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举世关注的巴勒斯坦问题
朱梦魁
由联合国行使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主持的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第十次讨论会,于4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巴勒斯坦问题,将再次引起亚洲舆论和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
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人民为恢复自己不可剥夺的合法民族权利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领导巴勒斯坦人民展开了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斗争,并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共同抗击以色列侵略者,成为中东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巴勒斯坦人民争取返回家园、实现民族自决和建立独立国家的正义要求,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和大力声援。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曾多次谴责以色列吞并巴勒斯坦和阿拉伯领土的侵略行径,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所占领的阿拉伯土地,强调必须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一切合法民族权利。1974年9月在拉巴特举行的第七次阿拉伯首脑会议,一致承认巴解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11月,巴解组织以观察员身份出席联大。1976年8月底,在阿尔及尔召开的不结盟国家会议上,巴解组织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员,9月,巴解组织又成为阿拉伯联盟的正式成员。目前,巴解组织已得到世界上一百二十个国家的承认,同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向八十多个国家首都或国际组织派驻了代表或观察员。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理应有权参加解决中东问题的和谈和国际会议。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如果巴勒斯坦问题得不到公正全面的解决,中东问题就无法解决,中东的和平与稳定也就难于实现。
巴勒斯坦问题长期不得解决的主要障碍,在于以色列当局顽固坚持敌视巴解和阿拉伯国家,拒不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和建国的民族权利。在1948年至1949年的巴勒斯坦战争中,以色列把上百万巴勒斯坦人赶出家园,占领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这比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犹太国的面积还多六千七百平方公里。经过后来的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进一步侵占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的东城以及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计六万五千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1982年以色列被迫从西奈撤军后,又悍然大举入侵黎巴嫩,企图一举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武装力量。以色列当局在几十年间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使中东局势一直处于动荡紧张的状态。
以色列所以能够如此疯狂地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是同美国的支持分不开的。美国一直把以色列视为它在中东的“坚定盟友”。战后美国历届政府不断向以色列提供巨额的军事、经济援助。在历次阿以战争和近几年来的中东和谈进程中,美国也都支持和偏袒以色列。美国的这一立场和做法,受到阿拉伯国家越来越严厉的谴责,并遭到世界公正舆论的批评。另方面,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而对中东展开的激烈争夺,也使中东局势和巴勒斯坦问题增加了复杂因素。
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同情和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为恢复合法的民族权利,包括返回家园、自决和建国的权利而进行的正义斗争。近几年来,在巴解组织领导下的巴勒斯坦人民正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争取公正持久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1982年9月的阿拉伯非斯首脑会议和今年2月达成的约旦—巴勒斯坦协议,都为全面公正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提出了设想和方案。去年6月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多次呼吁召开一次有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巴解组织参加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巴解组织和阿拉伯国家通过多种途径谋求解决阿以冲突的努力,有助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和中东和平的实现。只要巴解组织在消除内部分歧的基础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坚持斗争,四百万巴勒斯坦人民终将赢得胜利,恢复自己神圣的民族权利。


第7版()
专栏:

忆南海诸亡友
——纪念参加万隆会议途中被谋害的同志们殉难三十周年
吴文焘
“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的消息传来,我正航行在浩瀚的印度洋上空。
那是1955年4月12日清晨。作为《人民日报》记者,我头一天参加完在新德里召开的亚洲国家会议,连夜经孟买来到锡兰(今斯里兰卡)首府科伦坡,在朝雾缭绕的海滨旅舍稍事休息,便又登上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班机,准备续飞万隆,报道亚非会议。照例,机组人员先对旅客讲解必要时怎样启用救生工具;在飞机腾空而起后,又把刚出版的英文科伦坡《每日新闻》发给每人一份。那要闻版上的三行通栏标题,竟是:“印度航空公司一架中国包机在南中国海坠毁!机组人员和乘客下落不明,估计周恩来总理不在机内。”
顿时,我眼前一阵昏花,使那一条简短的消息,竟变得没法看完似的。但我清楚地意识到:周恩来同志确实不在机内;是我们采访万隆会议的记者组,我多年的老友们遇难了!因为,按照事先约定的日程,他们是要在4月11日从香港直飞印度尼西亚,并准备在13日这天到雅加达机场去接我的。谁知一刹那间,他们和我已是幽明异路,生死不同归了!此时此刻,怎不叫人哀痛不已呢?
和我同行、挨坐的捷克斯洛伐克通讯社驻北京记者拜巴同志,觉察事件发生的蹊跷,想到这是帝国主义情报机关和台湾特务的破坏,同时安慰我说,飞机溅落在海洋里,人们靠使用救生衣,会有生还的可能。我同意他对惨案的估计,又殷望他那开解的话语成为现实。我呆呆地望着窗外,印度洋上苍苍茫茫,水天无垠;五位敬爱的老友,仿佛又以他们特有的音容笑貌,一个个出现在我的眼前。
首先是沈建图同志。他是1944年从前方来到延安的。相见之下,我发现他黑铮铮的脸上闪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配上那粗壮坚实的体魄,颇象一个轻量级的拳击师。不久,人们就看出他性格爽朗,待人亲切,干起工作来,真有拳击师那种勇于拚搏的精神。
当时,他在新华通讯社新建立的英文广播部当编辑。说是一个部,工作人员只有他和陈庶这两位从香港大学来的同志,再加上一位英国籍的改稿专家林迈可先生。所以,每天发出的五千字上下的稿件,从选材、编写到专家润色后再打成电报格式的英文清稿,统统由他们两人担任;遇有重要文件(如《论联合政府》等)需出英文小册子,一切翻译、打字、下厂校对等事务,也都是建图带头干的。我没听他说过累。什么时候能从外来的访问者手中借到一本英文小说或者战地通讯,他就如饥似渴地读,借以提高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林迈可先生曾对我说:“我不喜欢建图在新闻稿里使用过多的美国土话;但我必须说,我对他能掌握那么丰富的英文语汇感到惊讶,佩服他那不寻常的工作效能。”
是的,不管是在生活艰苦的延安,还是以后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建图始终是那样卓有成效、坚忍不拔地工作着,以致从朝鲜胜利归来,同志们称他是“新闻战线上最可爱的人”。这是十分公允的评价。
杜宏同志这次去万隆,是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的。他也是我在延安时代新华社的老同事。约在1943年初,他从前方被分配到新华社翻译科,从事英文译电工作。说实话,一个只上过中学的小青年,要把英文电讯译成中文,是有不少困难的。然而,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他便从处理简单的战争公报,逐渐过渡到经手深邃的政治评论或重要文献之类的翻译,而且能够胜任愉快。这不能不说是他勤学好问的结果,称得上是一个深钻业务、奋发成材的好典型。
常听人们称赞杜宏这个山东来的风度翩翩的小伙子诚挚热情,助人为乐;夸奖他在大生产运动里纺花纺得细,捻毛线捻得匀,完成交公任务好这些优点。当然,也有人说他过于率直,在讨论会上好持异议,常把别人存有顾虑的意见一下捅出来,是个缺点。其实,这也说明杜宏同志的刚正。因为能从不同角度或反面提出问题,让大家认真加以探讨,就更容易接近真理,这也正是党的民主集中制所需要的。
我和李平同志初次接触,是在1954年采访日内瓦会议的时候。当时他才二十五岁,瘦瘦的中等个儿,戴了一副近视眼镜,给人以文质彬彬的印象。谁一提到他在热恋着的姑娘,他会唰地红起脸来。他和建图共同为新华社写稿。
别看小李年轻、腼腆,离开大学没几年,工作上可有点章法和泼辣劲儿。他聪明,外语听、说能力强,反应快,又注意研究政策,那些日子,在国联大厦所在的莱蒙湖畔,你看小李来去匆匆,赶着出席英、法、美等与会国的新闻发布会;一回到住所,常连饭也顾不得吃,就抢时间写出中文或英文电讯稿,又跑电报局往总社发,还不时把有关材料誊出来,供同志们参考。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向发言人提问题,往往带有几分论战的性质;这个场合的小李,他日常的那种腼腆气儿不见了;他用英语侃侃提问,显得从容凌厉,使人联想起《孙子》里对兵家所作的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的比喻来。如果能有继续工作和锻炼的机会,这样年轻的李平同志,在国际新闻采访的成就上,将是不可限量的。
离开北京的时候,我就听说奥地利《人民之声报》和柏林《新德意志日报》记者严斐德同志要和我国记者组一起去万隆。斐德原名符利兹·严森,出身于维也纳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靠自己奋斗,成为医学博士、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他曾积极参加奥国工人运动,是抗击德、意法西斯和佛朗哥军队的西班牙“国际纵队”的成员。抗日战争期间,他来到中国,做过许多支持我国抗战的工作,写过不少歌颂我党和我国人民英勇斗争的文章。1950年他在柏林出版的《中国胜利了!》一书,在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翻译发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约在1952年春,我同严斐德夫妇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邂逅,当即请他们到我任职的新华社布拉格分社来小叙。从保卫马德里到揭露重庆中美合作所的残暴,斐德谈来有声有色;分社的同志们,一下就被他那朝气蓬勃、充满激情而又富幽默感的风格所迷住。快到吃饭的时候,他首先卷起袖子下厨房,和我们一起做中国饭。因为他夫人是位中国同志,我们戏称他为中国的“入赘女婿”,他显然感到既得意又高兴。在严斐德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热情奔放又平易近人的、真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的形象。
最后,想到黄作梅同志,我回忆起1948年夏天从捷京布拉格飞往伦敦去看望他的情景。那时,他是带着香港籍民的护照,在伦敦租了一间小房子,和另外两位同志一起,以私人企业名义,印发新华社每天的英文广播稿。我觉得他踏实朴素,见解深沉,工作能力强,有忠厚长者风。记得他陪我到海格特陵园去凭吊革命导师马克思墓时,从他独立在海外工作所得到的兄弟共产党的热情帮助,同我谈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伟大口号的不朽含义。他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强调在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作生活,就要格外注意“慎独”,时刻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这话说得多么中肯啊!
作梅同我最后一次会面,是1955年3月底我随我国出席亚洲会议代表团路过香港的时候。由于时间仓促,他只告诉我说,原定他去万隆、加入新华社的采访集体,现在又有不去的可能,我们便互道珍重而别了。这样,怀着作梅不在“克什米尔公主”号机内以及出现奇迹、让遇难者都能生还的希望,我一路上浮想联翩,从科伦坡经新加坡,于4月13日中午飞抵雅加达。
走出机舱,彷徨四顾,寻寻觅觅,还是只有新华社常驻印尼记者彭迪、钱行夫妇在机场外默默地等候我。这时,我才知道:不但作梅没能幸免;除了三位机组人员历尽艰险、为人打救外,建图等五位老友,还有石志昂等和我素昧平生的六位中外同志,以及机长贾塔尔等四位印航成员,都已身殉海底了。而且,飞机爆炸的起因,已经肯定是台湾特务和帝国主义情报机关的蓄意谋杀。这些魍魉们仇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害怕我国在万隆会议上倡导和平共处和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宗旨,遂下此毒手,卑鄙残忍,令人发指!另据确息,就在我出席新德里会议的代表团从香港搭机时,万恶的敌人曾蠢蠢欲动;只是怕“打草惊蛇”,影响他们对即将出席万隆会议的周恩来同志的暗算,以郭沫若同志为首的那个代表团才免于难。若不是我单独随该代表团先期离京去印度,我便和我的记者伙伴们一起,在“克什米尔公主”号上作古了。
长眠在南中国海下的烈士们,是为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牺牲的。这里想起严斐德同志取名为《牺牲者与胜利者》的诗集来。在出发赴万隆前夕,斐德把自己写的和翻译的一些诗篇集起来交付印刷,旨在献给在监狱、集中营、战场上……为人类和平、进步与共产主义事业而牺牲了的烈士们,以及在这个斗争中的胜利者们,说明胜利者们的今天,是同牺牲者们的昨天——他们付出的鲜血与生命分不开的,忘记他们,就意味着背叛。当然,在作这一阐释时,严斐德同志不会料到:就在不久后的4月11日,他自己也成为牺牲者了。
从那个悲痛的日子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每当想起五位同我并肩工作或熟识的老友来,心里便不能平静。他们每个人都有鲜明的特长,都是我所钦佩景仰的;每个人身上那突出的优良品德,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新闻工作是个平凡的岗位;但由于这里没有了他们而使人久怀难以弥补的感觉时,这就说明他们的不平凡,说明他们的牺牲使革命新闻事业所蒙受损失的分量,也说明他们那暂短的一生,是无愧于共产主义者这个光辉称号的。
为和平、进步与共产主义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第7版()
专栏:

宋双说如越南尊重万隆原则柬问题就能解决
西提外长谴责越南违背万隆原则干涉别国内政
新华社雅加达4月21日电 (记者李永明、陈谋华)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总理宋双今晚在这里对本社记者说:“如果越南尊重三十年前万隆会议通过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柬埔寨问题就会获得一项解决办法。”
宋双说:“我相信万隆精神,我到这里来参加万隆会议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为了实施联合国宪章,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万隆会议的精神。”
宋双说,在万隆会议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他将同亚非各国代表团进行接触,以增进柬埔寨人民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
宋双是1955年由西哈努克亲王率领的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柬埔寨代表团成员之一,这次他是应印度尼西亚政府的邀请,率民主柬埔寨代表团于今天下午抵达这里前来参加万隆会议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
本报曼谷4月22日专电 记者刘爱成报道:泰国外长西提今天上午从曼谷飞往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会议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行前在曼谷机场发表讲话,谴责越南违背万隆会议原则,干涉别国内政。
西提说,万隆会议提出了和平共处十项原则,其中包括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但是,这些原则都被越南当局破坏了。


第7版()
专栏:

不结盟国家协调局特别部长级会议闭幕
通过宣言和行动纲领要求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重新讨论纳米比亚独立等问题并呼吁同南非断交
新华社新德里4月21日电 历时三天的不结盟国家协调局关于纳米比亚问题的特别部长级会议21日在新德里闭幕。
会议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重新讨论纳米比亚独立和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的问题,并强烈谴责南非当局在纳米比亚建立“临时过渡政府”的决定。
会议要求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和其它国家增加对西南非人民组织的外交、政治、物质和军事援助,以帮助该组织加强武装斗争。
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要求同南非断交,实行石油禁运,停止在南非投资,取消南非飞机和船只的过境、着陆和停泊权,抵制同南非的文化和体育交流,坚持和执行国际会议关于制止和惩罚南非暴行的决议。


第7版()
专栏:

巴西国会宣布萨尔内为巴西总统
新华社巴西利亚4月22日电 巴西国会今天上午在首都举行特别会议,宣布副总统若泽·萨尔内为巴西总统。
参议院议长若泽·弗拉热利在会上正式通知议员,当选总统坦克雷多·内维斯已于昨晚在圣保罗去世。他宣布,根据巴西宪法,副总统若泽·萨尔内作为坦克雷多·内维斯的继承人担任巴西总统。
萨尔内今年五十四岁,1月15日当选为巴西副总统,3月15日因当选总统坦克雷多·内维斯生病住院,就任临时总统至今。


第7版()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国际要闻简报
约旦和埃及签署新的合作协定
约旦—埃及高级混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四月二十一日在安曼结束,双方签署了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文化合作协定等一系列协定,这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合作的新阶段。
根据协定,两国贸易额将从一九八五年的二亿一千万美元增加到一九八六年的二亿五千万美元。协定还包括加强两国在经济技术、劳务、旅游、交通运输等方面广泛合作的内容。
墨菲结束访问埃及前往巴格达
美国负责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理查德·墨菲在对埃及进行了三天访问之后,四月二十日离开开罗前往巴格达,继续他的中东之行。
墨菲在开罗访问期间,分别会见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总理阿里和外长马吉德,就中东和平进程问题同他们举行了会谈。
(据新华社)
以军六月一日前将全部撤出黎
以色列内阁四月二十一日经过近八小时的讨论,以十七票对三票决定,在六月一日以前从黎巴嫩撤出全部军队。这比原定的撤军时间提前约三个半月。
以色列内阁同时决定,在全部撤军后,将在它的边界以北、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安全区”。
(本报专电)
美战术空军司令飞机失事身亡
美国空军战术空军司令部司令杰罗姆·奥马利上将四月二十日在他所乘的小型军事飞机失事坠落后身亡。与他同乘这架飞机的他的夫人和其他三人也同时丧生。
奥马利现年五十三岁,是美国空军四星上将,曾任美国驻太平洋地区空军总司令。
(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图片新闻

布鲁塞尔再次发生爆炸事件
继4月20日北大西洋议员大会总部被炸后,附近的西德蔼益吉—德律风根电气公司大楼21日也发生一起炸弹爆炸事件(见图)。这是在布鲁塞尔市两天内发生的第二次炸弹爆炸。
当地警方说,这次爆炸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没有人员伤亡。警方认为,这两次爆炸是同一恐怖组织干的。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