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社会误差”
李云青
这是我自己杜撰的一个概念,准确与否无关大局,有下面的事实坐底,可以明白要说的是怎样的一种意思。
只要勇于承认“生活的真实”,社会上的确还存在说真话吃亏、说假话得利、说真话事情不好办、说假话反倒办成了的不正常现象。众多“平生正直无私曲”的同志,一贯坚守说真话的党性原则,结果往往公事办不顺当,私事更遭挫难。但是,在说真话的同志感到“难于上青天”的事,在某些擅于说假话的人手里,却往往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绿灯”一串,万事亨通。
于是,积累的结果,就使一些说真话的同志在家庭状况、工作条件、生活水平、理想事业等方面,与说假话的人相比较,相差就不止于毫厘了。在一般人看来,一贯说真话的同志,正在继续承担着真、假话所造成的“社会误差”。
这类事尽可以写下去。概言之:“以权谋私”和“大公无私”所造成的“生活差距”;按党的政策办事和专门钻共产党的空子所得“个人实惠”的悬殊;一心捞“乌纱帽”和专心做学问所拉开的“社会地位”的档次;看领导眼色说话和反映群众呼声所得“信任程度”的大小;以及经营“安乐窝”和全心为人民所积后顾之忧的多寡等等……
怎么办呢?无非两种态度:一是为填平这些“误差”,易弦更张,改做所谓“看透了”的“明白人”;二是坚信自己正确,仍按革命者的轨迹,无憾地前行!孰是孰非,何去何从?这虽不是战争年代生死考验,但确是新时期革命者的试金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时下,为四化事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力排上下左右的种种干扰,在生活的一切领域,都甘愿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都是自觉地承担着多方面的“社会误差”而无怨言吗?正是他们,支撑着振兴中华的大梁,肩负着“翻两番”的实务。可以想象,当中国人民高举“小康”的酒杯,回首往事,一定会为他们祝酒高歌的。当然,那些在时代空隙大饱私囊的轶闻丑事,也将是饭后茶余的谈资。
然而,作为全社会来讲,是不该坐视这种“社会误差”长久存在下去了,应该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去扭转这种误差,而不是待到最终作结算。应该动员社会舆论,特别是在实际上,全力以赴地戳穿假话,辨明实情,顶住假事,以缩小真假话造成的“社会误差”,不然,“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情况老是继续下去,“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境遇也就难免了。


第8版()
专栏:

监狱售书记
朱干
高高的围墙,四角岗楼耸立,两道森严的大铁门前,持枪看守者面若冰霜。如果不是这一切,你不会认出这是关押着一批服刑罪犯的监狱。
这里有食堂,露天影剧院,理发室,小卖部,电视室等等。多数房屋是犯人宿舍,有砖瓦平房,也有一幢幢两层楼房。宿舍四周,树木葱郁,林荫夹道,绿茵铺地。门前浓荫处整齐地摆放着洗浴用具,陈列着一盆盆幽香四溢的鲜花。宿舍内的单人或双人床上,铺盖整洁。有的门旁挂着“文明单位”“卫生红旗”的牌牌。这环境又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监狱!
凡是书店公开发行的图书,都可以在此出售。我们是应这里监管工作同志的要求,携带了大批图书,专程前来为犯人们展销的。
书摊展开,人们蜂拥而上。在约定的六个小时售书时间内,书摊始终被络绎不绝的人流围得不透风。递书,接钱,答复询问,我们一直应接不暇。倘若不是意识到身临此境,单看购书者一个个健康的体态,你怎么也认不出他们是囚犯。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他们目光里都闪烁着一股异常惊喜而贪婪的神色,一旦搜索到欲购的书籍,稍加翻阅,随手付款取书,生怕错过这难得的机会哩!来者极少空手而回,有的买一本,有的买几本,有的买十几本,总是在书摊前留连忘返。选购科技书者最多,书价在五元上下的《实用无线电手册》、《机械设备安装手册》、《电工学》、《机械制图》、《工人切削手册》以及医药、农业、木工、剪裁等方面的图书,很快被抢购一空。文学图书中的《向昨天告别》和《美的心灵》,前者写失足者获得新生,后者讴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几个先进人物的美好心灵。这两书在书店门市部不很畅销,而对此时此地的购书者却有特殊的魅力,争相选购,终于售缺。许多人因迟到而欲购的图书已经售缺,失望得连声叹息。我们随即记下他们姓名和所要书名,答应下次售书时带来。有的人迫不及待,当即预付书款和邮费,要求我们及早为其邮寄,我们一一满足要求。这次共售出图书二千四百二十三册,销售金额一千五百九十八元。
这里本来有一处专供犯人们阅览和借阅的图书室,但总是供不应求。一位中年汉子买了《养鸡常识》和《鸡病防治》两书。我们问他:“你在这里养鸡么?”他说:“不!明年3月我服刑期满,我想回家办个养鸡场!”一位年轻人花十几元买了十多本书,喜形于色。我们问他:“你买书的钱是从家里捎来的?”他说:“不!这里每月发给几元零花钱,按照劳动所得,还发给奖金哩!”最后,他若有所思地说:“眼下生活倒好!只是想家,想看书,你们务必再来!”一位年长者买了本《百家姓》,他告诉我们:自己原是个“睁眼瞎”,来这儿编入扫盲班,才认得自己名字,说着用铅笔在一张白纸上端端正正写了三个字给我们看——那是他的名字,这时他先自呵呵笑起来。怪不得我们刚进来时,监管人员指着正在兴建的一幢三层楼房跟我们介绍说,这是教学大楼,犯人们将在这里学习文化,要求我们及时供应教材。
监狱,是我们人民共和国生活中一个极其微小而又特殊的侧面。在这里——共和国极少数不肖儿女囚居的地方,你仿佛也能听到一些微妙而美妙的信息。


第8版()
专栏:

在卫星发射场
杨星火
龙腾狮吼发射塔架,象炼丹炉喷云吐焰;火箭卫星,象玉龙衔珠腾空飞旋。长满松针的大山,象耸起鬃毛的狮子,抖起威风,咆哮呐喊:同步卫星!中国的!炎黄子孙,一步登天!
表情当发射场腾起通信卫星,人们欢呼跳跃,喜泪晶莹。呀!我惊奇地发现:总工程师脸上毫无表情!是他过度劳累,此刻格外平静?还是把欢乐的信息,深深储藏在内心?是他在凝神构思,中国的宇宙飞船?还是在闭目养神,准备飞上月球旅行?透过这毫无表情的脸,我看到了最生动的表情:热烈,成功,而又冷静,充满理想,而又深沉……呵!这生动的表情仅仅属于总工程师么?不,这是当今中国的表情!
发射窗口水田如镜,映着云影,黄牛在云中缓缓耕耘。山后发射场喷雷吐焰,腾起中国的通信卫星!原始而又摩登,古老而又年轻,呵,这就是你么?我的祖国母亲!从卫星发射窗口,我看见时代的窗口:一只凤凰从烈火中腾起,飞向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第8版()
专栏:

费老弗老,日求新我
欧阳中石
我对于“左书”一向不愿恭维,总觉得这是“左道”,意在乞谅于人,以邀体恤。然而,自1982年从费新我一道去黑龙江,有更多的机会与费老接触,看他如何作书,了解了一些他的学书轨迹,窥测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于是对费老的“左书”反而产生由衷的敬意。
费老的用左手,不是卖弄逞奇,而是事出无奈,情随事转,遂之而易弦更张,别有追求的。
费老在幼时便受姐姐柳英的熏陶,开始学习书法,后又向吴鞠如先生,陈鹤年先生学习,十八九岁之前已受到了严格的训导,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已临过了六七十遍,杨沂孙的《说文部首》也临了不少遍。兹后更是北碑南帖无不过目手习。所以,他有着坚实的基本功力,没有必要去作那无才矫能的卖弄。而他之所以用左手,是因为伤了右手,又不能不写字,不得已这才采取了左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他的作品,有他自己的目标。他的书法,离开了秀美的途径,转向对质朴古拙的风格,肃穆高雅的情趣,进行新的探索。我见到过他以前的作品,那笔墨是极其娴熟的,结字是非常飘逸的。其实,他现在也仍然能够写得出那样娟好的字,但他却不再去写,反而坚定执着地要写今天风格的字了。这说明他“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为与不为之间显示了他的取舍追求,显示了他心之所向,意趣所属。傅山“宁拙勿巧”之真谛费老是紧紧地抓在了手里。
我们看着费老的书法有这样的感觉:他的起笔似乎有大篆的凝重,他的行笔似乎又在隶书中发挥波磔的笔势,率意之处虽有章草的笔致,却无其放纵,而是极其收敛。时而也有驰骋挥洒之趣,但丝缰在手,策、勒俱在掌握之中。时而也似乎显得过分森严,但却没有矜持作态。我们还看得出,他是出入于“二爨”之间,汲取其神态之深沉内在,然而并不受它的绳约,却有他自己的匠心,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
需要特别一说的是他书法中的旋律。他是充分运用横画排列形成图案,利用波磔取势形成挥洒的气韵,对于竖笔则尽量破除它的板直,在笔力间发挥它的天成妙趣。正是因为他有他的旋律,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他的气韵。特别读他整幅作品的时候,更易感觉到它的和谐与通贯。
费老的为人是极其谦恭的,处事待人都很随和,谈笑无拘无束。但他对于作字创作却很严肃。每逢作字,他总是拉下眼皮,收敛笑容,十分认真地核计纸的大小长短,然后才濡墨挥毫。每当写完用印之前也是上下一番打量,最后再把印章盖上,表示他对这幅作品是负责的。
因为他的书法展览开幕的那天,我有别事,不能躬逢盛会,只好于前一天晚上去向费老致意。他说到一个极为真挚的问题。他说:“这次来京展出,我心里很不踏实,很为不安。一是惊动了许多知己朋友,为展览的事,奔走出力,一是深深觉得自己的确是老了,不行了,自己本来想写得更好一点,但事与愿违,怎么也写不好。心里有,就是写不出来了。”他不安的第一点,且自由他;至于第二点,费老确是心里话,很是诚恳。他的字是不是比前两年退步了呢?看不出来,我们只觉得他的字似乎更老辣了,更成熟了。正所谓已是“人书俱老”了。但他的感觉却与我们相反,他认为“怎么也写不好了。心里有……”这说明在他心目中,又有了新的目标,新的追求。
后来我仔细地按着他的想法去读他的作品。从他每幅作品的字里行间,点画势态上,摸到了他的确又在探索新的意境,他又在想寻求笔意与用墨的妙处。的确有的地方并不怎么熟练,但正因为这种不熟练,倒显出了他的字又焕发出一种新的生机。
看来,费老弗老,他在“日求新我”啊!


第8版()
专栏:

《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共分三集。选收的文章,第一集从建国初期至一九五七年,第二集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四年,第三集从粉碎“四人帮”以来到现在。分别精选了朱光潜、王朝闻、蔡仪、宗白华、李泽厚、蒋孔阳、高尔太、洪毅然等美学家在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也选了部分中、青年美学研究工作者的文章,共七十余篇,近百万字,大体上反映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第一、二集已问世,第三集也即将出版。
(李哲良)


第8版()
专栏:

广西花山壁画艺术及周氏兄弟
同舟
广西壮族青年画家周少立、周少宁以花山原始崖画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壁画、油画,它们反映了远古骆越民族(今壮族)多方面的原始生活。其中的一百七十余幅作品,最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花山原始崖画,分布在广西扶绥、崇左、龙州、宁明等县沿江两岸及远离江水的悬崖绝壁上。其中尤以宁明江畔山崖壁画最宏伟,人物形象多达三千多个,最高的人形达三米。这些原始崖画至今尚未断代,被称之为“花山之谜”。
周氏兄弟自幼生长在花山脚下,他们随花山崖画所展示的图像,把视野拉开,对古代汉民族和西北、西南各兄弟民族创作的文化艺术进行了学习、研究、考证,以花山原始崖画为素材,吸取了中、西绘画技法的特点,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这里发表的《憧憬》就是其中的一幅。


第8版()
专栏:

憧憬〔壁画〕 周少立 周少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