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论坛

通信——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
郭文昭
通信是传输信息的产业,是信息化社会的“神经系统”,也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主要构成之一。信息社会简言之就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广泛应用的社会。人类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所产生的信息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要求通信系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容量不间断地传递,以促进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发展。
通信产业污染小,能耗、物耗低,技术密集,投入少,产出多,是经济和社会效益较高的产业。据报道,美国1980年的电报、电话收入为六百二十三亿美元,效益是很高的。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0%,全世界国民收入的2%都得益于通信产业。因此,当代世界各国竞相发展通信产业。
世界上现有的通信手段有电话,电报,传真和图象、数据、文字传输等多种,但电话仍然是目前各国通信的主要手段,约占全世界各种通信总量的90%以上。电话的人均普及率成了衡量一个国家通信事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通信事业落后,不能适应四化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从电话手段落后上可见一斑:人均普及率仅为世界人均普及率的二十七分之一;电话设备少而陈旧,技术落后,服务差,“装不上,打不通,听不清,接得慢”的现象十分普遍,其它各类通信业务比电话还要差。
我国通信落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通信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认识不足,不大重视通信在缩短工作和生产时间、减少能耗、物耗、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作用。通信行业本身长期未把应用服务放在首位,在面向用户,为用户服务,开拓市场方面做得很不够,管理体制不合理等,都影响了通信产业的发展。
要振兴通信产业,除了积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广集资金,采用多种形式办通信之外,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的通信科学技术水平,走“引进、消化、开发、创新”的路子。在技术引进的同时,要加强我国的科研力量和攻关工作,为自行设计研制新产品、发展新技术创造条件。数字程控交换、数字微波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等,是现代通信的先进技术。要组织力量突破这些技术难关,我国通信技术发展才会出现新局面。


第5版()
专栏:科技专访

用电子和光编排报纸
——日本朝日新闻的现代化报纸编排
冯昭奎
在日本,电子计算机进入了新闻制作领域,不使用铅字的报社一个个相继出现。不久前,笔者参观过的日本朝日新闻社即是这样的报社之一。
朝日新闻社的新楼坐落在东京筑地。报社里,不闻排字机房的喧哗声,但见处处跃动着计算机终端银屏的闪光。
编辑部编好的文稿首先被送到打字机房,这里排列着一台台日文打字机。由于日文中含有许多汉字,打字机的输入键盘中有许多汉字键,每个键面上写有十二个汉字。为打一个字,除了要按含有该字的汉字键,还要同时按数字键,以指示要打入的是十二个字中的第几个字。打字机输出穿孔纸带,纸带上每一行包括十二个小孔位置。有孔与无孔的不同组合,表示许多号码,每个号码即代表一个字。
据管理人员介绍,一个打字员经过数月训练,可达每分钟打一百字的速度。一般打字机的字盘备有二千五百个常用汉字,若遇上常用字以外的汉字,暂时留空,用备有七千个汉字的打字机补上。
过去,打字机输出的穿孔纸带被送入自动铸字机,铸字机根据纸带上表示的号码,在三百四十度高温下一个个地铸出号码所指示的铅字。然而,在电子编排系统中,穿孔纸带被直接输入计算机,纸带上的号码被转化为电信号存入记忆装置。
计算机内部早已备好一个无形的“活字仓库”,记忆着大量文字的实际形状。记忆方法是将每个字体分割为两千个小区,根据其中哪些是“黑区”、哪些是“白区”(黑与白可分别转化为电流的“通”与“断”),即可确定文字的形状。为了便于利用仓库里的文字,对每个字都编有号码。
在过去,排好的文章清样先被送去校对,排字工人再根据校对好的清样进行修正,从铅字架上拣字来替换错字,相当费事。在电子编排方式中,清样从计算机记忆装置中调出,打印在纸上送去校对,校好的清样,与直接从记忆装置“调”到终端屏幕上的原清样进行对照,利用计算机对原清样加以修正。改字、插入或删除,只要一按键钮即可完成。修改好的清样再次被存入记忆装置。
对照片的处理,过去是用罩上网线镜头的照相机将照片原稿拍摄成由大小、疏密不等的大量黑点组成的图象,再翻制成凸凹不平的金属版,制一块版平均需要二十分钟。现在则是将照片原稿划分为许多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包含五十个零点零五五毫米见方的小点,计算机通过计算这五十个小点之中有多少黑点,即可将该小区的“浓淡”记忆下来。例如,五十个点子全是黑点则为“黑区”;没有黑点则为“白区”;一部分是黑点则为“灰区”。这意味着将“浓淡”这个有些暧昧的度量,转换为计算机所擅长处理的明确数字。计算机记住了每个小区的浓淡,也就把整个图象记忆下来了。这样记忆一幅照片,平均需要五分钟左右。
根据整页版面的设计,将文稿、标题、照片等组合成为“大样”的作业,过去要在很大的桌面上进行,相当麻烦费力。而在电子编排系统中,操作者握着小操纵杆,根据编辑指示,在终端屏幕上将代表文字的线条与代表标题、图片的方框,“适得其所”地填满代表整页版面的大方框,工作轻松自如,就象是玩电子游戏一般。
大样排好后,将整页版面的内容存入大型计算机备用。如果该页还有广告,则将大样与通过另外途径存入计算机的广告结合,组成整页版面。同时,通过计算机终端的打印机将整页内容“调”出,印在纸上进行最后检查,如果检查通过,则将其全部内容以电信号形式通过传真线路传往各地的印刷工厂,各工厂将接收到的电信号(电流的“通”与“断”)转换为光信号(光的“亮”与“灭”),并以此光信号摄制出同整页报纸一样大的照相底版,再据以制作印刷用的铝版(一块重一百八十克,只相当于铅版重的1%)。将铝版卷上轮转印刷机即可进行印刷。一台印刷机的最高时速达一百四十万份。
印好的报纸的包装分送亦全都实现了自动化。只见一台台捆包机将一百份(日刊)或一百五十份(晚刊)报纸捆成一包,并贴上发往单位的名称、地址及其信息条纹,计算机依据条纹读出地点,将一捆捆报纸按地点分选,而在工厂的后门口,开往各地的卡车正整装待发。
新闻贵在迅速。电子计算机的最大特点也在于工作迅速。因此,新闻制作与电子计算机的结合可谓顺理成章,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让我们的报社也以“电子与光”武装起来,以便用电子与光那样的速度向人民提供各种信息!(附图片)
图为朝日新闻社从业人员正在计算机屏幕前编排报纸。


第5版()
专栏:

节育技术的进展
肖碧莲
目前,我国采用的节育方法有十几种,各类方法在各地均有自己的独创。以我国应用最广的宫内节育器为例,就有十几个品种:全国普及应用的不锈钢环、广东的塑料“节育花”、天津的“麻花环”(铰链式的双环)、上海的铜V型、浙江的铜T型、北京的金塑环、四川的盾型,还有正在研究中的含磁性金属、释放孕激素或止血药物的宫内节育器,等等。品种之多在国际上数第一。其它如甾体避孕药的研究和绝育手术的技术也不亚于欧美国家。
由于宫内节育器放置方便,使用年限长,安全有效,因而比较受欢迎。问题是,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月经血量增多,对出血机制的研究,减少放置后的出血量,是很重要的课题。月经血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宫内节育器对于子宫内膜的局部作用所致。为了解决出血问题,美国AIza药厂在七十年代研制了释放孕酮的T型宫内节育器,以醋酸乙脂混合高分子化合物为材料,含孕酮38毫克,每天释放65微克,由于孕酮局部作用于子宫内膜,因而出血量显著减少,可以减少原月经血量的一半。但是,由于孕酮含量的限制,宫内节育器只能存放一年多。如果每年需要更换,就失去了它的长效意义。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改用18甲炔诺酮,每天释放2微克,可以维持十年之久。我国上海、广东、天津亦在研究这类宫内节育器。
甾体避孕药在国内发展已有近二十年历史,从每日一片的短效口服避孕药开始,至今有针剂、长效口服片、探亲片、事后片、阴道环等多种形式和多种药物的甾体避孕药。目前,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趋向于低剂量缓慢释放和长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采用聚己内脂为材料,制成一根含药的细管,埋植于皮下,每天释放18甲炔诺酮20—40微克,可维持一年。这些制剂的优点是药物剂量小、长效而安全。主要缺点是部分妇女可能有点滴出血。
关于甾体避孕药长期使用后的安全性问题,国内外都有不少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代谢、心血管疾病、肿瘤和致畸方面的报告很多。从长期安全性出发,使用缓慢释放低剂量的甾体激素避孕药比较合理,如微囊型针剂、皮下埋植物、阴道环,都属于这一类型。
男性生殖生理的研究在国际上是一个新的学科,国内已在近三四年中开始研究。国外在男性节育方法方面,除了输精管结扎术和外用杀精药、避孕套外,尚缺乏其它可普及的方法。男性棉酚口服避孕药是我国的独创,避孕效果已经肯定,但有些副作用,还有待研究改进。
干扰月经后半期的孕酮产生,使子宫内膜不利于受精卵的着床,或在妊娠早期三十余天就使之流产,是一个理想的抗生育途径。国内外有不少科学家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避孕药具和节育手术的研究进展很快,但仍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群众要求十全十美、万无一失的节育措施。但是,应该理解:人的生殖功能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任何避孕药具或手术的目的是干扰这种生理现象或阻断某一环节,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但不一定影响人体健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的生殖生理的认识亦逐步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工作者可以找到更好、更理想的避孕途径。


第5版()
专栏:科学知识

信息管理的一大支柱——缩微技术
张安文
人们常常用信息“爆炸”来形容当今世界上信息增长的速度。据最新统计,在美国一个工作日要产生大约六亿页计算机打印报表、四亿页文件和七千六百万封信,需要一万二千四百五十吨纸。造出这些纸则需要二万亩,共三十三万棵胸径一百四十七毫米的松树,而补充这些树则要二十五年之久。这仅仅是美国一个工作日之内存贮信息所消耗纸张的一部分,它说明人类正面临着信息存贮空间的危机,也面临着纸张及其原料的危机。
幸好,现代科技给了我们一种部分取代纸张的介质——缩微胶片。
缩微是一种高密度、长寿命存贮信息的技术。它用感光化学的办法把文件记录在胶片上,保存寿命长达数百年。由于记录的是真迹,因而尤其适用于各种手稿、支票、图纸等的保存。通常缩微文件的体积和重量不到印刷品的2%,复制成本只相当于印刷品的十分之一。我国科技人员研制的激光全息超缩微技术作到了在105×148毫米的胶片上存贮三千页文件。这样,一个馆藏五百万册书的图书馆只要一个书柜足矣!我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档案和珍贵古籍浩如烟海,有许多由于年代久远而濒于损坏,有的早已无法翻阅和利用了,只有缩微技术才能抢救这一大批民族瑰宝。
缩微的原理和工艺流程同电影、照相类似,只是设备的品种更多、精度更高,应用面更广泛。随着工业的发展,工程底图和蓝图急剧增加,早已成为各企业和设计院头痛的大问题。发达国家把70%以上的图纸制成“开窗卡”,不保留底图和蓝图。这些缩微的“开窗卡”,随时可以用放大复印机还原到任意幅面,大大节约了图库空间,方便了技术交流。
一般认为,办公室自动化是计算机文字处理、数据库、网络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但它的外存即使是高密度的硬磁盘和磁带,与缩微相比仍然存在着信息存贮体积重量大、成本高、寿命短的缺点,打印终端仍然要消耗许多纸张。国外正在兴起的小型办公室缩微系统(SOM),把摄影、显影、阅读、复印设备小型化、一体化,再配置计算机辅助检索系统(CAR),并用计算机输出缩微系统(COM)取代打印机,把缩微和计算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功能强、传输快、自动化和不用纸张的办公室系统,促进办公室自动化。
计算机输出缩微技术是国外已经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的计算机输出设备,它完全不用纸张,输出的速度比宽行打印机快了近二十倍,在计算机数据处理量大的领域,获得了极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除了输出字符之外,还有输出图形的缩微技术,或称激光缩微绘图机,可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
缩微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支柱之一,在信息的收集、输入、存贮、处理、检索、传输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途。


第5版()
专栏:

信息浅谈
周锡卫
人类从老祖先创造语言起,就开始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信息的载体和处理工具不同,决定了信息的传播量和处理效率不同。比如在没有造纸和印刷的社会中,人们靠声响、现象及刻制木版来记载、传播、处理信息。而在当今社会,人们除了上述方式外,还利用纸张、电化、磁光等介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信息。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量猛增,信息的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手工业社会,一个商品投放到市场,批量小、种类少、挑选余地小、传播区域小,相对来讲,市场行情、商品的比较、评价等信息就不是那么非常重要。而在今天则不然,人们要买一件上衣,就有几十种、上百种款式、颜色可供选择。这样,不论生产者还是使用者,行情与产品的各种信息都成为重要的参考和决定依据。
信息是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参考和依据,是具有诱发性的可利用、可再生的资源,是信息社会可利用资源中的重要部分。
人类跨入信息社会之后,信息对人们尤为重要。要跟上历史潮流,要把握时代的方向,就必须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信息的价值在于准确、及时,在于适时地运用。准确的信息要从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广泛的比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及时的信息需要有广泛的渠道、频繁的流通、细心的观察,还要不失时机地捕捉。总之,一个人要达到理想的目标,一个部门要兴旺发达,一个产品要适销对路,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要依靠信息作正确无误的决策依据。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煤油混合燃料发电站
于夫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在东京附近的横须贺地区建成第一座煤油混合燃料发电站,于1984年11月末正式开始商业性供电。目前,这座新型发电站的总发电量为五十三万千瓦,其发电成本比较低,还能缓和日本严重依赖进口石油发电的危机。
据介绍,这种混合燃料是用原煤的微小颗粒和重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呈液态,可用管道输送。这种混合燃料的价格比重油低,但需对普通发电装置进行改建。这座新型电站安装了一套能够排除煤中的硝酸、硫和尘土的大型设备。为了满足该发电站的需要,日本最大的公用实业公司和两家政府资助的电力公司合作,专门在福冈县境内建成一座年产量为九千万吨的煤油燃料加工厂。
这家新型电站采用煤油混合燃料不过是降低发电成本的第一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用煤水混合燃料发电,到那时,才能真正达到大幅度降低电力成本的理想效果。
据了解,世界上还有美国建成一座煤油混合燃料发电站,坐落在佛罗里达州的巴托地区,1982年开始试生产,目前的发电量为十一万五千千瓦。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高层建筑物抗震新方法
黄荫兴
美日两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高层建筑物抗震新方法。这种新方法是在建筑物的每根柱子和墙体下安装成簇的不锈钢滚珠,使整座建筑物支承在滚珠上。纵横交错的钢梁(控制杆)把建筑物同房基紧紧地固定起来。钢梁富有弹性,发生强烈地震时钢梁可以屈伸。于是,整座建筑物在滚珠上可有轻微的前后滑动,从而大大减弱水平传播的地震波的破坏力。
在模拟大地震的“震动台”上,用一个七层框架结构楼房和一个墙体承重结构楼房的模型作了试验,证明结构内部承受的震动力仅为原来的十五分之一,可以达到抗震的要求。
这个新方法是“基础隔离”原则的新发展。“基础隔离”原则是把地震的破坏力同建筑物隔离开来,以消除或大大减弱地震对建筑物内部以及对建筑物结构本身的破坏。这有点类似汽车安上弹簧支架和减震器来保证车身平稳。但过去采用这个原则的多数方法,只对中高层建筑有效。
美国硅谷近期内兴建的一座电子工厂大楼将采用这个抗震新方法来建造。采用这个方法,能提高公众的安全感,大大降低造价,节省维修费用。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独步早春的梅树
蔡远福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在冰封大地、草木枯萎的寒冬,被誉为“春的使者”的梅树给人们带来春的喜悦。
梅树为我国特产树木,种植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了。象湖北黄梅的“晋梅”、云南昆明黑龙潭的“元梅”、安徽滁县的“宋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的“隋梅”等,都是海内外知晓的稀世活宝。如今,梅树已发展到二百多个品种,常见的有枝条直立或斜生的直脚梅,枝条下垂的照水梅,枝叶和花仿佛杏的杏梅,枝条自然扭曲、形似游龙的龙游梅等。
梅树属蔷薇科落叶乔木,适于在爽水向阳的良好之地生长,喜温湿气候和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先开花、后生叶。每种植物各个器官的功能,对环境的温度条件都有它的特殊要求。梅树的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低,所以一到寒冬,花芽就逐渐胀大起来,先叶而开。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一向为人们所倾倒。梅树以一生点缀大自然,美化生活,为人类添香造福。梅树的经济价值也是相当高的。梅树的树干木质坚韧,是名贵的木材。梅果清脆酸美,含有多种有机酸成分,可作蜜饯和甜食;用梅果加工而成的乌梅又是常用的中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