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5-04-11

1985-04-11新闻联播 文字版

“捐献”的联想

第8版()<br/>专栏:<br/><br/> “捐献”的联想<br/> 赵化南<br/> 报上常有这样的报道:某某专业户劳动致富捐献多少元办公益事业;某某科学家把所得奖金捐献给所在单位作科研经费;某某作家把稿酬捐献给某学校支援教育事业……每当读到这些报道,我总是感到激动,对这些同志的高尚风格顿生敬佩之情。但在敬佩之余我又有所联想。<br/> 恐怕不能排除这么一种情况:有的同志对自己的劳动所得,特别是数量比较多的时候(与他的贡献比起来还是微乎其微的),心里总有些不安。这既有来自社会主义觉悟、来自对党和人民的感情的一面,但也不能排除外界的某些有形和无形的压力。譬如同行的嫉妒,庸人的“红眼病”等等。有的甚至垂涎三尺,企图“利益均沾”;有的则直言不讳地“向财神爷借钱”;有的领导也“暗示”要他们向组织“表示表示”,以显示领导的“政绩”。更有甚者,是一些人还要制造种种流言蜚语,往同志身上泼脏水。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捐献”出去才能缓和矛盾,使自己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其实,这样的做法既不能教育群众,也影响按劳分配政策的落实。久而久之,“捐献”,就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谁得了一笔奖金没有捐献,便被人们认为是“思想落后”、“政治不开展”等等。<br/> 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应该注意:一是宣传要适当,如果报刊上过多地宣传“捐献”,就会使人误认为在提倡捐献、鼓励捐献;二是领导上要给捐献者作些解释和劝阻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多劳多得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合理合法,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如果说因此而要有所表示,那主要应该以更高的积极性从事创造性劳动,作出更大贡献。北京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胡道芬,因为培育出冬小麦新品种,得到一万元奖金。开始她本想捐献一部分钱给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但北京市市长不同意,劝她先安排好个人生活。我很佩服北京市长的做法,这样不仅保护了先进者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而且也是对“平均主义”的一种否定,对“红眼病”患者的严肃批评。<br/> 笔者无意给捐献者泼冷水,更不是反对宣传先进人物。而是说,在宣传时要注意效果,既不要使捐献者难堪,也不要使群众误解,更不要使“红眼病”者产生错觉。

在罗中友好合作社

第8版()<br/>专栏:<br/><br/> 在罗中友好合作社<br/> 李乔〔彝族〕<br/> “罗中友好合作社”——在我们万里迢迢地来到罗马尼亚时,便想看看这朵中罗人民友谊之花。在春暖花开的一天早晨,我们从布加勒斯特乘汽车跑了一百多公里,便看见这朵不平常的花朵了。<br/> 整齐的村庄里掩映着正在盛开的苹果花,这跟南斯拉夫的村庄差不多,不过罗马尼亚的房顶多是灰色的,南斯拉夫的多是红色的而已。平坦的大块大块的土地,已被拖拉机犁过,等待播种。汽车到达目的地时,罗中友好合作社主席格达同农艺师、会计,还有十多个穿着漂亮衣服的小学生,拿着一束束鲜艳的郁金香花,站在门口欢迎我们。热烈的握过手后,那几个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便争着把手里的花递到我们手里。<br/> “莫杵密士可!”我把才学会的一句罗马尼亚感谢的话向他们说了一声。<br/> 虽然发音不十分准确,但他们都明白我的意思,个个脸上笑开了花:<br/> “莫杵密士可!”<br/> 格达、农艺师、会计领着我们走进一间平房里,长长的桌子上摆着许多果品,还有鲜花。大家围着长桌坐下,格达便首先发言:<br/> “春天来了,园里的花朵没有开放;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代表团来了,园里的花朵才一齐怒放。我们合作社的社员欢迎你们。罗中友好合作社是罗马尼亚的,也是中国的。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你们到了这里就象到了你们家里一样。”<br/> 确实,我们在罗马尼亚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我们不能忘记罗马尼亚作家协会主席杜米特鲁·拉杜·波贝斯库对我们的特别关心和照顾。他工作很忙,但他挤出时间,多次同我们亲切地座谈,并共进午餐。我们离开布加勒斯特到其他地方访问,他怕我们遇到困难,亲自打电话给那些地方的作协分会,为我们的生活作妥善的安排。除了他,还有在克鲁日热情地陪我们参观游览的著名作家吴拉德,以及为我们亲自烹调,在花园里宴请我们的著名作家披特,还有整天同我们在一起,替我们担任翻译的汉学家杨玲,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br/> 罗中友好合作社于1952年成立。由于生产日益发展,现有小汽车五百多辆,牛一千七百头,猪五千多口。社员每天平均收入五十二列依。合作社除搞畜牧和建筑外,主要搞农业。作物是小麦、玉米、黄豆、甜萝卜、水果、烤烟……等。1984年收入达到七百多万列依。<br/> 格达同志向我们介绍时,声调有些激动,可以想见这成绩之得来是不容易的,他和全体社员不知经过多少风雨,流过多少汗水?<br/> “许多中国朋友很关心这个合作社,1965年邓小平同志到过这里参观,第二年,周总理也到这里参观。那年久不下雨,田地里干得炸了裂缝,路上尘土飞扬,周总理来时不知怎么,忽然阴云密布,下了一阵大雨,庄稼都变得绿油油的,社员们非常高兴。周总理参观完了,临上车,看见路边一块麦田,他不放心,走进麦田里看了看那块成熟的麦子长得很饱满,才放心转回去……”格达讲时,脸上泛起了笑容。<br/> 格达热爱中国,曾三次到过中国访问,送了一百零一种农作物籽种给中罗友好人民公社。回赠他的是一百零五种籽种。他带回来种下后都发芽成长,只是花生很奇怪,开了花却不结果。他们想:这可能是它不适合在罗马尼亚的土地上生长。正想把它拔去,却无意之间发现它的果实藏在土里,一串串的,象许多小铃铛,那多么美妙呵!<br/> 格达有趣地讲起这事来,引得全桌的人爆发起一阵哄笑。接着端来大盘大盘的美味,不用说,一切都是合作社的产品,大家一边讲一边进餐,欢笑声和碰杯声充满了房间。

英国的新桂冠诗人

第8版()<br/>专栏:域外文谈<br/><br/> 英国的新桂冠诗人<br/> 申奥<br/> 据英国报刊报道,英国女王已提名特德·休斯为新的桂冠诗人,接替已故的约翰·贝特曼。休斯于1930年8月17日生于密索姆罗埃德,父亲是个木匠,他的童年时代是在约克郡度过。他曾在皇家空军担任过两年地勤人员。从1950年到1954年,就读于剑桥大学,学习人类学和考古学。毕业后,还当过园丁、守夜人、教员和动物园的服务员。1956年他和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结婚,1957至1959年住在美国。1963年普拉斯逝世后,休斯一直住在多塞特郡。<br/> 休斯的主要诗集有:《雨中之鹰》(1957)、《牧神节》(1960)和《乌鸦之歌》(1971)。1967年他出版过一本诗歌、短篇小说和戏剧的合集《渥德渥》(渥德渥是一个半人半兽的林间妖精)。1971年他还写了一个剧本《奥加斯特》,曾经演出过,但没有出版。<br/> 休斯喜欢以动物入诗,他细致入微地观察动物的姿态和习性,因而写得栩栩如生。他经常用动物讽喻人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尔虞我诈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在《美洲虎》、《多思的狐狸》、《一个慎重的建议》和《猫国的法律》等诗里,诗人表露了对人类暴行的极端痛恨,愤怒谴责假仁假义和在“博爱”帽子掩盖下进行的屠杀。休斯笔下的人大多是虚伪愚昧的,而那些凶猛的动物则是纯朴和生气勃勃。在名诗《雨中之鹰》里,人陷入泥潭,将被大地吞没,而鹰却镇定自若,搏击长空,“悠然翱翔于玉宇”。<br/> 休斯也善于写植物。他的一首写雪花莲的名诗,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描写它苍白脆弱的形象,而着重写雪花莲以巨大力量把根扎入坚硬的冬日土壤,挺风傲雪。他的诗涉及到历史、政治、宗教方面许多问题,诸若车祸、环境污染、战争、原子毁灭等等,均成为他写诗的题材,广泛地反映了当代英国人民的生活。他被公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最有威望的诗人之一。<br/> 休斯不但是诗人、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文艺评论家,他写了许多书评和论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哈尔滨记事(二首)

第8版()<br/>专栏:<br/><br/> 哈尔滨记事(二首)<br/> 李冰牧<br/> 排队,买大面包<br/> 哈尔滨谚语:<br/> 大面包象锅盖<br/> 切一片吧,这大面包样子憨<br/> 咬一口<br/> 酸中透着艮,艮中裹着甜<br/> 一片面包,一杯白水<br/> 是妻子的早点<br/> 是儿子的午餐<br/> 不是习惯,非为省钱<br/> 实在是怕时间的金子<br/> 随淘米水流走<br/> 难请的诗神给炒勺声赶散<br/> 排队去买吧,大面包<br/> 哈尔滨人对它有特殊的情感<br/> 串烤羊肉,从新疆来<br/> 健美的身躯<br/> 打足了笑<br/> 象一个大塑料娃娃<br/> 脸蛋鼓溜溜油汪汪<br/> 一顶维吾尔族的小花帽<br/> 美得要往空中飘<br/> 串烤羊肉,从新疆来<br/> 咝咝唱,飘着馋人的香<br/> 来到美丽的松花江边<br/> 来到迷人的太阳岛上<br/> 哈尔滨人慷慨地笑了<br/> 串烤羊肉,来自雪山天池<br/> 来自沙漠红柳丛<br/> 来自农场大路的钻天杨<br/> 来自哈密的葡萄干的故乡<br/> 正巧,博物馆展览<br/> 黄胄的小毛驴叫得好响<br/> 串烤羊肉,来自新疆<br/> 从祖国的大西北<br/> 到祖国的大东北<br/> 路并不遥远<br/> 他却走了三十年<br/> 比古代的旅人还慢<br/> 今天,乘着快车来了<br/> 路过北京,用不了几天

九龙腾飞的土地

第8版()<br/>专栏:春潮曲<br/><br/> 九龙腾飞的土地<br/> 任宗景<br/> 重庆人特别喜爱龙,以龙命名的地点俯拾皆是:来龙巷,化龙桥,小龙坎,望龙门,白龙祠……而其中最有气势的要数九龙坡。从长江、嘉陵江两江携手处的“古渝雄关”朝天门出发,沿长江上溯十三公里即到此地。<br/> 据清朝嘉庆年间编修的《巴县志》载,九龙坡(又称九龙铺)因九条龙在此虬缠嬉戏而得名。形如九龙僵卧的九龙滩以及滩上湍急的长江水仍在为这悠远的传说作证。重庆港九龙坡港埠公司经理张筠芳跟我们谈的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1945年,毛泽东同志从延安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他的座机便是在九龙坡机场降落的。当年领袖驻足的地方,而今已成了港口工人装山卸海的货场……<br/> 哦,九龙坡!你之所以令人注目,难道仅仅因为神话和历史对你格外的青睐?<br/> 潇洒、干练的张经理,一位学水运管理专业的河运校毕业生,使用准确的语言向采访者“发射”着关于九龙坡的昨天与今天、改革的阵痛与前景、开拓的艰难与自豪等大量信息,复现了“九龙”由僵卧变腾飞的动人情景……<br/> 重庆港镶嵌在川东南的群山峻岭中,是典型的山区内河港口,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而九龙坡地处川黔、成渝、襄渝三条铁路运输线的联结点,每年都承担了全港装卸任务的一半以上。但在那“吃大锅饭”的年月,码头实际通过量远远低于码头的设计能力,装卸运输生产就象传说中僵卧滩底的蛟龙无阒无声……<br/> 终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风歌”飞扬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重庆港,成了整个长江航运系统改革的突破点。九龙坡港埠公司的职工们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们要把九龙腾空的神话,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于是,通过充分酝酿,一百五十一个职工代表,把浓缩了二千多职工的信任和希望的神圣选票投进了产生经理的票箱,年富力强的张筠芳——这位除了名字而外浑身都是男子气的人——就这样被推上了时代的潮头。张经理果然不负民意,就在他任职的当天下午,立即点将组阁,名单上开列的全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br/> 年轻,敢说敢干的别名;年轻,意味着一往无前;年轻,为企业的朝气蓬勃和发展提供了保证。在年轻的新领导班子带领下,公司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整改措施。奖金,一下子拉开二十三个档次,第一次兑现时,高的,拿了近百元,而低的,六角钱还差两分呢。组建二级领导班子,近三十名干部被“下”到编余人员队伍。有人气势汹汹地揪住张筠芳质问,“我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底犯了啥错误!”他针尖对麦芒毫不含糊:“你最大的错误就是只会辛辛苦苦,啥错误也没轮到你!”……<br/> 九龙坡,巨龙醒过来了!1983年,重庆港把十八年的亏损帽子扔进了长江,由预计亏损二百七十万元一跃为盈利一百零二万元,其中有一百零一万元盈利是九龙坡作业区(即今港埠公司)职工的汗水凝聚的。而1984年,九龙坡港埠公司虽有一个油码头半年没生产,又因修整减少了七千平方米的货场面积,可还是提前三个月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纯盈利在1983年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多,突破历史最好水平。<br/> 九龙坡的声名随着不舍昼夜的波涛传遍了万里长江!<br/> 呵,九龙坡,传说中九龙呈祥的地方,英雄的港口建设者们正以九龙腾空的气概,编织着叱咤风云的理想。在炎黄子孙繁衍的九州大地上,何处不传诵着龙的佳话,抖擞着龙的精神,恢复着龙的形象!

蜀江帆影(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蜀江帆影〔中国画〕 诸葛志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