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个可喜的数字
舒同
本月12日,《人民日报》披露了一个可喜的数字:1984年全国普通高校和各种类型的成人高等学校已达二千零五十九所,招生九十四万多,提前实现“六五”计划确定的指标。它表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短短的几年里,我国的文化教育已有了明显的发展。
我想从书法这个侧面提供一点佐证。
书法这一行同教育事业一样,也有飞跃的发展。目前,全国书协已有几千名会员,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书协分会,许多地方创办了书法专业或业余学校,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学习书法,应用书法。他们办展览,写牌匾,出版报刊,内外交流,使书法艺术大普及、大提高,渴求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去年,我就收到一千多封群众来信,其中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也有党政军机关各类干部、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和大中小学的在校学生,还有不少是城镇、街道的待业青年和个体户等等。他们或是要我书写条幅,签名留念;或是质疑问难,叫我回答;有些人还寄来书法习作,请求“指点”;还有人托我代买字帖,拜师学艺……无疑,这是对我的信任、爱护和尊重。由此,也使我感触到一个跳动着的脉搏——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渴求,对美的呼唤。它表明群众文化生活正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精神文明的内容更多样、更具体了。而这,正是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的又一个象征。
当然,书法艺术只是一个小小的侧面。还有许许多多的新鲜事,也是和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密切联系的。比如,河南一位农民为村里捐款六十多万元办教育,东北农民办电视台,上海农民开电脑服务公司,陕西农民创办科技小报《早知道》,贵州农民开图书馆,以及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的农民画展、农民摄影展、农民旅游团等等,都说明农民的文化修养的提高带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们是浩浩荡荡的产业大军,又是朝气蓬勃的文化大军。亿万农民的行动推动整个民族经历着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文明古国处处生机勃勃。
我们国家正致力于四化建设,以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与此相适应,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实现高度的精神文明。我高兴地看到,党领导下的十亿人民正朝着这个宏伟的目标前进!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艺术纪实的力量
——谈《强行起飞》的创作拍摄
曹鲲鹏
空政话剧团最近拍摄的电视报道剧《强行起飞》,具有一种震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与编剧丁一三、导演陈凯歌对于该片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恰当的艺术处理是分不开的。
《强行起飞》取材于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大典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根据预定方案,如果气象条件具备,1984年10月1日上午十时五十八分,由空军航空兵驾驶的四种国产飞机组成的四个空中梯队,将通过天安门前旗杆和纪念堂的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为国庆大典增辉,向世界展现我国防力量。可是,“十·一”那天偏巧赶上恶劣的天气。虽然无雨,但能见度很差,航线上密布的烟云,给空中梯队造成极大的困难。航空兵指战员们以受阅大局为重,牢记“国威军威高于一切”,要求超气象强行起飞。空军阅兵指挥部充分相信我们的飞行员,毅然下令:强行起飞。结果参加受阅的九十四架飞机全部、准时、安全地通过了天安门上空,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评价和表扬,也引起观礼的外国使馆武官的惊叹。
在采访时,编导者们了解到其间发生过许多生动情节,如果由此而加以虚构、集中,搞出一个电视剧是不难的。但是,编导者们扎进生活越深,越发现真正使他们深深激动的绝非一两个人、一两件事,而是“强行起飞”这一事件本身。它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无私无畏、大智大勇的精神境界。他们领悟到:这部电视剧的力量正在于它的纪实性。于是,他们放弃了“编一个戏”的想法而决定搞一部报道剧。他们认为,不加虚构、不作丝毫夸张地把去年“十·一”上午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告知观众,便足以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美和感染力。现在看来,这个理解是对头的。
强调纪实,并非照搬,相反,它需要更加高明的艺术构想与表现力。编导者精心设计并充分运用了艺术手段。除了剧情严格按照事件经过安排外,导演要求每一个镜头尽量逼真。为此,审看了近百盘空军各部队拍摄的航空兵受阅训练和受阅当天的录相资料,从中选出仅有几分钟的画面。对必须补拍的飞行镜头,通过外空拍摄、地面特技拍摄,尽量使画面与当天气氛相吻合。至于请夏青同志担任解说,穿插天安门庆典的实况,也都是为了突出纪实的风格。导演还注意到,真实,不仅体现在事件经过的交代,更在于准确地反映出参加受阅的空军指战员当时的精神状态。于是,重点表现了轰—6师长与空军指挥员通电话和起飞前动员的场面,并以一步紧一步的节奏,空中和地面、机场和广场画面的交替展示,以至精心运用的音响和音乐,力图使观众感受到磅礴的气势和巨大的力量。这些,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却成功地达到了编导者追求的效果。


第8版()
专栏:

喀什
香妃故乡喀什城,大寺镇街崇清真;
毛驴板车满街跑,双轮单骑阖家乘;
巴札叫卖烤羊肉,市场争购花头巾;
废城墙头层叠屋,疑是拉萨古宫廷。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切莫见利忘艺
一弛
近来出现了一股卖彩票“热”,从商业部门开始,波及其它,连一些文艺部门也堂而皇之地卖彩票了——从文化集市到某些电视台和文艺刊物。春节前后,此风有越刮越盛之势。
为某些社会公益活动筹资募捐,适当地卖些彩票,无可非议。商业部门为活跃经济,推销库存的某些滞销商品,施行有奖销售,已引起人们的议论。某些文艺单位把这种做法引进来,就殊非正道了。
文艺单位当然要考虑经济收益,但要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决定这种收益大小的,应该是看其为人民提供了多少有益的精神食粮,而不能功夫在“艺”外。彩票满天飞,将会在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中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不知卖彩票者认真想过没有?


第8版()
专栏:影讯

今年的上影
198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以超产三部的好成绩完成了十九部影片。今年他们将有什么新打算呢?令人高兴的是,新年刚过去一个多月,厂里已有五部题材各异的影片开拍。《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的导演赵焕章,目前已拍完神话故事片《八仙过海》的外景,正在摄影棚拍内景,听说这部影片运用了不少精彩的特技摄影。中年导演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曾在国际影坛获奖。他担任了市电影局副局长后,仍不愿放弃执导影片。由他导演,智一桐、向梅主演的《流亡大学》,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战烽火中的生活和命运,将以纪实性的手法重现那段火热的斗争生活。青年作者郑彦英描写当代农村青年爱情生活的中篇小说《太阳》,引起导演黄祖模极大的兴趣。这位拍摄过《庐山恋》、《张衡》、《华佗与曹操》等影片的导演,近日已带领摄制组到东北抢拍了北国雪景等外景。该片的男主角由饰演过梁三喜的吕晓禾担任。同时到东北抢拍外景的还有《日出》摄制组,今年将把曹禺的这部名剧奉献给观众。女主角陈白露由青年演员方舒担任,这是她向导演于本正自荐争取到的。从前的“小萝卜头”,如今要演性格复杂的交际花,可真不易啊!观众喜爱的武打片上半年即能推出一部《黑匣子历险记》,由中叔皇导演。谢晋现在又走向赤壁古战场。拍摄《赤壁之战》是他和电影剧作家梁信多年的夙愿,这将是他们继二十五年前《红色娘子军》后又一次愉快的合作。为了真实地重现这场古代大战,他们对影片的道具、服装、布景逐一作了严格的审核。曹操已选定由著名话剧演员于是之担任。上影今年还将和日本合作筹拍《三国演义》。中方编剧刘征泰说,三国争雄的历史奇观将分成三集拍摄,全片共长九个小时。观众熟悉的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将扮演曹操。
(孟涛)


第8版()
专栏:

赵鸿该叫“十二红”
李万春 周桓 魏喜奎
鞍山市戏校女同学赵鸿,十二岁,能兼演花旦、武旦,主演双出,各有特色。袁世海同志说:“赵鸿应该叫‘十二红’”。看了赵鸿来京首场演出的《柜中缘》、《泗州城》,很觉这个名字取得合适。
从狭义上看,十二岁的赵鸿的确红了。《柜中缘》里,她扮演的刘玉莲,从始至终紧紧地抓住观众。演员表演是不是深刻动人,主要在于眼睛里有没有戏;眼睛里的戏,又是以心里的戏为基础的。赵鸿演戏抓人,在于她眼里有神。刘玉莲在为自己祈祷得个白面书生做女婿时的心情;得知暗中祈祷的话被哥哥听去后的羞怯;二差役搜查时,她既怕搜出避难的岳雷,又得应付差役,强做镇定,她都借助眼神表达出来,使观众通过眼神看到角色内心所想。她的眼神,以及其他形体动作都有内心依据,没有刻板地表演程式动作的弊病。
花旦兼演刀马旦的演员不少,可花旦兼演武旦,长于做工又能翻能打的却极难得。赵鸿主演了一出花旦戏,跟着演一出《泗州城》,按手就翻,还有两个高难动作,姿势优美,腰腿灵巧,脚下有根,这就更可以看出她基本功扎实。武戏讲究一个“脆”字,切忌拖泥带水。赵鸿的每一个亮相,都和锣鼓配合得极为严谨,处处体现出这个脆字来。
从广义上说,赵鸿以“十二红”为艺名,并不止是她个人的事。现在倒不必强调小演员以几岁红为艺名;但是让演员从小时就要有动人的技艺,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使之在观众心里扎下根来,却是非常应该的。在旧社会,演员大都因生活所迫,很小就登台献艺。演唱出色的,几岁时就为观众所熟知,产生了“几岁红”、“几龄童”的艺名。过去的演员多是三十来岁艺术造诣已经很深。近些年,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演员自小学得少,青年时缺乏实践的机会,等广大观众心目中有了他们时,都已三十好几了。当前,如果能用几岁红来标志一下演员在艺术上取得成绩,在观众中产生影响的年龄,大约会促进演员的成长,有利于戏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提倡几岁、十几岁红,总比三四十岁红要好吧!
赵鸿能成为十二红,除了她本身的勤学苦练外,还在于有严师的精心指点和领导所给予的热心关怀、重视。同时,她还有不少演出有光彩的同学:演赵氏的老旦袁芳;唱《空城计》诸葛亮的女老生胡迪;演《嫁妹》钟馗的赵辉等等,无论从韵味、工架、表演上都可以给观众一定的艺术享受。我们衷心希望小赵鸿不骄不躁,再接再厉,努力鼓劲,争取红上加红!(附图片)
剧照摄影 钱守仁


第8版()
专栏:

冰雕新蕾
——哈尔滨市第二届少年
儿童冰雕比赛侧记 毕国昌 徐江善
隆冬时节,冰城哈尔滨的气温降至零下二十五摄氏度。松花江畔,已是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哈尔滨市第二届少年儿童冰雕比赛就在江畔举行。据估计,哈尔滨每年从事冰雕活动的业余爱好者达几千人之多。哈尔滨市少年之家和一些中小学校还专门开设冰雕课,培养了一批小冰雕手。参加这次比赛的七十五名小选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江畔依次排列着七十五座一米见方的冰块。一群孩子伫立在寒风中,个个眉毛染霜,小脸通红,挥动着小铲、小镐、小刀,认真地雕塑着。
孩子们常常有奇巧的构思。长虹小学的郑昆先画了几张飞禽走兽的草图,可当他看到围观的叔叔阿姨们高兴的神态和漂亮的衣着,便临时改变了主意。他雕塑了一只大肥鸭,起名《我家致富全靠它》,赞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十八中的滕志峰创作的《我们爱科学》,画面是一双手捧起一个电子符号。他运用镂刻法,使组成电子符号的四个冰环准确而又巧妙地联结起来。九岁的小姑娘贺葳雕塑的《欣赏》更出人意外:冰妈妈静静地安坐在冰凳上,出神地凝视着孩子们的冰雕表演,神态逼真自然,富有情趣。
在比赛评比会上,哈尔滨市少年之家的老师兴奋地说:“冰雪绝不仅仅意味着寒冷,它们同样可以绽出鲜花,报告春的信息,并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冰城特有的奇葩。”(附图片)
小冰雕手 王志立摄


第8版()
专栏:

牛年肖形印 王鸿澜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