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列宁在巴黎
——参观列宁故居散记
唐伯新
玛丽·露丝街座落在巴黎正南第14区。这是一条方石铺路、幽静整洁的小巷。小巷北侧有一排六层灰色楼房,其中4号东侧二楼是列宁故居。临街墙上,高悬着一块长方形的纪念牌,上端有列宁侧面头像,头像下面镌刻着几排文字:“列宁。1870年4月22日至1924年1月21日;1909年7月至1912年6月曾寓此楼。”纪念牌下面有一束用玻璃纸包裹着的玫瑰花。它表达着千百万人对革命导师的敬意。
一个旭日初升、清新静谧的早晨,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缓步登楼、轻叩房门。楼道安静异常。钥匙转动声过后,一位老者探出头来。当他知道我的来意时,老者慈祥的脸上泛起了笑容,侧身请我进去。
踏进小小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列宁的半身雕像。雕像周围整齐地排列着上千颗世界各国制作的列宁纪念章。室内还有用各种文字出版的列宁著作、反映列宁生平重要事迹的照片。陈列室既是伟大列宁一生的缩影,也象征着全世界革命人民对他的无比爱戴和崇敬,临窗几排书架上还陈列着不少列宁书信的复制品。
这所故居是一般法国人的典型住宅。向阳两间是会客室和工作室,背阳三间为卧室、餐厅和厨房。列宁的工作间比会客室宽敞、明亮,书桌占据了一角。桌上有一盏油灯和一些书籍。书桌背后的壁炉台上有一面光洁明亮的大镜子,镜前摆着一瓶花和一幅肖像,两侧有嵌入墙壁的简易书架。这里藏书颇丰。天花板雪白,贴墙纸鲜艳,一切皆新……
“安托万·勒卡德先生,这里陈列的都是列宁遗物吗?”我问。
老人轻轻地摇摇头:“年深日久,找不到当年的实物了。这里的陈设主要是依据一位波兰人的回忆,也参考了《列宁在巴黎》一书的描述而布置的。1972年法国共产党出资买下这座故居并把它粉刷一新……”
老人是法共党员,本来在巴黎郊区过着退休生活,现在是故居的义务管理员和讲解员。他对首次前来参观巴黎列宁故居的中国同志表示欢迎和高兴,并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同志光临。我呢,也为能在列宁工作室里聆听这位革命前辈述说列宁当年情况而高兴。
1908年列宁完成了哲学专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后,于年底从日内瓦迁来巴黎,和正在巴黎求学的妹妹玛利亚住在同一家旅馆。到巴黎后,列宁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无产者报》寻找一家印刷厂。列宁和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以及岳母在旅馆住了三天,然后迁居到巴黎14区博尼埃街24号。这套公寓宽敞舒适,但是没有暖气设备。由于烟囱堵塞,冬天烧壁炉时满室烟气熏人,列宁夫妇只得在附近的咖啡馆里取暖,很晚才回家就寝。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流亡巴黎的政治难民约有二三万人。列宁同他们的频繁交往引起了房东的猜疑。1 909年7月,列宁迁到玛丽·露丝街四号,在这里度过了风华正茂的三年……
据老人介绍,列宁旅居巴黎时生活非常艰苦。妹妹作阑尾手术,岳母小病不断,都增加了许多负担。而列宁如匕首似投枪的著作很难得以出版。真是度日维艰啊,有时还得接受高尔基的资助。那年头,列宁的母亲常常节衣缩食,挤出一部分抚恤金接济列宁,有时还寄来鱼子和干咸鱼肉等食品。巴黎生活费用昂贵,列宁一家买不起牛肉,有时就买些马肉佐餐。列宁生活拮据招来了房东的冷眼。列宁告诉他,自己在巴黎里昂信贷银行分行有活期存款,房东核实后才改变态度。殊不知那只是记在列宁名下的党的活动经费。
旅居巴黎三年是频繁进行革命活动的三年。为了进行思想和理论战线的尖锐斗争,列宁跑遍巴黎各大图书馆,尽量利用开馆时间搜集资料。他往返图书馆都乘自行车。这期间,他几乎天天跑图书馆和《无产者报》编辑部和印刷厂,还经常要写文章、开会、讲演。列宁的革命活动受到俄国在巴黎的密探的监视……
老人还如数家珍般给我讲述了列宁的许多轶事。列宁喜欢下棋,但来巴黎后将近一年没时间下棋了。他妹妹寄来一份象棋残局棋谱后,又重新引起了他的兴致。列宁很注意培养干部,亲自在巴黎郊区筹办了党校,亲自为从国内来的工人学员讲课,仅政治经济学课他就搞了三十讲。克鲁普斯卡娅负责讲地下工作问题。列宁用了很大精力进行反对取消派和召回派的斗争,宣传了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在巴黎期间,列宁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著述,还经常在法国国内外举行报告会。作为第二国际执行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列宁还在国外出席了执行局会议和第二国际代表大会,频繁地从事各种革命活动。
“记得列宁说过:‘从许多方面来说,巴黎是一个可恶的地方……尽管这样,我仍然觉得,只有发生特殊的情况,才会把我赶回日内瓦去!’”
“那么,在1912年6月发生了什么特殊情况使列宁离开巴黎,而且没有重返日内瓦而是迁往波兰的克拉科夫呢?”我问。老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六大开过后,布尔什维克党获得了发展;4月以后俄国工人运动走向高涨;俄历4月22日,在列宁主持下经过斯大林的努力,《真理报》创刊号出版了。于是在6月下旬,列宁决定从巴黎迁往离俄国边境只有八俄里的克拉科夫,以便同俄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加强对布尔什维克杜马党团和《真理报》编辑部的领导。
五年后,列宁领导的伟大十月革命获得了成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否可以说,正是列宁在旅居巴黎三年多的时间,为这一胜利作了理论、思想、组织和干部方面的必要准备呢,我想。
走出故居,我又一次凝视着阳光照耀下的列宁纪念牌,倍感亲切,肃然起敬。列宁的伟大名字是不朽的,列宁的事业永葆青春,永远磅礴于世界!(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鲜花献给老战士
——维尔纽斯庆祝反法西斯胜利四十周年见闻
九兰
我们到维尔纽斯那天,街道两旁的电线杆上都插上了苏联国旗和立陶宛加盟共和国国旗,墙上悬挂着大幅标语:“庆祝战胜法西斯四十周年!”原来,这天是立陶宛解放四十周年纪念日,也是全苏同庆的节日!1943年,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大转折,苏军展开大规模反攻,乘胜推进,解放了近三分之二被敌人侵占的苏联国土。随着维尔纽斯的解放,红军直逼东普鲁士边境,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指日可待了。
维尔纽斯连续三天庆祝胜利日。第二天,我们走上街头,看见许多人手捧鲜花向这座城市最宽的一条街道——列宁大街奔去,原来,上午要举行老战士大游行。顺着人流看去,只见街道两旁也人山人海。街头广播喇叭中不断广播战争年代流行的歌曲。人们随着广播而歌唱《卡秋莎》之歌:“卡秋莎站在峭峻的岸上,歌声好象明媚的春光……”
欢迎的人群知道我们来自中国,特别请我们站到前边。
“今天游行的全是老战士吗?”我问身边的一位年轻姑娘。
“是的,是解放维尔纽斯的战士”,她庄重地答道。人们尊敬老战士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当年,正是这些战士,出生入死,把维尔纽斯从法西斯铁蹄下解放出来。而在战争期间,这座城市竟有一半居民死于法西斯的屠刀下。哪个家庭没有受难者呀!所以,今天人们是以悲喜交集的心情向战斗英雄敬献花束的。
大游行开始了。乐队奏起《胜利日》之歌。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是退役将军、卫国战争参加者——劳动英雄,接着是在维尔纽斯作战的老战士和特地从全苏各地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老战士。每人胸前都挂着勋章、纪念章,其中有“保卫莫斯科”、“保卫列宁格勒”、“保卫斯大林格勒”等奖章。挂在白发苍苍的老战士胸前的这些奖章,标志着他们走过的战斗历程。在当年反法西斯战场上流行的战斗歌曲声中和欢迎者的掌声中,周围群众把一束束美丽的鲜花抛向老战士。我们也情不自禁地为老战士们拍照。他们看到中国同志,立即把自己胸前挂的纪念章摘下来挂在我们胸前,并把手中的鲜花转送给我们。
在激动的人群中,多少人热泪纵横。是啊,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多少家庭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人的亲属在战场上牺牲了,许多人在敌人监狱和集中营里被杀害。战争期间遇难的立陶宛人达三十七万。立陶宛的国民经济也遭到严重破坏……
在法西斯占领期间,立陶宛人民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一万多人参加了游击队。游击队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击毁了上千辆敌人的列车,捣毁了敌人很多军事目标,为配合红军的反攻发挥了作用。
老战士的游行队伍停在列宁广场上。这里,无名烈士墓上矗立着当年同法西斯英勇作战的几位战士的大型雕塑。塑像前,永不熄灭的火焰在熊熊地燃烧。维尔纽斯市委负责人在致词中说:“我国人民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这里进行了一千四百一十八个昼夜的残酷战斗。无名烈士墓前的火焰永不熄灭,对他们的怀念是永恒的,他们的光荣是永存的”。最后讲话的,是由一位老将军领着走上讲台的一个儿童。他象朗诵诗似地发出誓言:“我们要保卫老一代为我们建立起来的美好今天!”
游行结束时,老战士们纷纷走到无名烈士纪念碑前,献上鲜花,以示对战友的怀念。在广场上,许多老战士聚集交谈,久久不愿离去。这些老战士尽管已经年迈,大部分已退离工作岗位,但仍在以不同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老战士协会经常组织他们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是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民定会牢记历史的教训,任何敢于发动侵略战争的势力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附图片)
维尔纽斯庆祝战胜法西斯四十周年游行队伍中的老战士。


第7版()
专栏:世界书窗

罗斯福的一个侧面
——读《未完成的画像》
李南友
罗斯福总统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突然逝世,这对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来说,是一个颇为令人震动的噩耗。
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于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一系列新政措施。二次大战爆发,1941年8月,他与英国首相一起共同提出了代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纲领的《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加反法西斯联盟。在罗斯福战时总统任内,美国对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44年,罗斯福破例连续第四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1983年苏联作者亚·恰科夫斯基撰写的《未完成的画像》一书(最近由我国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出的反法西斯战士罗斯福总统的生平、性格、内外政策,并以较多的笔墨描述了他在1945年4月临终前的情况。
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四十周年,也是罗斯福逝世四十周年,阅读这本书,无疑会增加不少知识。
《未完成的画像》一书以罗斯福生命的最后一天作为首篇。1945年4月12日,画家舒玛托娃应邀在白宫为总统画一幅像。然而,这幅画像没有画完,罗福斯便溘然长逝。本书以此为线索,展示了罗斯福的一生,还倒叙、描述了他的日常生活,描写了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如何给斯大林写关于“伯尔尼事件”的复信。
作者在该书前言中说:“我写的书并不是研究罗斯福的政治生涯和政治活动。我的主要目的,是谈谈他对苏维埃俄罗斯以及对苏联人民的态度。”作者说:“罗斯福按其所受教育、生活态度及其倾向性来说,都是一个资本主义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把美苏关系建立在睦邻、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罗斯福作为资本主义美国的忠实儿子,也是苏联的朋友。”作者认为,在罗斯福身上,“真诚坦率和深于城府兼收并蓄,民主主义和利用权势双管齐下。他真心诚意地希望美国老百姓安宁幸福,也关心实业巨头们顺遂昌盛。罗斯福是一仆二主,既要为美国人民服务,也要为美国垄断资本效劳。”
本书只有十万字,然而用十分洗练的文笔,典型的事例,生动、形象地刻划了罗斯福的性格,反映了他的家庭、社会生活以及他所从事的事业,描述了他与斯大林、丘吉尔等人的交往,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影响人类命运的伟大的历史事件。
关于罗斯福的生平,世界各国已有多种著作,然而《未完成的画像》颇有自己的特色。该书作者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从一个侧面描述二次大战中这位有重大影响的世界性人物。书中不乏精辟的议论,文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一部较好的小说体传记。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迷人的康提
马胜荣
汽车冲破晨雾,缓缓地爬向山巅。
清晨的康提景色是迷人的:脚下的康提湖平如明镜,初升的阳光穿过树梢,折射在湖面上,闪着耀眼的光芒。湖那边是层次分明的市区街道和建筑物。教堂的钟声、隐约可闻的汽车声和移动着的人影,表明这座城市正从沉睡中醒来。斯里兰卡最长的马哈维利河和层层山峦,造型各异的旅馆、人家,在薄雾中忽隐忽现……
位于斯里兰卡中部的康提,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十四世纪曾成为国都。它闪耀过光彩,也饱受过凌辱。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过它,在它身上留下过屈辱的印记。直到1948年,斯里兰卡取得独立,康提才真正回到本国人民的手中。
佛牙庙在康提最有名。当地朋友贾亚他尼对我说:“无论你信不信佛教,到了康提都应该去看看佛牙庙。”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佛牙庙。它坐落在山坡上,不十分高大,却很有气势。我们脱去鞋袜,拾级而上。进入佛牙庙内,只见庙堂中间还有一座石结构的两层小寺,佛牙就保存在小寺的第二层楼上。据介绍,佛牙是公元四世纪印度的一位公主赠送的,后来成了岛国的“国宝”。每天早晨,随着庙内响起鼓声,一群群身着白衣的佛教徒拥进庙内,他们双手捧着莲花、白庙花,轻轻地奉献在寺前的小桌上。顿时香烟缭绕,诵经声不断。
康提湖紧挨着佛牙庙。这是一个人工湖。1807年,康提王国的最末一代国王斯里·维克腊马·腊贾辛哈挖掘了这个湖,并在湖中心修建了一个岛,供他休息玩乐。现在的康提湖已成为山城康提的名胜之一。湖周围栽满了热带的树木和奇花异草。一条平坦的柏油路绕湖而行,游人可以步行或坐车观赏湖面风光。湖对面的山上,绿树成荫。玲珑小巧、各具特色的别墅和旅馆散落在绿树繁花之间,宛若一幅色彩鲜明的油画。
位于马哈维利河畔的植物园占地一百五十英亩,拥有热带植物达四千多种,园内有棕榈林大道、椰林大道、松林大道。漫步林中,绿荫蔽日,凉爽宜人。
进植物园不久,沿着右边的一条小道向前,就是亚洲最大的“兰花馆”。一到馆前,香味扑面而来,许多游客都贪婪地深深呼吸,似乎怕香气白白飘散。馆内的兰花种类繁多,花瓣大小各异,小的如茶叶尖大的则如月季一般。随行的朋友告诉我,馆里有一种兰花叫“颖超兰”,是为纪念中国领导人邓颖超1977年对斯里兰卡的访问,而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啊,兰花,不仅是斯里兰卡的名贵花卉,还是名副其实的友谊之花哩。
离兰花馆不远,有一片长得十分茂盛的树林,许多国家的首脑都在这里栽种过友谊之树,其中一棵就是我国总理周恩来栽种的。周恩来总理曾于1957年和1964年两次访问这个美丽的岛国,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第7版()
专栏:

万里长城结良缘
张云方
仲春四月,风和日丽;长城内外,柳绿桃红。二十五日上午,八达岭更显得春意盎然,一对日本青年男女就在古长城上举行别开生面的婚礼。新郎新娘站在高高的城堡上,面对蜿蜒起伏的长城高声说道:“我们的相爱始于学习中国古典乐器。如今,我们在长城上举行婚礼,揭开新生活的一页。我们誓用音乐来为日中友好谱写新篇章。”春风,把这对芳龄二十四的新婚夫妇深情的话语传向四方。
这对青年是谁?他们为何要在长城上举行婚礼?让我们还是从一九八三年八月说起吧。
那时,日本冈山县日中友好协会迎来了中国音乐学院访日代表团。也许是郭沫若同志曾在冈山读书,或者曾向冈山县赠送过丹顶鹤的缘故吧,冈山人们对中日交流有着特殊的感情。接待代表团的,正是今天的新娘大月贵美子的父亲。大月贵美子自幼喜爱中国乐器,便借机拜代表团中吴俊生副教授为师。恰在这时,今天的新郎深井克则回乡省亲。这位青年作曲家也酷爱中国乐器,于是,两位年青人在同中国代表团的交往中邂逅了。爱情,就从对中国音乐的共同探讨中萌芽。三个月后,当中国朋友告别冈山时,两位年青人已许下了终身。
“在月球上能见到地球上的建筑物只有长城,而长城又是我们钻研的中国古乐器的故乡,因此,我们决定在雄伟的万里长城上举行婚礼。”新郎新娘深情地解释。
参加婚礼的日本朋友告诉记者:建筑长城的目的是防御战争。今天在这里举行婚礼,正是一代日本青年化干戈为玉帛、建立日中世代和平友好愿望的象征……
是的,这洋溢着中日世代友好情谊的婚礼,使春天的八达岭更加欢腾了。
长城上的婚礼成为这对新婚夫妇共同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民友谊日益拓展的见证。难怪证婚人之一、中国对外友协北京分会副会长陆禹高兴地说,欢迎更多的日本朋友和世界友人来长城举行婚礼。
在阅尽人间春色的长城上,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明媚的中日友好的春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