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交流交流情况”
  ——人大代表胡耀邦在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会场上
  新华社记者 李尚志
3月26日下午二时四十分,胡耀邦代表同出席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其他代表一起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预备会议。他在万人礼堂最西南角第四排最边上的位子坐下后,回头看到江苏省女省长顾秀莲代表,便招呼说:“你来了。”
“你那么忙,过几天还要出访,不是也来了吗?”顾秀莲笑着说。
“人民代表嘛,都要行使人民赋予的职权哩。江苏怎么样?”
“还可以——”顾秀莲刚说了这三个字,余秋里代表便拍着她的肩膀诙谐地说:“好好向总书记汇报。”
胡耀邦说:“代表交流交流情况嘛。”
他们的对话,逗得邻座的代表们都笑了起来。
顾秀莲告诉胡耀邦:江苏省正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精神,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今年的工作,争取今年比去年有更大的发展。胡耀邦高兴地说:“紫阳同志要在这次会议上作的报告中讲到,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总形势很好。我看今年还是个好形势,只要大家把工作做好了,今年还会有个较快的发展。你们回去后要尽全力把工作搞扎实。”
当顾秀莲问胡耀邦对今年经济工作有些什么想法时,胡耀邦说:“总的想法,紫阳同志在报告中讲了。我看,为了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供应仍然紧张的问题,要把电力、石油、冶金、机械等工业搞上去,这对促进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我看,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胡耀邦说:“今年对城市服务业的贷款不能过猛,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不能过猛。这些贷款要按国家的计划进行,要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因为信贷增长过猛,会带来许多问题。”
胡耀邦一转脸,见邻座的代表很面熟,便问:“你是哪个省的?”
“黑龙江。”
“是克山县的吧?”
“是的。”这位代表似乎有许多话要说,但一下子不知说什么好,他把自己的出席证递给总书记。
“啊,宋加明。你是克山县山东村的吧?”
“是山东村的邻村——建设村的。”
“噢,咱们早认识了。”
原来,为了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的变化,胡耀邦同志于1982年8月16日到克山县北联乡的山东村和建设村作过社会调查,宋加明作为建设村的党支部书记接待了他。胡耀邦在四个小时的调查中,看了这个村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访问了好几户农民家庭,与社员一起唠家常,详细询问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在宋加明家里,还同他全家一起照了像。这次宋加明来京前,乡亲们叮嘱他:“到北京见到总书记时代我们问个好!”宋加明没想到第一天到大会堂,就和总书记坐在一起了。
“你们那里这两年怎么样?”
宋加明答:“比你去时又有很大变化,去年全村人均分配达到一千元,比较富了。”
“大家有什么想法?”
“乡亲们都说现在党的农村政策非常好,都希望这种政策延续下去,不要变。”宋加明说。
胡耀邦笑着说:“大家拥护的政策、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要变呀?”他加重语气说:“请转告乡亲们,变不了。”
“你们黑龙江省现有几十万头奶牛吧?”胡耀邦感慨地说:“什么时候你们发展到二百万头,那就好啦,你们就会更富啦!”他还补充说:“现在有粮食了,要搞好饲料,发展畜牧业。”
宋加明告诉胡耀邦,现在他们省正在一面抓奶牛数量的发展,一面抓奶牛品种的改良,提高每头牛的奶产量。
“那好。”
叮铃、铃、铃……开会的预备铃声响了,宋加明掏出笔记本请总书记签名,说:“我回去对乡亲们说见到您了。”
胡耀邦一边签名,一边说:“你回去后请代我问乡亲们好!”


第3版()
专栏:

  落实政策得人心
  ——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 曾祥平
连日来,出席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的委员,无论在会上发言或在会下议论,谈起全国政协关于落实政策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个个满面春风,心情振奋。委员们一致认为,近一年多来,政协和统战部门在落实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温暖了许多人的心。
根据胡耀邦、邓颖超同志的有关讲话精神,1983年9月以来,全国政协会同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组织联合调查组三次赴全国各地进行调查,配合各级党委为一些政协委员和有关人士落实政策,取得很大成绩。“文革”中查抄的财物,由于年深日久,人事变动,归还起来难度很大。各地政协、统战部门和党政有关部门,认真负责,不厌其烦,千方百计做好查实工作。著名法律专家李文杰委员说,“文革”中,他在北京、上海的两处住宅都被查抄,一些著名字画、珠宝玉器洗劫一空,但在落实政策时,有关部门的同志派人跑了许多单位,走访了许多人,尽量替他找回来。特赦人员郑庭笈委员在南京石钟路有一幢两层十二间的住宅,产权证明早已丢失。他的夫人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向政协填了一张落实政策调查表。南京市政协十分认真地查对,终于把住宅归还了郑庭笈夫妇。委员们反映,各级政协、统战和党政部门认真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让政协委员阅读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重大事情与政协委员及时协商通气;请政协委员列席人大、政府的重要会议,听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组织政协委员到农村、工厂视察参观,使政协委员和党外人士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同级党委和政府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本地区本单位的政治经济情况,一般都能知道,为他们参加经济建设、社会活动以及监督政府工作提供了方便。
落实政策调动了各方面人士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积极性。大连海运学院教授杨烈宇委员,过去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右派”、“历史反革命”和“潜伏特务头子”三顶政治帽子压抑下,撰写了五百多万字的教材和专著。在这次会上谈到落实政策时,他说:“党的政策在我身上落实以后,自己虽年逾花甲,又有冠心病兆,但只要对四化建设有利的事,不管份内份外,我都要争分夺秒,尽量做好。”这几年,他接受了四名硕士研究生和两名博士研究生的指导任务,写了四十多篇论文,完成了科研项目三十多项。山西大学姚奠中教授,在被错划“右派”问题平反后,接受了培养十一名硕士研究生的任务,一个人讲五门课,还出版了五本著作,大家说他这三年时间做了十二年工作。
委员们也谈到,在落实政策方面由于工作量大、涉及面宽、情况复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们认为,要继续把落实政策的工作抓好,扩大统战工作范围,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3版()
专栏:会场内外

  奇特的“休息”
3月31日,星期天,大会休会。几天来开会紧张,代表们本应好好歇息一下了。谁知,一早,安徽省代表团团长、省委书记黄璜就和副省长孟富林及几位地、市委书记一起,驱车直奔通县,一连参观了通县的四家县办企业。而后,又参观了北京市一家饲料工厂。
这几年来,安徽农业上得较快,他们感到要使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就得抓好粮食转化,发展饲料工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今天,他们就是特意上门“取经学艺”的。
(郑盛丰)


第3版()
专栏:会场内外

  湖北代表团的“客人”
3月31日上午,风和日丽,是北京春天难得的好天气,也是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出席大会的湖北代表团韩宁夫、黄知真等几位负责同志都没出去,在驻地九楼会议室同他们请来的六十多位“客人”亲切交谈。
这些“客人”都是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湖北学员。为了了解这些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向他们介绍湖北省的经济形势和这次人大的情况,代表团特意向这些学员发出了“邀请”。
(蒋亚平)


第3版()
专栏:会场内外

  三老相逢勉后生
七十六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彭迪先,星期天去参加西北大学在京校友会成立会,碰见了两位全国政协委员——九十六岁的徐诵明和八十二岁的刘及辰。会上,三人回忆起四十六年前同在西北联大执教的情形,当时他们受到反动当局迫害,但师生们在不同的地点、岗位仍然坚持战斗。他们希望校友们继承与发扬西北联大的光荣战斗传统。刘及辰念诗一首:“发奋图强,搞活西大,加快四化,振兴中华”。
(刘衡)


第3版()
专栏:

  翻开大城市发展的新一页
  ——部分人大代表谈兴办第三产业
  本报记者 舒小骅 戴玉庆
发展大城市经济的注意力转变了!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今后,大城市将不再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工业产值的翻番上,而要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作为考核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大力发展包括商业、外贸、交通、邮电、旅游、金融、保险、咨询、技术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在内的第三产业。
人大代表、广州市副市长邓汉光反复阅读赵总理的报告后,深有体会地说:“赵总理提出的这个要求切中了大城市经济发展的要害”。他回顾了建国以来广州市经济发展的历程。五十年代初,广州曾经是一个繁华的贸易口岸,后来由于受“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思想影响,长期只注重抓工业,忽视商业、服务业,既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又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来,广州在发展城市经济中克服了片面性,下力量抓了第三产业,使得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已占社会劳动者的26%;第三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32%。城市商业网点密布;夜市灯火通明;出租汽车招手即停;市民的衣食住行甚为方便。旅游业、金融保险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广州市的经济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协调发展的雏型。经过对比,邓汉光说:“大城市面临的任务很多,单纯发展工业不行,还要大力兴办第三产业,把大城市建设成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
“如果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大城市是有界线的;但是从中心城市的经济作用来看,大城市则是无边界的。”武汉市的人大代表在谈到大城市发展第三产业的问题时情绪激昂地说:“打开城门是个好办法,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城市经济服务。现在武汉周围各县有十万农民进城兴办第三产业。”每天清晨,汉水码头樯帆林立,大小贸易行栈吞吐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武汉“九省通衢”的作用正日益恢复。同时,武汉市还建立了一百四十多个从事科技和信息咨询业务的单位。
代表们的发言令人振奋,使人看到了大城市今后发展第三产业的广阔前景。


第3版()
专栏:

  人大代表、山东省省长梁步庭在小组会上议大事
  热情 冷静 处理好三个关系
本报讯 记者段存章报道:人大代表、山东省省长梁步庭在小组会上讨论赵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赵总理讲话的第二部分中提出了进一步认识的五个问题,抓住了当前改革中的根本,切中时弊,必须认真领会,切实执行。梁步庭说,结合我省的情况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翻番和提高效益不能分割。中央提出翻番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这个目标的本身就包含着量与质、速度和效益的概念,说的是“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前提下”翻番。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把主要注意力放到翻番上,忽视了经济效益,层层讲翻番,各行各业都讲翻番,测算本行业翻两番所需要的速度,把主要精力放在速度、产量、产值上,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和效益,这种倾向不仅在工业生产中有,而且在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都有表现。如棉花大丰收,产值上得很猛,但是生产的棉花大量积压在仓库里。不讲效益,片面追求速度,很可能图了虚名而招致实祸。因此,要认真学习紫阳同志讲话精神,确实从思想上搞清速度和效益的辩证关系,克服片面性。他认为,保证重点建设、搞好技术改造是实现速度、效益、后劲三统一的关键。
二、处理好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首先要摆正局部与全局关系。当局部与整体发生矛盾的时候,局部必须服从全局。要防止从局部和单位的利益出发,损害整体利益的行为。有的单位领导觉得自己年纪大了,退下来之前应为群众办几件“好事”,留个好名声;刚上任的领导干部“三把火”,想踢出新局面,树一个“好印象”,不择手段截留国家收入去盖宿舍,搞福利。有个单位给职工每人发一台价值一千七百元的电冰箱。有的企业把生产基金转为消费基金分掉了,这是极端错误的。
三、要处理好开放、搞活与加强纪律的关系。
要在政策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搞活。政策和法律是最重要的纪律,任何人不能违反,改革时期更要加强纪律。关系全局、涉及面广的重大问题,要请示报告,不能自作主张。有一个工厂厂长趁改革体制之机,擅自宣布该厂由县团级升为厅局级,乱提拔处级、科级干部,现正在调查处理。要正确使用国家赋予的自主权,决不允许滥用职权,更不允许以权谋私。扩权后有的企业钱多了,出现了自己说了算,不听上边合理意见的倾向,盲目布点,重复建设又有抬头,不仅造成生产上盲目性,而且也加剧了能源、原材料的紧张状况。因此,要及时加以纠正。


第3版()
专栏:

在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来自港澳的委员们畅谈国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镜报》董事长徐四民(右一)正在发言。
  本报记者 沈进摄


第3版()
专栏:

  我国专利法的主要特点
  沈尧曾
从4月1日起,我国专利法就要正式施行了。这部专利法有哪些特点呢?
一、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专利法充分考虑到我国存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为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对一系列问题作出了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具体规定。以专利权归属为例,鉴于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完成的,同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厂房、设备和产品一样,其所有权应属于国家。故在专利法中规定了这种发明创造的“申请被批准后,专利权归该单位持有”,而不是归该单位所有。
二、体现了改革的精神。具体表现在:职务发明创造申请被批准后,专利权归单位持有或所有(全民单位是持有,集体单位是所有),而不是将发明创造的独占权交给国家,这样就能克服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搞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同时,专利法强化了对发明人权益的保护,规定:如果是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可得到荣誉和物质奖励;如果是非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能申请并取得专利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压制。
三、突出了对群众性发明创造的鼓励和保护。专利法规定有区别地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这一规定有利于鼓励群众性的发明创造。因为群众性的发明创造多是小发明、小改革,如果专利法不规定保护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这两种专利,就可能会脱离群众。
四、强调了发明创造的推广运用。专利法规定了“国家计划许可”制度。这个“国家计划许可”,不同于有些国家的“国家专利”,仅仅是根据国家计划推广应用,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许可使用某些重要的专利技术,并且支付使用费。同时专利法还规定,对专利人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三年,无正当理由没有履行其专利实施义务的,专利局可以依法给予实施专利的强制许可。
五、维护了我国的正当权益。专利法是国内法,也是涉外法。为了符合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更多地吸取外国的先进技术,在专利法中尽量采用了国际上普遍遵循的一些准则和惯例。同时也考虑到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在科技水平上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实行专利制度还缺乏经验,因而在专利保护的技术领域方面作了一些限制,以保护我国的利益。
我们深信,专利法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科技和经济建设蓬勃发展。


第3版()
专栏:

  为什么会吃亏上当?
  ——从几项技术引进看实行专利制度的必要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专利制度。纵观国际技术贸易市场,大都是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贸易,其中一般都含有专利技术。如果不懂专利知识,没有专利制度,要进行技术贸易,就会吃亏上当。
1973年,我国从一个国家引进乙二醇生产技术,由于缺乏专利知识,谈判代表对该项目的专利问题注意不够,因此对二十二项专利技术支付了专利使用费一百万美元。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二十二项专利中,有七项在合同签订时已期满失效,另有二项仅差几个月即将过期。按照国际惯例,过期失效的专利技术,不需要再支付专利使用费,而我们则花了四十一万美元的冤枉钱。
不懂得专利知识的另一种表现是仿制。仿制固然可以,但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很难获得高、精、尖的世界第一流技术。六十年代,我国为了填补船用大马力低速柴油机的空白,曾在1965年从瑞典引进苏尔寿RD型柴油机的制造技术。可是在“十年动乱”中,我方中断合同执行,另走仿制的路,直到1978年才仿制生产出与苏尔寿RD型柴油机性能相似的产品,花去时间长达十三年。然而,在这十多年间,苏尔寿RD型柴油机已发展到第三代产品,其功率提高60%。相比之下,我们的仿制产品远远落后了。同在1965年,南斯拉夫也引进了同类型的柴油机技术,根据合同规定,技术转让方随时向他们提供最新技术成果,而我国在1979年却又从南斯拉夫引进了这种柴油机的第三代产品。
一个国家没有专利法,没有实行专利制度,在引进技术中就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日本的企业,向没有专利制度的国家转让技术,把专利使用费都加到总的费用或技术费用中去了。由于担心第三者的仿制,总的费用可能比向有专利制度国家转让技术的价格要高。前几年,天津市引进十二英寸电视机显像管生产设备及技术时,有个国家的商人公开说,中国没有专利制度,要价就得高十倍。美国转让我国乙烯生产技术是三百一十二万美元,同样的技术转让给实行专利制度的日本是八十九万美元。联邦德国西门子公司转让给我国的工业汽轮机技术是四百八十万美元,而转让给日本只有一百二十万美元。当然,价格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然而有没有专利制度,谈判者懂不懂专利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980年6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受我有关部门委托,专门聘请专利律师,在美国为我申请籼型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专利。但经过查新(即对其新颖性进行检查)检索,共查出我国公开发表的有关籼型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方面的资料五十六篇,其中包括在我国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报告、专题报道、技术资料,以及县和公社一级单位发表的文章。就这样,使我籼型杂交水稻的主要栽培技术,因丧失新颖性而不能再申请专利(按:我国专利法第22条第二款规定:“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国外专利法也有类似的规定)。只有两项次要的籼型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在美国申请了专利。
我国的新技术,除因自己公开技术内容而失去申请专利的条件外,还有因技术失密而被国外一些企业获得后,抢先申请了专利,造成了我们自己不能再出口该项技术产品的困境,甚至成了“侵权者”而带来经济损失。例如“折叠剪”的最早发明地是在我国,这是世人所公认的。但由于我们不懂专利知识,没有为“折叠剪”申请法律保护,而在1980年秋,被某国厂商在日本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从此,我国生产的“折叠剪”不能再东渡日本,失去了一个重要市场,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对专利知识的普及日益重视,并且已在技术引进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1982年上海耀华玻璃厂和英国皮尔金顿公司进行合资并引进皮尔金顿公司“浮法工艺”技术项目的谈判,上海专利管理局等单位系统地检索了皮尔金顿公司有关浮法工艺的专利技术现状,查明皮尔金顿公司拥有一百三十七项英国专利,已经失效或即将失效的专利是五十一项,占37.2%,并写出专题报告供我谈判人员参考。经过谈判人员和各方面的努力,引进浮法工艺技术项目的费用从开价的一千二百五十万英镑降至五十二万五千英镑,减少了一千多万英镑。(张尚策)


第3版()
专栏:

  专利典故
历史上最早的专利权,据记载是一二三六年英国王室授予波尔多市一市民制作各种花色纺织品十五年的垄断权。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专利法产生于十四世纪的英国。由于当时英国工业明显落后于欧洲大陆各国,为了发展工业,英王废除了不许外国人在英国经营工业的禁令,保护和鼓励大陆技术人员定居英国,并授予有发明的技术人员垄断发明专利的专利证书(letterspatent),这就是专利(patent)的典故。美国、法国、日本分别在一七九○年、一七九一年、一八八五年制定了本国第一部专利法。苏联在建国后也实行了专利制度。(据《世界经济导报》)


第3版()
专栏:

  在最近首都职业中学社会服务活动日里,北京市司法学校的学生(左三)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 本报记者 毛磊摄


第3版()
专栏:小资料

  洪仁玕的专利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专利思想的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位领袖洪仁玕。他在著名的《资政新篇》中,把实行专利制度列为仿效西方国家发展工业的必备条件;还提出专利保护有一定的年限,如“器小者赏五年,大者赏十年,益民多者年数加多”。据查,当时洪秀全看后曾在有关段落上方写下了“此策是也”的批语。
(策)


第3版()
专栏:

  专利趣闻
一个美国人于1862年获得一件把制图铅笔和橡皮结合起来的专利。后来有人以橡皮头铅笔只不过是两件众所周知的公用物品的简单组合,没有创造性为理由,要求法院宣告该专利无效。1875年,也就是十三年后,美国最高法院终于判决了橡皮头铅笔的专利权无效。有人反对这一判决,认为橡皮头铅笔无论是携带、保管和使用都比二者分开方便,可以认定是产生了新效果,并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不应该宣布该专利无效。(庆元)


第3版()
专栏:法律词典

  法律词典
专利 是指发明人由于自己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时期内独自享有的利益。专利一般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要获得专利,必须向专利机构提出正式申请,经过严格的早期公开、异议、形式审查、实质审查、批准、公布等一系列法定程序后,该项专利才能在一定期限内,受到批准国法律的保护。
专利权 是指被依法批准的发明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内,对其发明成果所享有的专用权或独占权。专利权成立的前提是发明人必须公开发表其技术要点。专利权具有排他性,其他人如欲使用某项发明,必须取得专利权人同意并支付使用费。
专利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为了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通过专门的立法(即专利法),保护发明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该发明享有专用权的制度。专利制度一方面保护专利人的独占权,另一方面将发明公布于众,为该发明的尽快推广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