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职业教育要以质量求发展
刘鉴农 李澍卿 杜荣水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已有了一定发展,目前全国的农、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已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4%。但是,各地发展情况很不平衡,已开办的学校有的教学质量还不高,学生毕业后不适应需要;还有的职业中学名不副实。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104页)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兴衰。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解决一些办学的基本条件,比如教育经费、师资、教材、教学实习场地等;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必须解决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一些具体方针问题,这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要从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办职业学校各种专业。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学生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要对口就业。如果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脱离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毕业后难于就业,必然导致学生不满、家长埋怨、教员不安心。农村的职业学校应当密切结合当前发展商品经济和发展乡镇企业、专业户的需要,培养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所需的人才;城市的职业学校应当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使用新技术的各种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的一些地方和办得较好的职业学校的共同经验。
第二、职业教育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方针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有些同志把职业教育的目的仅仅看作是培养青年的劳动技能,这是不全面的。职业学校向受教育者传授职业知识、技术,这应该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如果受教育者只有职业技术而缺乏职业责任、职业道德,是不能成为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劳动者的。列宁在《论综合技术教育》一文中曾指出:职业技术学校,不要变成单纯培养手艺匠的学校。它的任务,是培养完全精通本行业务,完全能够成为匠师,但是同时要使这些“手艺匠”具有广泛的普通知识,成为共产主义者。这就是说,我们进行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但要使受教育者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应该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有无正确的思想教育,是我们区别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同资本主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要重视和改进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应从青年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当代青年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青年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他们好学上进、思想活跃、知识面广。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还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灌”、“批”等方法,而应该从青年的特点出发,因势利导。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同党的现行经济政策以及劳动就业方针的教育结合起来;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与热爱所学专业的教育结合起来;把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与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种思想教育,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外,还应结合劳动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课外文娱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第三、正确处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生产高度社会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职业教育不能忽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但是,应该从职业学校的实际出发。安排文化基础课,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应有不同的要求,不能简单地全盘照搬普通中学的课程,应根据专业的不同,适当增减普通文化课,专业课教材应尽量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经济改革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专业课内容安排上,应注意与邻近专业的联系,使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更强一些。
职业学校还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把课堂教学与实习训练结合起来,着重培养青年运用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职业学校要有实验农场、林场、实习车间、门市部等,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既要防止以干代学,只搞实际操作,不学理论知识的倾向,又要防止只学书本知识,脱离实践的倾向。这两种倾向过去都发生过,我们要引为鉴戒。
第四、加强就业指导。职业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教完课就完事大吉,还应关心青年就业,关心青年就业后的表现。当前,我国的职业学校已开始采用对毕业生不包分配、由社会根据需要择优录用的办法,许多单位也都有了用人的自主权。面对这一“大趋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重要。它既要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又要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信息。职业学校应确定专人同社会有关部门配合,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了解校内每个学生的特长、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等情况,了解社会各种职业的需求情况,每项职业的内容、性质、技术要求等信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对于一时未能就业的学生,也应提出新的就业参考意见,并做好思想工作。学生就业后,还应进行跟踪访问,了解学生就业后遇到的问题,然后把这些信息反馈回来,提出今后改进意见。


第5版()
专栏:怎样教育好孩子

不要片面理解早期教育
方湘
怎样才能使宝宝更聪明?关键是要对孩子进行及时、适量和正确的训练,在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促进其发展的速度,提高其发展的质量。有人把这比喻为“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这是很形象的。但是,所要“够”的高度必须合适,如果我们所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都过难、过量,使得孩子怎么跳也够不着,就将有害无益。有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灌输知识”,不顾学前儿童好动、好奇、爱玩的特点,从一两岁就强迫他们长时间地学那些他们并不理解也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一时学不会,就骂他们笨,甚至进行体罚。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厌恶学习的种子。
儿童心理发展是连续的、分阶段的,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做准备,顺序不能颠倒,也不能跳跃。不少家长常夸耀自己的孩子聪明,能数到一百以上;其实那只是“鹦鹉学舌”,孩子并没理解那些数的意思。只有懂了五个比四个多,二比三小的意义后,才能真正学会数数。想使孩子跨越攀登难以达到的高度,或当孩子在现有阶段尚未站稳脚跟就硬要把他往上推,是十分有害的,这将会培养出心理上片面发展的畸形儿童。如果一个三岁半的小孩已学完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算术,背起唐诗来滔滔不绝,但是不会自己穿衣、吃饭,喝水、用奶瓶,上厕所也要父母管,这多么不协调!
我们在咨询工作中发现,超越孩子发展的可能和超越阶段的“教育”都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样做的结果产生了两种类型的孩子。一种是只会“背”,记忆力强,但智力发展水平并不佳,因为他对背出来的东西并没真正理解。“聪明”是指耳聪目明,聪明的孩子应该善于观察、思考、想象,理解力强,而记忆力仅仅是智力的一个方面。对学前儿童来说,掌握知识必须和发展智力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而且后者更为重要。我们应该让儿童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和游戏进行观察、学习,发展他们的智力才能。第二种是知识浅薄的“小大人”。他们往往缺少小伙伴,听的、见的、模仿的都是大人的话、大人的事。而有些家长,听到孩子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误以为他聪明。其实,缺少大量直接经验和具体印象,幼儿是难以理解一些抽象概念的,会说、会模仿并不等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更谈不上会应用。好奇、好动、好探索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生活经验不足,幼稚无知也很自然,如果家长欣赏这种“小大人”,认为这是“超常人”、“早熟”,就错了。希望家长千万不要带着这种孩子到处表演和当面夸奖他们,这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思想品质方面的损失。要知道,夺走孩子欢乐的童年是有害的。
总之,为使孩子智力尽早得到正常的发展,家长应该做到:
1、根据孩子成熟的情况及个体差异,科学地进行早期教育,既不要失掉良机,也要不过分。
2、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都要适合学前儿童的需要与特点,不要成人化。
3、欢乐、愉快的情绪是学前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家长要教什么、怎样教都应首先让孩子感兴趣。


第5版()
专栏:建议

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浅见
葛守勤 马传禧
近几年,我们参观过英国的一些小学、中学、大学和科研单位,接触过不少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专家、教授,也广泛地听取了留学人员的一些意见。这里,对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几点看法供教育改革参考。
(一)鼓励创新思想,提倡创新精神
一个现代的教学、科研人员应该思想活跃,对自己专长的学科发展动向比较了解,敢于向新的科学领域探索和开拓,有一种科学工作者的锐气、毅力和拚搏精神;还应当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科学工作者的素质,既能独立作战,又能合群。
要培养这种人才,我们就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韩愈提出“行成于思,毁于随”是有道理的,学生的大脑应当是能举一反三、无限延伸的思想器官,而不是简单堆集书本知识的仓库。评价高等教育的成绩,要看学校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成果方面做得怎么样。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被动实体。课堂讲授缺乏启发、诱导,教师总想讲得万无一失,其后果却适得其反。大学本科所有课程设置的第一位目的,是发展学生积极思维与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与基本的操作技能,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本领。学到七分活的知识,可以在自己的努力下涨为十分,而强记死背十分,到头来将一无所有。
当然,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提倡创新精神,培养开拓型的人才,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齐努力。
(二)实行缩短培养人才周期的四、五年混合学制
我们认为,大学的学制不宜太长,应当从缩短培养人才周期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争取有更多的年轻的科学、教育工作者早日进入国际学术活动的行列。英国的大学本科三年、硕士学位一二年,博士学位三年,基本学制总共才七至八年。牛津、剑桥大学本科三年,总共七十二个教学周,相当于我国大学两个学年的教学周数。我国大学生的勤奋程度远远超过英国的一般大学生。不少同志在仔细阅读英国主要大学的硕士论文后认为,我国一些重点大学的五年制本科毕业生中较好的毕业论文,并不比他们的硕士论文逊色。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博士毕业生的一般年龄在二十七至三十岁之间,而英国多在二十四五岁之间,平均年龄比我们小四岁。从培养人才的周期看,在同样的时间内,英国培养了七届博士毕业生,我们只能培养六届。这种人才培养方面的延缓、低效,比什么损失都大。因此,我国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实在刻不容缓。
我们建议在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大学实行本科四、五年混合学制。大学的头两年是打基础的阶段。打基础也得要求适当,我国大学毕业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不比英国学生差,有的还更好些,这已为英国教授所承认。我们的学生比较缺乏的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打基础”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不能为打基础而打基础。这就象盖房子一样,要盖二十层的高楼,当然要有相应的承重基础,地基强度不够是不行的。但是如果盖的是十层高楼,就无需十一层楼的承重基础,多一层也是浪费。当今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内涵已扩大到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要想在大学获得“够用”的基础知识,从绝对与相对来讲都是不可能的。学习两年后可以根据个人志趣、国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把学生分成两个部分:大部分面向生产,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两年高级技术教育,这期间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到工厂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他们不仅学会思考,而且要学会动手;另一部分学生面向科研设计,加强、加深理论基础、数学运算能力与抽象思维的训练,把专业课的学习与科研工作的实际训练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应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科研工作逐年加大。学生边学习,边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二到三年的研究工作。四年后两种人都可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少数在科研工作上表现出有更高才能的人,再给以一年到二年的硕士学位课程或科研实际的再训练。这样,从大学本科到取得硕士学位总共六年,比现行的八九年缩短了两三年。这两类学生,经过数年的实际工作锻炼,将来也都有同等机会争取国家的博士学位考试。
实行这样的学制,不仅相对节约了国家的经费,而且缩短了人才成长的周期。目前我们大学的学制太长,读完硕士、博士学位,最早也得二十七八岁,这些人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年龄比同年龄的外国青年晚了不少,这对我们是很不利的。我们有优越的社会制度,人才成长的周期应当比资本主义短,而不是更长,从长远来讲,水平也应当更高。
(三)应当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
英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是相当发达的。有三十一所大学设有教育学院、教育系,一些多科性大专学院也大都有教育科系。大学教育系招收A级水平的学生,修业三年,或本科毕业后入大学教育系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才发给到中学任教的合格证书。没有教育合格证书是不能到中学任课的。不少大学的教育科系,不招收本科生,仅招收教育研究生,而且进行大量的教育科学研究。
相比之下,我国教育科学的研究,现仍处于初步阶段。大学属教育部门而本身却很少研究教育,没有把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总结,这种状况不应当再继续下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发展社会的生产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育科学的研究。因此,我们要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的研究。


第5版()
专栏:国外教育动态

民主德国的职业教育
吴福生
民主德国是世界上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全国八百七十万职工中,有将近一半受过十年制普通综合义务教育;有六百八十六万人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约占全部职工的80%左右;有五分之一的职工受过高等教育或中等专业教育,其中每一千职工中有一百零七人受过中等专业教育。学前教育也比较发达,三至六岁的儿童几乎全部进幼儿园学习。
民主德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先培训,后就业已形成一种传统。上职业学校学习已成为广大青年的一种自然要求。目前,全国有各级职业学校近千所,设有三百多个专业,其中三分之一是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民主德国的学校教育法规定,所有六至十六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十年制普通综合技术教育。十年制学校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进入两年制职业学校学习,少部分学生进入完全中学(十二年制)学习,还有一部分进入中等专业学校。近年来,十年制学校的毕业生进职业学校学习的比例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全国大约有84%的十年制学校的毕业生进职业学校。
在民主德国,几乎没有不经过职业训练而直接就业的。民主德国劳动法规定,企业领导人必须在学生一入学时就同他们签订学徒合同,并在毕业前半年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只要取得合格证书,就业可以得到保障。
民主德国还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的教育。这项工作一般从十年制学校六、七年级就开始进行。为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民主德国设有二百一十六个职业咨询中心,向学生和家长提供职业咨询。咨询中心经常组织青年学生参观工业企业,安排学生同工人、工程师座谈,并通过广播、电视、电影、书刊进行职业指导工作。到了九、十年级,学校还组织学生下厂劳动。目前,民主德国有三四千个由企业建立的综合技术教育中心为学生服务,以培养他们参加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志向。此外,在高年级还开设了二十多门选修课,作为对综合技术教育的补充。
民主德国还注意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全国有五万多名职业学校教师,另外还有十万多名熟练的工作人员,他们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和指导工作。


第5版()
专栏:

扩建图书馆是高校挖潜的捷径
林齐曙
我国现有高校在扩大招生方面,尚有巨大潜力。高校扩大招生的一大障碍是校舍不足,包括缺乏教室。笔者同意对高校的基本建设增加投资,但是我认为,扩建图书馆是迅速扩大招生的一条捷径。图书馆的规模扩大了,学生的容纳量增加了,即使暂时不建教学楼,招生人数也能大增。扩建图书馆基本是扩大建筑面积,增加读者容纳量,投资不大,工期不长,见效却快。
我曾在澳大利亚的拉特鲁布大学学习过,对图书馆的作用深有体会。
拉特鲁布大学在校学生约为一万余人,正式教师四百一十六人(一九八一年的数字),辅导教师和客座教师一百二十二人,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一比十八。大学本科共设置课程五百三十门(不包括研究生的课程),但是校内仅有教室八十六间。在这个学校里,学生没有固定教室,所有教室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供各科学生周转使用。每间教室每天安排数百人次的学生上课。
由于学生没有固定教室,图书馆成了他们的主要学习场所。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学生每周上课时间,不过十几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呆在图书馆里。拉特鲁布大学图书馆有近二千张座位。馆内藏书丰富,并有大量期刊、照片和磁带,还有复印机、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的设备。馆内图书,除极少数稀有珍贵书籍外,一律开架,学生们在这里从事学习和研究活动极为方便。学生们听完课后,大都来到图书馆,在与自己学科有关的书架附近找一个座位,安安静静地学习起来,遇到问题,可随时查阅参考书籍。在图书馆里,可以博览群书,一个观点,各家见解,都能信手拈来。这对学问的理解,要比呆在教室里,只听老师一个人灌输,透彻得多。我国限于条件,不可能一下子建设许多这样的图书馆,但扩建一些图书馆总是可能的,这比新建大学省事。


第5版()
专栏:

上海曹杨新村第九小学用勤工俭学的收入购买了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利用它对学生进行电子计算机科学普及教育。
图为教师正在指导学生使用电子计算机。
新华社记者 张耀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