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团圆夜
蓝直荣(壮族)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杜甫
日月轮回,除夕是每年都有的;但是人们却特别地怀着深情,怀念去年(癸亥)的除夕。
壮家人是很看重除夕夜的。年关甫近,远离家乡的人如果决定春节回家的话,就早早地查看挂历,扳着指头计算日子,盘算着在路上需要多长时间,然后就跋山涉水,日夜兼程,不管在路上耽搁多久,务必赶在年三十晚上回到家。家里的人呢,年晚那天,把粽粑、糍粑、年糕、粉利(南方人用米面做的食品——编者)都做好了,粽粑在锅里热着;桌子摆好了,丰盛的菜肴用竹编的饭罩盖好;家酿的“米双”(一种度数不高的米酒,谑称“土茅台”)在火塘旁边温着,透出阵阵醇香。只等亲人迈进门槛,便摆碗筛酒。娃崽们在天井里或大门口烧了一挂鞭炮,然后依次入席,举家欢宴,庆贺今年平安度过,吉祥如意;预祝来年万事顺遂,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如果年三十晚来了客人,那更是喜上加喜,节日的欢乐气氛就更浓了。因为在平时,你是他们家的客人,今晚你可是他们家的亲人了,因为你看得起他们,才来和他们一起过年的。这一晚,这一家的叔伯弟兄,左邻右舍,乃至村子里的“知名人士”都要来和你“讲古”,在火塘旁边促膝倾谈……
去年除夕,胡耀邦同志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被迎进了壮家……
耀邦同志原先告诉南宁市邕宁县委的领导同志,今晚他要到群众家里去拜年,事先不要作任何布置,也不必通知主人……其实也无法通知,因为究竟去哪一家,耀邦同志不让县委指定,而是等进村以后,由他带队,突然“闯”进去的。
当耀邦同志和自治区、县委的领导同志出现在龙岗一个农民家里的时候,主人杨振彬、杨振怀喜出望外。年三十晚贵客临门,好大的福气呵!隔壁邻舍、村子里的人也都觉得是全村的喜事,纷纷来到杨家,天井里、大门外挤满了人。
县委的领导同志悄悄地问杨振怀的儿子:“你知道这位首长是谁吗?”
杨振怀的儿子大声地说:“知——道!刚才看电视还见胡总书记讲话哩,想不到他来得这么快!”说得屋里屋外的人都笑了。
来了客人,杨振怀的女儿要去开粽,耀邦同志说他们吃过饭了。主人就敬上烟茶、糖果和自家做的糯米饼。耀邦拉着两个小孩在他身边坐下,还招呼天井里的乡亲:“大家都来坐吧。年货都买好了没有?今年春节过得好吧?”
耀邦同志亲热地和乡亲们拉着家常,仔细询问大队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他站起身,逐间逐间看了杨家的房子,看了屋里的家具、被褥,数了数立柜里面的衣裳,看了他们新买的自行车和装在纸箱里的电风扇。耀邦同志指着杨振怀说:“你算干部家庭(杨是县企业局的干部),还不能代表一般农民的生活水平。”接着他问大队里有多少困难户,没有被子盖的有没有?乡亲们说还有困难户,但是都有被子盖,有的不但有被子,还有毡、毯,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耀邦同志说:“你们耕地少,要多搞加工业,多种经营。这里是邕江边上,有公路,有水路,河里有砂子,附近有石山,你们搞建材运去南宁,既支援建设,又增加你们的收入,好不好呀?”
他走进院子,打着手电逐个地看了院子边上的猪栏和鸡舍。“鸡舍里的鸡太密了,这样鸡容易得病。你会防治鸡病吗?”他问。
杨振怀说:“会一点。我在农校学习过。”
耀邦同志看到院子里绿油油的青菜,不禁赞叹起来:“广西好呵!这样冷的天气还有这样好的青菜。”他看了看堆在园边的柴草,又问乡亲们:“你们找柴火困不困难?柴火多少钱一百斤?”
乡亲们说,柴火都是上山打的,现在打柴比从前困难多了。
从南宁市来邕宁县的时候,天还没黑。公路旁边的土岭上,树木不多,只长一些杂草和一丛丛的荆蕨,这,耀邦同志是看到了的。他亲切地说:“你们要发展沼气,这样可以解决燃料、肥料问题,对育林、植被也有好处。”
从杨振怀家里出来,坐车走了十几分钟,耀邦同志来到一个依山傍水的僻静的小村庄,走进玉正宣老人的家。
男人们正在看电视,妇女们在厨房里煮粽子、做年糕,忙得不可开交。
耀邦同志满面笑容,祝贺老人一家新年愉快,健康幸福;还拿出从北京带来的糖果分给孩子们。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正甜甜熟睡。耀邦同志把糖果放在她手上,拍了拍她红红的小脸蛋,慈祥地笑了。
总书记来拜年,使玉正宣老人一家欢欣不已。老人的两个小女,从厨房里端来热腾腾的粽粑、粉利和糯米饼,请首长尝一尝。老人叫他的小女开粽,请耀邦同志吃粽心。请客人吃粽,一定要先吃粽心,这是老规矩,这叫主人“有心”呀!
电视机里,迎春晚会正在进行,乐声悠扬,舞姿曼妙。总书记辞别了玉正宣老人。老人伫立村口,望着那红红的汽车尾灯,慢慢地溶入浓重的夜色之中……
天空中飘洒着迷蒙的牛毛细雨,雨水洒着小草、大树,滋润着广袤的土地。等春节一过,就开始春耕,播下种子……村子里还不时地响着劈里啪啦的鞭炮声,村前的湿漉漉的桃花,在鞭炮的闪亮的火光中开得更加娇艳了。总书记到农民的家里拜年,使他们感到温暖,感到振奋,感到充满了力量、信心和希望!


第4版()
专栏:

春天的杂文
杨群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作为新时期促进文学事业大鼓劲、大繁荣、大团结的会议,明确提出了彻底清除“左”的影响,切实保证创作自由和艺术民主,吹散了作家心头的迷惘、疑虑、恐惧和余悸,标志着我国文学(当然也包括艺术)的春天已经到来!
文学的春天,应该首先是杂文的春天。我们要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同杂文过去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有关系的。我们有些领导人,往往认为杂文不属于文学作品,不愿给予“百花齐放”的权利。杂文和其它体裁的文学创作相比较,它的特点是具有特别鲜明的尖锐性,因而会使受到它触及的人难免有刺痛之感。但是它仍然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一个文学品种。只要其立意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更需要有创作的自由,才能发挥其作用。
作为时代的“感应的神经”,杂文总是伴随着时代前进,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今天的时代,是十亿人民从失误中觉醒,从挫折中奋起,立志腾飞,同奔四化的时代;是改革与开放,创新与开拓的时代。因此,我们时代的杂文,应该是向四化进军的号角,是鼓舞改革的风雷,是激励开拓的战鼓。我们向谁宣战?我们向贫穷落后宣战,向愚昧无知宣战,向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旧体制、旧框框、旧思想、旧观念宣战。因此,新时代的杂文既需要用于歌颂,也需要用于暴露。一切符合四项基本原则,有利四化的新人、新事、新观念、新思想、新体制必须歌颂之、赞助之、扶植之;一切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妨害四化前进的旧体制、旧模式、旧观念、旧思想必须暴露之、贬抑之、鞭挞之。因此,它又是针砭时弊的银针,投向黑暗角落的火把,时代弯弓上的响箭。歌颂也好,暴露也好,自然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以主人翁的态度,爱憎鲜明,给人民以鼓舞、信心和力量。人民是完全信任我们的杂文家的,党是完全信任我们的杂文家的,我们自己也是很有信心、很自信的。这是杂文创作思想的最大解放,也是杂文的春天必然到来的重要前提条件。
几十年来,杂文被视为“危险区中的危险区”、“是非地中的是非地”。对杂文的这种“过敏症”,其病源无非是“左”毒作怪。今天,病源已明,根治有望,杂文的繁荣发展是改革的需要。难怪还在留有余寒的时候,有的省就成立了杂文学会,省委书记欣然任名誉会长。
这是勇敢迎接春光的报春鸟,送来了杂文的春天已经到来的强大信息。当我们已经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时,能不继之奋起吗?宋陈亮《梅花》诗云:“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欢呼吧:杂文的春天,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每个热心于杂文写作的人,应该写出这大好春天的杂文来。


第4版()
专栏:

跟上变革的生活
——访影片《雅马哈鱼档》导演张良
李彤
年近五旬的张良,言谈举止中仍透着当年演《董存瑞》、《哥俩好》时那股机灵劲。他导演的《雅马哈鱼档》在新春佳节与全国观众见面,并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影片中,八十年代广州的市井风情跃然于银幕,广州个体户青年的生活追求与爱情波折被描绘得十分动人。我去请他谈了导演这部影片的体会。在他自己限定的一小时午休时间里,侃侃而谈。
张良到广东已经十二年了。虽然他还说不好广州话,却拍出了很有“广州味”的影片。他说:广州有十万个体户青年,过去出路不明,百无聊赖。新的经济政策给了他们新的生活道路。他们懂得,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并不决定于工种的优劣和地位的高低。在富了以后,更要人格、要尊严。一批新型的人才掌握了生活的主流,他们也应当成为银幕上的主人翁。生活,给张良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素材。
张良导演过《梅花巾》和《回头一笑》。看了他的第三部作品,很多电影界的专家都认为,张良的导演手法变了,而且是整个艺术观念的转变。我探问他转变的原因,张良毫不迟疑地答道:“是生活使我变,是内容决定形式变。变革着的现实生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节奏和审美观念,忠于生活的艺术家必然随之变化,要用现代观念去看世界,用新的电影语言去表现这一代青年的理想情操。我的观念更新并不完全是借鉴外国,主要是从生活中来的。同时,还要注意雅俗共赏,兼顾娱乐性、群众性,因为从生活中来的还要回到群众中去。我们力求拍成一部时代感强、地方特色浓、人物形象生活化的当代广州市井风情画。”张良列举了摄制组各部门为达到这一目标所作的努力:不强调导演意志,把导演藏起来;演员多选业余的,有个性,不是大美人,要求他们作“不是表演的表演”;所有演员都不化装,消除了自身的演戏感,也消除了演员与群众的鸿沟,便于大量偷拍;服装就穿广州街头的现行服装;追求摄影的纪实性、逼真性、随意性,镜头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流动,好象观众自己在街头漫步,力求广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广州的现状……
“时间就是金钱,艺术就是生命。”《雅马哈鱼档》摄制组把深圳的口号略加修改,用以鞭策自己。张良说:“我们是用改革精神来拍片的。在时间上分秒必争,去创造价值,任何人都不准浪费;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尽量滴水不漏,好和快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运用特区经验,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和经济报酬、政治荣誉相联系,激起了大家的积极性。比如龙珠街市场一景,有一百八十四个镜头,占全片的三分之一强,要调动几百名群众演员,要拍出日夜晨昏的不同气氛,又是在天气最热时拍,原计划半个月。但我们全组齐心,导演精密调度,只用八天就拍完了,每天不低于二十个镜头。若是按老规矩,每天拍两三个镜头就不错了!”
看得出张良对自己的这部新作颇为满意,但我还是问他有什么遗憾。他想了想,说:“不少观众觉得澳门客一段戏有些勉强,这怪我处理得不细。此外镜头组接上也有疏漏之处。”在告别时,我希望珠影艺术中心主任张良同志,在组织别人拍片的同时,不要停止自己导演实践的探索。


第4版()
专栏:

为小学教师立传
谢云
《小学教育家陶淑范》是一本篇幅不大的书。卷首有叶圣陶老人“敬赠淑范老师”的两首绝句,其中一首如下:
历岁经年桃李繁,南来北到谒师门。
但听建树皆堪喜,白发朱颜一笑温。
陶淑范老师,今年八十六岁了。在她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有六十年的岁月是在小学教育岗位上度过的。从妙龄少女到苍苍白发,她把自己的青春、生命和爱,献给了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她没有扮演叱咤风云的角色,也没有写出锦心绣口的文章,但她为我们的祖国培养了千千万万株幼苗,其中有的后来成长为拔地参天的栋梁之材。她的一生平凡而伟大。
不爱学生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位好教师;不爱教师的校长,不是一位好校长。陶老师的一生恪守并实践了自己的这一信条。她爱学生、爱教师的许多事迹,感人至深。
陶老师在教育实践中,不墨守成规,富有创造精神。她作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教师和校长,积累和创造了许多经验。刘少奇同志曾称她为“小学教育专家”。
我们现在正在为实现四化而奋斗。人们说,搞四化,教育是根本,而小学教育则是整个教育事业这座金字塔的基础。要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搞上去,除其它条件外,造成尊重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作者张天来、张朝阳二位同志,在他们的本职工作之余,花了很大的气力为陶淑范这样的小学教育工作者立传,而且写得亲切可读。他们是有心人,其辛劳是有价值的。韩作黎同志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说,愿“今后有更多的小学教师传记出现”,著作界和出版界其勉乎哉!


第4版()
专栏:

致南极考察队
苏金伞冬天没有风雪我会感到寂寞因为我是在风雪中长大冬夜,狂风旋转着茅草房似乎要把它扔到远方雪块巨石般投来砸着密齿的小木窗但我没有害怕母亲的纺花声使我感到温暖现在你们驶过西风带抵达乌斯怀亚港两万公里浪吞涛吐的路程已经安然渡过因为船里就是祖国你们会感到温暖你们给家属的信使我也很宽心谁说我不是你们的家属?你们在南极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你们的至亲你们将在那里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插下我们的国旗那将是南极最美丽的色彩于是南极才有了春天当你们发现了宇宙中最新的秘密在陌生领域内得到最充分的数据就象接到妻子的信想起床头耳边的呼吸一样会使你们感到更多的温暖


第4版()
专栏:

广场的风筝
胡世宗一只又一只风筝飘飞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把游人的目光牵动风筝手有聪敏的少年而多半是童心未泯的老翁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天安门前笔直高耸的旗杆都由此而显得格外雄伟格外庄重——带响儿的“蜻蜓”——乖小的“蜜蜂”——开屏的“孔雀”——翱翔的“雄鹰”……全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从容而又尽兴多么象今天人们舒展的心胸


第4版()
专栏:

普天同庆(年画) 焦成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