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说海涵
舒展
纳百川者是谓海,修养有素称为涵,人们把度量大能宽容的品格叫做“海涵”。古典戏曲中二人相见,常有这话:小弟来得鲁莽,仁兄海涵!
作为普通人,气量大小,顶多是个个性问题。但作为干部、负责干部、政治家,气量就远不是个性问题了。
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微服出访,在港口码头挨了一顿骂,自责服务工作没抓好,决定着手改进,受到舆论的赞扬。更妙的是:当第十五码头决定给骂市长的服务人员以开除留用处分时,吴官正不仅不同意,而且表示要同四位骂人者交个朋友。
这,就有点政治家的风度了。
第一,服务质量低劣,市长有责;第二,市长在挨骂面前之所以平等,那是因为骂人者不知道你是市长;第三,如果骂了普通旅客也象骂了市长那样处分得又重又快,骂人者肯定会大大减少;第四,骂人者有一定的“功劳”,把市长骂觉悟了,并且提醒了其他大城市的市长们,前呼后拥式的调查研究和发布“明日开始物价大检查”之类的检查,可以休矣;第五,这第十五码头,如果将来真的成为“双城堡”、“槐柏树”第二,岂不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典型吗?无产阶级先锋队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连你治下的几个骂人者都解放不了,不是显得太小气了么?
由此想到一桩更感人的事情。河南的一位农民、小麦育种专家,叫李德炎。五十年代时,胡耀邦同志就与他结识。这个饮誉四方的农民,“文革”时犯了错误。1975年,胡耀邦同志主持科学院工作时,专门请他到京参加《小麦育种学》的编写工作。1976年批邓时,胡耀邦同志成了科学院“右倾翻案风”的总后台。李德炎在千人大会上面对面批耀邦。“四人帮”垮台,李在清查中被开除党籍,而且被当地科研站除了名。
1977年冬天,李写信和到北京中央党校,向胡耀邦同志道歉。耀邦说:在那种形势下,你一个农民能顶得住吗?你说你被人当枪使了,这个认识已经很深了,用不着再作什么检讨了。一再嘱咐他搞好小麦育种工作。1981年,李德炎做出了成果,他和夫人受到国际作物改良所遗传探讨会赴卡拉奇开会的邀请,以后,又在胡耀邦、方毅同志关怀下,恢复了党籍和在科研站的工作。
古往今来赞扬政治家海涵品德的故事,可谓多矣。比如曹操在官渡战后,从袁绍的图书档案中发现了一批曹营中的人给袁的投降信件。有人建议把写信者一一抓来杀掉,曹操说袁绍当时拥有冀、青、幽、并等州,威慑北方,我自己尚且不能自保,何况别人!当即下令,把这批密信烧掉,安定了人心。曹操的这一招,是从刘秀那儿学的,刘秀起兵破邯郸诛王郎时,发现许多谤毁他的信件,于是会合诸将,命令烧掉,说:“令反侧子自安!”
旧的政治家无论如何大度,是有其局限性的,他们总难免有宿怨私仇,因为他们没有解放全人类的抱负与胸怀。真正有大海般容量的,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是他却说:“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可是,对于至今仍然梦想恢复对人民“全面专政”的“左得利”们,却一点也不能海涵,完全用得着鲁迅遗嘱的那句名言: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全集》第6卷612页)!而且要时时警惕着他们。


第8版()
专栏:

美国来的信
於梨华
第三封:女学生们怎样找工作?小青、您的朋友们:
上一封信,我谈到美国青年的自力更生,举的例子,是一个男孩子成长过程中如何自立,我想您同您的朋友们当然极想知道女孩子们怎么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象上封信一样,让我举几个实例给你们听。不过我要再次说明,因为我自己是美国的中产阶级——也许是中上,所以我知道得最清楚的,是这个阶层的年轻人。贫苦人家的孩子,情形一定差得多。
我们就拿小韩的姐姐小苗来讲。她没做报童,因为她体力差些,父母更不放心。但眼看弟弟有收入,不必向母亲伸手要钱买自己很想要的东西,自然引起她的钦羡。她提出给邻居家看小孩的要求,但十岁以下的女孩,法律上及习惯上都没资格做这工作的。正好有一邻居,是医生的太太,生了个十一磅的胖娃娃,找了个十二岁的女孩每天下午三到六点去看管胖娃,小女孩要求小苗去做她的助手,她抱不动时,小苗可以帮个忙。医生太太有钱不在乎,答应了,于是小苗每天三小时,可以赚七角五。十三岁不到给人看孩子是五角一小时,她做助手,只能拿一半。
小苗到了十三岁,法律规定可以给人看孩子了。一般讲来,家庭主妇下午出去办事或散心,或同朋友喝咖啡,是很普遍的。她们找个小女孩看管三四岁的孩童,付工资五角。如晚上夫妇出门,探友、吃馆子、看电影,找人看孩子,工资是七角五到一元,超过十二点,另加二角五。小苗的母亲通常不让她接手小孩父母太晚归的工作,一则她不愿小苗晚睡,二则她不放心,万一火烛不小心,干系非同小可。她也不让小苗去接看管小孩的工作,尤其是不满一岁的。有次破例让她去,小韩凑趣去帮忙,两人给婴孩洗澡,一不小心,肥皂太滑,扑通一声,婴孩掉落在地。没伤,上上大吉。这种事,婴孩父母可以告状,轻而易举地拿到一笔钱。
但看孩子的工作,实在是十分轻松的。通常晚上七八点开始,小孩就已上床,最多给他们讲个故事,等他们睡定,四五个小时可以随自己支配;做功课,看小说,打电话——平时在家最受限制的享受可以得到最大的满足。就是看电视——平时也是受限制的一项。还有一个享受那就是可以适当地满足食欲,尤其是冷饮冰淇淋之类。这方面,主妇多半是不吝啬的。
工资当然不高,但也随年龄而增减;高中生多一点,大学生起码一元以上。如还要为小孩做晚饭或其他任务,数目更大。但高中、大学生有许多更有意思、工资更高的工作可做,所以看顾小孩,主要是十五岁以下女孩的工作。
小苗过了十五岁,就出去找零工了。女孩体力差些,推草、铲雪毕竟有点吃力,即使能胜任,也不太受雇用。她们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找管理员的工作,替人打字,或到商店做售货员,大餐馆管衣帽等等。但这个年龄的女孩,最愿做的,还是在冰淇淋店、快餐室、比查饼店、精食店或称为熟食店做女侍者;工作有意思——见到各式各样的人,进帐不错——有小费,吃得不坏——尤其是熟食店的火腿、蟹肉三明治以及各色糕饼。
母亲先是不答应。中国人背着封建观念的包袱,一个书香门第出来的闺女,怎么能去抛头露面的侍候人?!小苗呢,中国面孔,美国思想。“妈,你看隔壁的贝蒂,对面的凯塞玲,我的朋友茱莉,她们都在友好冰淇淋店做工,一个月可赚好几百!茱莉的父亲是海门石油公司的总经理,他可没觉得他女儿丢了他的脸!他说,让她去试试,锻炼锻炼。”
女儿找到了一家熟食店的工作,每周一三五下午五点到九点,星期六全日,星期日半天。管四张桌子的客人、外卖及钱柜。受训三天后正式上工,工资一小时一元,小费归她。上班那天穿上白色制服、白色平底鞋,把乌溜溜的长发扎成辫子盘在后脑——老板的规定。脸上稍施脂粉——母亲虽极力反对,还是女儿得胜。因为她说:别的女侍都是这样嘛!母亲送她上班,不愿看到她老板的嘴脸就走开了。(七)


第8版()
专栏:

宋弘和《金殿拒婚》
张毕来
摘取古代文献资料中的某人某事,或人事中的一个场面、一个情节,加以敷衍,有所创造,写出另一部有异于原资料的作品来,这是常见的事。在我国文学史上,例子很多。这样做,我看是丰富戏剧题材的一个好办法,也是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一个好办法。
去年4月,我过杭州的时候,看过富阳越剧团演出的《金殿拒婚》(当时名《正气千古》)。说的是汉光武的姐姐湖阳公主欲嫁宋弘而宋弘拒绝。宋弘是一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金殿拒婚》的主题富于思想性,表演艺术也高明。看了以后,我想,有关夫妻关系的文学形象是很多的。陈世美就是一个大家所熟知的。陈世美是一个丑恶的形象。如果我们有意地塑造一个与陈世美相反的形象,例如宋弘,我以为,这是很有好处的。
一年以来,富阳越剧团在原有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在剧本方面和表演艺术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最近在北京演出此剧。
宋弘,《后汉书》有传,见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六。《金殿拒婚》所摘取的,是如下的一段: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由此看来,光武和他的姐姐做事也都是近情近理的。《金殿拒婚》创造了一些富于戏剧性的纠葛,最后,把光武和他姐姐也写得心地善良,我以为是可以的。
宋弘还有一两件事值得一提。
光武要他推荐人才,他荐了桓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宋弘知道了,很不高兴,自悔不该推荐这样一个人。等桓谭出来了,他派人把桓谭叫到他家来,狠狠地批了他一顿,说是:“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后来有一天,光武大会群臣,又叫桓谭鼓琴。桓谭见宋弘在坐,忐忑不安。光武见了奇怪,问是什么缘故。宋弘说了前事,光武“改容谢”。又有一次,他见光武老看屏风上的美女,就说:“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光武听了,马上叫人把屏风挪开,并笑对宋弘说:“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可见宋弘是一个端正的人物。他与汉光武之间,依我看来,略近于魏征之与唐太宗。


第8版()
专栏:

北方的童话
张承信
深山!又是深山!
公路,抛一条百回千转的射线,
向北,而不是向南,
与北纬35.20°相交于一点。
褐黄淡入嫩绿,
冬天的北方的纵深,
酿着一个春天!
杨家河*,并不是一张新西兰牧场的拓片,
而是中国牧场的一个示范。
四周,屏立的重重叠叠的山,
再不能把山区焦灼的、日芒般的视线折断,
将山外的一片辽阔隐瞒。
沿海几十层红楼开放的窗,
村陌上自行车旋转的圆……
而公路,山间的红土公路,
划开一条宽阔的河床,
一开闸,就涌来
大洋洲的绿色信息,
甚至有第三次浪潮惊涛拍岸,
首先,将北方的冬天从这儿撤换。
公路与古栈道时而平行,
贴近中标出了遥远;
车队挣脱了闭塞的山间小路,
一排排涌浪,凌厉地
注入北方的枯萎的血管……
*杨家河示范牧场在山西沁水,新西兰专家任技术指导。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怕装脑子”
有位知识分子,“文革”期间靠边站,一站十年。粉碎“四人帮”后,他要求“平反”,重新澄清问题。原领导说,又没给你戴帽子,给你恢复工作,这就不错了。群众反映,此人有真才实学,应委以重任。这位领导说:“现在搞年轻化,他不够格!”这位知识分子哀叹说:“现在,对打棍子、戴帽子、揪辫子那一套倒不怕,怕就怕有的领导装脑子!”
“怕装脑子”,头次听到这话,有些费解。细想起来,倒也实在。在现实生活里,客观存在着这种情况。有些领导人对知识分子存有偏见,看着总不顺眼。如今实行“三不”,再打棍子,党纪不容,群众反对,便只好把对知识分子的成见“装在脑子”里,在关键时刻暗设障碍,用反劲。他们对党关于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政策、指示,采取消极态度。你讲知识分子不是臭老九,他认为“也不那么香!”你说应该用人之长,他认为“没有他地球照样转”;你说此人有创造,他认为此人“好出风头,为名为利”;你说应该看到人家的优点,他认为“此人看不起领导,不可重用”。总之,对知识分子,他有他的坏印象,装在脑子里,其奈他何!
脑子要装东西,这是人脑的功能。脑子要指导人的行动,这也是规律。如把对知识分子的成见“装在脑子”里,再喊实行“三不”,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解决之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请他们把那些“左”的东西倒出来,装进些新东西,如果不能改“装”,只好请他们带着头脑里的东西离开领导岗位。
丁福村


第8版()
专栏:

竹雀图〔中国画〕 罗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