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国外见闻

奇妙的水族世界
——泰国海洋科学中心水族馆巡礼
吴海龙
曼谷湾碧波万顷,浪涌涛迭,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伸延到遥远的天边。在离海湾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幢暗红色的别具风格的建筑物掩映在高耸的椰林中。建筑物的前面,人工塑造的几条海豚的模型似乎在追逐嬉戏。这就是泰国的海洋科学中心水族馆。
这座水族馆位于距曼谷八十公里的挽盛诗纳卡粦威洛大学,占地三十莱(约合七十多亩),于1981年开始动工兴建,1984年4月全部竣工并开始供人们参观。整个水族馆约耗资二亿三千万铢(近一千万美元),是目前东南亚最大的水族馆。
进入水族馆宽敞的大厅,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具长约十米的巨大海鲸骨架。据说这种巨鲸原生活于太平洋,在曼谷湾难得见到。1975年不知什么原因,这条海鲸游至距水族馆不远的海滩上,搁浅后死亡。后来,人们把这条巨鲸的骨架放在水族馆大厅最前方,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大厅里有几个直径约一米的圆柱形有机玻璃缸,里面养殖了各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热带海洋生物。玻璃缸是利用光学原理设计的,人们可以从四周看到比它们自身大好几倍的这些来自海洋家族的成员。
水族馆内共有四十三个玻璃房,大的可容水二百吨,最小的也可容水半吨。玻璃房中养殖了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椎动物等六百多种不同类型的热带海洋生物。
置身于大小不同的玻璃房,人们感到宛若在海底世界漫游。那静的珊瑚,那动的游鱼,还有那静中有动的珊瑚虫,以及大海星和全身长满长刺的海胆……大自然以它神奇的功力造就了这个水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可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又彼此相差那么远。海参真象一条黑色的黄瓜一样,难怪西洋人叫它海黄瓜,躺在海底的沙滩上一动也不动。海星又象一个大五角星,附着在礁石上,只有留意观察才可以看出它的触手也在缓慢地划动。那珍贵的海马,长相酷似马头,凭着背部的一片小鳍在水中上下浮游。最叫人神往的是海底的珊瑚虫。纯白的,白中带红的,鲜红的,褐红的,真是美不胜收,那微微蠕动的触手,显示着它生命的存在。淘气的小鱼儿,一会儿钻进它触手中央的口中,一会又钻了出来,使它奈何不得。水族馆中种类之多,形状之奇,颜色之不同,还要数鱼类,这里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可食鱼,有五颜六色、形体奇异的观赏鱼,也有鳍尾有毒、可使人致伤或死亡的非食用鱼。
玻璃房中的海底世界完全是按照自然布局安排的。从这里你可以看到怪石嶙峋的海底,也可以看到形态万千的美丽的珊瑚礁。甚至你还可以看到沉没在海底的木制帆船,再加上馆内幽暗的墙壁、微弱的灯光,使我觉得这不是在水族馆中,而是在神秘的海洋里寻奇探幽。
泰国地处热带,海岸线长达二千六百多公里,因此海产资源十分丰富。泰国是世界上海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每年海产出口约一百五十万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泰国政府十分重视海产的发展和研究,专门设立了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族馆就是这个中心的一部分。这对加快泰国海洋生物的研究和利用无疑将起很大的作用。
水族馆既是海洋生物学家研究海洋生物的生态和习性的场所,同时又是一个科学知识的园地。过去的海底对人们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而今天,人们在水族馆中就可以窥见海底的大千世界并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中的成员。
当人们参观完毕,从幽暗的水族馆中走出来,看到射进出口的一缕亮光时,仿佛觉得自己是从海底又回到了陆地上。


第7版()
专栏:

美国第一位华人宇航员
中国血统的宇航员张福栋(音译)将于今年夏天和另外四名宇航员一起,乘坐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直升太空,从而,他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宇航员。这是1月10日出版的美国《科学快讯报》透露的。
张福栋现年三十四岁,祖籍广东省。其祖父离开祖国后同一个外国女子结婚,张福栋的母亲也是外国人。张福栋1968年才到美国,当时身边只有五十美元的财产,被人看作是个穷光蛋。当年他只会讲西班牙语而不懂英文,因而入学和生活都困难不少。张福栋称,正是从祖父和父亲那儿继承来的在异乡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他顽强奋斗,终于站稳了脚跟。他在中学读书时就因学业优秀而被校方推荐至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并取得了物理学博士的学位,其间完全是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和生活的。此后,张福栋悉心钻研核子热焙合技术,并对空间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0年他被宇航局选中为宇航员时,年仅二十九岁。张福栋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训练和学习都十分刻苦。
目前,张福栋正和同伴们加紧进行飞行训练,以保证今夏的正式升空一帆风顺。他们的目标是:将三颗人造卫星(一颗是美国海军专用卫星,另两颗是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电视、电话通讯卫星)和一个材料实验室送上轨道。报道说,这位华人宇航员对前程“充满信心”;并对自己的中国血统“满怀自豪”。
·唐若水·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日本政界一部内幕故事
——值得一读的《自民党战国史》
李南友
自民党是日本最大的政党,已连续执政近三十年。它代表日本财界和统治阶层的利益,现有党员二百多万,党友十多万。由于党员、党友甚多,而日本财界各自背景极为复杂,所以自民党内派系甚多,使人眼花缭乱。
自1964年至1980年的十五年间,自民党七易总裁,也就是说日本七易首相。而每次更迭,无不在各派系之间经历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为再现自民党这一段内部斗争的历史真相,伊藤昌哉先生撰写了《自民党战国史——权力的研究》一书。最近,此书的中译本已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早在1983年7月,当日本友人得悉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在组译出版此书时,日本的《读卖新闻》立即发了消息。可见此书中译本的出版,在日本也是受到关注的。
此书是伊藤昌哉根据他的日记、备忘录写成的回忆录。它生动地描述了从1965年池田首相病死,佐藤上台一直到1980年大平首相病逝,铃木继任的内幕情况。该书一问世,便在日本朝野引起轰动。
这首先因为此书内容真实可靠、内幕性强。作者伊藤昌哉早在1958年就担任池田勇人的国务大臣秘书官,1960年任池田勇人总理大臣秘书官,1964年任自民党宏池会事务局长。在池田内阁时期,伊藤素以政界消息灵通人士闻名,善于洞察政治局势的表里,被称为池田首相的“幕后官房长官”。在佐藤内阁末期“群雄并起”之际,一度转入财界的伊藤又重新涉足政界,辅佐大平,直至大平功成名遂、与世长辞为止。正因为作者伊藤是池田勇人和大平正芳的智囊人物,所以他对自民党的内部情况了如指掌。
其次,该书涉及的面甚广,牵涉的人甚多。这中间,大多是最近二三十年来活跃在日本政治舞台上的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例如大平正芳、田中角荣、三木、铃木、中曾根、福田、二阶堂、佐藤、椎名等等。该书对上述政界名流不仅有绘声绘色的描述,而且对他们在每一个历史性事件中的作用、言论、活动,以至趣闻轶事,都有详细、客观的描述。该书分析了七易总裁、首相的过程和原因,介绍了洛克希德案件、田中角荣被捕、中日航空协定的签订和中日邦交的建立、能源危机给日本带来的冲击等历史事件。读了此书,一幅日本自民党内各派系之间纵横捭阖,政界群雄展开紧张激烈的争斗场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该书也描绘了自民党与在野党关系的内幕情况。可以说,这是日本政界一部有声有色的故事。
作者伊藤在前言中说:“政治中存有一种疯狂。在急需解决的种种难题中,角逐于名利场的政治家,有时表现出异常的精神亢奋,从中引出通常难以想象的行动来。这时,一个蹩脚的演员眨眼间会变成一个明星,而一个本领高强的人会莫名其妙地畏缩不前,无所作为。人间喜剧就这样上演了”;“树是由它结的果实如何而受到检验的。一个允许我行我素、失信于民的政治家存在的社会,只能是一个苍天不佑的社会,一个产生灰色果实的世界”。这是伊藤积数十年经验而得出的寓有哲理之言,发人深思。读了《自民党战国史——权力的研究》一书,对于人们进一步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日本政治与社会,是颇有裨益的。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马萨亚火山口探奇
姚春涛
尼加拉瓜有个奇特而有趣的自然现象:无论天空如何晴朗,首都马那瓜东南方上空总是悬挂着一团形如蘑菇的灰白色云雾,长年不散。
有人说,那是“大地咆哮”的产物。也有人说,那是“地狱之门”的标志。种种离奇的说法引人入“谜”。去年11月我访问这个中美洲国家时,有幸到达那团云雾升起的地方,看了个究竟。
那个地方叫马萨亚,位于尼加拉瓜湖和马那瓜湖之间。在这块方圆五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着一个个高低不一,大小不同,颜色也不一样的火山锥。每个火山锥都有一个熄灭已久的喷火口。由于长满了植物,它们大都呈翠绿色。有些熄灭较晚的喷火口还堆积着各种火山砾,呈紫红色。一个仍在活动的喷火口烟雾弥漫,四周一片灰白色。蘑菇云就是这个喷火口喷出的烟雾形成的。
火山口冒烟,通常是喷发后的“余波”或喷发前的“预兆”。然而,马萨亚的这个火山口则不同。据尼加拉瓜朋友介绍,这里有规律的冒烟已持续数百年之久,但没有岩浆溢出的危险。为了供游人观赏,这里围着栏杆,筑有便道,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栏杆边停下。在那里,我们看到一股翻滚的浓烟从火山口底部一个直径约七米多的洞穴里喷出。在这个深沉的洞穴下面,象是装有一架功率很大的鼓风机,把由蒸气和含硫磺、盐酸及其他矿物质的气体,以飞快的速度送出洞穴,形成粗大的烟柱,直冲云霄,然后在数百米高空扩散开来,这便形成了蘑菇状云雾。
站在火山口观看滚滚翻腾的烟雾,使人浮想联翩。当烟雾快速地通过喷火口时,可以听到一种时强时弱的声音。静心细听,“呼哧”、“呼哧”的象是一位巨人在叹息。当这种声音急促一些时,把它比喻为“大地的咆哮”似乎也不过分。随着上升烟雾的形状、色彩的变化,加上各种嶙峋怪石的衬托,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色彩。由于烟雾遮住了阳光,即使在白天,这里也有阴森森的感觉,甚至令人毛骨悚然。亲临其境,才明白为什么有人把它比作“地狱之门”。
马萨亚,是著名的“中美洲火山走廊”上最美妙的活火山之一。它的奇异之处在于,尽管离喷火口不远的地方有沸腾的岩浆,但是它喷出的始终是气体,而且它的活动很有规律,喷发时间又很长。据介绍,马萨亚地方的不少火山口早在西班牙殖民者来到尼加拉瓜之前便开始喷发。当时,土著居民以为这是神在发怒,所以每逢年节便爬上火山投放贡品。
直到今天,对于马萨亚火山喷发的真正原因,以及它的活动为什么能持续这么久,火山喷发出来的大量能源、资源能否加以利用,仍然未有详细的科学的答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仍在孜孜不倦地进行考察和研究。据说,尼加拉瓜政府认为,马萨亚火山可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因为这里火山口喷气形成的神奇景色,是世界上少有的奇观,所以这里已辟为国家公园。


第7版()
专栏:

法国人的幽默
高扬
我到法国朋友家作客,席间,他突然举杯宣布:“如果母牛吃的是葡萄,那我以后就光喝牛奶,戒酒了。”这令我忍俊不住。还是这位朋友,对他的孩子说:“明天早上,你如果要在床上赖着不上学”,这时他指着自己的脚继续说,“将是它叫醒你。”法国人生性就是这样幽默。
在法国的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传播媒介里,法国人的幽默表现就更是淋漓尽致了。法国国内电台午夜新闻的播音员在报告完五分钟的新闻后,总爱随口讲个有趣的故事。1976年圣诞节前,他用极快的语速讲了在伦敦一家超级市场收款处的真事:一位穿戴阔绰的女士在排队付款时突然晕倒在地,原来她的海狸皮帽里藏着一只冻鸡……类似的小笑话几乎每天都有。法国国内电台每星期日早八点半到十二点,有一个很吸引人的综合节目——
“角落里的耳朵”,将这一周的国内外大事、轶事熔于一炉,几个播音员(三男一女)用夸张的、幽默的手法进行评论、综述,或轮流插话,或单独上阵,妙语联珠,令人捧腹。在举行世界杯足球赛时,播音员模仿法国、英国、美国、中国体育解说员解说,维妙维肖。特别是模仿中国人说话,似模似样,还真有点儿宋世雄的韵味呢。然而播音员显然不会中国话,因为我听了半天,一句也没听懂。当播音员评论综述某一事件意犹未尽时,便高喝一声:“放音乐吧!”于是人们就听到红得发紫的歌星唱出一首流行歌曲,歌词是根据时事需要而改填的,大多是讽刺政界人物。
电视节目里的笑料就更多了。尤其是法国电视一台原晚间新闻播音员罗杰·吉盖尔先生,很严肃的事情经他一讲,可以令人喷饭。每星期日中午还专门有一小时的幽默节目,全是针对时局而编排的,有笑话(类似我国单口相声)、歌曲、闹剧,主持人都是著名演员。
法国人对当权者常有讽刺、开玩笑的嗜好,对他们憎恨的、喜爱的都如此。可以说,所有统治过法国的政治家,从拿破仑一世、路易·菲力浦到现代的戴高乐,都是漫画家造型的对象。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历任总统从戴高乐、蓬皮杜、吉斯卡尔到密特朗,每位总统上台前就有漫画紧随,等他们宣誓就职以后,这个形象就成了他们的“标准相”,屡屡出现在报刊上。有一帮演员还专门靠模仿政客讲话谋生,这是法国电视、电台经常上演的节目。这些节目还被录成磁带公开发售。
如果能理解法国人的幽默,那么,和他们打交道时将有所裨益。(附图片)
在一个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来访的客人好不容易才在区内一角的陈旧破矮房屋那儿找到了朋友的家。主人刚出门迎接,客人便幽默地说:“你们真有运气,住在这么漂亮的一个区内。”(见右下角法文)
〔法〕桑佩画


第7版()
专栏:

埃及国家图书馆
徐伟
座落在尼罗河畔的埃及国家图书馆是埃及最大的图书馆。它始建于1870年,原名凯地芙图书馆,1911年改名为埃及国家图书馆。今天,该馆的藏书量已达到一百五十万册,在埃及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55年,埃及政府规定:全国各出版社必须将每类印刷品呈送国家图书馆十册。国家图书馆负责编印图书馆季刊《埃及国家书目》,为政府机构及广大读者服务。另外,埃及国家图书馆在大开罗市区开设了二十三个分馆,为市区居民提供方便。
埃及国家图书馆设有五个业务部门:采编部、编目部、期刊部、阅览参考部和艺术部。他们广泛开展业务活动,工作井然有序。
据说:埃及国家图书馆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现存古代手稿最完善、最多的图书馆。它注意征集各类手稿,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阿拉伯文手稿达五万七千多册,波斯文手稿二千五百多册,土耳其文手稿五千一百多册。


第7版()
专栏:

“绿色的金子”——啤酒花
鲁惠民
初秋季节,每当我们驱车行驶在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的公路时,常会看到路旁田野里一串串高高架起的象紫藤又象豆类的植物,开着浅黄色的小花。这就是在捷克斯洛伐克素有“绿色金子”之称的啤酒花。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来到北捷克州的扎特茨,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捷克斯洛伐克啤酒花的著名产地之一。时值秋收,只见采集啤酒花的机器将一串串的啤酒花从三米多高的架子上拉下,社员和青年学生正在紧张地将果球状的小花分类装筐。一位农艺师拿起一朵小花指给我们说:啤酒花平均每朵重零点一四克,而用到啤酒中的部分仅占其重量的百分之五。花长三厘米。每百升十二度啤酒,需二千五百朵啤酒花。
啤酒花在捷克斯洛伐克已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公元九零三年,啤酒花就传到了捷克,十二世纪开始普遍种植。解放后,啤酒花的种植业有了新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目前,啤酒花的种植面积约为一万两千多公顷,仅次于联邦德国(一万九千七百公顷)和美国(一万五千三百公顷),成为世界第三大种植国。不仅如此,这里种植的啤酒花,尤以质量优良著称于世。一级啤酒花称作软芳香型,含一定数量的挥发油、苦味素、树脂和单宁,有特殊香味。用这种啤酒花酿造的啤酒,味纯正,清热解渴,而且有活血、健胃、防泻等功能。闻名遐迩的“比尔森”啤酒,就是用这种啤酒花酿造出来的。当前,世界上这种软芳香型啤酒花的种植面积共有一万二千公顷,其中一万公顷在捷克斯洛伐克。难怪现在国际市场上把捷克斯洛伐克出产的啤酒花定为衡量其他啤酒花优劣的标尺。
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啤酒花的产量每年约十二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供国内每年生产十五亿升啤酒的需要,三分之二供出口。今天,捷克斯洛伐克是世界第三大啤酒花出口国,占世界出口总量的百分之十七,七十多个国家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啤酒花。
啤酒花是一种非常娇气的作物,对栽培管理要求很严,为了保证啤酒花的进一步发展,捷克斯洛伐克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特别强调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经验运用到啤酒花的种植和管理中去。捷克斯洛伐克啤酒研究所正在大力研究和推广新品种以及防止病虫害的方法,提高啤酒花的产量和质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