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嘉惠后人 功德无量
——访中国现代文学馆
张炜天
北京西郊的万寿寺因慈禧到颐和园途中作行宫而得名。“万寿”自然是那拉氏的妄想。可谁料到,公元1985年3月26日,这里却真的和一项堪称“万寿”、功德无量的事业紧密相联了。由文学界老前辈叶圣陶书写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门匾,挂上了万寿寺西院的门口。
文学馆是我国第一个专门搜集、收藏和为研究者提供我国现代文学资料的中心,具有国家档案馆性质。藏品的种类包括文学家的创作手稿、信札、日记、手迹、照片、画像、录音、影视片、书籍、报刊以及已故作家的遗物等。1980年底,老作家巴金倡议建立文学馆,很快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巴老慷慨捐款十五万元。党中央和国务院积极支持,划地拨款。胡耀邦、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同志曾亲自过问,北京市政府、解放军总政治部及社会各界亦大力协助,文学馆经四年筹建就开馆了。
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整个馆占地约一万平方米。第二进院子的正厅是书库,目前已有藏书近六万册。这里的图书是按作家分类上架。文学馆负责人杨犁介绍说,藏书范围尽可能广泛,不论作家政治态度如何,凡有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的一律照收。另外,凡赠书多者,都专设“文库”,可优先供本人使用。在“巴金文库”装得满满的书架上,有《灭亡》第一版、《寒夜》的早年版等珍贵文物。今年,中国作协已通知其会员,让他们将所有新作二册签名寄到文学馆,现已收到三百多种。
录音资料库现已收录了百余盘作家录音。其中有白薇、聂绀弩、曹靖华等老作家的录音。尤为珍贵的是搜集到了作家老舍二十年代在英国伦敦东方大学的讲课录音。照片资料库设在前院西房,墙壁和地上都涂了防潮漆,并安装了电子防盗系统。室内摆满了一排排绿色的保险箱柜。巴金1948年翻译法国作家洛克尔的小说《六人》手稿及新作《随想录》部分手稿,配上了既防尘、透气又精美的锦缎盒套。萧红给华岗的一封信送来时较破损,这里已请中央档案馆修复。黎烈文的《梅里美评传》手稿送来时已散页并较残破,现已用一种高级黄纸加以修补装裱,名为“金镶玉”。巴金《处女地》手稿中有些地方是用圆珠笔、铅笔写成的。这种手稿时间一长就无法看了,急需微缩设备来处理。为此,馆里已开始着手这项工作。
为了这项有益于子孙万代的事业,许多作家给予热情支持。冰心已表示将献出自己的全部手稿和书籍,杜鹏程准备献出《保卫延安》手稿,茅盾和老舍家属也表示捐赠全部手稿。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巴老,所有送来的东西都经老人亲手整理过。他还决定将所有重版书的稿酬都捐给馆里,到目前为止他又捐了两万多元。他在开馆典礼上说:“我又病又老,可以工作的日子不多了,但只要一息尚存,我愿意为文学馆的发展出力。我想,文学馆是个集体事业,所以是人人有份的,希望大家出力把它办得更好。”文学馆当前最大的困难是设备较差,特别是为了妥善保存资料,需要有防尘、防潮、防紫外线等设备,为此又必需改造房屋。但万寿寺是国家级文物,只能修复不能改建。从长计议,就只能筹划另选址建一所具备现代化设施的新馆。建新馆当然是一项更为艰巨、耗资更大的工程。应该相信,我国数以万计的文学工作者和数以亿计的文学爱好者是一定会积极响应巴金老人的呼吁,为文学馆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为了这项千秋万代的事业,我们都来作出自己的贡献吧!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神奇与腐朽
朱云
最近在上海听到这样一则消息:上海图书馆去年落成的新楼,是以解放前的跑马厅东看台作基础设计改建的。昔日马跑人喧、藏污纳垢的赌博场,变成了廊曲室幽、闹中取静的阅览室,这变革真称得起是“化腐朽为神奇”了。在青年们求知欲大增,图书馆人满为患的今日,在寸金之地的上海市中心区,为读者争得三千平方米的读书环境,这真正是一件造福人民的大好事。
由此想到了与赌赛马并无本质不同的卖彩票,它在前些日子盛行一时。特别是某些文化单位,本来是应该以建设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为己任的,却只贪图自己囊中物的丰盈,不顾对广大人民精神上的不良影响。对比一下跑马厅变为图书馆的进步,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倒退,就更显得荒谬了。
让我们摒弃腐朽,多多追求进步吧!


第8版()
专栏:

把文艺鲜花送到戈壁滩
团中央全国青联慰问团赴核试验基地演出
戈壁滩不应是文化沙漠,为祖国立下大功的核试验基地的科研人员和指战员,渴求丰富的文化生活。四月五日到二十一日,由团中央和全国青联组织的赴核试验基地慰问团奔赴戈壁滩,姜昆、叶英、殷秀梅、关贵敏、程志、熊卿材、韩芝萍、陈佩斯等二十一名演员满怀热情,不怕艰苦地进行了二十场慰问演出,观众共五万余人。四月二十二日,国防科工委举行座谈会,张爱萍、胡锦涛等同志到会欢迎慰问团归来,并希望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为戈壁滩送去文艺鲜花。
(李彤)(附图片)
慰问团演员在甘草泉检查站为四名战士演唱。


第8版()
专栏:

南音古曲寄乡情
黎英海
闽南民间音乐南音,又称南管、南曲、弦管、南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它保留了许多古乐遗音,流行于闽南、台湾、香港及东南亚。
南音曲调优美婉转、形式多样,清唱曲及器乐曲的曲目相当丰富,闽南地方戏如梨园戏、高甲戏等的音乐均受其影响。南音对研究中国音乐史更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从中可以发现或印证许多古籍文献中记载的音响及实物史料,因此日益引起音乐史学家们的重视。单以乐器来说,南音就使用着唐朝流传下来的乐器“尺八”(洞箫),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南音的主奏乐器,唐代传到日本,至今仍是日本习用的乐器。南音的琵琶及其演奏方式(横弹)也保留着唐制,在始建于唐代的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内,琵琶乐工雕塑的形象与南音琵琶的弹奏姿势是一样的。
在东南亚各国的一些华侨中有不少南音的社团组织,他们为保存发扬祖国南音,做了许多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近几年,在泉州连续举行了元宵节南音大会唱,海外侨胞也踊跃参加。今年3月,菲律宾“国风社”为成立五十周年举行纪念活动,福建省也应邀派演出队去庆贺。南音作为纽带,增进了祖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情谊。南音在台湾省更有众多知音,海峡两岸的弦友亦早有交往。“五一”前夕,第三届“华夏之声”音乐会上,由福建省泉州民间乐团演出南音古曲。我们衷心祝贺他们在北京演出成功,并向台湾及海外南音社团致意。愿南音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为祖国的统一,奏出更美妙的声音。


第8版()
专栏:影评

且听这声呼唤!
——话说影片《残月》
叶文玲
正当大家一边称赞一些优秀影片,一边也为不少平庸之作产生烦厌之时,我们意外地在影坛上空看到了一弯《残月》,碧海长天,冷月如镜,意蕴深厚,很是耐看!
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残月》,是贺捷生根据问彬的小说《心祭》改编的,由曹征导演。影片开头,一如生活本身,平淡无奇:烟雨迷蒙的清明节,一位面容忧伤的中年女子,在给亲人扫墓,面对青草萋萋的坟头,她满怀愧悔。墓中人——母亲的坎坷而饱受创痛的一生,就在女儿的忏悔中徐徐展开……
编剧委婉的笔致,导演平易的手法,使“故事”远远离开了人们的预想。渐渐地,人们的情绪在哀悯中昂扬起来,变得烦躁愤激了。当观众的心绪为剧中人——母亲与“大舅”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所攫时,在一片凄凄雨雾中,我们猝然听到了一声沉重的落地雷声——
“人心不能没个伴啊!”影片的结尾,垂危的母亲,发出了这声令人心碎的呼唤。这声呼唤从遥远的历史中传来,却又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它似晨钟暮鼓,缭绕在人们耳畔,动人心魄,发人深省。
“鹃啼已是无声血,蚕蜕终多不了缘!”月残人离的悲剧,是谁酿成的?母亲终生眷恋和企盼的幸福,被什么阻隔?影片分明向观众展示了答卷:在旧社会,是封建制度和宗法势力;在新社会,在当前,却是一群在历史阴影笼罩下的身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儿女——她们是母亲的至亲骨肉;是一群对未来和幸福,对新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向往的年轻人。
生活中,舞台上,出现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悲剧!可是,当封建思想的衣钵被现代人接受,戕害者竟是受害者的骨肉至亲,且是“用心良善,本意也是为母亲好”的年轻儿女时,现实生活中尚待用大力气清除的历史沉积被表现得如此惊心动魄,我们不能不赞叹编导的艺术功力。
“错处不在我们的生辰八字,而在于我们自己……”莎士比亚的这句“戏言”,多么耐人寻味。是呵,《残月》里,“错处”的制造者的确是“我们自己”!影片观照现实生活从而给予人的警醒力量,是如此有力,《残月》不仅仅是一弯倾吐幽怨的凄迷的冷月,对人生,对社会,它还是一把犀利无比的银钩,它剖开了人们极少审视和自省的内心世界。却原来,这“世界”的角落处,还沉积着厚厚的精神尘埃,还孳生着许多封建意识的毒菌。这毒菌,被虚荣的风流吹拂,被自私和淡漠的汁液滋养,根何其深,蒂何其固!却原来,我们所说的“残余的封建观念”,就因为它是历史的惯性和惰性,这“残余”的分量是决不能低估的。封建统治者旌表烈女节妇的精神牌坊至今尚未倒坍,特别令人可叹的是,它还竖在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心中。
旧世界不是一艘沉船,它是久久徘徊在我们生活中的幽灵。从古老的梦中苏醒的中华民族,正在步履维艰而又坚定不移地向现代化迈进。我们要前进,就需要不断地根除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要迅速而彻底地清除一切旧观念。就这点而言,《残月》将以它独特不凡的形象和内涵,引起人们的注目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男女主角的扮演者赵尔康和郑振瑶。这两位演员,以精湛的表演艺术使影片倍增魅力。他们那进入化境的优裕自如,那把握人物感情的精微细腻,那以含蓄的表演透示被压抑的强烈感情,都使他们固有的以朴素深沉著称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胶东“明珠”
王奎章
碧波粼粼的人工湖,水花飞溅的游泳池,珍禽异兽各呈其姿的动物园,回荡着孩子们欢笑声的游乐场……这儿既不是大城市里的文娱天地,也不是诗人笔下的“理想乐园”,而是山东牟平县西关村农民自己建设的明珠文化宫。它总投资为二百多万元,占地二百亩,包括公园、儿童乐园、体育设施、影剧院和综合文化大楼等部分。
现在,不管村里人还是城里人,似乎都意识到生活里不能没有公园。然而,当年要把菜园改成花园的时候,菜农们是何等心疼!一亩菜一年好几百块钱呐!可改成了花园的当年,经济收入就比种菜多了好几倍,于是,再也没人替菜园“鸣不平”了。
“儿童乐园”里,从室内低幼儿玩耍的小木马、塑料大象、玩具枪、小火车、小飞机等,到室外用于大孩子们活动的荡船、压板、转盘,以及能乘坐三十二人的大型电动飞椅等,应有尽有。与花园连成一片的体育设施,也蔚为壮观,篮球场有四个,其中灯光球场两个,还有一个排球场,六张乒乓球台,羽毛球、标枪、哑铃、单杠等体育器材,一应俱全。他们还修起了三个五十米长的游泳池。这在整个胶东半岛目前也没有第二家。最热闹的地方是综合文化大楼,这里不仅有很气派的影剧院,还有图书阅览室、录像放映室、游艺室、展览室、乒乓室、武术室、文化讲座室等等。
自从有了“明珠文化宫”,西关村的群众说,现在是“学有学头,看有看头,听有听头,玩有玩头”。一向重视群众文化娱乐事业的西关党总支,正在考虑“明珠文化宫”的新添项目:室内游泳池、体育训练馆……(附图片)
西关村农民修建的人工湖
汪汝峰摄


第8版()
专栏:集邮

一个残疾集邮者的心意
浙江宁海 李少华
十五年前,我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充满鲜花和阳光的生活道路正在我面前展现,可是我却经历了生活给我的一次又一次巨大的磨难,烈火烧伤了我的双手和头部;矿车压断了我的腰椎骨和左腿骨;后来我又不幸失去了整条右腿……人生道路上的这些严重挫折,并没有改变我从小就酷爱的业余爱好——集邮,因为这一枚枚精美的小邮花,给了我知识、理想和希望。
在我珍藏的全国邮展银质奖牌中,寄托着老一辈集邮家和邮友们的巨大关怀和期望。我邮册中新增的《中国残疾人》附捐邮票——这套充满祖国和人民对残疾人无限深情的邮票,更使我增添了在人生道路上顽强拚搏、奋勇向前的信心和勇气。为感谢这套附捐邮票的发行,我自印了三百枚首日封(见左图),寄赠全国各地集邮界老前辈和邮友,以表达一个残疾人集邮爱好者的点滴心意。(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