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边吃边谈
方劲戎
李政道教授来中国讲学时,提出可以用酒会、午餐会的形式加强学术交流的观点,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兴趣。
自然,也有误解的:科学家也搞吃吃喝喝,不是变成商人了吗(且不说其中有对商人的贬谪之意)?中国的文人历来有耻于谈“吃”的传统,这恐怕是和孔子最早提出“君子远庖厨”之说有关。其实孔老夫子肚子饿的时候,也是一样要吃饭的。因此有人就借此攻击儒道之虚伪。
“民以食为天”,李政道教授所论及的并非此类意思,而是强调了边吃边谈也可以触发灵感、活跃思想、沟通信息、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他说:“我和杨振宁合作打破宇称守恒定律就是在吃饭时交流中解决的。”听起来令人感到新鲜,其实在科学史上不乏其例。
拿我们今天食用得很多的味精来说,就是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科学家,在喝海带汤的餐桌上获得灵感,从而试验成功的。1960年,年仅三十四岁的美国原子核物理学家格拉塞尔因发明了气泡宝——一种探测高能粒子运动径迹的仪器,而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发明的灵感也是在餐桌边喝啤酒时产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萨默费尔德领导的一批世界各国的年轻物理学家在慕尼黑学习。他们就经常聚集在咖啡馆里讨论问题。他们边吃边谈,把当时争论和想到的问题就随手写在餐桌上。为此,他们还给招待员下了这样一道“命令”:未经许可,不得擦掉写在桌上的东西。
英国著名病理学家贝弗里奇在他的《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还把这种“边吃边谈”列为“科学研究的艺术”之一。他这样说:“在实验室三五成群共进午餐或共用午后茶点是个好习惯,可提供大量机会进行这些非正式的讨论。”
所以,可不能小看这些“非正式的讨论”。外国研究者的一些资料表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科学情报都是通过非正式渠道传递的。当代著名科学学家普赖斯认为:“……在那些激励着每位科学家并作为使其研究成为可能的情报来源中……80%左右是他在这些资料正式报道之前通过非正式渠道从其他研究人员那里得到的,即通过代表会议、讨论会、预印本或者通过现在被称为‘无形的集体’的其他一些场合和手段得到的。”
至于边吃边谈会有助于激发灵感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交流可以开拓视野和思路,这无疑会有益于思考,至于在餐桌边,一来节约了科学家宝贵的时间,二来充满着一种融洽的气氛,这都是于科学思维有益的。有人说,这种边吃边谈有助于在科学家之间造成一种良好的“微型小气候”,也有人把这种情形称为“科学家集团心理”的表现。不管怎么说,它确是一种不应排斥、而应加以采用的交流方法。
在美国有人说,到中国饭店吃一顿饭就可以得诺贝尔奖金。这虽是一句戏言,但中国的科学家未尝不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在饭桌边开展学术交流。


第8版()
专栏:

纪念内山嘉吉先生
李平凡
鲁迅先生的老朋友、中日版画交流活动家内山嘉吉先生,因病于去年12月30日逝世于东京。我们深感悲痛。
半个世纪前,鲁迅倡导新兴版画运动,于1931年8月在上海举办了我国第一个木刻讲习会,聘请内山嘉吉讲授技法,从此嘉吉先生与我国版画界建立了亲密友谊,他和鲁迅先生一起奠定了中日现代版画友好交流的基石。
上海木刻讲习会结束后,鲁迅曾托内山完造转赠内山嘉吉几批中国初期木刻,希望能够展览和听取意见。但在日帝侵华和国内白色恐怖统治下,难于展览,嘉吉先生视为珍宝,一直秘藏起来。战后,他在日本华侨新集体版画协会帮助下,1947年2月在日本首次公开展出,终于完成了鲁迅先生的遗愿。
1947年10月,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日本版画家在茨城大学召开战后第一个“全日本新木刻运动会议”。内山嘉吉先生作为赞助者和发起人,在预备会上向大家介绍了鲁迅先生倡导木刻运动,并回忆了他本人在上海讲授木刻技法的经过,受到热烈欢迎。大会期间,由内山嘉吉、铃木贤二、饭野农夫等人倡议,由岛田政雄执笔的《给中国木刻家的致敬信》,在长时间的掌声中全体通过,并交我们译成中文转给上海的中华全国木刻协会。郑野夫同志复信,向内山嘉吉老师转达中国木刻家们的衷心问候。翌年8月,我们在内山嘉吉先生的积极赞助下,在日本创立了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日本联络站,筹办了《全日本中国木刻流动展》,在日本一度出现了“中国版画热”。1949年夏天,在东京内山书店,嘉吉先生非常兴奋地说:“如果鲁迅先生在世看到目前的情景,一定会发出赞叹声的。”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6年开始,内山嘉吉先生多次访问我国,都受到我国版画家们的热烈欢迎。1956年7月4日晚上,内山嘉吉先生到我家中会见了二十多年前的听讲生江丰同志,彼此十分激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江丰同志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称嘉吉先生为“老师”时,嘉吉先生的眼里噙着泪水。他想不到为搞木刻运动,坐过两次国民党监狱的听讲生,在二十五年之后竟成为新中国的美术学院和美术界的领导人。
战后三十多年,嘉吉先生作为版画友好交流的活动家,做了许多工作。他从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鲁迅先生和中国版画家赠送他的版画原作大约六百余幅,都被他珍藏着。其中五百五十六幅,他于1975年和1982年两次捐赠日本神奈川县立近代美术馆收藏,并且分别举办了两次《中国现代版画展》,出版过两册展览会图录。1982年1月,我国版画家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展览会活动,受到内山嘉吉先生的热情接待。
1972年,内山嘉吉先生在《日中》月刊连载回忆录。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百年,他又重新整理回忆录,和奈良和夫共同出版了《鲁迅与木刻》。同年他与夫人松藻女士应邀到北京参加了纪念鲁迅百年诞辰的大会。1983年他又应邀到北京和上海等地访问。这是他最后一次在我国与版画家们欢聚。他听到他的著作《鲁迅与木刻》的中译本已在我国付印,感到十分欣慰。《版画世界》以《中日版画友好情谊世代长存》为题,报道了他这次访问。
去年我到东京,4月13日内山先生特意从府中市赶到神田的内山书店来会见我们。他对我国青年版画家的成就热情赞赏,并给我写了这样的题词:“虽在二线也要努力不懈”,表达他对自己在版画交流中的愿望。
可以告慰嘉吉先生的是:我国版画创作蓬勃发展,正在迈出国境走向世界,迎接着我国现代版画的黄金时代。


第8版()
专栏:

新村即景(外一首)
田永昌又一幢新楼竣工了,坑坑洼洼还没填上,晒台上浆洗的西服在滴水,性急的炊烟把胳膊伸出了厨
房。哈,夜来一场大雨,晨起,见新村遍地池塘;把自行车扛上肩,趟水走在马路上;再挽起新熨平的裤脚,哎,还是沾满泥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欢乐里还有微恙;夜里听着校园歌曲,窗外又传来青蛙的喧响。
蝈蝈在歌唱几百只、几千只叫蝈蝈,喝饱了露水,在新村里一齐歌唱。奶奶听着蝈蝈唱,说:“真是世道变了,这些不值钱的虫儿,在城里蛮吃香!”奶奶说的不差,听,城里一片蝈蝈声,白天,送来一片丰收的原野,夜里,牵来一天溶溶的秋光!


第8版()
专栏:

雨后的田野(外二章)
莫雄
从云层射下的那一线阳光,有如音乐大师那柄神奇的指挥棒,霎时,田野这座大自然的音乐厅,停止了夏雨动情的歌唱!
寂静!继而彼起此落地鼓掌,掌声中——
有流水充盈的活泼泼的歌唱;
有庄稼簌簌作响的拔节声;
有饶舌的北京鸭呱呱呱的叫唤……
巡水的村姑来了,羞涩的曲儿不觉滑出嘴唇,溅起蛙声一片!
啊!蛙声一片,蛙声一片……
雨后的田野,绿色的音符闪闪跳荡,把庄稼人的心壁碰撞得更亮更响。
雨后的田野,到处弥漫醉人的芳馨,禁不住,彩虹用巨手,轻轻提起一篮翡翠!
相思湖
一片飘落的相思树的叶子。
也许是别离时洒下的泪水,点点滴滴,汇成这殷殷情深的一潭。
丛丛篁竹都能奏出七彩的音韵。棵棵相思树,都含情牵动你的衣襟。那相思鸟儿,一声声,一声声,缱绻缠绵……
徜徉在你的身边,轻轻的,真怕踏醒你氤氲的梦境,啊,朋友,我们也是相会在梦中?
撷你一缕初夏鲜亮的阳光,捧出一掬如梦似水的月色。
不要折柳,不要将盈握的相思豆相送,纵然我在西子湖观鱼的花港,纵然我在大理三月的蝴蝶泉边——
我一颗沉甸甸的心,失落在相思湖畔;美丽的相思湖,在我的心中荡漾……
鸽子,在蓝天翱翔……
为了那个未完成的构思,我打开心爱的鸽笼,于是,一串串洁白的音符,在黎明的眼睫飞出,鸽子,在蓝天翱翔……
驮着明丽的阳光,驾着自由的风,一身羽衣霓裳,飞向遥远的地方。啊,这自由与和平的小天使,这纯洁的精灵,这响彻天廷的歌声哟。
化作清新酣畅的甘霖,浇注苦难焦渴的心田;别眷恋散发芳菲的玫瑰丛,掠过硝烟弥漫的边境,栖歇在那个小战士肩上,将他淌血的伤口舔一舔;飞呀,飞到海峡那边,衔回一颗颗中国心,捎回一片片对热土执著的赤诚……
飞吧,鸽子,我心中的歌儿,你是狂风吹不熄,暴雨打不灭的信念,有这清新嘹亮的歌声,天空会变得更加蔚蓝,明净。
鸽子,翱翔在蓝天,我的歌儿用鸽哨谱成。


第8版()
专栏:

贺《雏飞集》列入推荐书目
谢云
今年的青年读书活动推荐书目中,有一本《雏飞集》,按文体分类应属于杂文。杂文集而被列入推荐书目,恐怕是新时代杂文破题儿第一遭了。它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要,推荐书目的范围正在日趋广泛,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时代杂文的作品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雏飞集》的第一篇文章《“家”是滥称不得的》,批评随便捧人为“家”以及乐于受捧的现象,指出“倘若日后真有成家的‘缘分’,也会被这滥捧给捧掉的”,颇发人深省。另一篇《有志者,事未必成》,针对一些青年同志在选择自学科目时的某种盲目现象,提出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很给人以启发,而选用的题目别出心裁,亦引人注意。书中所收四十七篇文章,大抵是作者留心观察思考社会、人生、文艺现象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心有所感,发为文辞,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敏感和热情。文章多从现象出发,却又并非就事论事,因而具有相当的深度。虽然某些内容因限于认识和写作时的历史条件,今天看来不无可议之处。但就整个集子看,其有益于世道人心,是无可怀疑的。
作者陈小川是一位青年同志,他下笔明快,常常一针见血,表现了与他年龄相吻合的蓬勃朝气,同时又不那么剑拔弩张,声色俱厉。亦能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以事理服人。遣词用字,也较注意分寸。这些都是难能的。
杂文需要在说理中讲究一点文采。作者在这方面,显然也做过不少努力。他描述那种废话连篇的报告:“简直可以比作一个皮儿极厚的包子,咬了四五口还没见到馅,使人大倒胃口。”他批评文艺界某些人利用自己的名声为子女跻身文坛的行为,说:“阿斗坐上龙椅了,可终究成不了龙,只能是条虫”。他谈及自学成才之道时说:“自学成才之路的路标上写着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可是在这块路标最醒目的位置上写着:正确地选择主攻方向。”或赋以形象,或托之比喻,或将一种思想凝炼为使人难忘的警句:这就使他的文字有别于一般时论或思想漫谈,而成为杂文。
《雏飞集》被选入推荐书目,再联系到河北、山西等杂文学会的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张杂文报的刊行,可以说这些都表明了我国杂文创作正在欣欣向荣。而象陈小川等一批比较年轻的同志在杂文写作方面做出的成绩,更显示了新的杂文队伍的成长,可喜可贺。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流言止于智者
甲:看你最近有些情绪,怎么啦?
乙:我在经济改革中听到一些流言蜚语。
甲:你是为流言而苦恼?
乙:谈不上苦恼,只是思考罢了。我坚持一条:心胸要宽,不能一听流言就跳。流言者,流云也,风一吹,飘走了。而“跳”,并不能制止流言。
甲:这倒是真的。听说有个单位提拔了一位女科长,她很能干,坚持原则得罪了一些人。有的人想向上爬,她又成了障碍。于是就对她造谣中伤,说她作风有问题。女同志最伤心的就是别人说自己作风不好。后来,她竟气疯了。
乙:制造流言蜚语的人,往往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挑拨离间,造谣中伤,企图把水搅混,以求得逞。明白了这点,就会泰然处之。古人说:“流言止于智者”。“智者”,是明白人,他懂得如何处理。
甲:怎么处理呢?
乙:一是开诚布公,使流言没有市场。二是个别谈心,让听流言蜚语的人明白是非。三是向组织汇报,要求追究责任。四是继续走自己的路。一位外国伟人说,对流言的最佳回答是默默地执行自己的任务。 黄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