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也说新处长的“妙语”
徐逊
读1月27日《人民日报》四版“漫话”《处长的“妙语”》,觉得那位房产处长颇有“可爱”之处。其“可爱”在于他的“理直气壮”。他公然宣称“我在台上时不住进去,难道让我下台后去住!”“漫话”说他的头脑仍然被“文革”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所盘踞,我深有同感。但意犹未尽,这里想接着唠叨几句。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是十年浩劫时期冒出来,并广泛流传的口号。它是那些抱有大大小小野心的人物所奉行的政治哲学。无权时,千方百计往上爬;攫得一官半职或加官晋爵之后,更不遗余力地以权谋私,顶子染得红红的,口袋塞得鼓鼓的。但是,毕竟“出身”(不是家庭出身的出身,而是“进士出身”之类的出身)不正,靠的是阴谋诡计或不正当、不道德的手段当上“官”的,心里总有一点不踏实,不知什么时候被赶下台,因而一定要抓紧时机大捞一把!时不可失,机不再来!“四人帮”的这种权位观念,曾经恣肆一时,流毒甚广。
这位房产处长的言行就是一例。他走马上任,“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要了最好的住房,能耐不能说不大。但是,这种能耐不是人民需要的能耐。有人提出意见,他竟公然宣布自己的一套理论,可谓“理直气壮”。可惜,他的“理”,不是共产党的理,而是林彪、“四人帮”的“理”;他的“气”,不是堂堂正正的浩然之气,而是心术不正的歪风邪气。我们共产党的道理,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全心全意为国家的富强、为人民的富裕而奋斗。能不能严格根据这一条办事,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最高标准,也是我们衡量一个干部是不是好干部的重要标准。用这一标准掂一掂我们这位口出“妙语”的新处长,无论从行动到言论,都是不合格的。对这种干部,当然要进行整党补课,特别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教育的补课。
这里不是咬文嚼字,但那个“新”字值得认真对待。这位房产处长是“新提拔的”。新陈代谢的规律决定今后“新提拔的”将日益增多。愿“新提拔的”如“雨后春笋”,不断成长。这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标志。这位处长被提拔,大概因为他是能人。能,当然是安排进第三梯队,选拔新干部的重要标准。但不能忘记另一个标准:看他贤不贤、正不正。人世间就有那么一些能人,搞起旁门左道、不正之风来,极有能耐。但是这一点,往往为一些领导同志所忽视。
挺拔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栋梁之材;七弯八拐地横向生长的,决不能成材。


第8版()
专栏:

关于中庸
高树帜
读去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大地”副刊《谈中庸》一文,我认为:作者提出的“在清理‘三种人’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些事情上”,“不能含糊,要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办”的意见,以及认为“后世儒家”“把孔丘所说的‘中庸’加以发挥”,“演绎”为“中”、“和”即“折中”,“调和矛盾”。“两千多年来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作为反对任何改革的借口和麻痹人民精神的工具”等观点,都是十分正确的。
但是,作者对孔丘所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一段话的语译,把孔丘“无可无不可”一语解为“不辨是非,模棱两可”,引鲁迅先生“痛揭‘中庸’危害性和虚伪性的名篇”等等为根据,提出“‘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是值得警惕的”,“尤其要反对‘中庸之道’”等意见,似乎值得商榷。
孔丘的“中庸”是孔丘哲学的方法论。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意即中庸作为行“仁道”的法则或态度是最正确的。他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意即通过视、观、察把事情的前前后后从现象到实质彻底搞清楚,人怎能隐瞒住他的问题呢?视、观、察用现在的话概括说,就是彻底调查研究,分析问题。这是孔丘提出的做到“中庸”的具体方法。孔丘“中庸”的标准,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基本正确;也就是把事情做到正确、适当、恰到好处。这作为“中庸”的概念具有普遍意义。斯大林说过:“真理在‘中间’,在右派和‘左’派之间”。由此也可以推知孔丘所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意思。孔丘说:“君子而时中”,意即君子在实行“仁道”上是时时考虑要做到中庸,即不偏不倚。“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意即小人貌似中庸,但却不顾“仁”这个最高原则而恣欲妄为。
封建社会居于主要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者,把孔丘的“中庸”演绎、曲解为“折中”、“调和”,是出于其政治偏见、思想偏颇和个人打算;即对孔丘言论中的其它一些精华也有演绎和曲解。东汉班昭就曾揭露说:“儒家者流”对孔子言论“既失精微”,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又随时抑扬”,随着时势任意隐晦、发挥,“违离道本”。以致违背、离开了孔丘“仁道”的本旨。宋代政治革新家王安石也曾鄙斥“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这些揭、斥自也包括演绎、曲解孔丘的“中庸”为“折中”、“调和”在内。鲁迅先生所批评的也正是当时持“折中”、“调和”态度的那些认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的人。他还指出,“有权力”的人“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鲁迅先生痛揭的是“折中”、“调和”,做事并不中庸的人;并未否定孔丘的“中庸”。而且还评价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如果孔丘的“中庸”是“折中”、“调和”,是孔丘的人生哲学,自不能这样违俗。
孔丘“中庸”所本的是“仁”。“仁”有严格的选择性。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论语·里仁》)其好恶是以人民好恶为转移的,也即《大学》所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可知孔丘的“中庸”并不折中。孔子的“堕三都”,“诛少正卯”,请鲁哀公讨陈恒,要弟子们“鸣鼓而攻”冉求,正说明孔丘的“中庸”并不“折中”、“调和”。
折中(同折衷)是无原则的调和,或不问是非同样对待,即持“和稀泥”态度。它应用于政治,正是列宁指出的:“如果……拿一两个或更多的不同的定义来,并把它们完全偶然地拼凑起来,……那末我们就会得出一个表明事物各种不同方面的折衷的定义,此外就一无所有”。可见折中主义与孔丘“中庸之道”并无共同之处。
孔丘的“无可无不可”一语,是在列举古代“逸民”有的不动摇意志、不做官“辱身”,有的动摇意志做官“辱身”,有的逃避乱世,“隐居”不做官等人们之后,说“我则异于是”,我和他们不同,“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联系上下文义看,“无可”是说我没有可虑的,“无不可”是说我没有可以不做官的理由。概括说也就是我要做官坚持行“仁道”改革政治,不考虑“辱身”不“辱身”。他对子路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同上)。意即那我就不同你们改革政治了。很显然,“无可无不可”,并不是“不辨是非,模棱两可”。
但是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居于主要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者,不仅演绎、曲解孔丘的“中庸”,而且还把颜渊处同学的“犯而不校”,把孔丘评价“伯夷、叔齐不念旧恶”等勉励弟子们团结相助的这些话,不分对象,不究实质,强拉硬凑为“中庸之道”;特别是他们既不强调孔丘“以直报怨”,即按制度办事,不包庇、报复坏人,而且竟把孔丘反对的“以德报怨”也作为他们包庇坏人,寡廉鲜耻做坏事的伪装和保护色,反借《诗经·烝民》篇“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一语怡然自得。而由于政治上的长期欺骗倡导、庸儒的习焉不察,以致在封建社会以讹传讹,流毒极为广泛。至今可说仍未彻底得到澄清和纠正。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清理“三种人”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以及当前实行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都必须不“左”不右,严格正确地执行。孔丘的“中庸”法则或态度作为公式是可以借鉴的。对于封建社会儒家当中流传下来的折中、调和的那套腐烂发霉的思想,则应当提高警惕和坚决反对。


第8版()
专栏:

巾帼凌空豪情在
谢础
世界上第一位乘飞机上天的妇女,是法国的佩尔蒂夫人。1908年,她在意大利乘坐由男飞行员驾驶的双翼机升空,这时离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还不到五年。1910年,另一位法国妇女德·拉罗什夫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获得飞机驾驶执照的女飞行员。但是,早期的飞机还不完善,飞行毕竟要冒很大风险。几年之后,德·拉罗什夫人就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不幸遇难。
在中国,谁是第一位上天的妇女呢?现有资料表明,最早乘军用机上天的中国妇女,可能就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1923年7月,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莅临参加广东第一架飞机的命名典礼。这是一架双翼双座侦察教练机,由广州飞机工厂花费三个月时间试制成功。该机为木质结构,装有一台九十马力的活塞发动机,最大时速一百二十公里,试飞员是当时广东空军“中山飞行队”队长黄光锐。出人意料的是,宋庆龄表示希望随机试飞。于是,在命名典礼上,这架由黄光锐驾驶、宋庆龄乘坐的飞机,飞上广州上空绕行两圈后安全着陆,博得全场一片掌声。
当时飞机传入中国不久,一般人对升空飞行心存疑虑,尤其对国内试制的飞机更无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敢于随机试飞,需要过人胆识。孙中山先生亲自将这架飞机命名为“乐士文号”。乐士文是什么意思?1965年3月,宋庆龄办公室在答复一位学者询问的信中说:“乐士文是宋主席在外国留学时学名Rosamonde的译音。乐士文飞机就是根据宋主席英文学名的译音而命名的。”
那么,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又是谁呢?
1924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大沙头创办广东航空学校,据查,该校第一期毕业的朱慕飞,和第二期毕业的李玉荣,是中国最早的女飞行员。
1926年(一说1928年),女革命家秋瑾的女儿王桂芳(字灿芝)进入美国飞行学校学习,成绩斐然,被誉为“东方女飞将”。她以其母“为人须作人中雄”之句自励,学成后即返上海,企图报效祖国。上海《申报》曾有报道。遗憾的是,当时中国社会并无女子上天之路。灿芝归国之后,被迫告别蓝天,以翻译和教学度日,1967年病逝台湾。
早期投身飞行事业的中国妇女,比较突出的还有张瑞芬、杨瑾珣和李霞卿等人。张瑞芬1932年5月从美国林肯飞行学校毕业,获当局颁发的正式驾驶执照,一时成为当地报刊的新闻人物。两年后,张瑞芬返华抵沪,拟筹建女子航空团体,推进祖国航空事业。由于时局混乱,终于一事无成。
杨瑾珣1937年春毕业于中国飞行社在上海开办的飞行训练班,成绩优良。抗战全面爆发后,她投效空军,要求上天杀敌,国民党当局以女子不宜参战为由,不给飞行机会,仅安排当文书职员。后来她写过文章,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叹。
李霞卿也是一位在国外学有成就的爱国女飞行家。1938年她单人驾驶轻型飞机在美洲作长途飞行,巡回表演飞行技术,为中国抗战进行宣传并筹集捐款。回国之后,也没有出路。
由于旧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她们学习飞行要比男子困难得多。个别人成绩突出,历经千辛万苦,到头来还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只有解放以后,妇女才真正翻了身。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空军已经培养出五批女飞行员。她们在万里蓝天,为祖国的飞行事业作出了贡献。


第8版()
专栏:

神农架速写(外一首)
纪鹏车轮沿着金色的飘带将座座群峰飞跨数不尽的峭岩、垭口数不尽的百草奇花赤桦燃烧着火红的信念千年松杉讲述古老的神话多少珍禽异兽出没山林道道流泉瀑布的彩虹飞挂神农氏何处搭架采药曾在哪个洞穴下榻方圆八百里的常绿宝山呵可是幽深、神秘的童话之家你象颗沉睡亿万年的古莲子今天才在后代子孙的心中发芽……
燕子洞抒情沿着陡峭的山间小径我来到燕子垭的燕子洞抚着光滑的洞壁前走象沿着海岛的岩洞穿行呵,宽阔,深幽的石洞到处刻印着水纹、水族的身影成群飞翔的短嘴金丝燕哟你可是海的儿女海的精灵当造山运动将大海变为高山你仍牢记大海母亲的叮咛在你的眼里云海也是大海喧响的松涛就是海浪声虽然不能用银鱼做窝抚育后代新窝也是用云雾草和翎羽筑成也许你幻想下次造山运动你再率领儿女回到大海的怀中


第8版()
专栏:

汩汩的渠水
潘绍良远望如银蛇缓缓游延,近看象村妇匆匆奔忙,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牵一个被石头撞碎的月亮,和沉睡的小动物触须的蠕动,和泛青的小草的冥想。友好的风,送一程,去传送深沉、快乐的歌唱。从何而来,去向那里?我悄悄拨正了对于春的向往,真想赶上汩汩远去的渠水,用生命之泉去润绿几棵希望。


第8版()
专栏:

夜大学开课〔摄影〕
 沈钰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