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历史的喜悦与启示
舒展
不久前,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在回答人们提问“你们在想什么”时,说道:我们现在想的是在八十年代的后五年,怎么能干得比前五年更好。
这是一个实在的成熟的清醒的回答。
对前五年,我们的历史感受如何呢?
在年末岁前,有人爱翻翻日记,整理自己的思想,看看工作学习收成的丰歉。报纸的合订本,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子,明天的启迪,是一本时代的大日记。我翻着它,一个个昨天的镜头与今天的现实对比,给人以喜悦、温馨之感,也给人以严峻的启示。
一个镜头:体育奖牌——八十年代前夕的今日,1979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次举办全国最佳运动员评选揭晓;今年11月18日,女排获四连冠。奖杯,郎平一个人捧不过来。又一个镜头:少奇同志的欣慰的微笑——1979年,中国最大的一件政治冤案尚未平反;如今,六十五万字的《刘少奇选集》置于我们的案头。又:两次掌声——1979年10月30日,文艺家们为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向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致祝词而热烈鼓掌;去年底,作家们又为胡启立同志(五年前他致贺词是代表团中央)代表党中央致祝词而热烈鼓掌。又:当年,台湾报纸报道值得庆幸的三件新闻:俞平伯在“中共的文代会”上亮相、挂主席团成员头衔,侯宝林当上了北大教授,沈从文畅谈中国古代服装史;如今侯宝林访美载誉归来,《边城》上银幕,似乎是情理中事。也是那时候,本报编的《丙辰清明纪事》出版,张志新的女儿进人民大学;如今《纪念周总理图册》出版,张志新的小儿子进了清华园并向本报记者发表谈话。五年前,外地朋友带一包花生米来,成为席上珍品;如今,“您别寒碜我了……”这些对比,作为统计报表的补充,也蕴含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吧!
心情也有五年一贯性者,即:反对、讨厌折腾。中国人终于挣脱了迷信的枷锁,家家户户能过一个有安全感的元旦,花了多么惨重的代价呵!
马克思有两句很精辟的话:“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马恩全集》第一卷425页)。
想想我们每个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各种迷信的表现吧!仅仅是愚昧可笑吗?它从反面印证着:党的成熟,人民的清醒,安定团结的局面为什么值得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爱惜。
当然,不如意事亦甚多!新民谚有云:“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骂的就是腐败现象!
但不能停留于骂娘的水平。“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同腐败作斗争,固然决不能搞政治运动,但必须依靠群众,这与安定团结,是完全一致的。
“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恩格斯的话是最好的启示。共产党员不带头忧天下之忧,是腐败的开始。健康力量只有在克服和战胜腐败的斗争中,才能壮大。
这正是:“太平有象人人乐,造物无私处处春”!(附图片)
题头篆刻:石三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诗情,在焦土上凝聚
——读老山前线的一张诗歌小报
李彤
“老山上的黎明,淹没了四起的枪声。晨雾如纱,露珠晶莹,阵地上,谁唱起勇士之歌?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唱勇士之歌的是勇士自己。在老山前线,几位年轻的战士,不仅爱唱,而且能写,而且办起了一张油印的诗歌小报——《焦土》。
焦土,不一定只意味着残酷和荒芜,它上面也能开出生意盎然的战地黄花。
勇士,不一定是粗直如炮筒的武夫。八十年代的战士,也追求文彩风流,追求时代赋予的诗情。
这几个战士,都是十九、二十岁的年纪。不过一两年前,他们还是淮河两岸、泰山之麓高中文科班的学生,有人曾在铅印的报刊上发表过诗文。祖国的崇高命令把他们召唤到南疆,他们当炮兵、步兵,当工程兵、侦察兵,也有人是译电员、打字员或连队文书。战争并不能割断他们对诗歌的爱好,战斗只会使他们的诗情饱满,运笔如枪。当然,他们也不愿意前线的文化生活继续如此单调——“就是有机会看到报纸或杂志,也都是拿着历史当新闻的。”工兵战士解安运、译电员田源、志愿兵孙杰、“小书法家”纵淮河等聚集到一起,在部队政治部主任和新闻干事的支持下,创办了《焦土》。
在创刊词里,他们对战友们说:“你们在炮火烧焦的红土地上,做出了撼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你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壮美的人生,火红的青春,自当引吭高歌!英雄的道路,战斗的年华,理应挥笔赞颂!”
他们写战士:“焦土上的战士,是一颗星,明亮璀璨……”他们写护士:“你是一朵白云,你是甜润的春雨。”他们写给爱人:“倘若我‘光荣’了,我请你仰望南天,那一片鲜红的云霞,就是我青春所点染。”他们写自己:“红星在闪耀,绿色在召唤。明天你看,焦土上走来绿色的春天……”
他们寄情于炮兵射出的“礼花”:“那冲出去的火红的弹道,仿佛是战士的喜泪,漫天飘洒”。他们相信老山泉水:“总有一天,你会把战争的污垢洗净,让和平的甘泉,流进十亿颗赤热的心中……”他们赞美南疆的晨雾:“浓雾是高山呼吐的灵气,向战士预告胜利的喜讯;浓雾是黎明和黑暗搏战的硝烟,孕育了曙光与和平的春天。”他们吟咏巡逻战士眼中的月色竹楼:“安静地睡吧,幸福的小宝宝。尽情地描绘你的梦吧,美丽的小孔雀……”
猫耳洞、阵地掩体、钢架工事是他们的写作室,战斗间隙是写作时间。“炮声刚歇枪声残,硝烟犹弥漫,将枪换到左手,右手握起笔杆,无畏的勇士,又用心血将《焦土》浇灌。”麻栗坡县人民政府县志办公室一位同志的这几句贺诗,正是战士诗人的真实写照。办报,当然也是在战斗间隙,而且所需的纸张、油墨、刻写工具都由编辑者自费提供。从10月22日创刊到12月初,这份八开油印小报已出了七期。播种者尝到了收获的甘甜,编辑组收到参战部队干部战士的来信四百余封,除了一片赞扬之声外,很多人还愿意捐款资助。看来,他们的追求是不会落空的,明天,《焦土》上将“走来绿色的春天”。
在《焦土》编辑组写给本报编辑部的信中,他们希望本报能多登一些反映部队生活、特别是前线战斗生活的诗作:“让后方的青年,特别是我们的同龄人,能对前线战士的生活有所了解,增进军地青年之间的理解和友情。”就让我们把《焦土》和它的作者、编者们,推荐给他们的同龄人吧!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元旦将播出《结婚进行曲》
元旦期间,中央电视台将播出几部不同风格的电视剧,其中上影演员剧团与重庆电视台联合录制的《结婚进行曲》(三集),是根据著名老剧作家陈白尘同名话剧改编的。该剧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年轻的女主人公——黄瑛结婚前后的种种遭遇,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据该剧艺术指导、著名演员张瑞芳介绍,该剧1942年在重庆第一次公演,观众反响强烈,连续演出一个多月。国民党当局强迫修改剧本,遭到拒绝,便下令停演了。抗战胜利后,再度在上海公演。这次改编,着重探讨如何处理剧中语言的问题。电视剧既要保留话剧的精彩台词,又要适应屏幕特点,尽量让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并从人物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改编得到了陈白尘同志的肯定,他还对电视剧中某些艺术处理表示赞许。 (武曙光)
《结婚进行曲》剧照:
黄瑛掏出身上仅有的几个钱交给父亲。


第8版()
专栏:

福建梨园戏元旦将在京公演
应文化部邀请,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元旦期间将在京公演传统名剧《李亚仙》、现代戏《枫林晚》,以及由南戏轶篇、海内孤本《朱文太平钱》等传统折子戏组成的一台小戏。
孕育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梨园戏,是我国古老戏曲艺术遗产的代表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它不仅保存有众多的南戏古老剧目和表演形式,音乐上也有晋唐古乐的余韵,曲调中保留了不少古曲牌名。器乐亦多是古制的遗存,为国内所罕见。梨园戏的表演艺术独具特色,如《李亚仙》中的“踢球”、“莲花落”等场,极富色彩,为专家们所重视。
此次进京是梨园戏阔别首都舞台二十六年后的第三次进京,将由一批中青年演员担任主演。《戏剧报》明年元月三日将举办专场推荐演出,向首都观众介绍这朵梨园奇葩。
(易凯)


第8版()
专栏:

一幅天真淳朴的版画
《草叶曲》是一组很有特色的丝网版画,色调淡雅,手法别致,给人一种淳朴的艺术美感。我很喜爱组画之一那一幅(见下图):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周围环抱着各种神奇的树木花草,因为在他们眼里自然和人都是平等的,甚至小草比树还要高。这种对乡村生活真挚的感受,对自然充满神秘的幻想,使画面诗的意境更浓了。画中跳动着两颗幼稚可爱而又充满希望的童心,他们象小草一样在幸福地成长,寓意深长,启人遐想。
作者刘丽萍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学生。她很喜爱画一些平凡的小东西,从中发掘淳朴的艺术美。她在作品中常运用和谐悦目的色调,人物多变形夸张,力求表现出中国民间绘画简朴和装饰性的特点。
(晓梁)(附图片)
《草叶曲》组画之一 刘丽萍


第8版()
专栏:

两种新型日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继两种新型台历之后,又刊印两种新型日记本,作为向虎年的献礼。
《名言日记》由何满子编选,是一本格调高雅、装帧漂亮、很有特色的日记本,每本三百六十六页,每页录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一句,内容包括生活信念与道德修养、知识与学习、友谊与爱情等,既可陶情冶性,又具实用价值。
《艺舟日记》选收历代优美诗、词、曲计二百三十七首,配以古代名画,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及书法、印章、瓦当图案等,设计新颖,装潢美观。选目大致按春夏秋冬编排,每篇短小轻隽,富于情趣。
(春)


第8版()
专栏:音乐舞蹈

延边的“桔梗花”
张奇
隆冬的北京,寒风袭人,民族文化宫剧场却春意盎然。来自延边的著名朝鲜族舞蹈家李录顺的独舞晚会,以浓郁的民族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首都观众的阵阵掌声。
李录顺的独舞晚会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不仅题材广泛,包括古今中外,而且还塑造了男女老少不同的艺术形象。如晚会的第一个舞蹈《欢度佳节》,便以其风趣、欢快的表演,独特的节奏,别致的服饰,构成了舞蹈的特色。她在舞剧《春香传》的片断中,展现了一段优美的朝鲜族古典舞蹈,既有情又有境,生动地体现了朝鲜族古典舞蹈的美。舞蹈《人老心不老》则表现了一个朝鲜族老汉乐观进取,热爱生活,抚爱晚辈的风趣形象。《陀螺舞》又表现了一个活泼伶俐、天真可爱的朝鲜族儿童在冰上打陀螺游戏的顽皮形象。
李录顺是个能演、能编的舞蹈家,这是她几十年坚持不懈地扎根于民间舞蹈艺术之中的结果。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女舞蹈家,她不但善于跳女子舞蹈,而且还能跳男子、老汉、儿童等舞蹈。这次独舞晚会上,李录顺表演的舞蹈,全部是由她自己创作或改编的。正因为她不断地深入生活,和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她创作、表演的舞蹈才能如此丰富多彩,富有活力。延边群众象喜爱桔梗花一样喜爱她的舞蹈。近几年,她创作了二十多个舞蹈,其中《长鼓独舞》、《我的故乡》等先后在吉林省获奖。
去年,李录顺作为中国民族艺术团的一名独舞演员,到阿尔及利亚、卢森堡、比利时等国访问演出,她表演的节目深受各国观众的喜爱和赞扬。


第8版()
专栏:

新年的期望 江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