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子夏因何发福?
拾风
历史条件所限,孔老夫子的像没有流传后世。因此孔庙大多只供“大成至圣先师”牌位,极少塑像。也有人说超级伟人一出现形象便俗,不如抽象;而且传说中的孔子真容十分奇特,塑出来反而近乎丑化,宁付阙如为好。不但孔子,连他高徒们的身材长相也无记载。只有卜商(子夏),因为《韩非子》上写上一笔,才知此公是位胖子。这一笔也有趣,不妨抄录于后: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如果此言当真,可知子夏之肥,倒不是由于营养滋补,而得力于精神作用多。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倒不失为一位有血有肉的可爱人物呢!
第一,他真诚。敢于承认自己思想意识并不纯。既有笃信学说,见贤思齐的一面,也有在名利诱惑下萌动私心杂念的一面,那后一种“见富贵之乐又荣之”的思想,一般正人君子是不肯、不会、不能为他人道的,他却坦然说出了。
第二,他勇敢。意识到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圣贤同做升官发财的贪夫不可得兼的,两者在胸,难以共居,也就干脆发动一次以正克邪的思想斗争,务求斗出分晓。其实,这也“荣之”,那也“荣之”,并非各占一半,有真伪重轻之分的。就以今日为例,听老山英雄、张海迪、曲啸精采报告的,都感到感动非凡,得益匪浅;但也确有其人,临场激动于一时,转身复萌故态,搞不正之风的照搞如故,争名夺利的照争不误,那是因其对“富贵之乐”迷入骨髓,决非一次报告所能触动的。至于首听之,心底却不以为然,反而怪其“出风头”者,那就更是邪僻入内,正气难入了。
思想斗争胜之不易,而且痛苦之极,自古皆然。要确立崇高思想,坚定事业信念,得有子夏先生战而胜之的气概,哪能靠表面功夫,靠走过场。
战胜固然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但未必就可发福。子夏的话可能也有借以突出的“艺术”加工。当然,更不能推论到发胖即战胜的标志。“见富贵之乐而荣之”,把“先王之义”抛在九霄云外,饱食终日,也会脑满肠肥的。
故曰:凡事总不可一概而论。


第8版()
专栏:

桂湖丹桂香
杨捷
成都附近的新都县城,有一个景致颇为秀丽的湖,湖的四周广种桂树,得名桂湖。每到中秋前夕,桂树绽放了米粒状的花蕾,那粉白如霜雪的银桂,淡黄似米兰的金桂,橙红若火星的丹桂,一枝枝,一串串,都从绿叶间显露身姿,喷发浓香,招引着纷至沓来的游人驻足观赏。
丹桂对游人似乎更具吸引力。我几次匆匆到桂湖,都见丹桂树下,围聚了许多人,或仰头细观,或笑立拍照,或从地上拾起星星点点的落花……看到丹桂,我便会想到一个种桂专业户,联想起年轻一代农民的精神境界……
几年前,我到距桂湖不远的一个村子去,刚到村口,忽听桂树掩映的一栋平房里,暴发出一阵激烈的吵嚷声。在农村,庄稼人因为一点小事吵架是很平常的事,我根本没有在意,继续向村子走去。那争吵声突然止住,接着,屋里猛地冲出一个头发蓬乱、身子精瘦的小伙子,慌不择路地迎头向我奔来。我急忙让到路边。待小伙子逃去以后,一个身板结实的老汉紧追而来。他气喘吁吁,手上提根竹棒,嘴里骂着。我听出是父子干仗,忙把老汉劝住。一些爱看热闹的小孩好奇地围了上来。我想探明情况,问道:“老人家,他有什么不对,你慢慢说吧。”
他把竹棒扔到路边,猛一摇头说:“嗨!说,一时说不清啊!”
待我后来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觉得这父子之争颇有一点意思。老汉姓唐,是个种桂花树的能手。过去,每逢发花时节,全家人把自家的桂花收采了,卖给糖果厂做名牌糕点,卖给一些人家做桂花蜜,收入是相当可观的。最近,土地承包到户,老汉雄心勃勃,准备再种上一百多棵。这时,儿子小唐从部队回来了。开始,父子俩高高兴兴,齐心合力把树种上。可是有一天,小唐突然对父亲说:“爸,我准备把种上的桂树拔掉一半。”老汉听了,大惊失色:“怎么?你是听说上头政策要变?”小唐笑说:“看你把话说到哪儿去了!我想拔掉一半,换种丹桂!”老汉不明就里,正色问道:“为什么要换种?树苗从哪里来?”小唐还是那样笑眯眯地说:“树苗有的是。同我一起复员的一位战友,最近去南方运来了好些丹桂苗,他答应分给我一些呢!至于为什么要换种嘛,我一说你就懂。你看,我们这一带,谁家都在种金桂、银桂,将来呀,那花会卖不掉的。这丹桂,色鲜,香味好,在市场上准有竞争力!”
这些非常时髦的内容,老汉从未听人说过,怎么可能“一说就懂”?他只相信有花就能卖钱,不相信南方的树种能在此地“安家落户”,坚决不同意换种。小唐的牛脾气也是有名的,他干脆把树苗买了回来,先将老汉一军,结果,一将就将出了老汉用竹棒打人的一幕。
我当天就找到小唐,想跟他谈谈。小伙子显然已经去过镇上,头发梳洗得亮光光的,脸上笑容可掬,好象根本没同父亲干过仗一样。我直截了当地对他说:“小唐,你真有眼力。如果你答应,我愿意去说服你父亲。”
他听了,精明的眼里闪过一丝思索的神采,随后摇摇头说:“谢谢你,不过你别去……”
“为什么?不信我有这个能力?”
他摊摊手,乐呵呵地说:“不不,我想还是自己去说服。军人嘛,是很喜欢攻坚的!等我过了这道难关,今后丹桂成林,我一定感谢你,请你来作客?”
一晃,几年过去了。我再没机会到那个村子去。小唐的命运怎样了?他的丹桂林真象他估计的那样乐观吗?这些,都时时扰着我的心绪。前不久,来了一张请柬,要我去参加一个“种桂辅导站”的开学典礼,一看地点,正是小唐那个村。因为工作忙,我没有如约前往。等到中秋前夕去时,那个由小唐发起的辅导站已经成立,而且就办在他的堂屋里。门框上,一副大红对联写着:“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在争执声中种下的丹桂已经成林,眼下正繁花满枝。小唐家仅这宗收入就在万元以上。
当晚,我和小唐沿着林中的一条小溪在岸边漫步,月光流水一样静静倾泻下来,林中银光弥漫,香雾空蒙,附近还有一群年轻人在溪边弹着吉他唱歌。我突然记起辅导站还要上课,便从旁提醒。他听了,却带点忧郁的口吻说:“今天晚上的课,我们暂停。我怕我爸……”
他顿住了。我追问道:“怕他什么呢?”
“怕他又象那年种树那样大吵大闹。开学典礼那天,他想发作,被我劝住了。老年人嘛,总怕种桂的有些方法传出去,对自己不利。”
我接过话头说:“你就不怕吗?那样一来,你的丹桂还有什么竞争力呢?”
他淡淡一笑说:“俗语讲,一树桂花香不远,遍地桂树满坡香。我是相信这个道理的。的确,求富的路,一个人走起来总感冷冷清清,让更多的农民来走,不是更热火吗?年轻人最怕什么?怕冷清啊!”
这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带着热能传遍我的全身。我必须承认,今天我是很有些动感情了。我觉得,这位年轻的种桂专业户,本身就是一棵用浓香熏染着人们心灵的丹桂树……


第8版()
专栏:域外文谈

英国诗人纳尔金
申奥
菲利浦·纳尔金是英国当代最有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诗人,他于1922年出生在考文垂,在牛津大学受教育,从1955年起一直任哈尔大学的图书馆员。
他的第一部诗集《北方的船》在1945年出版。这是一组短诗,大多数没有题目,平易清晰,声韵悦耳,但表达的是一种朦胧的、哀伤的感情。
他的第二和第三部诗集《少受骗》(1955)、《惠特逊的婚礼》(1964)出版后,声誉鹊起,以后又出版了诗集《高窗》(1975)。和以前比较,这些诗更精致,内容更丰富,熟练地运用口语中的抑扬音调和韵律。他描绘的都是英国内陆和北部工业地区的城市风貌,出现在他诗中的是那些平凡的、阴沉的、古老的事物,他甚至描写救护车、喧闹的运动场、排水沟和太平门。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小城镇的市民,他们贫困、忧郁寡欢、迟钝、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
纳尔金诗中充满了嘲讽和幽默。例如他的名诗《向一个政府致敬》,辛辣地讥讽一个政府借口经费短缺拒不把军队撤回本国。《不要给钱》这首诗,讽刺人们之间互相欺诈、互相愚弄、互相残杀。《金钱》则讥诮某些人大发横财。他的诗描绘大自然的美丽,但指出由于社会混乱,人们之间的斗殴和工业的污染使自然遭到严重破坏。
某些评论家认为纳尔金是悲观主义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他揭露英国社会中一些消极的、阴暗的东西是出于对人民命运的关心,他希望看到一个公正的人人幸福的社会。《树》一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信心,在这首诗中他歌唱树虽然年龄与日俱增,但却年年长出绿叶、绽开花蕾,它的生命长新。
纳尔金真实地反映了英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又掌握了高超娴熟的写作技巧,虽然他的诗作不多,但被公认为是英国最重要的诗人。
纳尔金又是小说家,他写过两部小说,《吉尔》(1946)和《冬天的姑娘》(1947)。他还编选过《牛津二十世纪诗选》(1973)。1965年,他获得了女王诗歌金奖章。1975年,他被授予爵士勋位。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燃烧的火
——读《巨人身上的镣铐》
解伟
摆在我眼前的仿佛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团火,一团燃烧的愤怒之火。
翻开《巨人身上的镣铐》,就强烈地感到一股股浓重的硝烟挟着血腥味扑面而来,也会听到一副副铁锈沉重的镣铐在那里锒铛有声。这硝烟,就是各个帝国主义强盗对中国施放的一次次侵略的烟火;这镣铐,就是各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它向我们展示出了祖国巨人那满目疮痍的一段历史。
当中国这个东方巨人从繁荣的上古、强盛的中古走来,正向着近代的门槛蹒跚走去的时候,渡海而至的强盗突然向它伸出了侵略的魔爪。书中介绍了近代中国从1842年到1919年的七十七年中,旧中国政府同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章程、合同等达七百二十八个之多的历史过程的概况,并着重论述了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等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一次比一次升级的五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历史阶段,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订约情况和所带来的影响、恶果。强盗夺去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母亲的肉,强盗抢去的每一两白银都沾有人民身上的血。这一串串用血和泪凝成的数字,是历史的耻辱,是炎黄子孙的耻辱。这些耻辱将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屈服,不是我们民族的性格;落后也不是我们民族的秉性!屈辱,只能使我们警悟奋起。通过对旧中国所蒙受侵略和灾难的反思,必将激励当代青年立志于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奋发图强。
由隗瀛涛、蒋晓丽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巨人身上的镣铐》一书,对青年既是一本进行中国革命史教育的好读物,又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选材精当,故事性知识性比较强,适合青年人的“味口”。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豁达一点
许锦根
有一位老同志,退居二线后以专家身份去某地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前去车站迎送的当地干部中,最高职务的只是一位副秘书长。这同他前些年到那边去,党政第一把手率队前来迎送的场面宛若两样。为此,他很有感慨,与他同去的秘书也颇有感慨。
笔者听到这个消息,感慨也不少。“人一走,茶就凉”,这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但转念一想,对这个问题也应该进行一点分析。现在,即使是一线的领导同志下去,也不兴地方的主要负责人到车站迎送了。以往,除了礼仪,当地负责人还有汇报工作、听取指示等内容,而如今,你既然已不在其位,就没有这个必要。对内宾礼仪的改革是很得人心的,退居二线的同志应予以支持。
正义凛然,豁达大度,这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和胸怀。我们许多老同志,当年投身革命队伍时,根本没有考虑过什么利害得失,视名利如草芥,现在退居二线了,这样的传统更应该大大发扬。对个人的事,不妨迟钝一些,超脱一些,太敏感太计较,恐怕对身心健康也有影响。至于周围的同志,包括亲属、子女。也要学得豁达大度一点,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某种敏感,去影响老同志的情绪。当然,对于在位的同志来说,也有一个豁达的问题。


第8版()
专栏:

玉门诗笺
白渔
自己的你抹去了“美孚”带来的屈辱于是,中国才从桐油灯昏暗的晕圈里抬起头来说:我们有了自己的油这是戈壁献给神州的朝暾大路都是拥挤的轰响着隆隆的车轮声引擎洪亮地喊:我加的是自己的油从戈壁滩显示黄河子孙贫穷的志气玉门油,加快了中国血液奔涌连骨头缝里都挤出劲从此,抬起头来不断地说:这是……那也是……完全都是我们自己的……
旋风旋风对戈壁说:只有跟我上天才会得到解渴的云雨岩石没受诱惑只有衰草和沙子和它结成“向上”的伙伴……


第8版()
专栏:

冬梅〔中国画〕
赵健民


返回顶部