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谈谈科学研究的方法
钱学森
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成本成章的系统的理论,也就是可以写清楚、讲清楚的学问,能由先生口授,学生听课或通过自习看书而获得的科学研究本领。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最高科学概括,所以也必然是指导科学研究的原则。
这些书本知识是任何做科学研究的人必须学的;但只学了书本知识还不够,问题在于学了,把书背熟了,还要在研究实践中灵活运用,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方法和工具。这可不容易,这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二个方面。一位青年人要学这个本领,最好的办法是拜有科学研究成就的人作老师,从老师的研究实践中领会。这个方法也包括去参加一个活跃的学术讨论集体,大家讨论学问,畅所欲言,你一句,他一句,也可以有说错了的,最后问题终究弄清了。青年人就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领悟到搞科学研究的真本事:如何抓问题的关键,如何认识死胡同(此路不通),如何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迅速走上大道,如何锐敏地发现有希望的苗头,等等。我说这不容易,也许有人会认为奇怪,以为:“你讲了几个‘如何’,你就把‘如何’照直说了,如何如何,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为什么故弄玄虚?”对此,我说:“我实在无法说清,因为这方面的学问还没有形成一门科学,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呵。”举另外一件事作旁证:有从什么学校毕了业就成了大作家的作家吗?没有。作家只有从写作的实践中成长,同时还要有文艺评论家从旁帮助。再举一个反证:科学研究方法论要是真成了一门死学问,一门严格的科学,一门先生讲学生听的学问,那大科学家也就可以成批培养,诺贝尔奖金也就不稀罕了。
能不能把大科学家们在同青年学生讨论研究工作时讲的话,或在学术讨论会中的发言记录下来,编辑成册,让大家看了就如身临其境,如同当了大科学家的门生,或参加了学术讨论会了呢?又能,又不能。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家论方法》就是这样的书,这是第一集,今后还要出第二集,第三集……。但又不能,因为大科学家在讲这些话的时候,都有针对性,有一定的场合,一定的讨论环境,是有所指的。在我们的书中不可能把这些重要细节讲清楚,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现场记录。这就使读者难于把握住科学家言论的真意,好似隔靴搔痒,说懂得了,其实又未见得真懂。
所以,我要说的归结到一点,就是提请本书的读者注意:书是有用的,但万万不要死读书。这个普通的道理,对科学研究方法论来说,尤其重要。
(本文是作者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科学家论方法》一书所作的序)


第5版()
专栏:科学信箱

警惕危险性杂草——豚草编辑同志:
我们是进行豚草及变态反应研究的科技人员和医生,借贵报一席之地,吁请各界警惕两种外来的危险性杂草——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在国内蔓延为害,并及时加以防除。
豚草是菊科豚草属的植物,为一年生草本,高二十至一百五十厘米。茎直立分枝。叶极象艾叶,故又叫艾叶破布草、北美艾,有的书称作豕草。三裂叶豚草又叫大破布草,植株较豚草高大,高可达二至三米。原产北美洲,随农副产品的运输,传入五大洲的许多国家。这两种杂草适应性强,生长繁茂,蔓延迅速,侵入农田、果园、草场,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同时,它们的花粉又能使人得“枯草热”病(即过敏性花粉症)。
据资料介绍,豚草花粉粒随风飘入空中,是美洲地区“枯草热”病的主要致敏原。美国每年大约有一千四百六十万“枯草热”病人,居民中发病率占2—10%。豚草在欧洲蔓延的结果,使欧洲豚草花粉症的发病率达0.7—3%。苏联的一些豚草发生地区,豚草花粉症发病人数占居民总数的七分之一。在花粉病流行季节,患者不能正常工作,部分患者必须远离流行区,或者被迫永久迁居他乡,这在欧美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患者的症状主要为眼、耳、鼻奇痒,阵发性喷嚏,流眼泪及大量清水样或粘性鼻涕,头痛、疲劳不堪。其中一部分病人还出现胸闷、憋气、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病人每年呈季节性发作,病情逐年加重,由于年久失治,部分病人并发肺气肿、肺心病,甚至导致死亡。另外一些患者表现为皮炎、荨麻疹、湿疹等症状。
豚草又是一种恶性农田杂草。有的专家认为,豚草就其对农田的危害来说超过所有一年生杂草。豚草常混生于大麻、洋麻、玉米、大豆、向日葵及其它中耕作物、禾谷类作物地里。豚草侵入后,中耕作物的产量每公顷降低三五百公斤,甚至使玉米形不成雌穗。
豚草大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最早传入的地区是东海沿岸和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对外开放的城镇,东北地区是七十年代初才发现豚草的。近两年调查,目前豚草已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的部分省市传播开了,而且近年蔓延较迅速。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已有豚草分布。辽宁省的铁岭、沈阳、丹东和湖北省的武汉、江苏省的南京等地豚草生长繁茂,逐年向周围蔓延,包围农田和果园,这些地区的秋季型花粉病人也在逐年增多。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传入我国历史还不算长,分布地区也还不广,其危害性刚刚显露出来,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外国的沉痛教训是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一旦豚草在国内广为蔓延,我国花粉症的发病率将急剧上升。为了防止这一后果的发生,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我们建议:
1、国家检疫部门将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列为检疫对象,防止豚草继续从国外传入及在国内传播;
2、报刊、电台、电视台、电影等宣传工具介绍豚草危害的科学知识,引起大家对豚草的认识和警觉;
3、抓紧研究制订防治豚草及花粉病的措施,组织落实豚草防除任务;
4、在已有豚草的地区,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护路、农田除草等措施,及时防除豚草。
黄宝华 关广清 夏凤云 高东昌 崔宏基


第5版()
专栏:当代科技

重要饲料蛋白源——单细胞蛋白
任玉岭
在工厂的发酵罐内或是在湖泊中,培养细菌、酵母、放线菌、霉菌、高等真菌和藻类,制造成的微生物干细胞叫单细胞蛋白。
由酵母、小球藻、真菌等生产的单细胞蛋白,蛋白质含量达40—58%,比大豆高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由细菌生产的单细胞蛋白,蛋白质含量达70%以上,比大豆高一倍,比鱼粉高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单细胞蛋白含有十八至二十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尤其是赖氨酸、色氨酸的含量十分丰富。单细胞蛋白还富含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多达九种,硫胺素、核黄素、泛酸、胆碱、尼克酸、吡哆醇的含量都超过鱼粉的五至十倍。此外,单细胞蛋白特别是酵母类的产品,还含有一些促进动物新陈代谢,有助于畜禽生长的磷、铁、钙等无机盐以及酶和激素等。
单细胞蛋白作为饲料蛋白源用于喂猪、鸡、水貂、奶牛和鱼等都收到了良好的饲养效果。试验证明,在普通饲料中加入单细胞蛋白可提高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率10—15%。每公斤酵母类单细胞蛋白可使乳牛的产奶量增加六至七公斤,用含有10%的单细胞蛋白的饲料喂养蛋鸡可提高产量21—35%。每公斤酵母可增产三十至四十个鸡蛋,或增产禽肉一斤半至两斤。用单细胞蛋白饲养水貂、狐狸等,可以显著提高这些动物的毛皮质量。
单细胞蛋白也可以经过加工供人食用。英国、美国都已经把它端上餐桌,加入到通心粉、红肠、奶酪中,不仅增加食品营养,而且提高了食品的香味。
生产单细胞蛋白所用的主要原料取材广泛。甘蔗或甜菜糖厂的废蜜、石油化工产品石蜡和甲醇,谷物淀粉、木材、秸秆等的水解物都可用来生产单细胞蛋白,有些工业废水,如亚硫酸纸浆废液、酒精厂废液、味精厂废液、牛奶厂的乳清等都是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好原料。
开发单细胞蛋白资源,不仅是解决饲料蛋白的重要措施,也是实行谷物转化和进行废物利用的有效手段。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鱼粉缺乏、大豆资源不足的国家都十分注重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的开发,有几十个国家、上百家公司和研究部门在开发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方面作了很多工作。苏联近年来单细胞蛋白的产量增长了十几倍,总产量达一百万吨以上。古巴近几年建设了十家万吨级单细胞蛋白工厂。英国帝国化学公司1979年也建成一套生产单细胞蛋白的装置,以北海油田的天然气为主要原料,制取单细胞蛋白,生产过程全部用微型计算机控制,实行连续化生产,全厂年产单细胞蛋白六万多吨,产品销售十几个国家。
我国是生产酵母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生产技术落后,成本较高,产品主要用于医药和面包。为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适应饲料工业大发展的需要,现有几十家研究单位和生产厂正在从事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用糖蜜、酒精废液、味精废液、甘蔗渣、甜菜丝和甲醇作原料的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最近,经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批准,正在广东江门建设万吨级单细胞蛋白试验工厂,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单细胞蛋白产量,并为开拓单细胞蛋白产业摸索经验。该厂建成后,每年生产单细胞蛋白一万吨,折合纯蛋白质四千五百吨以上,相当于十五万亩大豆的蛋白质产量,用于配合饲料,可产生间接经济效益一亿元以上。


第5版()
专栏:

生物工程市场及其竞争
卢继传
生物工程已形成新的产业,低能耗、少污染、原材料可再生的发酵工厂,将愈来愈多地代替高能耗、多污染的化学工业。生物工程的不断发展将会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艺方法、产品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也必将进一步导致劳动组织、生产管理、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这正是生物工程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生物工程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美国继“硅谷”之后,又兴起“生物工程谷”。在华盛顿和近郊集中了二百多家生物工程企业,占美国这类企业的四分之一;在加利福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士顿,也建立了生物工程中心,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至今,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提出的生物技术专利申请将近一千项,生物工程技术已形成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了新兴的工业。根据美国几家遗传公司提供的资料,八十年代美国将有下列遗传工程产品投入市场:羊生长激素和抗口蹄疫新疫苗,抗盐渍土壤的作物品种(1986年),利用光合作用的机理得到改良的品种(1987年),提高固氮能力的豆科品种(1988年),有固氮能力的各类作物品种(1990年)。据美国估计,单克隆抗体的产值可能会从1980年的几千万美元稳定上升,十年后可达到几亿美元,增长十倍以上;美国商业通信公司的医药卫生产品将从1982年的二点六亿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一百二十六亿美元,增长六十多倍;美国罗伯茨第一公司估计,医药卫生产品的产值将从1985年的十四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四百三十亿美元,增长三十多倍。
1984年《世界农业》第4期估计,1985年世界各国应用基因工程方法创造的产值将达五亿美元,1990年可达三十亿美元,2000年可达五百至一千亿美元。
生物技术是“今天的热门学科,明天的技术,后天的产业”。有人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世纪。《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说:“生物对二十一世纪的影响,就等于物理和化学对二十世纪的影响一样大。”又说:
“在今后的二十年当中,将是生物的时代,正如过去的二十年是微电子时代一样。”日本科技界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说法:“今后将不再是‘矿物时代’,而是‘生物时代’。谁抓住了生物,谁就是时代的霸主。”
随着生物工程市场的兴起,发达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据1984年1月26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在生物工程研究方面,美国敏感地看到,日本将是劲敌。美国国会技术估价局发表了长达六百页的调查报告《生物工程学的商业化——国际性分析》,报告说:“现在,在生物工程研究方面,有可能威胁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的美国的是日本”,并建议联邦政府必须为研究、开发商业化的生物工程企业扩大资金援助。
日本在发酵工程技术方面领先于美国。美国十分担心日本在生物工程技术方面一旦赶上来,将打破美国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而日本则坐立不安,害怕美国有可能利用生物工程这一技术来取代日本的传统发酵市场。所以,日本大力采取措施发展生物工程,以赶超美国。现在,日本每年大约向生物工程投资四亿左右日元,并设立了强大的科研机构。此外,日本还加强情报和生物工程推广工作,不惜花钱购买技术。日本企业与美国公司签订了大约十五项生物技术转让协定,购买美国的基因拼接技术。日本还实行官方和民间合作的方针,联合官方、民间和学术界的力量,推进综合研究。日本成立了“生物工程学人才培养委员会”,从1984年起,对企业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进行为期两周到一年的培训,分别不同情况,讲授基础知识或尖端技术,争取在十年内使生物工程的科技人才增加四倍,并在技术水平上超过美国。
西欧国家拥有一批世界第一流的生物技术研究专家,正在组织力量急起直追。英国于1975年就发明了单克隆抗体,然而大规模生产,取得经济效益的却首先在美国。英国已发现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原因。从1980年起,英国注意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工作。
法国生物工程研究落后于美国、日本、英国和联邦德国。1982年7月,法国政府提出一个为期三年的动员计划,增加生物工程研究的投资,以赶上美国、日本的水平。
为了与美日竞争,欧洲共同体国家联合起来,建立了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的协调组织,由欧洲共同体科研与开发署的生物放射防护和医学委员会的遗传与生物技术组,负责资助各成员国的有关实验室。他们制订了一个研究计划,以期在十年内赶上美国和日本。
苏联政府也设立专门科研机构,诸如收集细胞组织的遗传库,保存现有基因的动物基因库,畜牧业遗传资源情报中心等,以加速发展生物工程技术。苏联科学家普遍认为,生物工程将是获得最多发现的一个知识领域,是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技术,诸如高产作物、提供优良畜种、特效药、把太阳能转变成燃料等。目前,他们制订了全苏生物工程规划,把生物工程的开发列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三大基本方向之一,要求生物工程的发展应比其它工业发展速度更快,其重心要逐步转向农业方面。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能源的依赖程度也会逐步减少。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经济上、军事上的优势,是不愿将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的,这将进一步刺激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生物工程。


第5版()
专栏:

苏步青教授告诫数学爱好者:
不要在任意角三等分问题上浪费时间
由于个别杂志和中学教师宣传任意角三等分问题属尚未解决的难题,不少青年学生为这个问题耗去不少精力。近几年来,苏步青教授收到这类要求审稿的来信来稿三百多封。前不久,他在给湖南沅江县的一位青年复信时指出:对于任意角的三等分可能或不可能的理解,看来是有问题的。所谓“初等几何作图法”是指在下列两条件之下使用圆规与直尺的作图法:一、圆规只能做画圆之用,不许用作分度计或作量长度之用;二、直尺只能做连接两点的直线之用。如果没有上述两条件,任意角的三等分当然是可能的。据我所知,三等分法有几十种之多。有了上述两个条件,任意角的三等分是不可能的。
(王增藩)


第5版()
专栏:

新颖的科普画廊
——地铁壁画《中国天文史》
迟兵
最近,壁画家袁运甫和钱月华在北京地铁建国门车站完成大型陶瓷壁画《中国天文史》,与地面古观象台呼应,形成了一个新颖的科普场所。
这幅壁画分幻想与神话(中国古代天文萌芽)、科学与技术(中国天文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现实与未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天文科学及其未来)三个部分。全长六十米、高三米,共由三千块陶板拼镶而成。采用陶瓷花釉工艺壁画材料可防止因湿度大而造成的变形变质,富有深浅变化和窑变的陶板排列避免了单一平涂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实与未来(局部)
科学与技术(局部)→
↓幻想与神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