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关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几个社会目标
杜润生
现在农村形势一年比一年好。群众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农业生产全面增长,特别是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将这个势头保持下去。
任何事情都有两个侧面,在不同的方向上起作用,商品经济也是如此。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要建成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另一方面,发展商品经济也带来一些矛盾,需要我们适当地进行调节,处理好许多关系。比如城乡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经济与合作经济之间的关系,等等。不注意调节这种种关系,就会引起宏观失调,甚至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要确定一些必须重视争取的社会目标。
一、我们一定要走城乡结合、共同繁荣的道路
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城市过度繁荣,乡村长期凋敝,这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以至现在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都出现过的现象。市场规律自发起作用的结果,先是乡村的资金、人才流向城市,聚集到城市,直至乡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紧张;尔后是,资金、人才再从城市转向农村,其间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过程。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避免这个过程呢?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论点。后来又提出搞计划要以农轻重为序。尽管如此,我国农村多年的发展还是缓慢的。农村的资金经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依然向城市聚集,农民的收入和城市职工的收入差距比较大。农村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一点的知识分子很少,有些中学生通过考大学也都聚集到城市,所以城市向乡村的技术转移很困难,而资金的转移渠道也非常少,只有借助国家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进行调节。
既然明知有剪刀差,为什么不早点消除它呢?剪刀差的存在常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城市工业技术的更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农村快得多。所以剪刀差会随着技术更新而继续存在。而且我国工业化主要靠本国积累资金,不但要靠工业积累,也要靠农业积累。国家为了保持积累与消费的一定比例关系,往往不宜过快提高农产品价格。处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中不能不通过某些方式征集农民的一部分收入,用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然,也不可以超过许可的限度,过多地向农民提取积累,否则,会造成农村贫困,影响工农联盟的巩固。
五年来,我们强调保护农业,让农民休养生息,提高农产品价格,给农村保留一定的资金积累,增加生产资料的供应,特别是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因而出现了这几年城乡共同繁荣的局面。尽管如此,还不能说城乡差别扩大的可能性从此就消失了。今天我们搞城市经济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要利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鼓励先进的东西,淘汰落后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原来就存在的技术差距也有可能拉大,农村在竞争中仍然会处于不利地位。如何防止这个差距过分拉大呢?单从价格上作文章,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农产品价格;要求国家大量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国家财政能力有限。
想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要大大提高。现在我国粮食总产量八千多亿斤,也就是四亿多吨,在世界上是第一位的,但按劳动力平均只有一千二百多公斤,是很低的水平。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五十二个人,而我们还差得很远。生产率太低,人均收入无从提高。
2、农村的非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要相对增加,农业人口要相对减少。
党中央早就指出三亿多劳力都集中在农田上,八亿农民搞饭吃是富不起来的。但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好多年来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这几年的经验提供了答案,就是发展多种经营,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合理的产业政策。农村产业的配置除搞初级产品外,要搞二次产业,三次产业。二次产业是搞加工业,三次产业就是搞各种服务业。人多地少,又不能让农民大量进城,唯一可行的办法只能是广开生产门路,吸收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实现充分就业。近几年来,我国农村非农业人口增加到将近一亿,1984年乡镇企业产值近一千五百亿元,为农村新的产业结构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开创了城乡共同繁荣的前景,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
农村的二次产业大体可分两大类:
1、农副产品加工业。粮食、棉花、油料、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糖、麻、烟、丝等农副产品的初加工、精加工,过去都集中在城市,今后,新发展的主要应放在农村。个人办不了的集体办,集体办不了的地方办,地方办不了的国家办。
有些同志看到农产品加工利少,不想干,这是缺乏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农产品加工的发展,越往后前景越广阔。我国农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早已走过原始农业阶段,进到精耕细作阶段。但产品商品率不高,还处在自给半自给水平。现在必须也有条件逐步转向集约化经营,以较多的投入,求更大的产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摆脱自给为主的局面。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必须依赖大容量的市场,而农产品的加工乃是重要条件。经过加工才能形成新的品质条件,扩大供应规模和范围。如牛奶不加工,只供本地人喝,就养不了更多的奶牛。有了奶制品厂,供应的市场范围就扩大了。在这个阶段上,服务于各项产品的加工——储藏——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的产业都会同时发展起来。农产品的加工不单是为了增加附加价值,也是为了扩大商品流通范围创造必需的条件。生产出大量的东西没有相应的市场容量是不行的。一旦突破以自给为主的经济,就必须发展二次、三次产业,这是全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我们和其它国家不同的地方只在于把这些产业大部分放到农村。
我们还可以预计到农业将出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是智力农业阶段。将来把遗传工程、基因组合、细胞融合等最新科学成果运用起来,人类可以按自己的要求生产某些新的动物、植物品种,这些品种抗逆性强,具有不同品质优势。那时,农业生产将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很久以来,科技成果主要投到工业上,没有很好用到农业上,如微电子技术、微生物技术、数学、物理、化学以及种种边缘科学,好多新工艺,新材料大都没有向农业转移。七十年代以来,转移过程加快了,若干年后一定会出现新的突破。世界上很多物质变化都是借助于太阳能实现的,太阳能和土地结合产生植物、动物。古代的植物变成煤炭,动物变成石油。今天的石油、煤炭能生产出成千上万种新产品。而现有的动植物除了吃、穿、用那么一点,却没有更多的用处。终究人类是会通过农业取得再生能源,取得各种可贵的有机物原料的。可以肯定,种植业、养殖业,再加上科学加工,将形成为一个崭新产业,它的规模和产值将大大增加。农业无废物的时代快到来了。
2、一般的加工工业。这类工业现在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在农村也是必须发展也可能发展的。前面说商品经济要优胜劣汰,农村工业是不是难以避免这种命运呢?在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场合,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商品经济还有另一方面的作用,即技术平移的作用。世界上的经济不是平衡发展的,因此,出现了技术由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位移的趋势,有了第三代产品,把第一、第二代转出去。一方面淘汰,一方面转移,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并存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多、工资比较低,有一些城市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向农村转移。在这里第一步搞劳动密集产品,下一步就可以搞一点先进产品了。
有的同志不大赞成农村搞工业,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小工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工业总有大、中、小型之分,不能只有大没有小,也不能只有小没有大的。小而专,技术水平不见得差。至于小矿业、建筑材料业,更可以充分发挥就地取材、就地取劳的优势,完全不用担心它的前景。不赞成农村搞工业的另一个理由是经济效益不高。问题在于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如单看某一项,经济效益可能不如城市,但从全社会看,安排几亿劳动力就业,解决了历来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经济效益该有多大!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曾经说过农村不要跟城市争原料,争能源。现在看来,这个说法不很全面,这样会保护城市低效益的工厂。让农村来争一争,可能会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两个说法都要保留,一个是必要时要争,一个是必要时要让,有争有让。
城乡之间不仅仅是工农产品的交换关系,而且要添上一个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经济联系,这种关系带动技术转让、人才交流、资金对流,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均衡的工农业布局,城乡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二、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合作经济的发展一致起来
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后,对于农民有什么影响呢?要有必要的分析。这几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两层经营,除集体经济外,恢复了家庭式的经营,效果很好,要长期保持下去。家庭经营的本质是农民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进行活动。有独立性,有自主权,可唤起他们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的兴趣,把千千万万农民身上的不必要的束缚解除掉,让他们在部署生产、处理产品等方面,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机会,便大大激发了他们身上所蕴藏的巨大的创造能力和主动精神,形成巨大的社会生产要素,加快了农村发展进程。这是发生在农村的最深刻的伟大变化。有人说,这样会引起两极分化,我们说不会的。因为我们的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商品交换,交换市场上没有剥削阶级,也没有丧失生产资料、单纯出卖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无产者。我们的商品交换,是劳动的等价交换,基本上符合或不背离多劳多得原则。因此,现在的商品交换不但和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也和建国初期土改后那几年不同。因为我们已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现在有一些个体经营,其数量还会有增长。他们受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和限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尽管他们收入也会加大,但社会主义主体经济成份增长更快,他们的存在和发展,断然不会影响基本经济结构。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如何使他们纳入社会主义轨道。我们应当明确:决不放弃而且必须坚持合作化道路,决不走资本主义道路。
发展商品生产和完善合作制目标是一致的,过程也是一致的。为什么说目标是一致的呢?因为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已经有过经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把公有化程度很高的一套集体化制度强加给农民,必然是吃“大锅饭”。同理,反过来说,生产力发展了,为合作经济提供了物质前提,这时,我们必须按生产力发展要求完善合作制,而不能放任自流,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路线。
如果我们不在适当时机强调完善合作制的任务,就会落在群众后面,农民群众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中,会受到个人、家庭经营发展的局限,会要求扩大经营规模,要求某种社会服务。所以,商品经济本身可能产生两方面的趋势。一个趋势是联合、合作,假如这个趋势不加引导,就可能产生另一个趋势,即生产资料聚集到大户,小户为解决某些困难,不得不依附于大户。目前第二种趋势并不明显,但指出这种可能性是必要的。过于着急不好,但是落在群众要求后面也不好。农民联合的要求最早出现在供销的问题上,即要求联合供销。随后就是加工、水利、农机等方面的联合服务。五十年代合作化本来是从供销入手的,后来搞生产合作过急了一点。现在回过头来,还是要强调在供销环节、加工环节以及其它技术服务环节上组织农民自愿联合。一方面,我们要利用业已建立的经过改革的合作组织,如地域性合作组织。还应努力办好承包合同和水利、机耕、防害等服务事业,提高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以支持农民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依照专业化趋势,发展新的联合。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农民自己创造了一些合作经济形式,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股份的形式,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合作经营。生产资料、资金、劳动积累都可以折价、折值入股,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允许按股分红。这样,不触动农民现有财产所有权,却可以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力,积累公有财产,这是这种办法的优点。资金分红,虽不是按劳分配,但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又把农民的资金聚集问题、经营规模问题,在自愿原则基础上解决了,利大弊小,可以提倡。我们在农村办工厂、修公路、盖仓库、办养殖场和其它企业等等都可以用这个办法。但是要坚决反对强制摊派。不论什么好事情,如果方法不对都可能办坏,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好事办好。
各种合作组织都应有个章程,我们暂不搞全国统一的章程。提倡自下而上、因地制宜地制订。这是一个新的工作方法:先多样化,后规范化。
三、地区间的经济互助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可能有的快、有的慢,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有的地方不能同步前进,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最终目标是消灭贫困,共同富裕。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先进,另一方面要有特殊措施来帮助落后。山区本来粮食就不够,生活的重要来源是靠林木、药材和土特产,而恰恰在这方面过去统得过死。因此,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山区既要控制砍伐林木,又要开放木材市场,允许山区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放开手脚发展生产。
在我国,资金、技术优势在东部,资源优势在西部。因此,要提倡“东西互助”,自愿建立横向联系,组织开发共同体,双方得益。现在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国家对有利于落后地区发展的技术、资金转移,应采取鼓励政策。
我们要善于利用已有的落后地区开发基金,要有重点地组织“项目支持”,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组合,建设一项成一项,不要撒胡椒面。落后地区在选择生产结构上要先搞劳动密集型产业,开矿、修公路、土特产品初加工等等。现在有很多地方派人去苏州、佛山参观,看到那里的乡镇企业干得很好,但是回来后还是感到束手无策。实践证明,搞超阶段的东西成功率很低,往往无以为继,甚至赔钱。山西雁北左云县,抓了开小煤窑,经济起飞了,浙江温州地区家庭工业跃进,振兴了农村经济,因为发挥了各自特有的优势。其它贫困山区的产业结构亦应善于选择,不宜简单模仿发达地区。
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也要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实行技术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先建立一批出口商品基地。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京、津、唐地区,应面向国际市场,逐渐建立“贸工农”的产业结构;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组织外贸出口,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又根据加工业需要组织农林牧渔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商品化、现代化。可以搞外引同时内联,把内地的某些初级产品放在这些地区加工,同时把试验成功的技术向内地转移,加快后进地区发展速度。一些大城市郊区也大体会照这路子走。
我们农业的第一个市场是城市,第二个市场是国际市场,同时还要扩充我们农村自身的市场。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也就是意味着市场容量的扩大,这会成为先进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新条件。农村已有一亿人转到非农业部门,成为商品性消费者,落后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起来,还会成倍增加。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四、适应市场消费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争取综合经济效益
过去农村实行统购统销,搞产品供给、实物分配,实际上是一种产品经济。这种制度在产品短缺时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产生了许多弊端。农民生产多少由国家收买多少,国家收到多少就分配多少,两方面都与市场消费需求脱节,一切取决于国家的经济行为如何。这种做法持续下去,会使经济运转日趋僵化。改革统购统销制度,恢复商品经济的运转势在必行,这是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第二个大变革。
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互为存在的前提,又通过流通过程相互转化。产品进入流通才变成商品,商品进入消费过程才能为再生产创造条件。扩大的再生产依赖于不断扩大的消费。我们过去的工作比较简单,“催种催收和催购”,现在要掌握复杂的市场变化,组织商品生产。生产和消费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永远不可能绝对平衡,不仅在地区上不平衡,而且在时间上也不平衡。有时供过于求,是买方市场;有时供不应求,是卖方市场;一会儿多了,一会儿少了。过去国营企业对市场变化缺乏灵敏的反应,不能不采用“少了赶,多了砍”的办法,不但群众意见很大,而且经济效益不高,造成社会浪费。今后要利用市场机制,让生产与消费直接挂钩,生产者根据市场信息部署生产。生产什么就供应什么的时代要逐步转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时代。长期以来,农业处在自给为主的阶段,劳动力大量集中在土地上,产品的成本很高。农产品商品主要在城市中出售,城市本身的购买力又不高,二者常常发生矛盾。最近几年国家采取高价从农村收购、低价在城市销售的政策,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生产。就是说,在颇大程度上,农业生产主要靠财政补贴来推动。今后,改革价格体系,将通过市场调节的作用,由社会消费需求来推动生产并调节生产。
现在全国平均每人八百斤粮食,就感到了“卖粮难”(每人平均十斤棉花,也超过了消费需求),从长期供求关系看,现在这点粮食并不多,因为粮食的直接消费初步得到满足,间接消费还差得多。京、津、沪每人平均消费粮食九百斤,其中直接消费三百多斤,各种转化食品六百斤,如果把这个水平推到全国才是个中等水平。目前所谓粮食剩余,不过是在当前供求状况下的低消费水平的剩余。因此,粮食生产不能放松,但抓粮食,不能靠催种催收,而应转向开发消费市场。多销才能推动多产。因此,必须解决粮食转化问题。
首先,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各项产品符合社会需求,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保证。目前产销不平衡,不能只看成是个困难,更要看成是个机会,看成是农村新发展战略展开的新起点。
其次,国家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统一市场。提高消费要靠人民收入增长,这要随生产发展而解决。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可以增加消费量。长期以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粮食多的不过三分之一的县,其余大体自给,还有一部分自给不足,要东粮西运、北粮南运。必须努力建立统一市场,打通流通渠道,要求有更大的流量,更快的流速,更长的流距。所以要加强各个流通环节,特别要重视发展运输业,降低运输成本。这件事不能只靠中央解决,要靠群策群力。
第三,生产者要扩大经营的规模。一方面专业化,一方面合作化。现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要放手让它发展,在发展中及时倡导实行各种形式的联合经营,以发挥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比如供销、加工和运输,靠联合起来的力量,才能解决得好。现在农民家庭饲养业的规模很小,在现阶段,这种饲养方式还是大头,还需要积极扶持发展。但要看到:一家养一、二头猪,价格稍有浮动,积极性低了,产量就大幅度下降,很容易波动。要鼓励每户多养几头。此外,还应开始办一批饲料工业,支持一些较大规模的饲养企业和专业联合体,联合育种、屠宰、防疫、销售,周围联系一批饲养专业户,形成新的经营体系。目前,先搞试点,不要一哄而上。(原载农民日报)


第2版()
专栏:

认真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国家经委在宁波召开全国工业生产技术改造计划座谈会
本报宁波16日专电 记者鲁牧报道:国家经委于4月10日至17日在宁波市召开全国工业生产技术改造计划座谈会,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二百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提出,当前和“七五”期间发展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应当是走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力求社会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统一。
到会代表认为,这几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经济效益比过去有所改善,总的也是好的。但是,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加工工业增长较快,利用外汇进口散件组装产品增长快,相比之下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业增长较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盲目追求高速度,比赛谁的速度高,靠大量使用外汇进口原材料和组装件发展加工工业,靠挤人民生活用电来保工业生产的现象。因此,当前和“七五”期间需要着重强调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不应追求不适当的高速度。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要切实摆正效益和速度的关系,把效益放在首位。
会议强调认真落实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的方针。大量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扩大短线产品生产能力,改善劳动条件,治理环境污染,并使主要企业的生产技术面貌有个显著的改变,做到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效益好、有后劲。会议认为,这条道路不只是加工工业适用,整个工业、交通运输业同样适用。
会议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如何选准方向,突出重点,搞好规划;怎样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结构的改组、扩散、联合相结合,发挥专业化生产的优越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以及国内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增加出口多创外汇结合起来;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做好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的工作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和研究,有的还作出了相应的安排。


第2版()
专栏:

为推动对外劳务合作事业的发展
建设银行以信贷促效益扩大承包业务
本报讯 记者董焕亮、通讯员王启新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建筑经济部获悉:为推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认真做好发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工作,帮助对外承包公司扩大承包市场,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自1979年以来,我国相继成立了五十四家专业性对外承包工程公司,先后在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业务。为了支持对外承包公司完成任务,建设银行累计提供贷款四亿多元人民币,对按期履行各项合同起到促进作用。
几年来,建设银行逐步扩大贷款种类,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承包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办法,促进我国对外承包业务由单纯提供劳务、承包土建工程向多样化转变。
以前,建设银行发放的对外承包贷款,利率单一,不利于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1984年,他们实行差别利率和浮动利率,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促使企业提高经营水平。他们还努力加强贷前审查和对贷款使用的管理,协助企业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要求和督促企业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按期归还本息。


第2版()
专栏:经济短波

经济短波
西平县兴办家庭企业八千多个
本报讯 河南省西平县在发展乡镇企业中重视发展家庭企业。截至目前,农民自办、合办的家庭企业已有八千多个,产值、利润占乡镇企业产值、利润的一半以上。
这个县为支持农民办家庭企业,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制订政策,给予优待,还为农民家庭企业提供信息,培训各业农民技术员,调动了农民办家庭企业的积极性。去年,这个县自办和合办的各类企业增加了三千八百多个,显示出家庭企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
去年这个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八千一百多万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多。
大连一个体户与港商合资办企业
本报讯 辽宁大连市摄影个体户姜维与香港华源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全国第一家个体户与港商合办企业——大连光彩实业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四月十三日正式营业。
“凤凰”牌照相机畅销国内外
本报讯 几年来,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坚持“以质量取信誉,以挖潜求效益”的经营方针,他们生产的凤凰牌照相机,获部优质产品称号,畅销国内外,成了市场紧俏商品。该厂从一九七八年以来,产量增长七倍,成本下降百分之四十一点八,上交国家利税增长百分之一百三十二,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七十三点四,职工生活也有明显改善,人均年工资提高百分之六十七。


第2版()
专栏: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根据本县自然条件,积极发动社员种茶,并鼓励区乡联办茶场,全县种茶面积已由1968年的三万多亩增加到五万亩,每年生产茶叶九千多担。
新华社记者 朱于湖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