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十年辛苦不寻常
——记《汉语大字典》武汉地区编写组
本报记者 毕胜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须臾瞬间,但在短促的人生中,却多么值得珍视啊,一个人充实的十年,该有多少创造和收获,艰辛和欢乐!
国务院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之一——《汉语大字典》,从1975年开始编纂以来,已届十载。这项由湖北、四川两省大中学校教师承担的国家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在去年底顺利完成了第一卷的定稿工作,不久将陆续出版。
年前,白云黄鹤,瑞雪纷飞。在编辑部,我访问了这些埋头苦干,堪称“寒窗十年”的同志们。
编纂这项浩繁的大字典是周恩来同志生前批准的。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为了改变我国当时“大国家小字典”的落后状况,国务院作出了加强中外语文词典编写的规划。《汉语大字典》由川、鄂两省组织人员编写。武汉地区编辑部除了在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和湖北大学成立编写组外,还有荆州、黄冈、孝感地区也成立了编写组。
人们常用“白手起家”形容创业艰难。编一部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汉语字典,虽然有古代和近人可资的辞书典籍,但搜集资料,编写卡片,从汗牛充栋的书籍中寻找词例、字例等等,都是在一片空白情况下起家的。“除了脑子里一点知识外,几乎是一无所有”。但大家表示,这是代表国家水平的重要项目,是周总理的遗愿,一定要殚精竭虑地把这项任务完成好。
外国有位语言学家说过:
“编字典集中了人间的繁难与辛苦”。这话也许过分了些,但在十年动乱中,知识、文化遭到冷落,编一部大而全的字典更是难上加难。工具书被尘封,知识分子遭歧视,用一位老教授的话是“戴着镣铐跳舞”。湖北常务副主编李格非教授和武汉大学编写组组长宗福邦副教授感慨地说:要不是“四人帮”干扰,我们不会走那么些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编写工作才走上了正轨。
前面损失后面补偿,无疑加重了工作担子。面对一大堆废弃的资料、卡片等,人们痛心;对这场“持久战”工程也有人怀疑动摇过。在评定职称要计算讲授课时的情况下,有些同志的情绪一度也有过波动。但是,他们不愧为党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顾全大局,有一颗为民族争光之心。武大、华师的编写组里集中了两校语言学方面的精英,当时他们正值人生的黄金年华,青年敏锐,壮年成熟,容易出成果,容易得到荣誉。然而,是大字典把他们团结在为祖国的文化事业打翻身仗的战斗中。李格非教授年近古稀,十年风风雨雨,他和大家一起找资料,做卡片,顶着武汉夏天“火炉”的炎热和冬天屋里屋外一样冷的严寒。他家在珞珈山上,到编写组往返一次得爬一百多级石磴,多年的心肺病和高血压也没有难倒他。第一卷审稿时,他接到去日本某大学参加学术会议的通知,为了大字典,他谢绝了。副主编晏炎吾是华中师范学院的一位中年学者,从事训诂学研究多年。本来,中华书局约他写一部《广雅疏记》著作,大字典任务高于一切,他暂时无暇顾及。还有宗福邦副教授,十个寒暑都全力以赴扑在这项工作上。湖大朱祖延教授经常带病审稿。夏渌、闭克朝、陈士饶、黄孝德、肖海波、汪耀楠等同志牺牲了自己的科研时间,专心从事字典编写工作。十年里的暑假,他们仅休息了三个夏天。在武大编写组办公室的门楣上,挂着一网兜方便面,这是为加夜班准备的。腊月末的深夜,临近春节,珞珈山麓喜庆的鞭炮声时有所闻,在灯火通明的字典组里,几位编委仍在挑灯夜战。正是凭着这种“板凳愿坐十年冷”的精神,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尽力为党和国家的荣誉而拚搏。
这部八卷本的《汉语大字典》共收字头六万多,比《康熙字典》还多一万余,出齐后将有二千多万字。初稿打印本高达二米二。湖北省出版社一位负责同志,拍着这么高的初稿本说,这是几百位编写者十年的劳绩,可以套用一句诗来概括:“字字编来费心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是的,将来人们读到这厚厚八卷大字典时,谁能不想到编纂者沙里淘金、呕心沥血的艰苦辛勤呢!


第8版()
专栏:

《新闻启示录》的启示
蔡骧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正在革新自己的观念。电视剧《新闻启示录》提供给我们的就是这个信息。
《新闻启示录》是张光照同志“改革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女记者的画外音》),也是他立意创作“记者电视剧”的第二部。这部戏的结构比《画外音》更进一步,几乎完全舍弃了观众熟悉的电影戏剧程式,而以“综合报道”的方法结构情节。被写入“综合报道”的有三位先后担任采访南亚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记者,和以南亚大学党委书记为首的一批改革者。进入屏幕的是活生生的社会。那些出现在屏幕上的纪录片镜头和报刊文献则与剧情相呼应,形成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观众被汹涌而至的信息和奔腾不已的形势所激动,心潮翻涌。
这是一部比较引人注目的电视剧。有人评论说,它有几新:观念新,结构新,拍摄手法新。
“观念新”,是指它在总体上给人的印象。作者曾说他写《画外音》是基于对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的特性的认识。他认为电视剧“掌握着最现代化、最有力量的传播手段”,“最有条件开掘生活,走在时代前列”,并认为在电视剧美学体系中“恰恰缺少最能体现……传播媒介……特点的那一部分”,因而他才把“记者”引入电视剧,创造了“记者电视剧”。
“记者”进入电视剧便是角色,不能站在情节之外。《画外音》的女记者便是如此。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介入不深。《启示录》弥补了这一遗憾。作者让“记者”与改革者共命运,并把向观众作“综合报道”的任务交给未露面的编辑(也就是作者自己)。这种多层次的结构,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与感染力。
新闻与戏剧不同。新闻着眼于事件,戏剧着眼于人物。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大胆作了一番尝试,让大量事件、信息进入剧情,情节本身也被“信息化”。不去描写情节上的因果关系,而着力于整体关系的展现,让观众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整体进行观察。——这种“看戏”的经验,对我们来说也是新的。不象看戏,倒象是看历史。——一部正在涌动着生活之波的历史。
至于拍摄手法上的“新”,则源于作品的纪实性。剧本作者对素材的处理方法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些“镜头”,使之与历史的进程发生联系。许多观众感到这部作品的节奏很快,有时达到“目不暇给”的地步,但并非不可接受。观众注意到,出现在屏幕上的不是被摆布得非常“工整”的场面,倒很象是摄影记者的作品,这说明了它的生活气息浓厚。从整体效果观察,正是这些“不完整”的纪录和“不纯净”的画面,加大了作品的思想和信息容量,从而产生积极的效果。内容、形式、风格的统一,使戏剧的力量得到较好的发挥。
《新闻启示录》这种样式的电视剧不能取代其它样式的电视剧,然而从“观念”上说,它的出现有普遍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思索。(附图片)
《新闻启示录》剧照:“家庭总统”发表就职演说。


第8版()
专栏:文化交流

法国电影漫谈
——写在“法国电影回顾展”开幕之际
艾敏
中国电影资料馆将于3月27日起陆续在北京、上海、长春、成都和广州五市举行法国电影回顾展,为我国广大电影工作者较系统地了解法国电影提供一次难得的机会。
法国是世界上电影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公映过的《勇士的奇遇》、《没有留下的地址》、《四海之内皆兄弟》、《巴黎圣母院》、《佐罗》等影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参加展出的数十部影片,反映了法国自三十年代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如三十年代的《郎基先生的犯罪》,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联合斗争;四十年代的《海洋的沉默》,通过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和富于哲理的语言,表现了一个老人和他的侄女以沉默来反对德军占领的故事;六十年代的《瑟堡的雨伞》,以“唱”剧的形式表现了一对青年的邂逅和分离;七十年代的《死亡的实况》,以科学幻想的形式,描述了西方新闻界为制造耸人听闻的消息而不惜伤害人命的故事;八十年代的《女歌星》,则是一部抒情的惊险片,它以歌迷于勒的一段冒险经历,揭露了法国某些警官参与卖淫的罪恶活动。
法国电影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这次参加展出的影片,都体现了这一好的传统。然而,在表现风格上,法国电影工作者又表现了勇于探索的精神。五十年代末出现的“新浪潮”,是一次以青年导演为主的探索运动。如夏勃罗的《表兄弟》和《漂亮的赛尔日》,便摆脱了法国电影以往的俗套,以一种清新、简朴的笔调,反映了城乡青年的苦闷和彷徨;戈达尔的《疯狂的比埃洛》,则通过反映青年中“垮掉的一代”那种无理性的生活,阐述了一种存在主义的哲学。
法国电影工作者在探索的过程中,常常把电影同国内的文艺思潮相融合。如这次参加展出的《穿越欧洲的快车》,就是新小说派主将阿仑·罗勃·格里叶自编、自导的作品。影片并无完整的故事,只是作者对一部电影的构思过程。所以,作者并不明确片中人物的身份:主人公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贩毒集团的成员,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侦缉组织的密探。总之,作者力图使样式和内容相混淆,如同新小说派的小说一样。(附图片)
法国电影《瑟堡的雨伞》镜头之一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嫦娥》奔日
夏耘
去年,江苏省扬州木偶剧团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友谊使者,带着《嫦娥》赴日访问演出。
他们演出的《嫦娥》,不但具有木偶戏表演艺术的特点,而且还吸收运用了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演艺术方法,通过平稳细腻的操纵和刚柔有致的表演,使木偶人物富于鲜明的个性,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嫦娥的操纵者,是有二十多年舞台实践经验的华美霞,她娴熟、灵活地操纵木偶的手、眼,并借鉴了戏曲演员的水袖、碎步、亮相、鹞子翻身等表演程式,观众大为赞赏,称赞她所操纵的嫦娥如同真人。在东京东横剧场连满九场,每次演完,观众都报以长时间的鼓掌,有时谢幕达六七次之多。日本电视台和一些报纸,对他们的演出都作了热情的报道和评论,称赞它细腻的动作,美丽的服饰,高超的技艺……
扬州木偶剧团在日期间,除在东京演出六天外,其余都是一天换一个城市。每天用于乘车、拆台、装台,要十个多小时,生活、工作比较紧张。但作为鉴真和尚故乡的艺术家们,为了加强日中友好,不顾辛劳,以一种快节奏适应着新的生活。在日本五十五天,行程万里,演出五十二场,给日本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8版()
专栏:

“湖社书画店”开业
坐落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上的“湖社书画店”,最近落成开业。店堂门前悬挂着张学良、齐白石早年题写的“湖社”二字的门匾,店内挂出徐悲鸿等名家以及“湖社”老会员的二百多幅罕见真迹。
全国政协副主席肖华为“湖社书画店”开业剪了彩,魏传统、溥杰、徐北汀、肖劳、周怀民等著名书画家出席了开业典礼。
(新树)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中日藏书票艺术
李桦
藏书盖章,我国古已有之,而西方则以藏书票的形式表示珍爱藏书的感情。由于藏书票多用版画刻制,故称版画藏书票。此风在新兴版画兴起的同时,在四十年代已输入我国,今则流行起来。自去年“中国版画藏书票研究会”成立以来,在全国各地的版画家中已掀起了创作藏书票的热潮,产生了许多富有民族风格的作品。现征集了部分精品,与日本著名版画家们的藏书票联合,在北京举行首次版画藏书票展览,以示提倡。当今在四化建设中,中央号召我们尊重知识;要有知识便要读书;要读书便要养成爱书和藏书的好习惯;而对所爱的藏书贴上藏书票,是一种提高我们文化修养和满足美的享受的大好事。希望观众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共同支持并促进这一新事物的发展。(附图片)
右:梁栋制
下:佐藤米次郎制


第8版()
专栏:

青年丛刊《追求》问世
中国青年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了青年丛刊《追求》。
创刊号披露了读者关心的若干人物近况,触及了社会心理、文艺等各类问题,内容丰富,文字生动。创刊号上刊登有《特区市长》、《战神也有他的爱》等文章。  (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