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泰华兄弟亲
文丛
中泰两国自古就有频繁的友好往来,历史上两国之间除了官方使节交往外,民间商贾和侨民旅居是又一重要内容。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泰国。对此,泰国历代王朝大都采取宽容广纳的政策,使徙泰华人在泰国繁衍生息,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对泰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如今,许多华人已成为泰国公民,仍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也为泰国的繁荣昌盛尽其绵力。早在1939年,泰国作家銮威集就作歌赞颂:“泰华非外人,而是兄弟亲。”
基于上述认识,泰国《经济道路报》在举国上下欢庆曼谷王朝二百周年(1782—1982年)之时,特地编辑出版了《二百年来皇恩荫庇下的华人》一书,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二百年来皇恩荫庇下的华人》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较全面地介绍了泰国华人(包括泰籍华裔和华侨)的业绩及其渊源。它考证了华人迁徙入泰的历程史迹,用充分的证据说明了华人与泰人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书中一系列言之有据的论文,论证了华人在泰国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杰出贡献和作用。该书还介绍了泰国华人的风习和文学、艺术、戏剧,说明由华人传播入泰的中国文化艺术已被揉合到泰国的文学艺术中,并对泰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起了良好作用。
正如出版者在前言中所说,此书之目的在于证明,华人在泰国社会中的杰出作用和明显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泰华非外人,而是兄弟亲”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它的出版发行,必将有益于增进泰国境内泰人与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增进中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此书一版刚出,即被抢购一空,可见其适应泰国读者的需要。
(左图为该书封面)(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域外散记

巴黎观鸽随想
王文生
我十分喜爱巴黎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鸽群,备加赞赏巴黎人那种爱护鸽子的精神。
香舍丽榭大街堪称世界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它那宽阔笔直的街道,充斥着拥挤不堪的汽车;行人道上布满摩肩接踵的人群;大街两旁的咖啡亭里,播送出狂歌乱舞的乐曲;高大的建筑物上,霓虹灯长夜不灭地变换着色彩。然而,就在这充满紧张节奏的大街上,你会看到成群的鸽子。它们或自由自在地漫步街头,或伫立街旁铁栏上观赏着人们的来去匆匆。这些鸽子使你在紧张的气氛中感到悠闲,在一片声光热电的世界中呼吸到自然的气息。
巴黎的鸽子无处不在。它们不仅点缀着巴黎的美景,而且给人以美好的联想。我不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但却是巴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怪不得它们在作家的笔下和画家的画幅上总是被赞颂的对象,被看成是和平的象征。然而巴黎鸽子之所以得到生存和繁荣,之所以能这样和人们亲近,还应该归功于巴黎人爱鸽的传统。我在巴黎的每个地方,都感到人们爱护鸽子的善意,从未发现伤害鸽子的行为。而最动人的人鸽交融的情景,则是我在公园里见到的。
巴黎的公园,可说是鸽子的天国。那里的林荫道上,青草地里,清水塘边,到处聚集着成群的鸽子。它们甚至就在人们的脚旁、手上争食,给幽静的园林增添了和平的景色,尤其是给那些孤独的老年人以难以言喻的慰藉。在巴黎,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孑然独处的老人到公园里消磨他们漫长的永昼,而以饲养鸽子当作他们的日常课题。我就见过这样一位老人,他总是提着鼓鼓囊囊的袋子,拄着拐杖,定时来到公园,然后到一张固定的绿色木椅上坐下来。当他喘息未定的时候,成群的鸽子就飞到他的脚下来了。于是他顾不得休息,急急忙忙地从袋子里拿出一节长长的法国圆面包,放在地上,用脚和拐杖把它捣碎,让那群鸽子欢快地啄食。但是,在这挤进挤出的鸽群外,总有几只孤零零的鸽子在老远的地方踉跄行走而不敢挤进圈子里。我还未及发现其中的原因,老人却早就注意到了。他又从袋内取出一个铁盒,倒了几颗黄豆放在手心,然后走近这些鸽子,口里发出柔和的咕咕声,吃力地弯着腰,把手伸向它们,让它们轮番地跳到自己的手上就食。老人指给我看,那些跳到手上的鸽子都是缺腿少足的残废者。他指着铁盒告诉我:“这是我专为它们准备的。”我看看那些残废的鸽子,再看看那战兢兢的老人,顿时感到一种凉意:他们都是需要特别照顾的啊!但是,法国流行的风俗却是儿女成年以后很少关心垂老的父母,甚至有的老人死在公寓里也很久无人过问。一般老人心头大都有填不满的感情上的空虚,充斥着类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凄凉。这位老人也许是同病相怜才把感情寄托在这些残废鸽子上的吧。想到这里,我恍惚看到眼前这幅和谐的饲鸽图后的阴影,感到西方文明社会许多角落薄如纸张的人情。不管怎样,这群鸽子对老人是不可或缺的。要是没有这饲鸽活动,他的生命或许早已结束了。遐思片刻,我又回过头来看看老人,他已结束饲鸽的一课,正靠在椅背上闭目静听鸽子的咕咕声,沐浴在夕阳余辉里。直到暮色苍茫之际,他才积聚起回家的力量,重又站立起来。这时出现了一幕动人的景象:成群的鸽子陪着他一起踏上归途。好远好远,还看到他一头白发向左右频频摇动,似在顾盼送行的老友一般。他大概是在向每只鸽子郑重地许下明日的再会哩。
巴黎的鸽子,引起我如许的联想,也禁不住引起我想起故乡的鸟类。
在我们历史悠久的国家里,鸟类曾经是人们最亲近的朋友,是引起诗人无限灵感的源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在后来的诗词里,更少不了咏鸟的名句:“鸟鸣山更幽”、“淑气催黄鸟”、“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如此等等,俯拾即是。极而言之,简直是“无鸟不成诗”了。然而在一段时间里,由于片面强调鸟类浪费粮食而忽视它们是虫类的天敌,一些人滥肆捕杀,鸟类的保护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我们的城市里,今天很少能听到鸟类的鸣叫了。
看到巴黎的鸽子,感受到人们爱鸽的传统,就自然地联想起祖国近年来兴起的爱鸟活动。我希望有更多的和平鸽在十里长安街、雄伟的天安门和祖国的万里长空到处自由自在地飞翔!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马累小景
史宗星
马累岛,在印度洋上,是马尔代夫的首都,人口不足四万,面积一点五平方公里。我们沿着海滩,边散步边拾贝壳,仅用一小时二十分钟就绕岛一周。与多数国家具有现代气派的首都迥然不同,马累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恬静和秀气之中。岛上楼房很少,多是碎礁石砌成的平房,庭院小巧,排列整齐;没有柏油马路,大街小巷铺着白色的细珊瑚沙,车过不起尘,雨后无积水。街道两旁绿荫掩映,鲜花盛开,岛的四周碧波荡漾,白帆点点。登上这个小岛,顿时令人产生宁静轻松之感。
马累遥距非洲大陆,但从那里去非洲,交通却十分方便。与它隔水相望的胡鲁勒岛,是个能起降大型客机的机场。印度、斯里兰卡和新加坡的航空公司都有定期航班客机直飞那里。下飞机后改乘游艇,五分钟即可抵达马累码头。上了岸,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乳白色两层小楼,楼顶飘扬着红绿相间的马尔代夫国旗,门口站立着持枪的卫兵,这就是总统府。一天上午,我们被引到这里,受到加尧姆总统的亲切接见。总统办公室显得十分庄重:办公桌后面墙上挂着国旗和国徽,办公桌对面的窗外便是浩瀚无际的印度洋。与总统府相隔咫尺的另一两层小楼是外交部,它是唯一单独占有一座楼房的政府机关,政府的其它部门全汇集在百米开外的一座四层大楼里。
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马累岛上有国家博物馆。馆内所陈文物表明,马尔代夫具有悠久历史。岛上还有国家图书馆、体育场和中央医院。“马尔代夫之声”广播电台座落在东南角,已有二十三年历史,每天用迪维希语和英语播出新闻、教育、宗教和文化节目。政府新闻局长对我们说,马尔代夫有一千多个小岛,散布在赤道南北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国家电台的声音就象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散居各岛的人民联系起来。岛上有电视发射塔,每天播放四个半小时的彩色电视节目。由于新近建成卫星地面站,人们还能从电视上及时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马累与外界通讯很方便。一天,我们从下榻旅馆往北京挂长途电话,五分钟不到就接通了香港,而香港至北京一段竟让人等了三个多小时。
马累岛的居民在一幅安静、和平景象中劳动和生活。清晨,太阳跃出海面,渔民们驾舟出海打鱼,儿童们穿着整洁的校服奔向学堂,沿街的大小店铺开门接客……岛上有上百家为旅游者服务的店铺。最有特色的商品是贝雕工艺品,制作精细,极为美观。“靠海吃海”,是当地人发展经济的信条。每天下午三四点钟,鱼市场是全岛最热闹的地方。出海归来的渔民汇集在那里出售捕来的鲜鱼,顾客熙熙攘攘。鲜鱼以鲣鱼为多,圆滚滚的,每条一尺多长,不用秤称,而以条数计价。此时可以看到,大街小巷的行人,手里提着的是鱼,自行车把上挂着的也是鱼。
辛勤的马累人也有悠闲的时候,假日“游岛”是他们的一大乐趣。每逢休息日,太阳还没露出海面,人们便扶老携幼涌向码头,等候游艇把他们送往周围各个小岛。这些小岛被称为“游人天堂”,有翠绿幽静的椰林,有沙白如雪的海滩,也有很好的游乐和服务设施。人们在那里尽情地游玩,美美地憩息,直到夕阳西下才陆续回返。(附图片)
马累岛上的渔港
史宗星摄


第7版()
专栏:

明天的大学
穆风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明天的大学将与今天的大学有明显不同。美国学术界预测,明天的大学,在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与学业成绩考核等方面,将近似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学生听课时间会减少,自学时间将增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将改造教室和校园。根据新型教育大纲,许多人无需进入大学校园即可获得学位。
三百年来,大学的课程是按学科划分的,学生往往从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世界。而信息社会的人则需要更多地了解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明天的大学授课方法将是,以围绕解决问题的想法组织课程,培养学识丰富、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开拓型人材。
明天的大学生大多数将是二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有工作,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录音、录像等新技术,独立完成学业。大学教授的工作方法也将改变,他们讲课时间将减少,而用更多时间来研究、判断各个大学生的学习需要,规定其学习与研究方向,更多地对学生进行具体的个别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自认为已掌握了所学知识,即可找教授要求考试,或提交论文。大学生将拥有自己的个人计算机,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信息资料库,以提高自己的学业。
美国学者还估计:今后二十年中,一些守旧的大学院校将关闭,而对于那些能审时度势、迅速作出改变、确认信息社会有无穷潜力的大学来说,则是前途无量。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烟草今昔轶话
仇新年
哥伦布在寻找通往印度的新航线时,无意中发现了美洲这块大陆,同时也发现了至今仍然贻害甚深的烟草。
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在古巴东部登陆,随行人员中有两个深入古巴内地,发现岛上居民习惯吸一种植物叶子的烟。他们或把叶子放在燃着的炭上,用一根管子吸冒出来的烟,或把叶子卷起来燃吸。土著人称这种叶子为“科依瓦”,但这两位发现者却误称为“达巴科”。其实,“达巴科”是当地人对烟具的称谓。
一五六○年前后,烟草首先传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后来由法国驻葡大使儒昂·尼科传到法国。那时认为烟草有治疗效用,主治溃疡和呼吸道疾患,被时人称为“吸药”。一八二八年,海德尔堡大学的科学家波塞特和雷曼分离出烟草含有生物硷。为了纪念儒昂·尼科,就把它命名为尼古丁。
英国冒险家沃尔特·雷利于一五八四年在北美洲东海岸建立了至今仍以烟草著称于世的弗吉尼亚殖民区,殖民者也染上了吸烟的习惯。雷利将烟草和烟具带回英国,迅即传播开来,青年人以吸烟显示自己的风度,烟馆也应运而生。随之,西方商人和海员把烟草传遍世界各个角落。
十七世纪不少国家颁布过禁烟令,惩戒甚严,但禁而不止。二十世纪初叶以来,烟的消费量剧增。烟草的危害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经研究发现,肺、唇、舌、口、咽、食道等部位的癌,无疑与吸烟有关。心肌梗塞、主动脉瘤、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消化性溃疡等也与吸烟不无缘分。
为了减轻烟的危害,人们进行了种种尝试,加过滤嘴即为其一,这可过滤去部分尼古丁和焦油。但滤嘴并不能使吸烟者免于他患,冠心病的发病率反而更高。
研究结果表明,不吸烟的人如果在烟雾弥漫的室内呆一小时,吸入的亚硝基胺相当于吸九至十九支无滤嘴烟或十七至三十六支带滤嘴的烟。因此,切不可仅以不吸烟而处之泰然,也不能认为自己吸烟无关他人。


第7版()
专栏:

预报国际流行色的人们
缪培松
二十几位色彩专家聚首伦敦,一番切磋,于是明后两年畅销时装的国际流行色就初见端倪了。
1986年冬,蘑菇灰和浅棕将在欧洲妇女中盛行,而大红大绿则是美国女装的一大特色。
眼下热门的黑色冬装已届迟暮之年。
1987年冬,欧洲女装的俏色当首推海军蓝,而深棕和宝石红会日渐受宠,美国则以深灰而独秀。
男界的冬装,色彩将趋于大胆……
此时此刻全球的时装界都得恭听指教。在国际时装市场上,顾客挑剔颜色甚于款式,如果你不能及时提供某种流行式时装,你就会丢掉一大批主顾;要是你推出的颜色不合时宜,你将损失得更惨。而要能产销对路,必须有预测和足够的准备时间,因此时装界对“国际色彩中心”(ICA)专家们一年两次的“长期天气预报”奉若圣明,是毫不奇怪的。
然而,要能真正理解专家们所指出的流行色亦非易事。指定的色调十分严格,只是某种颜色的几十种色阶中的一种或几种而已。这得待专家们首先提供标准色块,然后一丝不苟地将它照相、复制、印刷,最后发表在《纺织预测》杂志上,人们才能一识庐山真面目。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那么专家们到底根据什么作出准确的预测呢?
他们首先要掌握“时代的情绪”,也就是国际形势。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公众情绪沮丧,因而那些年的流行色就偏于阴暗。其次要准确估计大众媒介,如电影、时装表演、艺术展览等对公众审美观的影响。举个例子:这几年突然流行起白色时装,其原因可以说完全是由于一部电影——《周末之夜的疯狂》中的大明星穿了一身白色的套服。因此,这批专家得时常在各地奔波,在五光十色的视觉世界里捕捉公众未来的偏爱。
他们的工作自然不乏浪漫情调,然而他们从事的实在是一项棘手而又微妙的职业。巨大的经济利益要求他们的判断相当准确,而千变万化的色彩行情又使他们难免出错。正是在这条夹缝中,他们凭着丰富的阅历和超人的洞察力确保事业的成功。现在国际市场上流行色的变化周期日益缩短,新潮迭起,时常得借助计算机的分析才能确定眼下市面上流行色的先后顺序。挑战是严峻的,他们——正如这次伦敦会议上常说的——“得格外留点神”。


第7版()
专栏:

海峡群岛的变迁
在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上,屹立着几个面积仅有几十平方英里的小岛,这便是海峡群岛。它虽然靠近法国海岸,却属英国管辖。岛上景色秀丽。过去长时期里,这里几乎是平静的,人们好似生活在世外桃源之中。
可是,近些年来,岛上原有的古老宁静的生活局面被打破了,沉静的小岛喧哗起来,引起了世人的注目。
原来,一些国家的富商巨贾,为了逃避繁重的课税,并避免通货膨胀之患,想方设法寻找资金庇护所。而海峡群岛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灵通,进行金融交易和贸易十分方便。尤其是当地税率低,是资本家的避风港。正如泽西岛的一个银行经理说的:“把存款放在这里的银行,有如把食物放进电冰箱,到拿出来时就会发觉大有好处。”就这样,不少国家的资金纷纷涌来,岛上古老的建筑旁边,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例如,面积只有四十五平方英里、人口只有七万多的泽西岛,近十年来,变化迅速,小小岛屿上注册的公司竟有数千家之多!1973年岛上银行里的存款只有十三亿六千万美元,到1983年时已猛增至二百四十五亿多美元。今日的海峡群岛已成为世界注目的金融中心之一。
·何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