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文艺理论批评甘苦谈
丹晨
文艺理论批评的名声不大好,平常的时候,文艺理论批评常常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只有在某一种特定的时候,才会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和神气起来:这就是文艺界发生了所谓“错误倾向”的时候,在加强文艺评论、组织评论队伍的号召声中,成了紧急出动“维持秩序”的“纠察队”、“消防队”。就我个人来说,多年来也算是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的一员,遇到这种情况,整个神经就会处于一种高度紧张不安的状态。我不仅不希望自己成为“纠察”的对象,更不希望成为“纠察”别人的一员。因为,我想,我们是搞文艺理论批评的。文艺理论批评就是文艺理论批评,与当工人、农民、教书、做医生一样,是社会上的一份正当的行业,是应该受到人们尊重的精神劳动,而不应该受到随意的奚落、嘲笑和轻蔑,更不应该与治安、犯罪、政治斗争等等这些完全属于另一范畴的事情联系起来。事实上,在过去,因为理论问题而得咎罹祸的事例却是远远超过从事其他行业的。
如果就上述这种现象追本溯源的话,是不可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我以为在相当一部分人中间,并不真正知道文艺理论批评的性质和任务。把文艺理论批评当作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当作哨兵,当作吹鼓手,当作广告牌,当作说明书,当作意见本,当作工作报告,……什么都有,就是很少确切地认识和承认文艺理论批评是一门科学,是有它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它是考察各种文学艺术现象的内在联系,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总结、探讨其特殊的艺术发展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在整个文艺学中占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位置,对于文艺事业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关于这一点,连一百多年前的普希金都明确地指出过:“批评是科学”。他又说:“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有它自己需要发现和阐释的规律,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需要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这是一种艰巨的精神劳动,需要丰富的文学、哲学、历史、生活等等的知识修养,需要有深邃的思考和创见。别林斯基说:“关于伟大作品的评论,其重要性不在伟大作品本身之下。”这并不是夸张之辞。我们完全应该对具体的平庸的拙劣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提出指责,对具体的缺乏思想艺术素养而没有自己的发现和创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提出批评,就象人们对文艺创作和其他领域的工作都可找到这样那样缺点和错误一样,是毫不足怪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对整个文艺理论批评科学采取轻薄的态度,对最近许多年来文艺理论批评工作的成绩和进步采取不承认主义,更不能把那些文艺理论批评之外的不正常现象,也都笼统地不加分析地归罪于文艺理论批评。因为,这种不正常现象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消极的阴暗面,是值得我,也值得你,值得他来思考和认识的。
我以为培养和造就一个名副其实的有成就的理论家似乎比造就别的行业的专家要更艰难些。一个可以被称得上真正理论家的人,应该构筑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在积累、吸收、改造前人无数的思想资料、理论财富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但又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比较完整的思想主张,于是才有某某主义、某某学说的出现。我们现在还没有出现这样系统的文艺理论和这样的理论家。因此,在长期文艺理论活动中,许多理论家的个别的理论上的发现和创见也都是来之不易,值得我们重视珍惜的。这方面的创造和成绩在这几年中也是相当可观的。恩格斯就说过这样的情况:“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在过去,我们对于理论探讨中稍有不同意见就不能容忍,就会视作异端,定把它打下去而后快。江青之流认为几篇著作就够我们用几十年、几个世纪的无知妄说,说明他们把社会生活看成是停滞的,把理论看成是僵死的教条。在这种思想统治下,当然不可能出现什么理论上的创见和真正的理论家的。
所以,真正认识到文艺理论批评是一门科学,鼓励和保护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创造性的劳动,这在今天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文艺现象五光十色的时候就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评论自由”的提出将会发生难以估计的巨大历史影响。由此想到四年前,因为我写了一篇谈论建设真正自由的文学的文章,就被视为异端,又是整理材料上报,又是组织专门文章批判等等。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自由地谈论“创作自由”“评论自由”等等问题了。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历史性的变化啊!就从这一点来说,我对文艺理论批评科学将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也是充满信心的。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反映生活奔涌的潮头
——谈近年来改革题材的报告文学
刘景清 辛天
一般地说,报告文学比其他文学样式能更及时、更敏锐、更迅速地传递生活信息,反映时代精神,展示社会变革。进入文学的新时期以后,尤其近两年来,报告文学的发展形势喜人,特别是题材有了新的开拓。例如《省委第一书记》、《在这片国土上》、《访苏心潮》、《小木屋》、《快乐学院》、《恶魔导演的战争》、《冰海沉船》、《胡杨泪》等,题材不同,风格各异。其中有的畅写了过去较少涉及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生活,有的表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追求,有的是写国际问题……。尤其是汹涌而至的改革题材作品,更加引人注目,显示了报告文学创作的新势头。
近年来,以反映新时期变革生活为主流的报告文学创作,紧随着时代的步伐,显得分外活跃。其作品不只反映了改革的某些横断面,而且以众多的数量和较高的艺术水平,多方面地、立体地反映了当前的改革态势。这里,不单工厂、企业开拓者的形象光彩夺目,摆脱了土地束缚而起飞的新农民形象,同样令人瞩目。这里,不光地方上一批批“四化”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的创业故事娓娓动听,军队中关于干部制度改革的报告,更似一支支进行曲,激越动人。城市、农村,或者工厂、学校,以及偏远的边塞,各个领域起伏不息的改革浪潮,都不同程度地在这里得到反映。由此可见,改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不再是汩汩细流,而已汇成奔涌的潮头。许多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奔涌如潮的改革事业,揭示了改革不可逆转的历史本质。
改革是由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打开局面的。农村的改革正在继续深入。《原野在呼唤》在广阔的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上,高屋建瓴地描绘了一幅农村变革的新图画。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了,狭小的眼界被打破了,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走上了致富之路。作品既有概貌的介绍评述,又有典型的解剖,具有新闻的说服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如果说这是一幅农村改革的鸟瞰图,那么,《站起来的农民》、《“铁腕夫妻”和他们的事业》等作品,则是一组细致真切的特写镜头。李德海办起了十大行业,筑起了“三道防线”;“铁腕夫妻”陈万华、张玉敏打破三级所有,成立了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他们都从土生土长的农民变成了“农民企业家”。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带来了农村改革的新信息:改革的潮头在奔涌,农村的经济结构在改变,商品生产在发展,观念形态在变化。农村改革的雄壮交响曲正在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拉开了改革帷幕。《主人》写的是工厂企业改革。他们民主选举厂长,由厂长组阁,在生产、销售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工厂的面貌有了大的改观。《第一批勇敢的人》报告了深圳合资企业竹园宾馆创办过程中“勇敢的人”的小故事,使人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得到了新启迪。《腾飞时代的人》视野更恢宏,通过记述重信息、讲效率、勇于进取的“冒险家”袁庚所从事的改革,反映了蛇口工业区四五年来快速发展的面貌。改革的浪潮在人民军队里也激起了浪花。《奔涌的潮头》、《活力》剖析了部队一个团的干部制度的改革,他们结束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奖勤罚懒,褒贤贬庸,为部队的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综观这些报告文学作品,我们深深感到:改革,已形成了一股“奔涌的潮头”。报告文学作家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墨、雄辩的事实,及时地准确地报告了改革的新信息、新成就、新发展,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改革不可阻拦、愈益深入的现实图景,它可以使顽者变,疑者信,怯者勇,勇者坚。生活奔涌的潮头为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而作家迅速真实地反映生活奔涌的潮头,必将推动改革继续深入发展。现在,敢于面对矛盾,往深处开掘的作品多起来了。例如《中国的回声》,写的是已经多次报道过的步鑫生。该作没有堆砌尽人皆知的事迹,而是把笔力集中在对步鑫生的毁誉交加点上。真金不怕火炼,如实地、深刻地揭示矛盾,把对开拓者的争议和盘托出,不会削弱他们的形象,相反,会加深人们对开拓者的正确认识。《中国的回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近年来报告文学反映改革的深化,也表现在不再停留于改革家怎样胼手胝足地创业,怎样唇枪舌剑地论争,生活由穷变富等容易捕捉的生活表象上,而是接触到了新的矛盾,提出了新的观念。《披枷行》中通过那位矢志改革,创造了奇迹的能人岌岌可危的遭遇,提出了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发人深思。《“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公然触及了军营里“最正统的理论,最无私的道德规范”。作品中“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不再认为当兵的本份只有“吃苦”,只能成天单调地生活。他们认为,各有各的思想、喷发着求知热情的八十年代士兵,应有新的带法。在部队,要使之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复员后,要使之能符合四化建设的需要,从这个观念出发,他们借改革的东风,锐意改革旧章,使军营生活也不再墨守成规,正变得行档繁多,丰富多采。《挑战与机会》以生动的画面,说明了当今时间的可贵,信息的重要。《热血男儿》、《腾飞时代的明白人》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新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充溢着新的时代精神,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提供了新的依据。
把开拓者、创业者的形象,放在时代的潮流中,放在党的领导下,放在群众中去表现,人物就不再是孤独的个人,而是时代潮流的“弄潮儿”。《热血男儿》不只写了主人公袁庚,在他周围,还有一大批富有才气、百折不挠的热血男儿。《青年经理》中的青年经理,虽然缺点难免,但凭他的开拓精神,成绩斐然,赢得了工人们的热爱。不少作品在热情肯定改革带头人的同时,还提出了从事改革的人们也要改革自身的问题。在《主人》中,周先彬遇到了难以逆料的困难,他有时不免感到孤独。但当他意识到今天的改革有党保护时,精神境界就大不一样了。在《新史诗中的惊人之笔》里,也写出了改革者的脱颖而出与现实的关联。四化需要人才,英山人民不满意英山建设的鹅行鸭步,于是,一个个立志愿为四化作番事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县级领导岗位。改革者处在冷、暖流的交叉点上,但总的说来,暖流已成为主流,它簇拥着改革者前进,反过来,改革者又使这股暖流变得更澎湃激荡。在《奔涌的潮头》中,把变革带头人置于时代的汹涌潮流中,注意于自身的改革,这就使他们具有了新的素质和精神风貌。
近年来反映改革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更富有艺术魅力了。它们不仅以其人其事吸引读者,不论以叙事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大都注重艺术构思,力戒平铺直叙;注重形象性和语言魅力,力避枯燥乏味;注重哲理和抒情的结合,力求深沉凝重,这使读者读来兴味盎然。然而从严要求,也还存在着明显的弱点。有的文章越写越长,且有不可抑制之势。报告文学以轻捷快当著称,被人们称为“轻骑兵”。目前有些报告文学作品冗长,“轻骑”变成了“重骑”。有的片面强调文学性而影响了严格的真实性。现在有必要为维护报告文学严格的真实性而大声疾呼。有的创作态度不够严谨,仅凭走马观花得来的一点材料就敷衍成篇。克服这些缺点,报告文学创作的前景将会更加辉煌灿烂。


第7版()
专栏:文艺新作

《他到底得罪了谁》
〔报告文学〕
作者 苏延海
载《解放军文艺》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一九八○年曾引起全国普遍关注的改革闯将——安徽省第一个“毛遂自荐”的年轻厂长李良美,在“救活”了淮北棉织厂以后,却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一些有权势的人物,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银行、百货公司、司法部门、省财经纪律检查组、税务局等部门,自发地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他拚死挣扎,但等待他的却是:监狱,工厂停产,众叛亲离……
读这部作品,你会为主人公的遭遇忧虑、愤懑,甚至会为之落泪。它逼迫着你去严肃地思索一系列问题:他到底得罪了谁?他为什么会得罪这些人?他个人的遭遇和改革有什么样的关系?你在当前的改革中准备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炜天)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京剧武戏亟待振兴
郭永江
近年来,随着电影、电视剧中武打戏的崛起,京剧舞台上的武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有的武戏演员往往因技巧不熟练,开打时拖泥带水,速度上不去,或不敢近身,唯恐失手伤人,以致本应你死我活的紧张拚搏,变成了各霸舞台一角的个人表演,一方抬腿,居然能把五尺开外的对方踢成“抡背”,这种颇有“气功”特色的开打,当然谈不上炽烈火爆。应工武生的演不了《挑滑车》,应工武花脸的唱不了《火烧余洪》,应工武丑的不敢问津《打瓜园》者,确是大有人在,更不要说本来就冷门的武老旦了。京剧武戏的这种不景气,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翻开中国戏曲史即可看到,远在两千年以前,尚无完整戏曲形式时,已有表现军中竞技内容的“角抵戏”。明代中叶后,逐步形成舞台上一整套的武打表演程式。在几百年的演出实践中,京剧的武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表演艺术手段和经验,这些现在未能很好地继承下来,真是可惜。
造成目前京剧武戏不景气的原因很多,第一条就是演员的基本功差。演员缺功,技艺不精,当然就很难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如历演不衰的《三岔口》,几乎所有武生、武丑均视此为看家戏。“摸黑开打”在不亚于白昼的强光下进行,需要通过演员表演,在观众面前要展现暗中搏斗的情景。许多演员也能从体验出发,用茫然目光,表现“以耳代目”的神情,做出搜索的形体动作,把人们引入一片“黑暗”的意境。然而,却在蹬桌腿、翻折腰时,因缺乏既稳且准的技巧,于是心中犯疑,唯恐踩空,低头看好立足之地再起“范儿”、上桌腿,结果是破坏了自己辛辛苦苦所创造的环境,自然就影响了观众的审美感受。
行当不齐,也是造成京剧武戏不景气的原因之一。不少武戏演员不甘心配绿叶,奢望当红花,因此,以傍角为主的武花脸、摔打花脸、武丑等,很少有人愿学,也不愿演。甚至有些“武行”演员,也因唱不上“中间”的,就消极怠工,平时不练,上台对付。前不久,一位年届花甲的名家演戏,象这样的老先生演戏,周围有几个强“下串”,他可以卖“份”,开打时突出几招绝技,亮好几个相,在烘云托月下,表现出人物本领高强,即可赢得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但恰恰相反,配演者技巧、速度都差之一等,不但未起烘云托月的作用,反而有扯腿之嫌。
也有另外情况,演员缺乏艺术修养,对剧本不探讨,对人物不理解,一味卖弄技巧,把观众引入莫名其妙的境地。有的演员演《挑滑车》时,因“坐骑”力衰、卧地不起,故有摔叉、拉马的动作,但为了表现自己的功力,连翻“倒扎虎”接摔叉,技巧很难,遗憾的是观众无法理解,不知高宠到底是在马上还是马下。
另外,京剧剧目的贫乏,也是造成京剧武戏不景气的因素之一。本来,京剧传统剧目中武戏很多,表现两国相争,战场厮杀的有长靠戏,表现双方争执、短兵相接的有短打戏。但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剧目,则屈指可数,少得可怜。确有一批独具特色的武打戏,在“大帽子”的重压下,被打入冷宫三十多年。如短打戏中的“八大拿”(实际何止八出戏),因其拿法不同,情节各异,打法也不一样,且不说它们的武打“挡子”,单说开打的兵刃,就足以引起人们的惊叹了。如濮天雕的巨齿飞帘夺、伍天虬的钉钉狼牙槊,至于万君兆的单刀拐、李七侯的大梢子、窦尔墩的护手钩就更不在话下了。近来,史学界已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权问题,做了新的评价,有关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澄清。这一类剧目应该给予新的加工整理后,搬上舞台。
京剧武戏不景气还有一个原因是,演员确有苦衷。目前在台上承担重任的中流砥柱,多为中青年,但他们家务繁重,收入微薄,生活清苦,既然运动员可以有营养补贴,对付出同样强劳动的武戏演员,也应给予一定照顾。这个问题虽经多方呼吁,至今仍得不到妥善的解决。
人们对京剧艺术的审美要求不尽相同,一般说,京剧爱好者,往往是听一出《二进宫》或《玉堂春》,则能充分满足艺术享受;更多观众喜欢的是情节曲折,做工繁重的本戏;而初始接触京剧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喜看武打戏。可见,提倡一下振兴京剧武戏,对进一步发展戏曲事业,是件极为有益的事。


第7版()
专栏:

文学笔记
孙志民
谈“结构”
家乡有棵大核桃树,根深叶茂,占地盈亩。远看,一座青翠的楼台,近看,枝脉丛生,但都各有各的位置。
看到它,不禁想到长篇小说的结构。一部大书,可以分出条条枝干,每条枝干,又紧紧连着主干。《红楼梦》写了贾、史、王、薛,以贾为主,展开种种故事,故事之间,又都相为照应。好的小说结构都是很完整的,象大核桃树那样匀称。
但写长篇,很容易顾此失彼。或是该展开的未展开,该从简的未从简,或是这枝写得津津有味,另一枝却很干瘪,整体看来,是棵“歪脖松”。这种结构,是失败的!
学说话
话,除去哑人,似乎谁都会说,但话的成色,有所不同,会说者,听来有声有色,不会说者,等于催眠。
昔时,多居农村,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一些会说话的人。他们语汇丰富,多用成语,即使抽象的没意思的事,也能说得听者喜笑颜开。有次遇一老汉,我们闲聊起来。我对那些担水快,推车如飞的小青年,只能夸他们“能干”“年轻力壮”之类。他却说:“三岁的牯牛,十八的汉,我老汉比不了啦,先长的眉毛,不如后长的胡子……”老汉对队里干部有意见,说他瞎指挥,对上只报功,不说错。生产上不去,上边来检查,又推说是社员不正经干。老汉说:“取了经,是唐僧的;闯了祸,是悟空的!”在他面前,我不能不感到自己语言贫乏了!
人是立体的
人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只有多侧面,才能立体。一张白纸,平平放在桌上,不论你用什么角度去拍照,也难照出它的层次,象娃娃的画,因不懂得“透视”,只能是张平面图。
读应修人的小传,知道这位前辈诗人,革命烈士,一生曾两度入狱,最后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狱中。
照某种简单化的理解,这位英雄的生平,他的每首诗,都应该是燃着导火索的扔向敌人的炸弹。但不!请读他的《妹妹你是水》:“妹妹你是水——你是荷塘里的水,/借荷叶做船儿,/借荷梗做篙儿,/妹妹我要到荷花深处来!”
那只曾与国民党反动派抗争的手,写下这样的情诗,能有损于他的英雄形象吗?我说不!这正是应修人,一位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革命战士。


第7版()
专栏:出版动态

出版动态
《中国古代文论辞典》将出版
《中国古代文论辞典》(主编赵则诚,副主编张连第、毕万忱)即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中型专科性质的工具书。全书收入辞目一千条。时间从先秦至清末;内容分为历代理论家、理论著作、文体流派、名词术语。重点在于“名词术语”。全书近七十万字。
(高辛)
《中国当代文学》第二册出版
华中师范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编写组编著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当代文学》第二册,近期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三册,约一百万字,第一册已于一九八三年出版。(庆)
《文学之路》将创刊
长江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旨在传授文学知识、提供文学信息、辅导文学创作、特别是文艺理论新秀的通俗性文艺理论丛刊《文学之路》。丛刊辟有“作家创作论荟萃”、“大学生论文艺”、“当代文艺思考”、“中青年作家创作论”、“外国人读中国当代文学”等栏目。
(辉)
《世象杂谈》出版
杂文集《世象杂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编选了杂文家林放(赵超构)同志自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五年间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一百篇杂文,内容丰富广泛,文体多姿多彩,谈心式的说理,诙谐的讽喻,给人以亲切的感受和有益的启迪。
(若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