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武汉大学教学改革见闻之二
毕全忠 杨建 武闻勉 陈志鸿
武汉大学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鼓励学生选课
培养创造能力,要以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各学科的新知识为条件。知识结构单一,专业面窄,知识陈旧,是学生缺乏开创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武大采取了不少措施,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各学科的新知识。1978年秋实行学分制后,各系逐渐减少了必修课,增开了选修课。接着,一些系开设了跨学科的必修课。例如,图书馆系这个老系,就开出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之后,学校又为文科学生开设了自然科学史、自然科学方法论、科学史概论,生物学史,人工智能、信息论、控制论等跨学科的选修课,为理科学生开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汉语写作等选修课。后来,学校公布全校课程,允许学生自由听课,只要能完成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的作业,通过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就行。全校大部分学生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跨学科学习。据统计,去年上半年跨系、跨专业选课的学生达到六千人次。学生选择课程的余地大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选课,扩大了知识面,逐步形成各专业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可选修的课程就象品种繁多的菜,使学生得到多种营养。当然,学生的需求总是不会满足的,他们还希望学校能开出更多新的选修课,使他们有更大的选择的自由。1984年,学校采取了一项新的措施,试行主、辅修制,由俄语、法语两专业的八四级学生开始实行。学生在完成主修的俄语、法语专业课程之外,还要修习另一专业的主要课程,学制延长一年。取得两个专业课程规定的学分的,可给两个学士学位。
武汉大学要求各系、各专业向学生讲授各学科的前沿知识,更新教学内容。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系更新教学内容的程度都比较大。有些系还向学生开出了一些原来属于“禁区”的课。例如,以前西方和东欧现代经济学家的理论,只是作为研究材料给研究生讲授,现在经济、管理等系把这些经济学家的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作为与生产力相关的课程,向本科生讲授。此外,学校还要求注意研究当前四化建设中的新课题,并把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向学生讲授,使他们获得关于四化建设的最新知识。这方面,经济系、经济管理系、法律系等做得较为突出,开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企业规划、行业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招标投标、环境保护等新课。
放手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名言在当时是同宗教神学斗争的有力武器,在历史上曾起过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在今天看来,这句话并不十分完整。我们尊重知识,因为它是产生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并不等于能力。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它才有力量。武大教学改革的很多措施,就是着力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创造能力。什么是创造能力?从武大的情况看,主要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包括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为此,他们着重从以下各方面改革教学。
启发思路。教师讲课,不仅讲知识,更要注意讲前人或教师自己研究的思路。如生物系讲微生物发酵理论,从一般发酵到现代发酵工程,前人是如何一步步思考的,攻克难关的思路是怎样的,尽可能使学生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在这方面,导师制也起了很大作用。一个导师(由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负责联系、指导十来名学生,学生在同导师的交谈中,可以看到导师读书、想问题的思路、方法。这种启发作用,往往是课堂上起不到的。
鼓励自学。自学,就是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据学校对一个班的调查,70%的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教学,据估计,全校大抵也如此。其中大多数学生有自学能力,对一些课的教学内容不满足,或对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学校一方面要求教师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学,规定高年级学生和部分低年级学生可以不听课,只要参加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就行。试行结果,不少学生的自学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实验课。以往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是仅仅为了印证理论,“照方抓药”。现在很多系的实验课单独设立,增加了不少设计实验,从头至尾由学生自己设计,独立去做。实验课不再是为了印证理论,真正成了培养能力、获得新知识的手段。
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以前,实习课也只是为了印证书本上讲的理论,不是开创性的。现在,武汉大学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近两年来,经济系和经济管理系的学生分别参与承担了武汉市的企业行业规划调查与研究、行业管理调查与研究工作,担当武汉洗衣机厂的招标咨询顾问工作;计算机系的学生承担社会上培训计算机人才的任务;理科一些学生还参与承担了一些科研任务。这些社会实践,有的有教师指导,有的没有。有教师指导的,也主要是学生独立承担。他们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也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不少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才能,各系从他们中间发现了一批“尖子”学生。
鼓励、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对于培养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吸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包括团体自治能力和为别人服务的能力)。目前武大有近五十个学生社团,参加人数达全校学生的70%。这些社团大致分三类:一是学术社团,数量最多;二是文体社团;三是服务性的勤工俭学社团。很多社团还办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各系学生通过社团互相交流知识,开展多种活动,表现出很高的觉悟和能力。以学生管理学会为例,现在会员有文理科学生一百多名,一些专修生和研究生也参加。他们办了会刊《管理者》,举办了几次学术讨论会,在报刊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提出的主张有的已被社会上有关部门采纳。他们还编辑了一本十多万字的论文集,翻译了一部外国学术专著。学校领导经常了解这些社团的情况,及时引导,并为学生社团拨了部分经费,为它们的活动创造条件,使它们生气勃勃地健康发展。


第5版()
专栏:

关于加快专门人才培养速度的设想
李昌隆 杨庆蔚
根据初步预测,到2000年,我国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量约为三千万人到四千万人,专门人才队伍的层次、专业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也要日趋合理,才能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按照这一预测,今后我国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年招生的平均增长速度,高校约为7.3%,中专约为18%,同时教育质量应有较大提高。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使人才培养的步子尽可能快一些。从现状分析,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资金短缺。由于我国各级学校的摊子大,基础又薄弱,十年内乱的破坏,使教育欠帐太多,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资金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短缺问题仍很突出,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等院校多年来一直不能达到计划要求的招生规模,设备陈旧、校舍拥挤的状况,在高校和中专里依然普遍存在。
2、师资队伍不适应。目前,我国培养专门人才的师资,由于许多骨干教师年龄已经偏高,近几年补充的新生力量尚待进一步锻炼,一大批新建院校或由中专改建的高校,由于师资等方面的原因,教学质量一时还上不去。
3、教育结构不合理。高、中等专业教育结构中,本科、专科和中专三者的比例极不合理,约为1∶0.3∶1.2。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尤以工科为甚。在高等学校科类、专业结构方面,应用文科及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更为薄弱。1983年财经类专业的在校生仅占5.9%,政法类只有1.5%,某些短缺专业以及一部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还有待创办。中等专业技术教育也要大力加强,迫切需要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门类。
为了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除国家逐年适当增加教育经费外,还必须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理顺关系,提高效益,走出新的路子。我们有以下几个设想:
一、依靠老校改造挖潜。我国现有高等学校九百余所,其中较有基础的老校只有四百多所,大部分是新建院校,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师资不足,近几年内尚难达到应有的招生规模。如对老校加以改建扩建,“填平补齐”,就能较快增加培养能力,而且花钱少,能保证质量。改造老校,发挥潜力,每增加培养一名学生,比新建学校投资可节省约三分之一,缩短周期一半以上。
二、可考虑把教育管理体制适当放开。今后,国家应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允许学校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接受委托培养、联合办学和招收自费学生,这一部分可作为指导性计划。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指导性计划将超过并大于指令性计划。学校规模可以通过供需调剂,国家加强宏观管理,人才培养的速度就会加快。
三、建议创办类似开放型的“中国联合大学”。这个学校不直接招生,由部门、地方、单位、集体和个人办学。学校负责管理通信卫星广播电视教育频道,设立咨询服务公司、教学软件公司和考试公司三个机构。咨询服务公司根据扩大社会办学的要求,同有关部门、单位签订协议,由教学软件公司提供第一流的文字教材,声象教材和计算机程序教材等软件,或通过广播电视播送。其服务面,可以包括职业教育、业余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可按高、中、低三种水平覆盖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还可包括大专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部分公共课和基础课。考试公司则负责编写各科类专业考试题目,设立大型题库,为社会进行考试服务。学生经考试合格者,方可授予相应学历文凭,并推荐给“国家人才交流中心”,由用人单位招聘录用。这种学校,将突破传统办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四、相应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目前,每年约有五百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就业又无职业专长。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其中原因很多。如果强行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学校,不仅阻力较大,转得过多又将影响大专院校招生质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建议改变大专院校招生办法和调整普通高中教学课程。
今后大专院校招生可考虑先在高中二年级学生中预选。考上的,第三年继续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或进入大专预科班;未考上的,一部分转入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容纳不了的,还可延长再学一年。用这样的办法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既能保证大专院校招生质量,又能发展职业教育,解决大批高中毕业生升学、就业问题,同时也能大量培养初级人才,满足社会需要,为发展第三产业,进行必要的职前培训。


第5版()
专栏:

对编写职业高中教材的建议
夏树人
读了1985年1月20日《数育》专版发表的《职业高中的教材由谁管?》一文后,感慨甚多。
为了满足职业、农业高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重庆出版社主动组织编写、出版了两批共十九种《职业农业中学试用教材》。我们在出版这套职业高中教材时也遇到不少困难。如职业高中的专业多、课程多,而每种课本的发行量又甚少,很难出齐,在经济上容易出现亏损。但为了促进中学教育结构改革,我们宁可在经济上承担一些损失,仍然决定出版这套书。由于这套书在编写时考虑到了职业高中的特点,内容力求“浅、简、精”,注重实用,读者学得会,用得上,因而颇受欢迎。今后,我们打算继续组织编写、出版更多的职业中学教材。但由于职业高中专业和课程甚多,仅靠一家出版社是不够的。为此,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1、充分利用已出的一批教材,加强信息交流,提倡专业、地方特点相近的职业中学优先选购已出的教材。这样,既可扩大发行量,支持职业中学教材的出版,又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出版,多出一些尚缺的专业教材和地方教材。
2、组织两种协作。一种是部门之间的,即教育界与出版界,科技界,有关企业、机关的协作,一种是地区之间的,即邻近省、市之间的协作。由牵头部门加强领导,深入调查,摸清师生的各种需要量、作者队伍及出版力量,作出统一规划,按轻重缓急逐步出齐配套,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第5版()
专栏:

宁夏青铜峡市的八十多名农村青年自费到宁夏大学上两年制的专业进修班(不包分配),得到市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热情支持。图为教师和他们亲切交谈。 周鹏起摄


第5版()
专栏:怎样教育好孩子

同家长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刘汝俊
初中是人生重要的阶段。家长了解孩子这个年龄期的心理特点,按其规律进行教育十分重要。初中学生有什么心理特点,怎样进行教育呢?
1、孩子认为自己已经“成熟”。在升入中学后,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常常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已经“成熟”,而表现出成年人的品质和行为。其实,从生理上看,他们并未成熟,还往往流露出孩子气。根据这一特点,家长一方面要敢于放手,让他们象成人那样“独自”地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要求、督促要简洁、明了,不要象对待小学生那样;另一方面,引导要多于管教,对于学习、生活中的缺点或幼稚可笑的孩子气则应耐心帮助,不要一味埋怨、指责。
2、开始追求生活的真谛,向往美好的未来,探讨人生的价值。这个时期他们很容易被现实社会中的丑陋现象所迷惑,因此,家长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帮助孩子认识社会,了解现实,树立远大理想。
3、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但尚未稳定。这个时期孩子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产生骄傲情绪;遇到挫折又常常灰心丧气,失去信心。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评价要恰如其分,批评得当,表扬慎重。只看见孩子的长处,无益于孩子的进步;只看见缺点,会使孩子们自暴自弃。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批评和表扬,孩子才会真正进步。
4、初中学生注重友谊,乐于交往,在伙伴中无所不谈,敢于暴露,然而对家长则难于达到思想深处的交流。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就很难有的放矢地教育,也难满足孩子心灵上的要求。因此,放下架子,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实在是父母应该做到的。特别应该指出:孩子交什么样的“知心”朋友十分重要。无数事实证明,交上坏朋友是许多孩子走入歧途的重要原因。
5、自尊心很强,怕丢面子,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尊严”、“人格”,这是初中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他们十分反感父母的讽刺、挖苦,往往由此对父母的批评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护他们的尊严。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育他们自尊自爱,帮助他们分清自尊心并不是虚荣心;为集体而受委屈并不是丢面子;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也不是失人格。
6、性的开始成熟,对异性产生兴趣,是初中学生的又一重要心理特点。基于这一特点,不良的社会风气,坏书,品德败坏的朋友,家长的不轨作风都会导致孩子产生早恋,甚至使孩子走入歧途。因此,良好的家庭影响,丰富多采的业余生活,紧张愉快的学习,尤其是远大理想的树立,是孩子顺利度过这一“危险阶段”的保证。
上初中的孩子种种心理特点都包含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只要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爱护、发展有利因素,善于引导,转化不利因素,孩子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初中的学习任务,顺利地升入高一级学校。


第5版()
专栏:建议

大学生不应该由国家全部包下来
湖南师范大学 傅资云
大学生由国家包起来的做法,在建国初期曾经起过好作用。因为那时百废待兴,人才极为缺乏,又面临着接收、改造旧学校的任务,那时候采取由国家包的办法,确实很有必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这种包起来的办法,已经愈来愈暴露其消极作用,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科学和教育事业也将进行改革。大学生由国家全部包下来的做法如果不作相应的改革、不作重大突破,必将妨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那么,如何改革大学生由国家包起来的做法呢?
第一,适当收点学费,从入学时起就要使学生从根本上破除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的思想。鉴于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人民还不够富裕,目前读大学全部自费还做不到。但是,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送子女读大学的父母担负一点学费,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读大学适当收点学费,不仅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目前我国同龄青年中能够进大学的只有百分之几的人,国家培养一名本科生需要一万多元。为了使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顽强拚搏、刻苦学习,尽量不出或少出次品,除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之外,还必须有严格的考核制度。高等学校应该制定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几方面具体的考核标准,经过考核,确认某些学生不符合标准的,应予淘汰。
第三,逐步实行计划分配、有偿代培、不包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我们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证国家机关和重点建设单位所需人才的质量,对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然要由国家计划分配。过去全部都由国家包下来,容易助长一部分人的依赖思想,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且往往造成不迫切需要进人的单位分配到较多的大学毕业生,出现人才过剩;而急需人才的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分配不到或只分配到很少的大学毕业生。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必须扩大高等学校对毕业生分配的自主权,允许高等学校为企业单位有偿代培大学生,这样不仅促进用人单位关心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单位与人才使用单位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珍惜人才。普通高等学校要逐步试行毕业生一般不包分配,由用人单位根据各个学生的全面情况择优录用的办法,暂时不被录用者,允许自谋职业。这样,必将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