕是不成的。而那些会议,其中又不乏事先印好讲稿,讲者在台上照念,听者在台下边看边听的开法。真不明白,既然已经印好,何不事先发给大家,非得从头念到尾不可?在菜市场里,为了买一篮子西红柿或别的时新菜而排个把钟头队也不足为奇。多少时间,耗在这上头呵!
如果细细地考究,说时间不值钱,又未必全是如此的。在农村,开会所以迟到,除了那时家家无钟表看之外,农民抓紧时间在会前(甚至在会中)干点私活倒是真的。说他们不懂得时间的宝贵,其实不确。因此,实行责任制后,事实证明农民是很懂得如何科学地支配自己的时间的。——当然,他们也相应地要求对方也守时,以免浪费他们真正的有效劳动时间。同样,“加固”房子的恭候者,也并不一律反对这种恭候。因为这是合法的假期,工资照领,奖金照发,他甚至可以借这个机会干些例如在家里洗两盆衣服这类家务活,何乐而不为?
时间就是金钱这个口号的被蔑视,一方面固然同手工业式的生产力低下和缺乏文化有一定关系,一方面同“吃大锅饭”以及相应地人们对时间缺乏自主权有一定联系。如果考核一个人工作的好坏主要看他的工作效率,如果按工作成果给予报酬而不是干多干少拿一样的工资,谁也不会为了省区区两毛钱而放下工作去排队买西红柿的吧?我们已经失去了不少时间,希望不要再浪费下去了。


第8版()
专栏:大地

  郑振铎和中国古代木刻
  刘玉山
郑振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史研究家和古代版画收藏家。他生前三十余年广泛搜集中国古代木刻画。1933年至1934年,与鲁迅先生合编《北平笺谱》与《十竹斋笺谱》。1940年编辑《中国版画史图录》,前后出版了五辑,还有第六辑,只印了两册,未能出齐。又别辑《顾氏画谱》一种,共二十四册。1952年郑先生以五个多月的时间,编出了一部《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但其中彩色木刻画一卷未及编成。四年后,将《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一文初稿写出。
1958年9月11日郑振铎先生自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发信给人民美术出版社领导,谈到《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出版的事:“这类书,本身就是艺术品,在选纸、印刷方面,都必须事先考虑周到,甚至必须试印若干次再做决定。印刷单色的,最好用珂罗版。……如有问题及印样,请于9月30日以前,寄保加利亚·索非亚大使馆转……”从他生前这简短的最后几句叮嘱中,也可得知他对这部画集和著作的出版,是多么地关注。
《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共收入唐至清末的木刻画五百八十四幅。它以文学插图为主,却又不止于此,所包涵的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宗教、历史、建筑、园林、山水、花鸟、武术、兵刃、医药、农事、饮膳、器物,乃至县志、乐书、墨谱、礼器、民间习俗、皇家盛典……几乎无所不有。但主要的,表现的却是人间,是社会生活。而且描绘得又是那样的具体生动,真可算得上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古代社会百科全书。其选入的作品的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粗豪朴拙、气魄雄浑;有的精巧秀丽、细致异常;有的疏朗若枯木竹石;有的绵密象天方织锦。使人们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时代、每一地区,甚至某一家族、某一位木刻家独特的面貌。因此,这部《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不仅对于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木刻艺术史的专门家,而且对于历史学家、汉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版本学家、建筑园林学家、戏剧、电影工作者,和一切探索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学者、专门家都具有研究、参考和欣赏价值。
《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在详尽地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脉络清晰而又简练生动地叙述了我国木刻画的历史,并论述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对重要画派和作家,则详尽地做了介绍。特别是作者对那些从不见经传的“雕版匠人”所给予的崇高评价,是在以前的美术史著作中少有的。
由于郑振铎先生突然遇难,这部初稿未能经他再加修改、补充与校勘,有部分内容也未能完成。六十年代,此稿的责任编辑李平凡、朱章超同志(已去世),在整理加工过程中,走访了国内许多单位,遍查了文稿中所引用的史料、版本和有关的印刷文献,补齐了原阙的注释一百三十条,另又对需要补充的注释亦做了补充。但是,由于十年动乱,这部书已试制出的几卷图版不但被尽行毁掉,而且连全部图稿、底片和史稿也下落不明。
1982年,几经努力,我们终于陆续找回了图稿和文稿,当时的心情真是难以描述的。
现在,这部画集和著作经过进一步编辑整理即将面世了,郑振铎先生虽然未能亲眼见到它的出版便与世长辞了,但他数十年对中国古代版画的搜集、研究和出版工作所做出的贡献,却给后人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他的收藏与著作,已成为我国文化界的宝贵遗产。


第8版()
专栏:

  怀台北弟妹亲友
许姬传握别匆匆卅五春,遥天极目伫盼频。鬓边华发知吾老,客里佳构挚意伸。儿女精勤奉板舆,旅游佳兴娱瀛滨。抒怀群仰团圞月,盛世更欣电化轮。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送同情与送温暖
  丹赤
有一位常年患病的老工人,逢年过节,其单位总是派人前来慰问。每每看到此种情景,我便对那老工人说:“你们单位还真不错,逢年过节还总想着您。”老工人却不以为然:“照例公事,虚情假意。”
原来,这位老工人病倒之后有许多困难难以克服,常常派老伴到单位找人解决。可单位不是“躲”就是“拖”,为一件事几乎跑折了腿,头头脑脑的总是不照面。逢年过节,“送同情”来了,“全凭嘴一张”,敷衍一阵了事。
报上曾有一篇记武汉市副市长何浣芬的文章,文中说,武汉三镇,鼎立在汉水和长江的会合处,那里的人民常受洪水困扰之苦,武汉市每年因渍涝造成的损失数亿元。市政府的领导自然要去慰问汛期受灾的群众。这时老百姓却说,“水淹了,你们来看我们了;水退了,你们就把我们忘了”。
何浣芬副市长,从老百姓的批评中,找到了方向。她,顶烈日,冒大雨,跌打滚爬,勘察地形,领导制定了治涝第一期工程方案,而且仅仅用半年时间,规划蓝图成了现实。在去年几场暴雨中,工程已显示了初步效益。
倘若大家都能象何浣芬副市长那样,为解决人民群众的燃眉之急,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变“送同情”为“送温暖”,人心同热,我们的事业就更有希望。


第8版()
专栏:

  夸父
吕剑是谁传说:这位东方巨人,当年追赶太阳,已跨入光轮;但北饮大泽,不幸道渴而死,杖弃于地,化为桃林?不,不!我听说的是:他赤着双足,从成都戴天之山出发,小饮河、渭,捷步而登昆仑;腋下忽添双翼,一冲九万里,飞于禺谷之上;伴着旋卷的热风,奋臂一举,揽住了太阳。当黑夜退却,新浴的太阳,又自东海之中升起;因了我们这位巨人,那颗永恒燃烧的心,那身盖世无匹的力,宇宙更加灿烂光华,万类更加繁荣和谐了。


第8版()
专栏:

  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
  王子野
“人靠衣装,马靠鞍饰”,书籍不能不讲究装帧。好书配上好的装帧,的确是“锦上添花”。
书籍装帧艺术虽然如此重要,可是多年来受不到应有的重视。自从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出版事业日渐繁荣,书籍装帧艺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主要表现在装帧设计的评奖活动多起来了,还有图书展览在国内国外都很活跃。但是为书籍装帧艺术家举办个人作品联展还是少见。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了鼓励书籍装帧艺术家和促进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在北京联合发起举办书籍装帧艺术家作品联展。参加作品展出的艺术家有二十人,是同有关出版单位协商推选出来的。因场地限制,分两批,在两处展出。
当然,优秀的书籍装帧艺术家远不止此数,象这样的展览今后还可以继续举办。
这次参加作品展出的二十位书籍装帧艺术家差不多都是中年人,他们从事这门艺术大都有三十年以上的历史,而且都创作出较多的优秀作品。他们搞装帧的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社会科学类书籍;有的侧重科学、技术类书籍;有的侧重文学、艺术类书籍;有的侧重辞典、年鉴和百科全书类书籍;有的侧重少儿读物;有的侧重外文书籍;有的侧重音乐、美术、文物书籍。内容丰富,多姿多彩。
展览会上除介绍了他们各人的代表作之外,也介绍了书籍装帧创作、制作、印装的过程。可以说是艺术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展览。希望通过展览达到交流经验、改进工作的目的。


第8版()
专栏:

  英雄城〔水粉画〕    邱玉祥 田玉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